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科学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中国全面超越美国实现人类首次反事实量子通信!
热度 1 稻草 2017-5-27 14:24
美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中国科学家基于量子芝诺效应的反事实通信论文 5月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站发布了中国科学家实现反事实量子通信的论文,据称中国科学家在不发送和交换微观粒子的条件下,实现传送一幅中国结的黑白位图,这是人类首次反事实通信实验!神秘的量子力学,不发送粒子居然就能传递信息,这实在很违背我们的常识,反事实(counterfactual)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微观量子的很多特性反直觉,却通过了试验验证,人们发挥演绎的神乎其神并不意外 量子力学的很多结论都违背我们的常识,但却又得到实验的证实,遍布公式的天书让人敬而远之,而神奇的事实却让人趋之若鹜。对于中国人率先实现,说起来就拗口却又神秘的反事实量子通信,一时间互联网上纷纷涌现各种高大上的神奇解释。首当其冲的就是超光速的实时通信:火星上可以和地球实时通信了,银河另一端也可以通电话了!其次是看到不发送粒子的描述,理解为无需通信信道:中南海可以和全球的核潜艇通信了!不过很遗憾,这些科幻梦想都并非事实,反事实量子通信既无法做到超光速通信无视距离联通你我,也不是穿墙有术的崂山道士。    双缝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对于单光子来说,同样可以形成干涉条纹 我们知道光既具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中国科学家最先实现的反事实量子通信,利用的就是光的波动性。光波也是一种概率波,双缝干涉就是这种波动性的体现,人们发现不仅一束光有这样的波动性,即使是一个光子也能产生干涉现象,这实在很奇妙,光子难道是和自己干涉么?的确如此,哪怕一个光子,双缝干涉中它也能以波的形式同时从两个狭缝中穿过,而且从任意一个穿过去的概率都是50%。反事实量子通信中也是如此,它的本质是通过光波的概率传输特性来传送信息。    E-V炸弹试验:经过上方光路的光子,却检测到下方B处有没有炸弹,这就是反事实通信的雏形 1993年以色列物理学家Avshalom Elitzur和Lev Vaidman联合发表论文《量子力学的无相互作用测量》,为反事实量子通信开辟了道路。两位科学家提出了Elitzur-Vaidman炸弹实验的难题:面对单光子就能引爆的炸弹,如何在不引爆它的情况下完成检测呢?两位以色列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如下:A处是一个单光子光源,单光子经过一个分光镜后,各有50%的几率走上方或是下方的光路。经过上下方的反射镜后,光子在对角位置的第二个分光镜处产生干涉。如果B位置没有炸弹,那么光子肯定会被C处的探测器探测到,反之C和D处的探测器各有50%的几率探测到光子。简而言之,D处检测到光子证明肯定B处有炸弹!我们再进一步推理:如果B处有炸弹,那么50%的可能性是光子从下方光路走,直接引爆炸弹,有50%的可能性是从光子上方光路走,炸弹安然无恙,然后光子又分别有50%的可能性各自从C和D处出现。 聪明的读者肯定会发现一个神奇的事实:光子没有直接接触引爆炸弹,但检测者有25%(50%X50%)的可能性知道B处有没有炸弹,真是好玩! Elitzur-Vaidman炸弹实验中通过重复这样的过程,检测概率可以达到33%(1/3),而通过更精心的设计和多次重复,概率可以趋近于100%,这就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了啊!这就是反事实量子通信的基本原理,对基本的Elitzur-Vaidman炸弹实验进行改进,可以做到有炸弹时光子从炸弹光路上经过的概率趋近于0,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检测到炸弹。    单层无相互作用测量还要传输光子,嵌套双层(右侧)就是反事实量子通信了 细心的读者肯定要抗议:不对啊,你这么干倒是安检无敌了,但是没炸弹时光子不还要经过下方光路么?我看潘院士他们的论文,明明白白说的是没有传输粒子! 怎么做到没有粒子传输的呢?其实原理也不复杂:既然可以做到有炸弹时光子从那条光路上经过的概率趋近于0,那我们外边再嵌套一层无相互作用测量装置,让没有炸弹时光子从炸弹处经过的概率也趋近于0不就行了。这样有没有炸弹,光子从要检测的光路上经过的概率都趋近于0,却可以实现炸弹检测。    论文原理图,Bob用是否插入反射镜(Mirror)发送一位0/1数据,通信超光速是白日梦 反事实量子通信的实现中,当然不会用单光子炸弹,而是把思想实验中的炸弹换成对方(Bob)光纤上的一个反射镜开关,对方通过插入或移除反射镜表示通过或阻塞(相当于有没有炸弹),以此表示要传递的一位0/1数据,我方(Alice)通过检测光子从哪里出现,判断对方想要传输的是0还是1。我们来看论文的意义图,这是一套双层嵌套的无作用测量通信设计,BSm是外层BSn是内层,实验中m=4同时n=2,当Bob方反射镜插入时,存在三条光路:只经过Alice的R1,R2光路和经过Bob的R3光路,三条光路长度相等;当Bob方反射镜移除时(相当于有炸弹),不存在R3光路。如果Alice方从D0端检测到光子,那么Bob方的反射镜是存在的,反之如果Alice从D1端检测到光子,说明反射镜被移除,这样Alice就获得了Bob方想要传递的信息。    反事实量子通信论文中的概述图,虽然没光子传递,但Alice和bob之间必须有连续光路,潜艇可没法用 信息是传过来了,那么为什么说没传输粒子呢?通过D0和D1端是否有光子,信息从Bob那里传输到Alice这里,但通过设计光子却几乎不走经过Bob的R3光路。实验中存在BSm这一外层无相互作用测量装置,m值越大光子走R3光路的可能性越小,每个内层测量装置BSn中都有一个Df端,对经过R3光路的光子再进行一次“过滤”。m乘以n次循环后,光子走过R3光路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简单地说,就是绝大部分光子只在Alice一方的R1和R2光路上走,没有经过Bob一方的R3光路,但却传来Bob方的信息,如果m乘以n的循环次数足够多,光子经过Bob方的概率将趋近于0,但信息仍然可以传过来,所以说是不发送(其实还是有光子经过的,只不过极限是0)任何物理粒子的反事实量子通信实验。    论文中提到这个简单的中国结,就传了几个小时,前景虽好前途无期啊 综上所述,所谓的反事实量子通信实验不涉及什么量子纠缠或是超距传输的,也仍然需要传统的通信信道比如光纤,这肯定要让科幻谜们大失所望了。那它有什么用呢?实验中A方和B方之间几乎没有光子经过,但仍然进行了通信,这意味着即使有某个非常隐蔽的间谍有效的监听A和B之间的光缆,也无法获得传递的信息。反事实量子通信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保密的通信技术,在军事上大有用武之地,不过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的早期研究阶段,距离实用还遥遥无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提到,这次实验传输一幅100X100像素的黑白中国结图片,但由于单光子的丢失现象十分严重,每一位数据都可能需要发射多个单光子,最终这个简单的中国结图片就耗费了几个小时,而Alice和Bob两方距离只不过是50厘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还是期待它早日成熟实用的那一天。 来源:空天松鼠
个人分类: 歌曲转帖|5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第六感蛋白 MagR 遭到物理质疑
岳东晓 2016-8-17 06:37
去年(2015)北大生命科学院的谢灿教授在《自然-材料》刊物上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些媒体甚至用 揭开第六感之谜 这样的 sensational 标题报道。这篇论文报告,鸟类眼睛中有一种带有磁性的棒状蛋白(称为 MagR),能像指南针一样跟着地球磁场下转动。该论文认为 MagR 很可能是动物导航的生物罗盘(biocompass)。如果被证实,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发现。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导航能力已经研究了100多年,其生物物理机制至今没有定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光是满足好奇心而已,它很可能导致各种技术的突破(如磁存储)。 我在《 乌鹊南飞?电子自旋 》文中 提到,鸟类导航依赖磁场与蓝光。 地球磁场非常弱,根本不足以影响普通的化学过程。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可能机制是基于电子自旋单态与三态的不同化学反应路径:鸟的眼睛接收到蓝光光子,产生一对自由基,处于电子自旋相反的状态,自由基游离开后,即使在微弱的地磁场下,也可能反转成为自旋平行,而进行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显示磁场的视觉信号。但是这个自由基的反应机理并没有完全被实验证实。 因此,MagR 磁针的存在或许提供了一种新的磁场导航机理。但是,最近加州理工 生物科学教授 Markus Meister ( Anne P. and Benjamin F. Biaggini Professor of Biological Sciences )在一篇题为 “磁基因的物理限制”的文中(《 Physical limits to magnetogenetics 》) 做 了简单的计算,结论是地磁场对 MagR 产生的能量差别只有分子热运动能量的几万分之一,不可能产生可观测的 MagR 磁针转向。 