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高等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哈佛访学的观察与思考:哈佛何以一流? 1
热度 2 MingHao 2015-4-27 04:37
刘守英 在世界范围内,哈佛大学都是无可争议的一流大学。其历史、影响力和财富为世人景仰 。哈佛创立于1636年,比美国建国还早140年,是美国最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哈佛居世 界大学学术排名榜第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声誉排名榜全球第一,《美国新闻与世界 报道》全美大学(本科)排名榜第二。这里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20多位国家元首和诸 多国际组织领导人;取得的学术成就无与伦比,产生过1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 62位还健在的亿万富翁。 在哈佛的半年时间里,刘守英研究员给自己确定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体验和思考哈 佛何以一流;二是深入哈佛这个中国研究的大本营,看看中国问题到底有多热,他们在 说些什么,如何讲中国的故事。本文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初步答案。 走进哈佛校园,最让人羡慕的是,这里有一种让人精神释放的空气,学子和学者沐浴在 不被禁止和排斥的气氛中。在这里思考一件事、求解一个问题,是不预设前提的,不会 被按阵营划分。 自由的空气,是一种让思想活跃、不被障碍阻断的氛围,一种不受禁锢的、未被人为过 滤的吸收知识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空气下,思想才会自由放飞,创新才会奔涌迸发。 只有自由的空气,才使一个机构、一所大学、一个国家成为一流。 自由的空气,实实在在表现为对权威、权力的警惕。在哈佛,不会因为你被树为权威, 就受到特别的对待。我在进肯尼迪学院的第一天就领教了这里对特权的排斥。在发给我 们的指南中,明确标明了一条条规矩,约束那些特殊化行为和特权意识。 在哈佛,挑战权威的场面比比皆是。我到哈佛第三天,就去听当今制度研究的领军人物 、《国家为什么失败》作者阿西莫格鲁举办的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经济学讲座。大 名鼎鼎的阿氏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被学生打断四次,一位学者还与他展开了针锋相对 的辩论。他一堂课下来全身是汗,不知是因为天热,还是因为这种气氛的烘烤。 这种场面在另一位经济学权威的课堂上上演得更烈。去过哈佛的人可能在桑德斯剧场前 面留过影,在这座类似城堡的建筑里,最让人神往的是一些“大牛”的讲座,如著名中 国问题专家麦克法夸尔在这里讲过中国专题,当今最火的伦理学家桑德斯的《公正》公 开课、大红大紫的经济学教授曼昆的《经济学》课也在这里开课。即便曼昆的课,也曾 遭遇70名学生有组织离开的尴尬,原因是学生们抗议他只重视增长,不重视收入分配, 不正视贫困。 自由的空气里充满辩论和质疑。在哈佛燕京中国研究专题讲座上,来自彼得森研究所的 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尼克尔斯·拉迪推销他新近出版的《民进国退》,用40分钟,依靠中 国官方统计数据,论证中国没有国进民退,没有民营企业得不到贷款,不存在过高的公 务员(课程)比重等等。他讲完后,哈佛的中国问题专家和学生们用事实和观察对他的 观点足足质疑了近40分钟。同样遭到质疑的还有NBC记者布罗考,当这位曾报道过柏林 墙倒下的风云人物侃侃而谈地回忆东欧巨变的历史场景后,两位原东德籍听众就非常执 着地严辞质疑了他的讲述。 自由的空气来自平等的氛围。在我听的各种哈佛讲座中,主讲人讲得不多,更多的是提 问和交流的时间。一些“牛人”如美国副总统拜登、《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作者福山 的演讲都只有30多分钟,讨论时间最起码占一半以上。当主讲人人气太旺时,他们就采 取注册登记和随机抽签方式,中签者才能参加。这样的情况我在哈佛遇到过两次:一次 是拜登的演讲,还有一次是莫言在哈佛一所教堂的演讲。 充分的公共空间为交流提供方便,为自由空气的流动提供通道。我发觉,在哈佛这样的 名校,被个人占据的空间很小,公共空间非常大。这不仅体现在图书馆、教室等,只要 在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摆上桌椅,供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 一些哈佛学生跟我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除了得益于教授之间的交流,更多是来自学 生之间的交流。 自由的空气还意味着包容。当哈佛教育学院邀请科罗拉多州参议员迈克尔·约翰斯顿发 表演讲时,有些学生就要求校方撤回对约翰斯顿的邀请,因为他们反对他的一些教育政 策。所幸的是,福斯特校长和院长没有妥协。莱恩院长写给这些学生的信中这样说道: “我遇到过很多真诚的人,他们和我都有相同的目标,不过在如何改善教育的问题上, 我们的观点存在分歧。在我看来,这些分歧应当经过探究、辩论、挑战和质疑。同时这 些分歧也应获得尊重,确实应该被称颂。” 