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话题
近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温暖”了很多观众。这部介绍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纪录片于今年1月7日在央视9套首播,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没想到一个多月后,片子却在弹幕视频网站上走红,网络点击量超过100万。
评分超过热播韩剧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共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文物修复素来是幕后工作,常人难以接触和了解,更何况是在红墙内的故宫。当屏幕上,尘封数百年、破损严重的国之重器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中重新焕彩生辉时,观众心中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很多网友看完这部纪录片后都表示意犹未尽,甚至还有人直呼“中毒”。在某颇有公信力的影评网站,其评分更是高达9.4分,甚至比当下热播的电视剧《太阳的后裔》(8.8分)、《琅琊榜》(9.2分)还要高。不过,这部好评如潮的纪录片,在投资150万元拍摄之后,成本仅收回大半。目前,萧寒正在洽谈海外播映权,收回成本“应该不成问题”。
还原“文物医生”常态
纪录片中,“钟表组王津师傅剪辑”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热传。
被网友反复咀嚼的是片中这样一个细节:王师傅背着手,站在慕名而来的人群中,望着橱窗里刚刚修复了几个月的钟表,对着镜头说了句“有点心疼”。
对他来说,原本值得骄傲的修复成果却无奈只得维持展示时的静止状态,如果不是纪录片将钟表修好那一刻的灵动之姿呈现在世人眼前,这一份悸动也就只有王师傅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文物修复是件苦活、细活、安静的活,它和传统手工艺一样,有着失传的隐忧,比如像故宫科技部的百宝镶嵌组、漆器组、织绣组等,已经没有老师傅传帮带了。于是近些年,科技部进了许多80后、90后,让修复工作得以传承,年轻人的到来,也为这些手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气息。
还原这些“文物医生”的日常形态,是这部纪录片最接地气,也最成功的地方。正如导演在片中说的那样,这些修复师对待文物,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样战战兢兢,反倒是透着一股子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在他们的平常言行中,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匠人精神。
(综合央视新闻、澎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