这个信封背面的数量级估计非常简单。 一根普通铁针里铁原子数量是亿亿的量级,但 MagR 只有有40个铁原子, Markus Meister 假设这40个铁原子里的未配对电子全部排列整齐(总磁矩最大),计算其在磁场中的能量。粗略计算如下 一个铁离子最多 5个维配对电子 (3d5), 一个MagR 蛋白分子有40个铁离子,一个 电子的磁矩为 −9284.764 × 10 −27 J.T -1 ,地磁场约 0.3 高斯 (3 x 10^-5 T)。磁场下的能量差量级为:5* 40 * 9284 * 10^-27 * 3 * 10^-5 = 5.6 * 10 ^-26 (焦耳)。热运动能约为 玻尔兹曼常数乘以绝对温度 (300K): 1.38*10^-23 * 300 = 4.1 * 10^-21 ( 焦耳)。可见 即使在所有未配对电子自旋平行这个理想的情况下, MagR 热运动的能量几乎是磁能的10万倍,地球这点磁场的作用微乎其微,不可能对 MagR 的指向产生显著的影响。 谢灿小组的论文提到, MagR 晶体的磁性非常强,甚至不能使用铁质容器进行实验,因为这些磁性晶体会在磁场下飞出去。在磁场转向时,这些晶体会跟着瞬间反转 (论文没有提到实验温度) 。对此, Markus Meister 认为 如果谢灿的研究小组确实发现了室温下的分子指南针,总磁矩比其所有铁原子加起来大10万倍,那确实是一项诺贝尔级的重大发现 --- 但是, 违背已知物理规律的声称一般是错误的。 看来,相关的 MagR 磁性的研究应该更多的从物理角度进行确认,包括精确测定 MagR 蛋白的磁矩。如果 MagR 确实与导航有关,也不必局限于磁针这样简单的物理解释,而应该考虑对自由基机制的影响等等,把这个问题作为跨学科的课题进行联合攻关。
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国环境医学学会呼吁转基因食品的临时禁令
热度 1 ytsword 2014-1-22 17:31
作者:D.O.公共关系主席成员,美国环境医学学会董事会 Dr. Amy L. Dean 堪萨斯州威奇托——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今天发布了就转基因食物的意见书声明“转基因食物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并且需要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举证了许多动物研究,AAEM认为“转基因食物和不利的健康影响之间不仅仅是偶然的联系”并且“转基因食品造成了毒理、过敏和免疫活动、后代健康、新陈代谢、生理和遗传的健康等方面的健康风险”AAEM呼吁: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转基因食品直接长期的安全测试和标识的执行。 医生教育他们的病人、医学协会以及公众来避免转基因食物。 医师会考虑转基因食物在他们病人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更多的独立的长期科学研究开始收集数据来证实转基因食物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明转基因食物导致机体不同器官的破坏。利用这些证据,为了我们病人和公众的健康转基因食物的临时禁令是必要的” Amy Dean医生,公共关系主席成员,美国环境医学科学院董事会成员认为。“医生或许正在观察到对他们病人的作用,但是不要知道怎样提出正确的问题” Jennifer Armstrong医生,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院长说到,“北美所消费的最普通的食物是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油。”AAEM的转基因食物意见书可以在http:aaemonline.org/gmopost.html下载.AAEM是一个致力于证实对环境健康临床作用的专业人员和医生组成的国际的协会。更多的信息请参阅www.aaemonline.org。 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AAEM成立于1965年,并且是是对人类和其环境的临床表现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和医生组成的国际的协会,研究院对于人类个体和他们环境相互作用的知识的扩展感兴趣。AAEM为由暴漏于空气、食物和水中的生物和化学元素诱导的疾病识别、治理和预防提供的研究和教育。 原文如下: http://www.aaemonline.org/gmopost.html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GMOs) are "organisms in which the genetic material (DNA) has been altered in such a way tha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1 This technology is also referred to as "genet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or "recombinant DNA technology" and consists of randomly inserting genetic fragments of DNA from one organism to another, usually from a different species. For example, an artificial combination of genes that includes a gene to produce the pesticide Cry1Ab protein (commonly known as Bt toxin), originally found in Bacillus thuringiensis, is inserted in to the DNA of corn randomly. Both the location of the transferred gene sequence in the corn DNA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insertion differ with each insertion. The plant cells that have taken up the inserted gene are then grown in a lab using tissue culture and/or nutrient medium that allows them to develop into plants that are used to grow GM food crops. 2 Natural breeding processes have been safely utilized for the past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n contrast, "GE crop technology abrogates natural reproductive processes, selection occurs at the single cell level, the procedure is highly mutagenic and routinely breeches genera barriers, and the technique has only been used commercially for 10 years." 3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safety assessment of GM foods has been based on the idea of "substantial equivalence" such that "if a new food is found to be 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in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an existing food, it can be regarded as safe as the conventional food." 4 However, several animal studies indicate serious health risks associated with GM food consumption including infertility, immune dysregulation, accelerated aging, dysregul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sulin regulation, cell signaling, and protein form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liver, kidney, spleen and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There is more than a casual association between GM foods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here is causation as defined by Hill's Criteria in the areas of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consistency, specificity, biological gradient, and biological plausibility. 