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会飞的汽车” 访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组图)-搜狐滚动
2015年2月27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硅谷创投教父、“PayPal黑帮”精神领袖、《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应邀出席“2015创投极客论坛”,首次在华做公开演讲。 (CFP/图) 好的垄断会创造新的事物。但是如果它阻碍了创新,就变成坏事了。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阻碍创新,这肯定是令人担忧的。 我们并不是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和公司,而是需要更多的好的企业家和公司。 持续不断的小创新是大多数的人在做的,后两种竞争可能更有价值,我想大多数的价值会来自后两种创新——突破式的,或者是复杂协调的。 “Club(俱乐部)”听起来弱爆了,“Mafia(黑帮)”就很来劲儿。 白手创业,利用4年时间与合作伙伴联手创立出价值15亿美元的Paypal;在Facebook上50万美元的初始投资,数年内收到10亿美元的回报。创造这些奇迹的是47岁的彼得·蒂尔,一个略有些啤酒肚,但走路和吐字一样迅速、思维活跃的男人。 Facebook、YouTube、Linkedin、SpaceX等,这一连串让人耳熟能详的明星互联网公司都是彼得·蒂尔的投资对象。凭借出色的投资记录,他在硅谷被称为“创投教父”。 永恒不变的淡蓝色衬衫加上深灰色西服外套,几乎在中国的每一站,他都以介绍照片中一模一样的着装示人。他会在预定的时间前一点到场,但在每次安排的讨论时间后,都被许多粉丝或者投资者拖住交流。 “上次在爱尔兰的一个会议邀请我,说是有机会和彼得同台,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交流到。”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休息室里还在抱怨着。这次彼得来华推广新书《从0到1》,这位曾经新东方的创始元老和如今的天使投资人,像一个欣喜的粉丝写下了中文版序言。 彼得·蒂尔年内已经是第二次来中国,当他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时候,就像一台答问机器。他接受来自创业者、投资者、记者、学生甚至网民的各种提问。在成都站的圆桌讨论环节,现场主持人说,这个环节她数了一下,彼得一共回答了将近100个问题。而在主办方的安排表中,这个环节不过1个小时。 彼得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即便许多问题都重复了,他也并不为此感到烦恼。用练习好的内容去迎接各种问题,使他显得职业。而从在台上演讲到台下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他的衬衣领口是全场最开放的——他始终保持着打开领口两颗扣子的习惯。 他在每一次演讲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蓝海战略”:找到别人没有看到的或者不能理解的最独特的市场,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避开竞争,打造出垄断的局面,随后迈向一个成功的企业。作为投资人,他同样不太喜欢与别的投资人一起竞争一个项目,他说,“竞争让我紧张”。 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 (刘志毅/图) 中国:在“山寨”与“垄断”中寻觅创新 南方周末:这次来中国,你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彼得:一个普遍的问题是,“从0到1”是否适合中国,在中国这个有效吗? 如果人们在问一样的问题,那是很有趣的,说明他们关心的点在哪。我想,现实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很擅长复制某个东西或者模式,但问题是,你现在是不是要开始真正的创新。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对中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你可以说这还有点早,但中国必须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 南方周末:中国的投资者和投资环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彼得:中国的投资者大多很不错,很善于竞争。我对中国的前景很乐观,但我会有一点担心,就是目前许多中国的新创公司估值很高。中国的投资人善于竞争并且相互竞争,将公司的估值推得很高。