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花菜 来源:新周刊
粉丝和张国荣,就像在演一场只有一位主角的大戏,而主角张国荣永远沉默不语。
昨天在车上听着电台,耳机里突然播到了《Monica》,Thx,4月了。
每年4月,春困不会放过你,张国荣的粉丝更是谁也不放过。顾城海子张国荣,年年春天来这里。
3月26日,他们念着《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心里就春暖花开了,难受地想找个面朝大海的地方哭一会儿;谈到顾城,就只会念叨着“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陶醉在他的朦胧诗意里,全然不管他睁着黑色的眼睛把妻子砍了。
到了4月1日,对张国荣的怀念就如不羁的风不爱生根,发一张他的侧脸照,然后配文“怪你过分美丽”,心里疼得好像自己就是唐先生。
张国荣的歌,加上正午阳光下电台DJ一声声忘情的“哥哥”,是每年春天的标配。没有这些,一个叫春的春天就没法展开。
张国荣的侧脸,总会在每个四月刷一次屏。正如他的歌《侧面》一样,四月的怀念犹如巡行和汇演,张国荣的歌迷也只看到了他的侧面。
被消费的张国荣
就在张国荣自杀前半年,罗文在香港玛丽医院离世。张国荣逝世后8个月,曾在张国荣葬礼上痛哭的梅艳芳,也在养和医院走完人生路。
前者是57岁的香港乐坛教父,后者是40岁的百变大姐大,都是英年,都是巨星,都是无限风光一朝散,都足以让人喟叹。可十多年过去了,罗文只有在中老年聚集的KTV里才会被偶尔想起,梅艳芳只出现在其母争夺遗产的娱乐新闻里。惟独张国荣哥哥,每年都奢侈地承包起春天的专属档期。
每年的档期看似都有新花样:解读张国荣的每句歌词、每句台词、每个扮相、每个眼神,分析他的心性和个性,写下这一年对他新增的思念,出版各式画册、写真和纪念文集。
今年的新花样,是张国荣1984年的旧作《缘份》得以在内地公映,“粉丝们涌入影院,每个专场都预留了9排12号空位,象征哥哥9月12日生日”。
然后,我们又看到了“张国荣:你离开了13年,我们怀念了4745个日夜”之类的一波“新文章”。
谁都要有心理准备,在春天哥哥和你有个约会。
继2011年《倩女幽魂》在内地重映,1984年的《缘分》也重新搬上了内地的大银幕,各大影院门口摆出了这三款海报。“说好会再见的,不是吗?”“怀念不如相见”,这些煽情的宣传,只是想让你买票走进戏院,和张国荣“相见”。
被纪念的张国荣
我们真有那么想念张国荣?他真成了春天的宗教,抑或我们生活的盐?
我们更愿相信张国荣是春天一道响亮的耳光。
他毫无征兆地狠狠脱下一只鞋子,然后,罢演!留下歌迷们,在永远也等不到另一只鞋子的惊诧中,欲罢不能。
4月这隆重的纪念,与其说是发自内心的悲怆,更像是对“为什么”的一种不甘。
思念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思念的痛觉会被时间抹淡,唯有“不甘”才是久久悬在时间轴上的那根针,越久越锋利——在我们的文化里,不告而别是罕见而且出挑的做法,几乎没有支持票,“爱”、“存在”、“团圆”才是喜闻乐见的Happy Ending。
罗文和梅姐都是病逝,哥哥又是为什么?生命真的有意义、活着真的有价值?哥哥的答案是什么?林夕给张国荣写的《左右手》,“不知道为何你会远走”,何尝不是歌迷们的疑惑?但当年仰望张国荣的这一代人,永远都没有机会让他回答这些问题了。
怀念张国荣时,这是最多人引用的照片之一。但这是张国荣的出殡照,也有部分歌迷表示不愿意看到这张照片,也会这会令他们想起当天那些伤心欲绝的场面。对歌迷来说,张国荣离开了,却散落四周。
他们和张国荣,就像在演一场只有一位主角的大戏,而主角张国荣永远沉默不语。
2003年至今,12生肖已经转了一轮,这代人在和张国荣“亲近而又疏离的奇怪关系”里,变成了专注执着的中年人,一到春天就聚集反刍,新瓶装旧酒,改头不换面,还给它安了个美好的名字:怀念。
这种怀念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间歇性发作的瘟疫,要命的是,它还裹了一层糖衣。时间越久糖衣越厚,让得过这病的人定期复发,也让围观的人没法免疫。
去山海关或就近找个铁道怀念卧轨的海子,去摩洛哥追寻三毛,到地坛吟诵史铁生,在愚人节重温1989年张国荣告别乐坛演唱会版《风继续吹》,看着张国荣哭,你也哭,留不住眼内每滴泪。
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春天再多的雨水也洗不去这四月的忧郁苦痛。
成长印记高度重叠的一代人,迫不及待地拂去满身苟且,用纯美的惆怅编成长绳,串出了一个王小波版的“诗意的世界”——
哥哥看啊,这么多年后,你的《缘份》还能重现。
哥哥你听,这么多年后,张信哲们还在唱《亲爱的小孩》。
哥哥你来尝尝,老炮儿高晓松烙了一张“诗和远方的田野”大饼。
没人愿意闭嘴,没人舍得缺席,没人肯在春季的这几天里放过张国荣。
1989年,张国荣在告别演唱会上演唱《风继续吹》,一度哽咽落泪。这首歌的录音版,也成为歌迷心里“永远的痛”,每年四月必听。
被遗忘的张国荣
吊诡的是,这股怀念张国荣的风,只会在四月吹起来。这轮高潮过去后,几乎没人会再唱一句《风继续吹》。风再起时,要到明年四月。
在四月之外的时间,张国荣被遗忘了。很少人会在平时一首又一首地循环听着张国荣的歌,也没有人每天都算算又想了他几天。所谓的虔诚粉丝也不会再像新闻里说的一样,“看到大银幕上的哥哥,瞬间泪如泉涌”。
多么收放自如的表演,多么入戏的一群演员!
可惜,戏没演足——“留下9排12号空位”的新闻里说,《缘份》3月25日上映至今一周,票房不到800万元。这个成绩,和同档期影片的票房相比,落后岂止一大截。
张国荣,被至今不懂他的人们,孤独地供奉在“怀念”的至高点。倚靠着他长大的60后70后,每年春天,循例对他敬杯茶,然后热腾腾地奔向各种欧巴;80后90后00后,各种偶像俯首即是,各种鲜肉就在身边,没人知道还有《缘份》里的这种简单爱情,也没人认得张国荣这位风华绝代的娇美少年。
于是,怀念成了尴尬的蜻蜓点水,轻轻浅浅,满是敷衍。
每年四月,文华酒店外面就会摆满白色玫瑰,卡片上写着张国荣《今生今世》的歌词“感激天意碰着你”。不少歌迷们从各地赶来香港,风雨无阻。
今天,2016年4月1日,香港《太阳报》正式停刊——就在张国荣去世的前一年,张国荣透过林燕妮,狠狠骂了伤害过自己的香港媒体,《太阳报》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张国荣和他的宿敌,选择在同一天戛然而止。说起来,真像个愚人节的笑话。
尘归尘,土归土,孤独归孤独。那为什么我们还不闭嘴,把4月1日还给新芽、繁花、飞速成长的鲜嫩少年,还有没心没肺的各种笑话?
与其每年矫情地怀念哥哥、消费哥哥,不如就此还张国荣一个宁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