5 The strength of association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GM foods and disease is confirmed in several animal studies. 2,6,7,8,9,10,11 Specificity of the association of GM foods and specific disease processes is also supported. Multiple animal studies show significant immune dysregulation, including upregulation of cytokine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allergy, and inflammation. 6,11 Animal studies also show altere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liver, including altered lipid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s well as cellular changes that could lead to accelerated aging and possibly lead to the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7,8,10 Changes in the kidney, pancreas and spleen have also been documented. 6,8,10 A recent 2008 study links GM corn with infertility, showing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offspring over time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litter weight in mice fed GM corn. 8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over 400 genes were found to be expressed differently in the mice fed GM corn. These are genes known to control protein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cell signaling, cholesterol synthesis, and insulin regulation. Studies also show intestinal damage in animals fed GM foods, including proliferative cell growth9 and disruption of 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6 Regarding biological gradient, one study, done by Kroghsbo, et al., has shown that rats fed transgenic Bt rice trended to a dose related response for Bt specific IgA. 11 Also, because of the mounting data, it is biologically plausible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to cause adverse health effects in humans. In spite of this risk,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laims that GM foods can feed the world through production of higher crop yields. However, a recent report by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reviewed 12 academic studies and indicates otherwise: "The several thousand field trial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for genes aimed at increasing operational or intrinsic yield (of crop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undertaking. Yet none of these field trials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ed yield in commercialized major food/feed crops, with the exception of Bt corn." 12 However, it was further stated that this increase is largely due to traditional breeding improvements. Therefore, because GM foods pose a serious health risk in the areas of toxicology, allergy and immune function,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metabolic, physiologic and genetic health and are without benefit, the AAEM believe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adopt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gulatory tool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policy and serves as a foundation for several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13 The most commonly used definition is from the 1992 Rio Declaration that stat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e precautionary approach shall be widely applied by States according to their capabilities. Where there are threats of serious or irreversible damage, lack of full scientific certainty shall not be used as a reason for postponing cost-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13 Another often used definition originated from an environmental mee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8 stating: "When an activity raises threats to the environment or human health, precautionar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even if some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s are not fully established scientifically. In this context, the proponent of an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public, should bear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safety of the activity)." 