尽管中国的未来很光明,但是有些新创公司的估值还是过高了,那是有可能变成泡沫的。 我不会说美国就没有泡沫。在美国的互联网科技股票市场,许多原因导致了泡沫,但是产生泡沫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公众都参与进来了。在1990年代公众进到股票市场的时候,互联网IPO的公司很多,1999年,就有300家互联网公司进行IPO上市。2014年,这个数量反而大幅变少了,大约只有37家进行IPO。现在许多科技公司的估值也很高,但并不是惊人得高,因为公众或者普通个人投资者并未介入。 但是这在中国完全不一样,公众很感兴趣,很想要深度介入科技股票。这是件好事,说明人们对于未来很抱有希望,也很有热情,但是这也包含着潜在的危险,因为估值一旦推高,也意味着对于公司而言,要实现人们的期望会越来越难,人们可能会失望。股价越高,风险就越大。 南方周末:垄断在你的书中似乎是成功公司的必备要素之一,但是在中国,大公司的垄断却常常成为阻碍创新的因素,新创小公司应该怎么办? 彼得:在我的书中我描述了,好的垄断会创造新的事物。但是如果它阻碍了创新,就变成坏事了。 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阻碍创新,这肯定是令人担忧的,你做一件创新的事,你不会得到奖赏,然后利润和价值被大公司夺走,投资者也得不到任何东西。这很像美国的微软在1990年代,四处复制别人的软件,那个时候很难有新的软件公司创立,但到最后,这种统治还是没法持续。 现在来说BAT在中国会拥有永久性的系统性垄断,还有些为时过早,但没人保证有一些小公司的模式和创新不会被这三家公司抄袭。我也不确定未来十年的问题,但我了解为什么人们现在有这样的忧虑。目前的中国,人们很关注复制和抄袭。关键在于这些公司各自采取什么策略。在美国很多软件公司很不错,但是在中国软件太容易复制了,你得把软件和硬件连接起来做点什么才行。比如说做一个无人驾驶机公司,阿里巴巴就不会跟着你再复制它了。这甚至不是一个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即便是在美国,可能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上面这个问题都没有什么用,因为大公司总是很擅长复制。 在美国,Google和Facebook都很有能量,但是他们就没有依仗自己的垄断优势到处抄袭,所以我想这也是中美之间的大差异之一。 “时间似乎在中国流动得更快” 南方周末:你会在中国进行投资吗?这次有没有在中国考察一些项目? 彼得:我和很多不同的人谈过话,我也对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但是我对我自己的能力并不乐观,如果说要在中国投资。 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做研究,中国与美国有如此多的不同——不同的网络模式、不同的估值办法,一个公司在美国可以是成功的,但是在中国很有可能就不是。因为时间似乎在中国流动得更快。 南方周末:为什么Linkedin可以进入中国,但是Facebook就不能?是不是Facebook还有一些要向Linkedin学习的? 彼得:我不知道所有的细节,但是我知道,很有可能是Linkedin有一个很好的故事,用来阐释为什么它是对中国的整体经济有益处的。它帮助人们依靠自己的技能得到更好的工作,帮助中国的职场人士和国外职场人士的联系。Facebook则更加娱乐化,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内容。 但是Facebook一直在努力尝试登陆中国,高管们一直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中国,这是肯定的。哪怕他们会再试一个十年,也不会放弃。 南方周末:中国政府鼓励创业的措施频频出台,甚至出了政策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在美国,这是政府会担当的职责吗? 彼得:美国政府并不像中国政府这样去鼓励创业,但我想政府可以扮演一个很有权力的角色去鼓励人们这样做,只要不细化到什么样的生意会成功就行。政府可以为创业的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更容易成功,比如可以更方便地开公司,更容易地去上市,或者如果你离开大学,可以更容易回来,可以在许多规则上做出改进。我是支持的。 但我认为我们并不是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和公司,而是需要更多的好的企业家和公司。《从0到1》也不想告诉人们,你们都应该去开个公司,而是关于告诉人们怎样开始一个好的创业。我希望读者去想一想,我的公司符合了书中说的这些标准吗?如果没有,那么我希望他们继续往下思考。 我书中重点讲述的有一个垄断的问题,而在这之前是没有什么人对此有过这样的思考的。许多人不能同意的是,竞争对创新没好处,垄断才是和创新站在一边的。竞争是留给失败者的,留给不开心的公司的。 这是一个新想法,给了人们新的视角。