哈佛大学2014年毕业生典礼邀请了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他的演讲 重点阐述了大学精神的本质。他认为,“顶尖大学是让各种背景、各种信仰、探寻各种 问题的人,能到此自由开放地学习和探讨想法的地方。”“包容他人观点,以及表达自 身言论的自由,是顶尖大学不可分割的价值。”“一所大学的职责并不是教学生思考什 么,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这就需要倾听不同声音,不带偏见地衡量各种观点,冷静思 考不同意见中是否也有公正的论点。在每个问题上,我们都应该遵循有理有据的原则, 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只要我们这样做,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打不破的僵局, 没有达不成的妥协。” 真正让我感到哈佛之为哈佛的,是她的人文环境。 办理完注册,领到ID卡以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位于哈佛庭院北面的怀德勒主图书馆借 书。哈佛大学图书馆由80个图书馆组成,有1800万册以上图书。它是美国最大的学术图 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我在哈佛期间去过的图书馆有怀德勒、拉蒙特、肯尼 迪学院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当然还有最大的东亚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进 到图书馆,你一下子就能忘掉一切,恢复人的单纯和天真,这里的氛围会让你觉得可以 用知识傲视一切。 图书馆的服务会让你就想搞研究,否则觉得对不住这套系统和这里的图书服务人员。听 上个世纪90年代曾在这里读书的朋友讲,那时的信息化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为了方便哈 佛的教授做研究,图书馆是给哈佛最牛的教授留座位的。比如费正清就在主图书馆藏书 室有一张桌子,供他平常做研究用。他可以调用任何一本书,堆在那里,没有他的允许 ,图书馆员是不会清理的。我在哈佛期间占的最大便宜就是可以不受限制地借阅图书。 这里的任何一个图书馆我都可以进,哈佛所有图书馆的书我都可以随时调用,甚至可以 调用波士顿乃至美国所有图书馆的书。我在哈佛期间曾经对规划问题下过一段功夫。其 中有两本书我在肯尼迪学院借阅时没有,再查总馆也没有,最后到设计学院去借也没有 ,他们就直接到麻省理工学院规划学院图书馆调。有这么好的服务,你怎么好意思将借 来的书束之高阁! 图书借阅的方式很简单:你先在图书馆系统里查好书,将信息传到图书服务中心,他们 找到以后就通知你,你可以到离你最近的任何一个图书馆去提取。看后还书也是到离你 最近的图书馆。除了借阅整本纸质书,许多书已经有电子版,图书馆就直接将电子版发 给你了。还有些书,你如果要复印,可以将要复印的部分告知图书馆,有专门人员为你 复印。当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你只能复印其中的某个章节。离开哈佛时,我还叫来同 在肯尼迪学院访问的博士生汪广龙,我们俩把几大包几十本书摆在学院图书馆员面前, 看着他一本本认真清理,心生敬意也存歉意。比比皆是的人文环境和为知识寻求者优良 服务,在这里不好好学习你简直会产生一种犯罪之感。 哈佛大学之所以一流,还在于她为学生开设课程独具匠心。四年本科的入学申请人数其 实只占全体学生的很少一部分,本科课程主要为艺术及理学范畴(美国不少专业课程只 供本科毕业生修读)。在1978-2008年间,所有本科生需完成七门主修以外的课程,作 为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之后课程有变动,在2008年之后,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课程,还 需完成八类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它们分别是:美学与解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 与数理,伦理,生命科学体系,物理宇宙科学,世界与社会以及美国与世界。其宗旨是 使每个哈佛的毕业生接受广博的教育,接受特定的学术专业和集中的训练。 这种知识架构,很多中国家长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送孩子来美国的名校,就是为了 学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出去后能找一份好工作,能挣体面的薪水。后来和一些本科生 聊了以后,我发觉了这套知识体系的重要:它让你接受了基本伦理和价值的教育,使你 有更坚定的信念,不会被人生的挫折压倒;让你接受了常识性和真理性知识熏陶,使你 不会那么短视,可以走得更远;让你浸染了人类最普遍的人文知识,使你变得有教养; 让你接受了哲学、生命、数学、物理、伦理、世界等的全面教育,你就不会那么单薄和 有缺陷。这些基本的教育,建立了学生对人类的基本认识,而不是一种技术的、功利的 认知。 过于技术的教育只能培养工匠型人才,过于功利的教育难以建立学生的道德感和对人类 的责任。了解了他们的知识体系以后,你才能理解所看到的哈佛学生为何那么充满天真 ,对一切具有好奇心、怀疑心;为何那么执着和坚定,为何胸怀远大,充满正义和责任。
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普:物理本科学些什么数学?
