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eistersinger 于 2012-6-23 07:39 编辑
稍微早了两天。
前面讲过, 1776年 7月 4号,美利坚合众国宣布从英国的殖民桎梏下独立。这在大洋彼岸的法兰西王国引起了共鸣。 1789年 7月 14号,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 8月 26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的《人和公民权利宣言》。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革命开始走向混乱 ,革命党自相残杀。乱世出英雄。拿破仑·波拿巴由于战功卓著, 1799年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后又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在拿破仑率领指挥下,法军所向披靡,战胜了五次反法同盟。欧洲大陆听见拿破仑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两百年前的今天, 1812年 6月 24日,拿破仑横扫欧洲后,入侵俄国,开始了俄国战役。史称此次战争为俄国卫国战争。 1941年 6月 22日,德国入侵苏联,那次战争叫苏联卫国战争。 1812年 9月 16日,拿破仑的军队攻入莫斯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及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将军实行坚壁清野,放火烧了莫斯科。用蒋委员长的话说这叫“以空间换取时间。” 随着冬天的来临,入侵法军陷入饥寒交迫之中,最后不得不放弃莫斯科而逃遁。俄国战役法军损失惨重。法军的实力受到严重挫伤。结果第六次反法同盟军于 1814年 3月 31日占领巴黎。拿破仑无奈,于 1814年 4月 13日在巴黎签了退位诏书。拿破仑则被流放到 Elba岛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保皇党复辟,法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
1815年 3月 1号,拿破仑逃出 Elba岛,率领 700精兵回到法 国直捣巴黎。沿途守军纷纷倒戈,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3月 20日回到巴 黎后 拿破仑再次称帝。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百日王朝。欧洲各国反法之心不死。俄国、普鲁士(那时没有德国)、英国、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葡萄 牙等国 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 6月 18号(又是 6月 18号,两年以前美国在 6月 18号向英国宣战。)英军和法军在比利时的一个叫 滑铁卢的小镇交战。英军主帅就是前面讲的 冤大头 EdwardPakenham的姐夫威灵顿公爵( Dukeof Wellington)。 滑铁卢之战法军先是占上风,英军死守阵地。双方伤亡惨重。 拿破仑的援兵迟迟不到。到了下午,拿破仑远远看见大兵临境,到近处才知道这不是他亟待的法国援军,而是援救 英军的 普鲁士军队。英军士气大振,法军则全面崩溃。战败后, 6月 22日 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SaintHelena)。这位曾经让欧洲王族闻风丧胆的一代天骄于 1821年 5月 5日在岛上去 世。
1880年,柴科夫斯基为了纪念俄国战役的胜利谱写了《 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曲子里用《马赛曲》的变调代表法国侵略军。当时的俄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则被用来代表保卫祖国的俄罗斯人。两曲交错,最后俄国人胜利时,教堂的钟声齐鸣,庆祝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柴科夫斯基的时代,《马赛曲》和《上帝保佑沙皇》是法国和俄国的国歌。可是在 1812年,法国国歌是《 Veillonsau Salut de l'Empire》。《马赛曲》当时被认为太革命。俄国一直到 1815年才有国歌。除了这两曲外,柴科夫斯基还引用了一些其他俄国音乐,可是这两曲最明显。
本来这场俄法战争和美国没什么关系。《 1812序曲》写成后,在美国也没有上演几次,并不普及。这一切在 1974年全都改了。波士顿普及乐团 (BostonPos)指挥兼音乐总监 ArthurFiedler为了增加票房,在 1974年 7月 4号美国独立日露天音乐会上演奏《 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在乐谱配器里曾经提到了火炮, 于是 Arthur Fiedler就加放礼花,礼炮和编钟以应合音乐。很多美国人目不识丁,以为此 1812既为彼 1812,加上“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这支曲子一下就火了。现在每年美国独立日,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会在美国陆军礼炮营的协助下在国会前面的草坪上演奏《 1812序曲》,同时公共电视也会转播。
《 1812序曲》全曲 ,德国爱乐,小泽征尔指挥。
VIDEO
2007年美国独立日 在国会前面的草坪上的 露天音乐会上演奏的《 1812序曲》 片断(真的礼花和礼炮)
VIDEO
La Marseillaise 法国国歌《马赛曲》由 Roberto Alagna演唱。
VIDEO
“Veillons au Salut de l'Empire”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国歌。
VIDEO
God Save the Tsar 俄罗斯帝国国歌《上帝保佑沙皇》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