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作的说明:1963年到2013年,整整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仅以2006年的旧作奉献给网友共享、同时也对遍布全球的附校校友问候——2013年新春佳节愉快幸福!全文近六千字,分两次刊载,以免过于冗长读之无味,敬请见谅! 自 序:自1968年初秋,那个风沙弥漫、梦幻破灭的离乡背井之日起,曾经屡屡回访母校“外附”。 先后曾是宣武区教育局、和平门中学、实验小学、师范大学附中等不同单位占用此“宝地”。在故地重返中,似闻童声稚气的朗朗外语声从耳边掠过;映入眼帘的是张开双臂的银杏树下,整装待发去迎宾的猎猎彩旗;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是飘逸的凉爽晨风,晨练的步履、口号声汇集动成动人心弦的交响乐曲;...五年的光阴烙印般地留在心里,故地重游的我轻拂教室的门窗, 好似保尔. 柯察金在铁路工地旧址的寻访。外语附校的一切都使我心潮翻滚,来到莫斯科大学求学后,在课堂上曾骄傲自豪的面对全球各国各地的同学们倾言 —我:中学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此言已经登载在《实用东方学学院》网页,用俄罗斯语言简介本人的栏目内)。—"В 1966 году закончил школу при Пекинском
институт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无论是旅居南国潇湘的工农兵学员生涯及留校任教,还是在具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莫大”获优等证书,都是来源于“外附”。正像一首充满京韵京味儿的歌中唱道:“走遍了南北西东,...... 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还是最爱我的“外附”。 俄罗斯一位政要讲过,忘却历史是无知的,恢复以往是愚蠢的(大意)。 "外附”生涯作为逝去的一段往事不可重蹈覆辙,但是留在心灵的印记永难磨灭。衷心感谢“外附”校友会的热心者们提供了倾吐心声圆梦之地。 关于外语附校的说明: 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建于1959年,分别开设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根据外交部指示,按照教育部决定,1961年4月迁往和平门外新华街2号的教育行政学院原址办学。 1961年1月根据外交部关于附中应积极发展成为“一条龙”的指示,学院提出“将根据师资力量逐步扩充,从小学办起,准备若干年后将附属中学逐步发展为完备的十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于1963年秋季在附中正式开办小学部和初中部,同时按绝密专业招收了小三、初一和高一学生。开设外语课改为英、俄、西、法四种。附中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简称附校)。 1964年至1965年附校每年分别招收小三、初一和高一新生。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附校除小六以外,共有9个年级,在校生 1440人。“文化大革命”中于 1969年从小学三年级招收新生160人。 1979年暑期,恢复从小学二年级中招生,增加德语、日语,共6个语种。 1988年暑期,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离校,附校正式停办。 从1959年到1988年,附校共培养初(文革中的初一至初三未进入高中)、高中毕业生3300多名,为外语院校和其他高校外语专业输送了大批外语程度高的优秀学生,为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外语人才做出了贡献。 ***** 哲人说:人的一生有很多巧合 记得在办公楼对面的二楼大教室里曾展示过全校优秀作文,这同外语附校偏重于文科有关。当年印象最深的即高三俄语班王XX的作文。不但字里行间漾溢着独到之处,而且字迹透露出书法家的笔锋。在这楼的一楼楼梯间里,就是学校的广播站,出于对朗诵的喜爱,课余常去那里念念文稿。这些当初无意之中的稚气童雅均为后续的人生发展过程作出了铺垫。 “文革十年”让同窗情感经历了风吹雨打。因为与高三俄语班王XX、初二法语班韩X共同积极创办“逆流”刊物“挺进报”,“疯狂”反对“中央文革”,我在王府井大沙帽胡同的家里也受到了同班同学们的抄家。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二十多年未曾面晤、从大西北调入京城的老同学,拉着我的手,动情的致以歉意。我感慨而复之,同学永远以情谊为重。 1968年春季,随着分配来临,昔日同窗各奔东西。自己被分配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下乡插队,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和外语附校同学们共处在同一生产队。逢年过节自己骑马扬鞭疾驰二十余里,去看望外语附校的同学。当年,怀念远在祖国四面八方的友人,必然要靠书信与遍布全国的同学联络。记得一九七四年的十二月份,在长沙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拙笔赋诗抒怀记述此情: 共 勉 数载同窗心相倾, 一朝握别倍伤情。 “雪树”寄由珠峰外,“云浪”荡自“野湖”滨。 壮怀浩浩袭寒月, 碧血沥沥书边心。 纵使难举鸿雁翅, 化作冰川启明星。 叙 情 搏浪击舟涛中倾, 壮辞京城豪天情。 “海南”插柳天山外,塞北壮辞 “饶河”滨。 洒血挥汗影伴月, 承志继业现丹心。 雏鹰高翔任展翅, 鹏程复斜北斗星。 这两首拙诗记述了与远在珠穆朗玛峰南麓亚东的初三英语班王XX(负责对印巴做监听,先曾在海南澄迈华侨橡胶农场)、东北军垦兵团黑土地上的刘XX 、茫茫戈壁滩、大西北酒泉试验基地上的达X,与己万里之遥鸿雁尺素的情感思想交流。 外语附校的数载光阴更难以忘怀的是师生情,慷慨激昂口若悬河的教导主任阎XX 主任曾让我们对《学雷锋》运动如饥似渴。“文革”中即令是全班同学都贴大字报——批驳老师是“大毒蛇”,语文老师李XX仍旧面带微笑;数十年后的面晤依旧谅解少男少女们的无知。俄罗斯语言的教授由曾在“留苏预备部”待命的钱XX 老师担任了两年多,没有她的屡屡严格纠正,在俄罗斯“莫大”攻读硕士学位将是空想。 在内蒙下乡插队时,放牧33头牛有一年整。每日清晨,踏着晨曦清莹的露水驱赶牛群回家收工。正是这告别京城、离开外语附校的人生第一驿站,让自己感触到同窗、师生之情怀如同晨露般宝贵和清幽。 |
宜修: 捡起来得挺快啊!
燕山红场: 从1966.5 - 2000.2,没有说。你说,停顿了多少年......
燕山红场: 俺是插队下乡,他们是有保障的...
宜修: 原来您是外院附中的啊! 说了一辈子俄语了!
宜修: 湾里的“他乡异客”或许是您在内蒙兵团的“战友”。
GMT+8, 2024-11-30 14:32 , Processed in 0.015774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