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腻了好莱坞大片?想重温电影大师作品?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这个香港影迷的聚脚地,于1996年开业,以播放非主流电影为主,是香港的另类电影文化地标。这里会定期策划不同的电影节,如“香港亚洲电影节”、“香港同志影展”、“香港韩国电影节”等,也会举办回顾展,把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山田洋次、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等导演的经典杰作介绍给年轻一辈的影迷。看完戏后,您还可以到旁边的Kubrick(库布里克)书店逛逛,选购影碟,或坐下来,一边喝咖啡一边看书。北京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是中国内地第一家艺术影院,同时也是现时香港独一无二电影文化地标的百老汇电影中心在国内的第一家艺术中心。
没有刻意推销文艺片,等观众慢慢找到我们
搜狐艺术: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成立之初是如何定位以及开展工作的?
麦圣希:香港是1996年开始的,一开始的时候老板认为在香港没有一个正规的艺术影院,以前有放过一些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但是没有很正统地去做。1996年的时候有这个机会在香港跑马地来做这个艺术影院项目,做的时候除了一般的放映之外我们也想做其它的活动去配合,所以这个里除了放映以外我们还有不同的节目以及MOMA的书店咖啡厅都是从香港这边开始的,也想通过这些文化氛围可以令到观众来的时候更好一点。我们的概念不只是放电影的,我们想把电影的文化再做得深一点。
电影中心刚开业时,4间影院全线播文艺片,面临生存压力,1997至1999年,2间影院被迫播放主流电影,现在倒是主动上映主流片,但团队会选取像《007》之于冷战、《蝙蝠侠》之于黑色电影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影片。不少观众奔主流电影来,买不到票,选看文艺片,反而意外地成为文艺片粉丝。现在百老汇电影中心慢慢建立起了这个品牌,香港年轻的观众想看文艺片,会自己过来这边选片。
搜狐艺术:刚才您谈到,很多观众奔主流影片而来,最后成为了文艺片的粉丝。在选片方面,可以分享分享你们的经验吗?
麦圣希:香港基本上什么片都可以放映,所以我们的选片非常自由,也可以很主动,发行商没有的片我们也可以主动去在海外拿过来。选片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当下外面的思想是什么样的,比如在电影美学方面是怎么样的,我们选的这些片也可以很贴近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可能有一些很先锋的作品没有多少观众来看,但是我们提供了比较新也比较全的空间给观众,观众还是会喜欢来百老汇电影中心看电影。虽然我们想吸引对文艺片不了解或者不感冒的观众,但过去十年,我们并没特别去推我们的会员制度,也不刻意去推销文艺篇,而是等观众慢慢找到我们。
搜狐艺术:百老汇电影中心为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新体验,如何吸引更多影迷?
我们希望观众来看的不只是一场电影,而是一种感受。空间设计上,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四个影厅中两个有窗户,是香港第一个能开窗的影院。我们不想影院受空间限制,墨守成规,更不希望大家总认为艺术电影很严肃、沉闷、思考太多。对此,电影中心拓展了多层面体验电影的方式,如开启一系列户外放映活动,又如在香港亚洲电影节做马拉松放映,晚上11点到凌晨6、7点,连放5场,观众可戴特殊的眼镜拍照,领取纪念品,看满五场获颁证书。2011年,电影中心重新装修后,与香港Now TV合作推出“MOViE MOViE”国际电影频道,影迷即可在家观看艺术电影。
搜狐艺术:您觉得是怎样的社会环境成就了今天的香港艺术电影?
在香港,电影没有非常严格的审查制度。还有一点很重要,香港观众并不抗拒新鲜事物,尤其年轻观众往往更能接受不同类型的艺术电影。现在可以说,百老汇电影中心10多年来在“非主流”艺术电影方面的坚持,也慢慢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观影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