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湾口 新闻 珍珠视角 查看内容

原创:银 杏 树 啊 … 白 桦 林......(1)

2013-1-10 11:17| 发布者: VANO| 查看: 406| 评论: 8|原作者: 燕山红场|来自: 珍珠湾

摘要: 关于旧作的说明:1963年到2013年,整整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仅以2006年的旧作奉献给网友共享、同时也对遍布全球的附校校友问候——2013年新春佳节愉快幸福!全文近六千字,分两次刊载,以免过于冗长读之无味,敬请 ...
关于旧作的说明:1963年到2013年,整整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仅以2006年的旧作奉献给网友共享、同时也对遍布全球的附校校友问候——2013年新春佳节愉快幸福!全文近六千字,分两次刊载,以免过于冗长读之无味,敬请见谅!

 :1968年初秋,那个风沙弥漫、梦幻破灭的离乡背井之日起,曾经屡屡回访母校外附。 先后曾是宣武区教育局、和平门中学、实验小学、师范大学附中等不同单位占用此宝地。在故地重返中,似闻童声稚气的朗朗外语声从耳边掠过;映入眼帘的是张开双臂的银杏树下,整装待发去迎宾的猎猎彩旗;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是飘逸的凉爽晨风,晨练的步履、口号声汇集动成动人心弦的交响乐曲;...五年的光阴烙印般地留在心里,故地重游的我轻拂教室的门窗, 好似保尔. 柯察金在铁路工地旧址的寻访。外语附校的一切都使我心潮翻滚,来到莫斯科大学求学后,在课堂上曾骄傲自豪的面对全球各国各地的同学们倾言我:中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此言已经登载在《实用东方学学院》网页,用俄罗斯语言简介本人的栏目内)。—"В 1966 году закончил школу при Пекинском институт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无论是旅居南国潇湘的工农兵学员生涯及留校任教,还是在具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莫大获优等证书,都是来源于外附。正像一首充满京韵京味儿的歌中唱道:走遍了南北西东,...... 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还是最爱我的外附。 俄罗斯一位政要讲过,忘却历史是无知的,恢复以往是愚蠢的(大意) "外附生涯作为逝去的一段往事不可重蹈覆辙,但是留在心灵的印记永难磨灭。衷心感谢外附校友会的热心者们提供了倾吐心声圆梦之地。

       关于外语附校的说明: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建于1959年,分别开设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根据外交部指示,按照教育部决定,19614月迁往和平门外新华街2号的教育行政学院原址办学。 19611月根据外交部关于附中应积极发展成为一条龙的指示,学院提出将根据师资力量逐步扩充,从小学办起,准备若干年后将附属中学逐步发展为完备的十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于1963年秋季在附中正式开办小学部和初中部,同时按绝密专业招收了小三、初一和高一学生。开设外语课改为英、俄、西、法四种。附中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附校)。 1964年至1965年附校每年分别招收小三、初一和高一新生。至1966文化大革命前,附校除小六以外,共有9个年级,在校生 1440人。文化大革命中于 1969年从小学三年级招收新生160人。 1979年暑期,恢复从小学二年级中招生,增加德语、日语,共6个语种。 1988年暑期,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离校,附校正式停办。 

1959年到1988年,附校共培养初(文革中的初一至初三未进入高中)、高中毕业生3300多名,为外语院校和其他高校外语专业输送了大批外语程度高的优秀学生,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做出了贡献。               *****

                                                               哲人说:人的一生有很多巧合 
                                                               
银杏 - 又称白果树,寿命可达千年

                     银 杏 树 啊白 桦 林...... 

  19637月初,毕业于东交民巷小学的我,突然,接到同年级女生陈X两次到我家送来的通知,要到帅府园中央美术学院去参加一场口语考试。就这样,命运让我同《北京外语附校》结下了姻缘。依稀记得那是周末的上午,当我来到中央美院后看到,院里已有许多同样年龄的少男少女。轮到考我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拿着一篇文章,让我朗读。还叫我复述了一篇短文。然后,又让我学着她的口型,练习说出也不知道的哪国外语单词发音。 
 