热度 3 岳东晓 2014-1-20 11:24
上过大学的人应该对不是本专业的所学的课程有所了解。比如说,数学系的、电机系、生物系学些什么,物理系的人应该知道个大概名目。对其他学科有个大概了解,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所以,见到一个学EE的人,应该假定他会麦克斯韦方程、会VLSI设计。而计算机研究生,那你应该假定他会写compiler,也会写操作系统。只要认字,谁都能只会写点应用程序,hack几行代码。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在于每个专业有其核心课程,一般其他专业的人是不会学的。当然了,有很多人学了等于没学,但是那是另一回事。 假如你号称理科生,却对理科专业的课程单子一无所知,甚至拿出一些肤浅的东西来班门弄斧,就像幼儿园小朋友在数学教授面前卖弄99乘法表,那么你的文凭就值得怀疑了,很可能只是大专,却冒充本科。 物理系本科要学些什么数学呢?我下面把我们那个时候北大物理系的基本数学课程列一下。 * 多变量微积分 * 复分析 * 线性代数 * 向量分析 * 微分方程 * 群论 (离散群与李群) 现在时代又进步了,只有更多,不会更少。对于物理来说,经常感叹的是数学工具不够。比如说,本科分析力学课程的要用到变分法,这还是经典的,相关数学已经很清楚了。在量子力学里却要用到路径积分,将变分法加上了兴奋剂,相应的数学直到今天数学家们也没有搞出一个严格的东西。在量子力学里要用到希尔伯特空间,使用狄拉克发明的bra-ket。 上面还只是必修的东西。如果你选修广义相对论,就得学微分几何、张量分析之类了。我有次跟一美国某大学数学系当教授的偶尔聊到涉及弯曲空间数学的问题(忘了是怎么扯到那上面了),他明显发生概念错误,被我指出来。学数学的学微分几何可能往往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研究,而学物理的学微分几何却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来不得糊涂---宇宙如何膨胀、水星怎么进动,你概念错误,立刻谬以千里。 有次我在北大物理系大楼门口看到副系主任与几个北朝鲜学生谈话。后来听他说,这些朝鲜留学生因为若干关键课程不及格,无法拿到本科文凭,很着急。而据这位副系主任讲,如果我们中国学生考试平均是82,他们只能拿28。 他们还说在其他工科学校的朝鲜留学生都学得很好,说自己绝对不比那些同学差,怎么就不行呢? 似乎对物理系有所怨言,但系里是爱莫能助,总不能给他们出不同的考试题吧。 也不知他们拿不到文凭回国会受到什么处置。(注) 我们考试电动力学(北大本科的电动力学跟美国研究生的课程没有区别)时,教室里来几个朝鲜人前来补考,也不知道他们已经留了几级了。坐在教室最后面,用朝鲜语交头接耳,声音相当大,监考老师也不管。后来听说他们之间除了一个人之外,其余都没能及格。而这个及格的朝鲜人是坐在一个我们一个中国同学旁边的,抄啊。呵呵。总算学乖了,这件事成为我们的笑谈。 确实,像北大物理系这种考试,两个小时,只有四道题,书上没有、而且都相当难,你再怎么死记硬背都毫无用处。 注:当然了,中国同学也有不能毕业的,但比例很小
个人分类: 科普|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美华裔男子为10岁女儿洗澡被夺抚养权 抗法被毙
热度 1 稻草 2013-10-23 10:16
据美国《侨报》报道,纽约华社不断发生华裔家长因打孩子或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不慎弄伤孩子而遭到市儿童局介入,由此被剥夺孩子的抚养权,同时父母被抓吃官司的悲剧发生。究其原因,这里面既有华裔家长被冤枉而惹祸的,但也有家长不能“入乡随俗”而导致悲剧发生。   像目前在美的很多华裔家长,包括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华裔家长在内,有的在小时候6、7岁,甚至长到10岁大时还有由父母来帮助洗澡的经历,有的即使是女儿身,在上述这个年龄段里由父亲帮助过洗澡的也不少见。但这在美国却万万不可以,由此也会导致家长惹祸上身吃官司。   华策会布鲁克林分会家庭协调员李江华日前讲述了多年前发生的一个家庭惨案,希望华裔家长能引以为戒。据介绍,这个惨剧发生在外州,一名单身的华裔父亲独自抚养着女儿,从小将女儿拉扯大的父亲含辛茹苦地为女儿做着一切,而从小帮助女儿洗澡的父亲,即使在女儿长大到10岁时也依旧如此。   但是一天在学校的女儿,无意被老师问道“在家中谁帮助你洗澡”时,这名小女孩回答是“爸爸”。于是学校报警,当地儿童福利局介入,最终法庭判决这名10岁的女孩不能和父亲一起生活,要将女孩带走送到寄养家庭里。   但是这名父亲坚决反对,誓死要将女儿留在身边。于是在警方和儿童局工作人员上门强行要将女儿带走时,这名华裔父亲从厨房抄起一把菜刀,挡在屋门前并挥舞着,出于对自身和女孩的安全考虑,前来的警员掏出枪将这名华裔父亲击毙了。   对此,李江华表示,一般孩子长到6、7岁时,父母就不能帮助异性的孩子来洗澡了,像女孩应该由母亲来帮助洗澡,男孩应由父亲协助,否则就会引来麻烦。因为6、7岁的孩子上小学后,在校的老师会讲到这个问题,老外老师多的学校会更注重孩子的隐私,会更多地询问孩子在家由“谁来帮助洗澡”,是否有身体触摸等,若女孩子回答说“在家由爸爸帮助洗澡”,学校必然会报警。   李江华表示,很多华裔家长在自己小时候就是由父母包办洗澡等事宜,但是来到这里后,不能只管自己的文化,若你无法改变这里时,你就必须学会遵守这里的法律。随后记者也在网上查询了一些专家的建议,答案也是在女孩长到6岁以后,父亲绝对不能再帮女儿洗澡或冲凉了。