13 With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mind, because GM foods have not been properly test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nd because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of probable harm, the AAEM asks: Physicians to educate their patients,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to avoid GM foods when possible and provide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ncerning GM foods and health risks. Physicians to consider the possible role of GM foods in the disease processes of the patients they treat and to document any changes in patient health when changing from GM food to non-GM food. Our members, the medical community, and the independent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gather case studie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GM food consumption and health effects, begin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M foods on human health, and conduct saf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GM foods on human health. For a moratorium on GM food, implementation of immediate long term independent safety testing, and labeling of GM foods, which is necessary for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consumers. (This statement was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Medicine on May 8, 2009.) Submitted by Amy Dean, D.O. and Jennifer Armstrong, M.D. Bibliograph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Position Paper AAE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et).(2002). Foods derived from modern technology: 20 questions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vailable from: http://www.who.int/foodsafety/publications/biotech/20questions/en/index.php Smith, JM. Genetic Roulette. Fairfield: Yes Books.2007. p.10 Freese W, Schubert D. Safety testing and reg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Reviews. Nov 2004. 21. Society of Toxicology. The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produced through biotechnology. Toxicol. Sci. 2003; 71:2-8. Hill, AB. The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association or causation?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65; 58:295-300. Finamore A, Roselli M, Britti S, et al. Intestinal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MON 810 maize ingestion in weaning and old mice.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23):11533-11539. Malatesta M, Boraldi F, Annovi G, et al. A long-term study on female mice fed on a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effects on liver ageing. Histochem Cell Biol. 2008; 130:967-977. Velimirov A, Binter C, Zentek J. Biological effects of transgenic maize NK603xMON810 fed in long term reproduction studies in mice. Report-Federal Ministry of Health, Family and Youth. 2008. Ewen S, Pustzai A. Effects of diets contain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potatoes expressing Galanthus nivalis lectin on rat small intestine.Lancet. 354:1353-1354. Kilic A, Aday M. A three generational study with genetically modified Bt corn in rats: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investigation. Food Chem. Toxicol. 2008; 46(3):1164-1170. Kroghsbo S, Madsen C, Poulsen M, et al. Immunotoxicological studie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expression PHA-E lectin or Bt toxin in Wistar rats. Toxicology. 2008; 245:24-34. Gurain-Sherman,D. 2009. Failure to yield: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Cambridge (MA):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Lofstedt R.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risk, regulation and politics. Merton College, Oxford. 2002
个人分类: 健康|554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
热度 1 稻草 2013-10-30 20:26
“万人计划”首批名单出炉记   本报记者 盛若蔚   这是一个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给予特殊支持的计划。   这是一个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并行的人才计划。   入选者被寄予厚望——或冲击诺贝尔奖,或领军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或专注于课堂教学……   “万人计划”一开始便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习 近 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以更大力度推进“万人计划”。目前,首批人选已确定。那么,这些人选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项计划。   一项高端人才计划   厘清“万人计划”的来头,还要从“千人计划”说起。   2008年底,中央启动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目前已累计引进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等世界顶尖科技领军人才。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两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进,一手抓国内人才的激励培养,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出于这个考虑,中央在2008年底审议“千人计划”时明确提出,适时制定实施针对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支持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国内各级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2012年9月,“万人计划”正式启动实施。   这一计划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该计划不铺新摊子,不设新项目,主要是对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关重大人才工程进行整合打包,从国家层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与‘千人计划’同等地位的国家人才工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计划包括3个层次7类人才——   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为我国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领导,中组部牵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实施。   