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望:去标签化,美国才能更加认清中日-搜狐滚动
似乎没有人能阻止日本某些政治人物对历史的屡次亵渎和挑衅。不少日本国会议员和内阁成员近日借“秋祭”之名再次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尽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并未露面,但他向神社奉纳祭品的行动表明其“心神往之”。 而在大洋的另一端,牛津大学教授拉纳·米特恰逢其时地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远未得到承认,世界欠下了对中国的战争债。这一在西方显得有些另类的声音迅速传回中国,得到中国人的广泛认同和共鸣。 在现实利益面前,历史总显得苍白和无奈。中国军民在二战中伤亡3500万人并牵制80万日军的事实客观存在,但由于国共内战后中国“身份”的转变,加上中国大陆被长期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西方对中国在二战贡献的认知远远小于对中国在远东所代表的“共产主义”势力的担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政治局势深刻变化,这些二战的历史事实也逐渐清晰。可我们发现某些人仍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心中浸淫着对中国三十多年来迅速成长的“恐惧感”。这些情绪在西方媒体热炒的“中国威胁论”下不会有丝毫减弱。道理很简单,中国在“自由世界”的眼中就是个崛起的“他者”,必须给予高度警惕并严加防范。而日本正是看到这一点,可以在美国的庇护下并以此为由做些出格的事,而不会招惹太大的麻烦。 “身份认同”和均势政策让美国把东亚问题“标签化”和简单化。同样的案例出现在一战以后的欧洲。正是由于1920年代后期苏联的崛起,让英法放了德国一马。在他们看来,虽然德国可恶,但仍是知根知底的“自己人”,而苏联的日益强大终究对西欧是个威胁。所以之后的绥靖政策是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的。即使后来英法在军事上做了些抵御准备,但对时局认识上的局限性让他们的心理防线不堪一击。 一战后的欧洲变局在东亚上演的可能性有多高,这并不好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目前的东亚政策无疑是在加剧东亚几个大国间的紧张关系。无论是在钓鱼岛问题还是在靖国神社问题的处理上,美国的表现无疑是令人失望的。 美国看似超脱,实则“拉偏架”的行为会把东亚局势引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而这也未必对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是正向的。 随着中美在国际事务上共同利益的增多,美国多年来心中已经固化的中国“他者”身份是否应该动一动了?我们希望美国所称的“欢迎中国崛起”不是一句言不由衷的外交辞令,而是真正带有理解和信任。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需要中国的努力,更需要美国对中国所做的努力增加认知和信任,并有所正向反应。这样双边关系发展才能更有动力。 如果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中国进行“再认识”,重新审视目前的东亚局势及其东亚政策,必将得出更加明智的结论。到底是谁在无视历史挑战国际体系,到底是谁最想改变东亚地区现状,到底是谁在目前的情势下获取最大利益,这也就一目了然了。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GMT+8, 2024-11-30 09:36 , Processed in 0.01095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