 8月中旬,我接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的录取通知书,是学习俄罗斯语言,编入初一(四)班。八月底,我携带行李,来到位于和平门外南新华街2号的校园。醒目映入眼帘的是——茂密高大的银杏树,颇具特色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井井有条的宿舍。我就要在这里开始学习,开始住宿的中学生活,好奇和兴奋伴随着少年的梦幻启程。 

             初 感 俄 罗 斯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校的校址,就是原30-40年代的燕京女子师范大学,曾是人才辈出,享誉京城的著名女子学校。鲁迅先生也曾在此校任教,并为因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惨遭杀害的学生刘和珍,奋笔疾书《记念刘和珍君》。 
   
当年12岁的少年,知道苏联,接触俄语,是从这栽种着根深叶茂的银杏树的校园里开始的。苏联电影:M.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悲愤的笔调让自己了解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民真实的痛苦生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少年保尔在朱赫来重拳下跌倒,那响亮的爬起来,继续的召唤铭刻至今。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苏维埃政权争夺中的惨烈历史。父母书柜里的《毁灭》、《士敏土》、《复活》、《战争与和平》成为自己了解俄罗斯迭荡历程的窗口。苏联国家大剧院的《天鹅湖》让我认识了乌兰诺娃的优美舞姿,苏联红旗歌舞团的精彩表演使自己在嘹亮军歌声中感到震撼人心的力量,总政歌舞团回访苏联的报告会大讲修正主义的种种迹象,优秀演员董行佶的配乐诗朗诵《海燕》使自己如醉如狂……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不同途径,给自己全面认识苏联历史,丰富了解苏联当时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有助于加深明确俄语学习的重任。其实,对苏联-俄罗斯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童年。那是在大连海滨浴场,父亲的同事——苏联专家抱着才五岁的我,向大海深处走去,本想教我学游泳,但不明事理的自己却大哭大闹,怕淹没在海浪里,正是这次事件,让我明白了俄罗斯人的大胆与豪爽,连儿童也无异的放手锻炼;正是这次事件,让我逐渐形成不惧风浪的性格,也逐渐练就了在江河湖海中自如击水的本领。
  而更深刻的体会在课堂:来自莫斯科的年青女老师是我们的俄语教师,这为准确发音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她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有语言,还让我们以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苏联人的一举一动。还有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至今仍然难以忘怀。那气势磅礴的五种语言(汉、英、俄、西、法、)大合唱《国际歌》,俄语童话剧《拔箩卜》,俄语齐唱《青年近卫军》等,都是我们新年联欢晚会上的精彩节目,尽管当年我的俄语水准一般化,不具参加演出的资格,但是脑海中那动人心弦的场景却烙印般留驻。
  
中学母校仅有三年学业,(两年文革)连俄语复数语法都没有讲完,但是,仍然为21世纪自己迈向俄罗斯大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68年初秋,当我依恋不舍的辞别那挂满金黄叶片的高大银杏树时,内心默默企盼童年梦幻的留存。