对“万人计划”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和单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条件,形成集成效应。特殊支持包括:   ——经费支持。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地方和用人单位还可配套给予适当支持。   “这与平时的课题申报、评审不同,入选者可以瞄准自己专注的领域开展自主研究,把他们从繁琐的项目申报、评估中解脱出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重点培养支持政策。   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针对领军人才,改革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优先立项、滚动支持;创新经费支持方式,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激励措施;同时支持他们组建创新团队。对于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方案》提供支持经费,用于开展前瞻性、预研性自主选题研究等,并赋予相应自主支配权。   ——服务支持。根据需要,贡献突出的还可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联系服务。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说,“设立‘教学名师’支持类别,在于鼓励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归课堂,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树立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导向。青年拔尖人才正处于创新高峰期,活力最强,也最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从2012年9月起,各有关部门按照边设计、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开展各类人才评选工作。今年7月,首批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名单面向社会公布。其中,杰出人才6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经专家咨询顾问组集体把关,首批其他各类人选也已产生。546名入选者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201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人选52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选94名,教学名师人选101名,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人选98名。   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说到下一步打算,该负责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将协同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实施,将各级各类人才凝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事业中来。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弄懂中国要从哲学开始——访俄科学院院士、俄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 ...
燕山红场 2013-8-9 14:13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不仅是俄罗斯知名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还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远东研究所所长和俄中友协主席。记者与季塔连科先生相识多年,堪称老朋友。不久前,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专访,让我们来听听他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记者:尊敬的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中国的?   季塔连科:我出生在西伯利亚阿尔泰边疆区的一个偏远乡村,上中学时就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当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课老师给我们讲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历史,使我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师范学校。很快,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我是个中国问题“专家”,于是老师让我在班里做报告,介绍中国的历史和孔子的教育学观点。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沙皇时期的一所贵族学校,图书馆里有不少关于中国的书籍,其中有关于孔子、孟子书的俄译本,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我被孔子的《论语》深深打动,从此迷上了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教育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获得了红色毕业证书(优秀生),校务委员会一致推选我免试到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   记者:听说您和郭沫若通过信?季:没错。上大学后,我继续研究中国哲学,对老子学说产生了兴趣。我根据《道德经》写了篇论述老子辩证法的年级论文。当时我还不懂中文,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俄译本出版了,该书介绍了孔子、老子和墨子,我被此书深深地吸引。我当时还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伙儿,提笔就给郭沫若写了封信:“郭沫若同志,您好!我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我已多年研究中国哲学,您在《十批判书》中谈到了老子,为什么没有提及《易经》呢?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一个月过后,我收到了郭沫若的回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苏联朋友!谢谢你的来信。你对中国哲学感兴趣,这很好。如果你真的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真心想深入研究,作为长者我要告诉你,你必须学习汉语,学习中国的文言文。这样才能深入研究原著。我给你的建议是:你要学习中文。”我向系主任汇报了与郭沫若通信的经过,系主任很支持我学中文的想法,他给历史系领导写了信,介绍我到他那里学汉语。我的汉语老师是当时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伊萨延科的夫人,伊萨延科是苏共20大和21大中俄文高级同传翻译。虽然每周只有两次汉语课,主要学习书写和对话,但对我今后的汉语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记者:听说您还是冯友兰教授的学生?   季:是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访苏,他在与赫鲁晓夫会谈时谈到了互换留学生问题。赫鲁晓夫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很快,苏联向中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共60人。我作为第一批苏联留学生被分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我用了两年时间学习汉语,老师是冯友兰。我经常到冯老家里去请教,他讲话语速缓慢,但思路非常清晰。任继愈先生也是我的老师,我也去过他家。任继愈先生还送给我一本他刚刚出版的《墨子》。此后,我又潜心研究墨子。后来,我和哲学系的师生一起到黄村人民公社接受再教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从永定门火车站上车,在丰台站下车。我在中国的农村生活了6个月。后来不知道是谁向苏联教育部“告了密”,说有一名苏联留学生不好好学习,跑到农村去“休息”。其实在农村,是冯友兰教授亲自给我授课,任继愈先生和冯至先生也给我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课。在农村,我有幸认识了翦伯赞先生。