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搜狐滚动
当前宏观调控,面临一个过去没有遇到的特殊困难:既要保证经济增速不大幅回落,同时还要遏制大中城市房价的过快增长,因为房价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货币供应量(M2)已接近GDP的两倍,而实业工业界处处遭遇资金瓶颈。宏观调控不仅要把握资金规模,还要监控引导资金流向。 偏重外需和基础投资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化、外向化水平已达到相当充分的程度。从世纪初开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FDI)达到每年千亿美元。各地争相模仿珠三角“招商引资、出口加工”模式,中国遂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天堂和“世界工厂”。经过工业结构调整的阵痛(75%国企和60%职工下岗转业),工业所有制形成“国有、私营、外资三分天下”。2.5亿农民工进城就业,连带地拉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国内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工业的增长,然后是消费品工业的逐步升级。 2002~2007年,我国出口平均年增30%(投资年增26%、最终消费年增16%);出口总值的90%以上是工业品,外贸依存度达50%~70%(美国、印度、巴西等大国一般不超过35%),“外需”是拉动高速增长的第一位因素,但它导致的结构的“失衡”也逐步显现。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西方经济衰退,我国出口受阻,经济骤然减速。次年出台以基础建设为中心的刺激政策,经济一时恢复增长,但也使原材料等初级加工产能进一步过剩,并直接导致城市房价暴涨、刺激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和房地产热。2009、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同比增长28%、100%,2010年土地出让收入猛增69%,地方财政的卖地收入比重达60%。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说明:我国工业以目前的产能、结构和技术能力,再进行平面式(或数量型)发展的空间已经十分狭窄;我国“虚拟经济”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且和国际资本发生密切联系。照搬凯恩斯式的短期刺激政策将加剧经济泡沫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思维,也就是常说的“转变发展方式”。 工业大而不强 我国发展方式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偏重出口和投资-结构失衡”。问题在于,要搞清楚导致“结构失衡”的实质内容和长期性原因何在。 关于产业结构的分析,流行意见着重批评“二产过大、三产和城镇化滞后”,但缺乏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关于大众收入低和消费能力不足的原因,多归结于城乡差距和“国企垄断”,而无视当前非公有经济占总量80%、劳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这一事实。 我国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钢铁、水泥、原煤、电解铝、造船产量占全世界的45%以上。仅看“量”的指标,很容易造成“工业化已经实现、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错觉。但从“质”上看,我们还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 我国工业可分为“面向出口”和“面向国内需求”两大部分。工业品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25%~30%(主要是轻工、纺织、机电、电子通讯等);出口的60%(电子通讯产品的90%)由外资企业完成,贴牌产品占出口总量的50%。这部分产业和国内工业关联性不大,已经高度“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1234后页 >末页 >> 收藏 全文阅读 作者:高梁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来源南风窗) |
GMT+8, 2024-11-30 13:51 , Processed in 0.0555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