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香港《南华早报》27日报道称,据估算,2010年以来,中国已斥资1500亿元研发国产战机发动机,但为何至今仍不能为航母舰载机歼-15等战机提供国产发动机?这是中国军队目前面临的“最昂贵”问题之一。而在将“瓦良格”号航母(辽宁舰前身)从乌克兰买回来的商人徐增平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日本军工产业学习。
文章称,本月早些时候,徐增平在北京表示,中国现有军工产业“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状态,完全不能实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强军梦。报道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徐增平表示,他已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呼吁中央政府研究日本成为真正军工强国的做法。徐表示,尽管日本的大型军工企业在二战战败后遭到肢解,但日本从未丧失大规模生产武器的能力,例如三菱、川崎和富士等日企,这些企业无不拥有为日本自卫队研发军需产品的专利技术。在谈到五角大楼将舰机派到南海海域时,徐表示,这不是在喊狼来了,而是狼已经来到你家门口挑衅。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还没有建立一个战时军工生产体系。
《南华早报》援引一名在京解放军退役大校的话称,中国的国防工业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企手中。他说,“目前为止,国企几乎不可能与民企分享关键军事装备的技术和订单。这意味着中国民企仍不具备与国企竞争的基础科技,如造船和飞机设计等。”
不过,一位熟悉中国军工发展的不具名人士2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高层反复强调在国防和军队改革中要加强军民融合、逐步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开放军工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军民两用和纯军用装备、技术研发制造领域,相信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国内民企中一定会出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军工企业。政府和军方需要做的就是当好裁判员和采购员,根据产品性能、质量和先进程度来判断买谁的,其他的交给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