返京后,我转到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当时的系主任是胡曲原教授,我继续研究墨子,听了许多名家的课,还遇到了复旦大学的校长陈望道。时至今日,在复旦大学办公楼里还有一个展牌,上面记录着当年在复旦学习过的外国著名学者名单。位居第一的牌子上写着:米沙(苏联),那就是我。(笑)   记者:毕业后您开始从事外交工作,但仍积极研究中国的古代哲学,当时有什么考虑?   季: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苏联外交部,到苏联驻上海总领馆任职,后转到北京苏联驻华使馆。结束驻外工作回到莫斯科后,我考取了莫大哲学系研究生。1965年我被派往苏共中央国际部工作,专门研究中国问题和毛泽东思想体系,同时,继续研究中国哲学。1967年,安德罗波夫出任苏共中央书记兼国际部部长,我向他报告说,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必须从研究中国的哲学入手。我向苏共中央建议,应加强对中文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批中国问题的专门人才。后来,苏共中央下属的社科院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室,在莫大哲学系也成立了中国哲学教研室。1970至1971年间,我们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详细介绍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墨子。此外,我们还深入研究了毛泽东著作及中国佛教。   记者:俄罗斯汉学家为两国关系正常化作出过不小贡献,您对今后两国关系发展有什么考虑?   季:苏联解体之后,俄远东所和汉学家们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连续五六个月发不出工资。这时,中国友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出资让我们出版书籍。在中方的帮助下,我们出版了《中国哲学辞典》《中国精神文化百科全书》等。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们研究所一直跟踪研究。中国改革之初时,研究所内争论激烈,一些人认为改革会导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摆脱危机。作为所领导,我一直支持学术争论。我们客观、完整、准确、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地出版了中方改革时期出台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立法等文件,并把我们的研究报告不断呈送俄国家领导人。通过几十年对中国的研究我得出的结论是:要想读懂中国人,弄懂中国文化,弄清楚中国政治,首先应该研究好中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是一切问题的纲,纲举才能目张。伟大的俄中两国人民携手并肩,共同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这就是对全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光明日报莫斯科7月28日电 —— 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杨政)   链接: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1934年4月出生。哲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1957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师从冯友兰先生。1959年又前往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胡曲原教授。1962年至1965年,季塔连科在苏联驻上海总领馆和苏联驻华大使馆工作。1965年至1985年,在苏共中央国际部负责中国和东亚地区工作,1979年11月获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今,季塔连科一直担任俄远东所所长职务。1997年5月30日当选俄科学院通讯院院士,2001年11月当选为院士。季塔连科是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政治和现实问题、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各国及俄中关系问题的专家,有论著200余部(篇)。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1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人文学科之没落,幸焉?不幸焉?
热度 5 MingHao 2013-7-28 14:45
你 大概已经听说过那些惨不忍睹的调查报告。上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Sciences)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人数在直线下降。这一消息引发了海量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慨叹人文专业学生的减少是美国衰落的迹象和征兆。 Michael Kirkham 但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一所谓的发现(人文专业大学生人数其实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 光明的一面是:人类对人文的戕害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作为学术课程的文学不会再扑灭炽热的文学之火。阅读《李尔王》(King Lear)或D.H.劳伦斯(D.H. Lawrence)的《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不会再从让灵魂升华的邂逅沦为本科生涯的另外两个元素──成为多选测验、考试论文和作业中让人头疼的内容。 令人沮丧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有幸遇到把莎士比亚(Shakespeare)或劳伦斯讲得栩栩如生的大学教授(英国学者弗兰克·克莫德(Frank Kermode)在我的脑海中点燃了永恒的莎士比亚之火),但也有无数教授让阅读文学名著感觉就像在牙医诊所的椅子上坐上两小时一样。在他们麻木的手中,“人文学科”一词变成了“你不去上课也能得A”的代号。 在人们为人文学科的命运慨叹不已时,他们谈得特别多的是英语专业的缓慢消亡。但他们没有看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会进入法律和广告等其他领域,非英语专业学生也一样可以修文学课程。根据当前危言耸听的论调,大批将四年时间主要用于研究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人全都站在我们与社会文化的夜幕之间。 半个世纪之前,有14%的本科生主修人文学科(主要是文学,此外还有艺术、哲学、历史、古典学和宗教学),而如今这一比例降至7%,这个事实其实无足轻重,却引起了人们对人文教育本质和目的的严肃反思。 这类反思通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被告知:缺乏正规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会导致许多致命的人格缺陷,比如批判性思维欠缺,写不出表达清晰的文章,不能换位思考,对其他人和地方缺乏好奇心,毕业后不会去阅读文学名著,无法辨别真、善、美。 这些严肃的忧思俨然一副冠冕堂皇、居高临下、正气凛然、高风亮节、亮节高风的派头。但它们也是多愁善感的幻想。 大学里教授文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直到19世纪末,文学才成为大学课程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所谓人文学科包括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而在教堂里学习《圣经》(Bible)是完整教育的另一半必要组成部分。根本没有人想要通过正规课程教授小说、故事、诗歌和戏剧。这些都属于日常生活中的消遣。 Getty Images 济慈(左)和莎士比亚(右) 随着宗教权威的衰落,人文学科作为取代宗教的方式应运而生。乔叟(Chaucer)、弥尔顿(Milton)和莎士比亚开始承担起帮助渴求更高意义的心灵寻找真理的职能。不过,文学课程中很少包括莎士比亚时代之后的作品。(我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读本科时发现,英语系每年都在曼哈顿白页(Manhattan White Pages)上把访问学者的电话号码列在弥尔顿·S.乔叟 (Milton S. Chaucer)名下,这个发现让我乐不可支。查询这个电话号码(我经常查询)让我乐在其中。) 随着文学系的建立,文学教育在20世纪初取得了独立地位。在许多年里,文学系里主要是一些研究词源和文本历史的文献学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学研究才作为一种与真实现代生活相关的智慧在文学系广泛落地生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是战争的产物。1945年,见证了杀戮并幸存下来的士兵返回家园,他们渴望为生活赋予意义。《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的颁布和经济的繁荣让他们有机会和时间来做这件事。