个人分类: 生活转帖|2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下一个“中国制造”产品-大学生 给世界带来就业压力
热度 2 ojx111 2013-1-21 13:32
Original from New York Times: 中国每年在所谓的“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是2500亿,这个投入相当于在40,50年代的美国在制造中产阶级上的投入,那时政府在二战后大量使用 G.I.Bill 让几千万的美国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 中国投资的目的是试图改变目前这种少量高等教育精英和大量蓝领工人以及农民的人口结构。中国期望通过广泛的教育提高整个国家的水平,使其接近美国和欧洲的劳动队伍水平。 当然,现在还很难预测这种努力是否能达到目的。虽然加强教育能够提高中国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但是受教育民众的增加对中国政府是一个挑战。由于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率降低,有一大批大学毕业生面临着非常有限的就业机会。 中国政府面临的困难中还有程度广泛的腐败,僵化的政治系统,严重的环境问题,国有企业等等。如果以上问题可以得到控制,那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队伍才可以提高中国在世界的竞争力,加快科技进步和政改,但是,中产阶级不断壮大的同时会给政府带来压力。 目前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给世界其它地方的大学毕业式带来了就业机会的压力,其中包括美国。 中国到2015年这个五年计划中有七个发展重点,其中不不少是西方大学生中时髦的新兴行业,包括替代性能源,节能,环保,生化,高端信息科技,高端制造业和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中国的目标是在这些新兴行业中投入10兆人民币,争取到2010年有3%的增长,到2015年增长率上升到8%。 与此同时,中国很多大学目前的重点是放在现有的科技工业中,已经对西方形成了挑战。 很多国外大公司现在都从中国不断壮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挑选人才,比如IBM,Intel和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跨国集团。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大学毕业人数翻了一番。在1996年中国的17岁的人口中仅有1/6是高中毕业,与1919年的美国一样。但是现在这个数字是3/5,与美国50年代一样。 中国现在每年有八百万大学和中专毕业生,数字上已经超过了美国(虽然百分比仍然低于美国)。预期十年后中国将有1950万大学毕业生。 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存在问题,比如数量并不代表质量,高等学院学生数量增加远远超过教师数量的增加。同时中国的教育方法与发达国家的仍存在差距。另外,从日本的经验看,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毕业并不保证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和更大创造力。 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使中国人有能力与美国欧洲的白领人士竞争。 万维 translated
4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 01:18 , Processed in 0.043831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