                     凝 露 的外附情 

  离开中学母校已经近四十年了,当初的少男少女们如今早已两鬓染霜,个别人甚至离我们西行,但同窗数载的音容笑貌却让我们即便是偶然在街头巷尾相遇,也一见如故。 在初一(四)班我同西班语小班的同学仅仅相处了2— 3个月后,就按学校的统筹安排定为初一俄语班。西班牙语班的叶XX曾经与我居住同一宿舍,说来话巧,尽管我赴俄罗斯多年,但是2006-8-1 在市签证处办公大楼的偶遇却一眼相认。在自己就读外语附校一年之后,小学同班的同学曾XX ,小学同年级的同学华XX ,亦即来到外语附校就读于初二法语班,加上在初三英语班的陈X,东交民巷小学的校友在中学再度同学,甚为庆幸。由于学校操场面积有限的原因,体育老师司徒带领我们校田径队,伴随清晨的星光,足踏含露的草径,不同班级的同学共同相约在校门口集合,从学校出发,沿着幽暗的古城墙跑步到前门。而归程的变速跑是一个电线杆间冲刺跑,另一个电线杆间再放松跑,如此循环,待返回和平门时早已大汗淋漓、气喘嘘嘘。即便如此,我们在全市中学生的田径比赛中仍旧名落孙山,仅有华XX 的百米进入决赛。在发黄相册里,一张灯135的黑白照片留下同好朋友孙XX 1965年在先农坛体育场赛后的并肩合影,那骨瘦如柴、醒目的一条条肋骨依然可见,又怎能获得优胜成绩呢? 
 记得在办公楼对面的二楼大教室里曾展示过全校优秀作文,这同外语附校偏重于文科有关。当年印象最深的即高三俄语班王XX的作文。不但字里行间漾溢着独到之处,而且字迹透露出书法家的笔锋。在这楼的一楼楼梯间里,就是学校的广播站,出于对朗诵的喜爱,课余常去那里念念文稿。这些当初无意之中的稚气童雅均为后续的人生发展过程作出了铺垫。 
   “
文革十年让同窗情感经历了风吹雨打。因为与高三俄语班王XX、初二法语班韩X共同积极创办逆流刊物挺进报疯狂反对中央文革,我在王府井大沙帽胡同的家里也受到了同班同学们的抄家。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二十多年未曾面晤、从大西北调入京城的老同学,拉着我的手,动情的致以歉意。我感慨而复之,同学永远以情谊为重。
  1968
年春季,随着分配来临,昔日同窗各奔东西。自己被分配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下乡插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外语附校同学们共处在同一生产队。逢年过节自己骑马扬鞭疾驰二十余里,去看望外语附校的同学。当年,怀念远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友人,必然要靠书信与遍布全国的同学联络。记得一九七四年的十二月份,在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拙笔赋诗抒怀记述此情: 

       共 勉

  数载同窗心相倾, 一朝握别倍伤情。

  雪树寄由珠峰外,云浪荡自野湖滨。

  壮怀浩浩袭寒月, 碧血沥沥书边心。

  纵使难举鸿雁翅, 化作冰川启明星。 

       叙 情

  搏浪击舟涛中倾, 壮辞京城豪天情。

  海南插柳天山外,塞北壮辞饶河滨。

  洒血挥汗影伴月, 承志继业现丹心。

  雏鹰高翔任展翅, 鹏程复斜北斗星。

  这两首拙诗记述了与远在珠穆朗玛峰南麓亚东的初三英语班王XX(负责对印巴做监听,先曾在海南澄迈华侨橡胶农场)、东北军垦兵团黑土地上的刘XX 、茫茫戈壁滩、大西北酒泉试验基地上的达X,与己万里之遥鸿雁尺素的情感思想交流。
    
外语附校的数载光阴更难以忘怀的是师生情,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教导主任阎XX 主任曾让我们对《学雷锋》运动如饥似渴。“文革”中即令是全班同学都贴大字报——批驳老师是“大毒蛇”,语文老师李XX仍旧面带微笑;数十年后的面晤依旧谅解少男少女们的无知。俄罗斯语言的教授由曾在留苏预备部待命的钱XX 老师担任了两年多,没有她的屡屡严格纠正,在俄罗斯莫大攻读硕士学位将是空想。 
    
在内蒙下乡插队时,放牧33头牛有一年整。每日清晨,踏着晨曦清莹的露水驱赶牛群回家收工。正是这告别京城、离开外语附校的人生第一驿站,让自己感触到同窗、师生之情怀如同晨露般宝贵和清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2013-1-7 02:02
宜修: 捡起来得挺快啊!
    笨鸟先飞....
引用 2013-1-6 07:28
燕山红场:      从1966.5 - 2000.2,没有说。你说,停顿了多少年......
捡起来得挺快啊!
引用 2013-1-6 07:27
燕山红场:      俺是插队下乡,他们是有保障的...
兵团还算工龄呢!
引用 2013-1-6 04:06
宜修: 原来您是外院附中的啊! 说了一辈子俄语了!
    从1966.5 - 2000.2,没有说。你说,停顿了多少年......
引用 2013-1-6 04:02
宜修: 湾里的“他乡异客”或许是您在内蒙兵团的“战友”。
    俺是插队下乡,他们是有保障的...
引用 2013-1-5 08:19
湾里的“他乡异客”或许是您在内蒙兵团的“战友”。
引用 2013-1-5 08:12
原来您是外院附中的啊! 说了一辈子俄语了!
引用 2013-1-5 04:17
不是文革的话,命运会很不一样

查看全部评论(8)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30 14:32 , Processed in 0.015774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