当时,将文学教育作为探究人生中的难题的方式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英语专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然而,正是文学在大学里的这一段流行期敲响了文学没落的丧钟,因为各式各样抱有偏见的学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学术化。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形成反差的是,越南战争中无谓的流血让所有权威都受到质疑。当时,文学教育沾染了特别浓重的意识形态热情,大学里的激进派在学术机构里踏上了漫长的征程(他们的征程徒劳无功),他们以“理论”为武装,以掩饰平庸。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主修英语的学生开始缓慢减少。再往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了。 有一些书籍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好奇心,提升审美品位和道德修养,在针对这类书籍的正规研究走向衰落时,只有无赖才会喝彩。但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根本不会带来这些裨益。 Gallery Stock 你可以在生活中——在捕鲸船上或大树底下——体味文学,把这些地方当成你的大学课堂——你的耶鲁和哈佛。 在50多年前,评论家兼教授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一篇题为《论现代文学教学》(O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Literature)的文章中表达了他对在课堂上介绍虚构文学作品之举的失望。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当时英语专业正处于全盛时期。 特里林指出,他的教学大纲中包含的现代派文学作品(艾略特(Eliot)、叶芝(Yeats)、劳伦斯、普鲁斯特(Proust)、卡夫卡(Kafka)、曼(Mann)、纪德(Gide)的作品)“问及文明社会所忌讳的所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我们对婚姻,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对我们的朋友是否满意”。然后他讽刺了大学教授努力让本科生理解这类离经叛道作品的特性的做法,这是他戏拟的一道文学课典型试题:“叶芝、纪德、劳伦斯和艾略特都运用性主题来批判现代文化的缺陷,请对他们在性主题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请援引每位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论证你的观点。(时间:一小时)” 在恪守传统道德的大学领地里教授颠覆道德规范的现代派作品的荒谬性触怒了特里林,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歇斯底里地夸大了所谓现代派文学的“武力和恐怖”(恐怖存在于叙利亚,而不是纪德的作品)。但他毕竟是一名大学教师,他看不出课堂教学也破坏了文学的乐趣,并把文学中令人震撼的异见变得琐碎化。 文学很早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时我还没开始上大学,也还没有不幸糊里糊涂地进入研究生院。生于普通家庭的我怀着惊异扎进了于连·索雷尔(Julien Sorel,司汤达(Stendhal)《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一书中年轻浪漫的奋斗者)激荡的情感世界。我父母曾在家中争吵,他们的婚姻矛盾最后以离婚告终,但契诃夫(Chekhov)的小说赋予我力量,小说中的措辞道出了我的忧伤,而济慈的语言让我心中充满了美,击退了让我陷入沮丧的负能量。 书籍带我远离自我,去体验同我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却能与之对话的经历。阅读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时,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在我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的情感世界时产生的。叶芝给予我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够描述一种定义自我的渴望,而以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渴望发自我的内心:“去摘采/哪怕地老天荒/月亮的银苹果/太阳的金苹果。” 但一进入大学课堂,我内心中这种珍贵的另类生活就被扔回到令我感到烦恼厌倦的存在维度之中了。荷马、契诃夫和叶芝沦为是非判断题、鲜明的主题以及一大堆高明和更高明的解读。教师像讲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教授对事实进行加工创造的文学书籍,这些书本身沦为了纯粹的事实。小说、诗歌和戏剧曾是同理心的源泉,是激发好奇心的火种,现在则成了乏味的苦差和劳碌。 所有其他学科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而文学则只要求你是一个人。文学无须去教,就像梦想也不需要教一样。为什么赫克特(Hector)的幼子阿斯蒂阿纳克斯(Astyanax)看到父亲戴上头盔后会哭泣?你只要有一颗心就能够理解。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反对阅读西方文学经典。不,绝非如此。我反对的是把这些令人惊异的顿悟(这些顿悟来自人类生命中非理性、无可言表、无法想象的侧面)带进大学课堂,把它们变成竞赛中枯燥的练习题、等级体系和信息的堆砌,它们都是这些作品不共戴天的死敌。 不要以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帮助你更清晰地阅读和思考,这其实也是妄想。只要读一页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疙疙瘩瘩、错综复杂的文句或者D.H.劳伦斯令人心悸的词语重复,你就会把所谓文学具有修辞范本价值的想法统统抛到脑后。西方文明中的文学名著其实彰显出了所谓清晰思维的局限。它们在由联想、直觉和印象拼缀的云雾中呈现意义。莎士比亚的一些十四行诗无人能懂。用语言镇住读者,而把含义隐藏在重重迷幻的意象中的能力正是这些作品非同寻常的特质。 文学经典为我们思索人类之困惑,思索苦难、死亡和稍纵即逝的快乐的心灵提供了避难所。它们庇护着我们秘密的自我,这个自我希望思索物质世界弥足珍贵的非凡之处,寻求表达过于绚烂多彩、无法诉诸理性表述的感受。在这个鄙视一切非盈利、非生产性活动的世界,文学是僻静、无用的清寂之所。 文学艺术那种突然迸发、令人震撼的真和美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感觉发自内心最孤独的角落),我们并不孤单,有一些金钱买不到、无法出售或交易、也不会腐朽和死亡的意义。这种从社会和经济角度来看毫无价值的体验被称为“超越”,你不可能为此布置一篇论文,给出评分或成绩排名。文学太神圣了,不可以去教。文学只应该被阅读。 当前,我们在经历全新数字快感和娱乐的兴盛,经历以视觉为主流的文化的扩张(把想象远远甩在了后面),还有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改变了阅读艰深书籍所需的纯粹孤独)。在这个职场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生活中重大的神秘谜题似乎更关乎经济,而不是关乎存在。数字环境还强调量化思维,也许这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如今最激动人心的文化发展是在科学和制药领域取得的。 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选择与他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作为主修专业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对文学来说是多大的幸事啊。在艺术中凝固为永恒的伟大思想和感触从爬满常青藤的狱门里逃脱出来(在监狱里,它们成了供人品评的“文本”,被迫做着苦役),得以回归应有的位置,重新成为平凡经历中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管怎么说,到高中毕业时,文学之火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充分燃烧起来,足以成为我们命运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值得忧虑的话,那应该是文献检索课的取消。文献检索课曾是每所高中的必修课,在这门课上,书不是作为学术课程来教,而是被亲密地引荐──这是一种不受愚蠢书评和乏味测验影响的经历。如果能够恢复并强化这种震撼心灵的邂逅,那么刚走出高中校门的朝圣者们会继续阅读,并像追求爱情一样寻找那些能够提升境界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们无须了解生物学和生理学就能够爱和被爱,我们也无须通过了解荷马的修辞或历史背景走进奥德修斯(Odysseus)漂泊、重生和返乡的旅程。古典书籍会与我们心灵中最年长的那个部分对话。年轻人会在被一种无法言表的渴望打动时去阅读这些书籍(就像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吃饭一样),如果他们想读的话。当然,在这些可怜的非人文专业学生中,有一些可能对文学根本不感兴趣。也许他们只得去寻找诸如癌症治疗方法之类的东西。 在《白鲸》(Moby-Dick)一书中,梅尔维尔(Melville)的讲述者伊什梅尔(Ishmael)宣称:“捕鲸船是我的耶鲁(Yale College),是我的哈佛(Harvard)。”如果一切顺利,文学最终从本科课程中消失(但愿如此),很快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说,在大学课堂之外,在生活中阅读文学经典其实是他们的大学课堂。
个人分类: US|575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好文转帖:请慎拔智齿
热度 11 天涯过客 2013-7-16 17:34
请慎拔智齿 --乐维的博客 2012-12-20 08:38:22 (这是我2001年9月写的,后来“世界日报”登载了。因为最近看见有人提起拔智齿的 事情,我便想起这篇文章来了。修改了一下。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原稿,后半部分加 了我的一些经验体会,供有这方面疑虑的朋友做个参考。) 看了“世界日报”家园版九月二十二日元宁的“全身麻醉拔智齿”的文章以后,我 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不是每个人都要拔智齿的。美国牙医对此 也有不同的看法,不能随便拔智齿。 本人小时候坚牙利齿,再硬的甘蔗都可以咬得动,稍软一点的排骨通通嚼烂吞下。 没想到来美不久,一次在咬排骨时一颗牙折断了。原想保住这颗牙。但见了四五个 牙医,都一致认为必须拔掉。当时还是学生,想省钱。到所在大学的牙科学院去拔。 不幸成了一位女学生的实验品。这位女生没有经验也没有力气,竟将牙给拔裂了。 一半留在了牙里面。她费力将其拔出,却又拔断了,留下了很小的一块在里面。当 时她不知道,我当然也不知道,以为都拔出来了。可是过了半年还很痛,整个一边 不能咬东西。只好再去牙科学院看。他们给我照X片,说没有问题,因为X片没有看 见任何东西。说可能需要长一点时间来恢复,耐心再等等。又过了几个月,还是没 有好转。只能再去找他们。这一次,他们指定了一位教授来给我检查,再拍X片,结 果说发现了很小一块牙留在里面了。要动手术去掉,其实就是磨掉,因为已经太小 没法拔了。可是这磨牙不是一次就能好,他给我做了三次手术。每次都要切开牙龈, 磨上一个小时,然后回家。过两个月再来,一共三次,简直让我痛不欲生。牙磨掉 以后,还痛了两三年,才慢慢不痛了。从此落下了害怕牙科医生的毛病。 后来我另有两个牙也出现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去看牙医,也花了不少钱。一次有位 朋友介绍说有一家牙科诊所很便宜。我便去了那家诊所看看。一位牙医正在外面登 记处,我问他看我的牙病要多少钱。他让我张开口,看了看说:你得拨掉一颗牙和 四颗智齿。我很奇怪,我的智齿好好的,便问他:我没有感到有任何毛病,为什么 要拔四颗智齿呢?他说:不然你的牙都会掉光。我一想我三十多了,从未有过智齿 疼。好家伙,一下拔掉五科牙,加上已拔掉的一颗,我可去半壁江山了。我说:能 不能只拔病牙?他说:不拔掉智齿,那我看不了你的牙,你得去找别人看。而且我 敢肯定,别的牙医也会要你拔智齿的。 我后来找了一个牙医,他没有拔了我的病牙,没有提拔智齿的事。我便把他当成了 我的牙医,几年都在他那里看。他技术好,人也不错,就是稍微贵点。后来我和他 熟了,有时聊聊天。有一次,我特意问这位牙医:为什么有的牙医说我必须拔掉智 齿,而你却从未提起?他想了一会说:我们西方人的口腔结构与你们中国人的不一 样。你们的口腔相对大而我们的比较小。智齿如不拔对我们西方人不好,因为口腔 没有空间容纳,而你们没有这个问题。 而我现在又换了牙医。他也从未提过智齿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智齿从未给 过我任何麻烦。 有些牙医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课书上的观念,又没看过几个东方人,加上自 己不动脑筋,他们的建议可能就是错误的。我认为中国人的智齿如果不痛,可以不 拔。我原来有一个朋友,在中国做过牙医。她说:现代牙科认为,牙应该尽可能少 拔,能保则保。如果拿不准,应该问几个牙医,如果大多数牙医说你的智齿应该拔, 再拔不迟。 从那时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的智齿好好的,从来没有痛。牙齿也没有像那位 武断的牙医说的掉光了。 我这人除了胆固醇高,其他都很好。而胆固醇高我已经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高胆 固醇对我不是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我的“告别高胆固醇”一文)。都记不得 上次发烧是什么时候了,至少也是三十年前了吧。感冒也极少,几年也不会感一次 冒。就是这个牙不争气,从92年一直到2007年,15年的时间看了无数次牙医。所以 对看牙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下面是我想告诫朋友们的几点经验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1,再没有钱,也别让牙科学生给你看牙。 2,一般来说,40-50多岁的牙医最好,因为他们有经验,技术已炉火纯青,而且还 有力气。 3,拔牙要找35以上的男牙医。因为那需要技术,还得有力气。 4,重大牙科手术,比如牙是不是必须拔,还是可以补牙?根管治疗(root canal  )以后是不是要做牙套(crown)?拔牙以后做活动假牙还是固定假牙?等等,一定要 有second opinion。有时候可能得多花钱去咨询,但这钱是值得花的。因为做错了 就回不来了。尽量多问牙医问题,比如如果不做会怎么样?做了有什么副作用,能 保持多久?有时候,牙医说的并不对。比如补牙,我见过的牙医都说,补好以后, 一生不用再补。但一般就是三年左右就掉了。不能全信。 综合两个,甚至三个牙医的意见,你就知道对你最好的方案是什么了。 5,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根管治疗有Specialists。他们就是专门做根管治疗的,有 非常好的专业设备(普通牙医没有的),经验丰富。我找过一个40多岁的男根管专科 牙医,做一个普通牙医觉得不能做的根管治疗,他做得非常漂亮。做的时候就觉得 很好,做完以后更没有一点不适。在普通牙医做,常常会不舒服。有一次,做完了 两个月,还痛,一拍X片,说做得不好,还得再做一下。所以有些牙普通牙医觉得做 根管有点难或不行,不妨去咨询Specialist。 6,50-60多岁的牙医往往有实习生或刚毕业的牙科生跟着学。看的时候是老医生, 但做的时候却让年轻牙医上。这些没有经验的牙医可能会出错。如果是重要手术, 应该尽量避免成为他们的实验品。事先问清楚谁做,或找别的牙医做。一般40多的 牙医带年轻牙医的很少。 FYI
714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福尔托夫:科学院应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想法发生器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5-30 18:25
俄新网RUSNEWS.CN莫斯科5月30日电 当选俄罗斯科学院新一届院长的弗拉基米尔·福尔托夫院士认为,俄罗斯科学院应当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想法发生器。 福尔托夫说:"院内聚集了各个专业的资深专家,包括经济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等所有领域的专家。科学院潜力巨大......应当持更加积极、或者可以说略为进取的态度,应当经常提出各种建议(成为想法发生器)。" 他认为有必要发展俄罗斯的科学仪器制造业。他在当选后与记者交谈时指出,科学仪器市场规模是军火市场的两倍。 福尔托夫相信,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同他并肩奋斗来造福科学院。 俄罗斯科学院全体大会周三进行了新一届院长选举,能源、机械、力学及过程控制学部主任弗拉基米尔·福尔托夫院士在不记名投票中当选。福尔托夫曾是新一届院长的热门人选,他以绝大多数选票超过了对手--诺贝尔奖得主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和科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涅基佩洛夫。选票分配情况如下:福尔托夫获得766票,院士若列斯·阿尔费罗夫获得345票,科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涅基佩洛夫获得143票。 新当选的科学院院长需获得俄罗斯总统对其职务的批准,若遭到否决,科学院应在6个月内重新进行选举。 弗拉基米尔·福尔托夫出生于1946年,196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热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专业,1971年完成副博士论文,1976年完成博士论文。1982年起成为化学物理学教授,1993年至1997年担任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主席。2007年起出任科学院联合高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起担任科学院能源、机械制造、力学及过程控制学部主任。2013年5月29日以58.3%的得票率在俄罗斯科学院全体大会上当选新一届院长。已婚,育有一女。
个人分类: 俄罗斯资料|2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31 18:44 , Processed in 0.074825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