这一点经常被低估:许多非常成功的公司,他们都是垄断的,但是他们并不说这件事情。比如Google,可能只有最高层的10个人才理解Google的商业模式是基于垄断的,其他的三万人都是不知道的。那些从Google离职的人去创业也没有做得很好,因为他们没有理解Google的精髓。 “教育软件和生物医药都是非常大的泡沫” 南方周末:你认为未来的科技趋势会是什么? 彼得:将来的技术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人们听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可能会不太舒服,因为我可能会给你愚蠢的简单的答案,比如说五年之前是什么样的行业,也无法预测五年之后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所有这些趋势都是被夸大了,并不是和你之前听说的一样。 夸张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你会听到很多流行词,包括主题。在硅谷热炒了很多年的教育软件和生物医药,这些都是非常大的泡沫。比如说大数据、云计算都是非常典型的夸张,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遇到诈骗,这种情况就是跑得越快越好,确实有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了。 如果我们看到这种夸大的词语,需要谨慎的思考。比如“我们现在做的是移动平台,针对的是评估企业的软件,而且我们也是使用云的大数据”,这样一句话里面就包含云、大数据等等好几个词,听起来是不错,但是这些关键词就像打牌一样,只能给你一些浮夸或者吓唬别人的效果。相对来说,很多其他业务是被低估的,被低估的这些方面没有任何的闪光点和流行词去描述他们,但是这种被低估的业务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财富。 南方周末:你更倾向于投资哪些领域?你曾经说过,你更希望得到的是一辆“会飞的汽车(指高科技公司)”,但是往往得到的是“140个字(指技术含量并不高的Twitter一类互联网公司)”。 彼得:作为一个公司,显然Twitter是值钱的,这是市场资本主义——250亿美元,它的市值很高,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问题在于,你要怎样改进我们这个社会。 我的感觉是,我们有很多创新,这些年,在字节方面,电脑、网络、移动电话、软件等等领域我们有很多进步,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原子层面的创新。比如会飞的车、新的火箭、新能源、新的食物、新的药品,我觉得应该更加平衡。 但是,软件公司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很容易创办或者成功。但是你如果做一家会飞的汽车公司,可能在商业(模式)上并没有这么好。在过去几年,可能有三四家想要做“会飞的汽车”的公司,但是商业模式并不成功。我希望这件事情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这个项目也要能够支撑起这间公司正常的运转。 我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我们有10000人在图片分享的软件公司工作,但是我们只有4个人或者是4间公司在为新型的核能技术工作。后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安全的能源利用模式,是很大的改进。在我看来,这比那10000个人在图片分享公司的工作更重要,但是要让后者的商业模式运转起来,困难得多。我在想会不会有的创新既是对创业者有好处,又对整个社会有好处的,那么两全其美的事情并不好找。你也许有一个新能源公司,企业家赚不多的钱,但是对社会很有好处。 南方周末:你将创新归类为三种,渐进式的创新,突破式的创新,以及复杂的协调,前两种很好理解,而第三种模式很有意思,它是将已有的东西组合起来,得到新的事物,这会成为未来创新的主流方式吗? 彼得:在中国,小米这家做手机的公司就是复杂协调的一个典型。它有复杂的制造业,加上软件等等,这种连接就像曾经做的。要让所有的部分连接起来并且成功运转是很难的。成功了,Tesla也是其中之一,小米也是中国的一例。 比如说特斯拉,他们花了大概十年的时间或者是八年的时间做出了S形汽车。他们也是做了很多复杂的协调和整合,而且特斯拉建立起来了这样一个系统。如果别的人想进行复制,他们要花更多精力和资金。 这不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模式,但当你把它们连接得很好时,是很有价值的。如果你可以做到,你就可以把公司做到数十亿美元的级别。持续不断的小创新是大多数的人在做的,有时候那也会很有价值,但是竞争很激烈。后两种竞争可能更有价值,我想大多数的价值会来自于后两种创新——突破式的,或者是复杂协调的,也许99%的公司都是在做持续的小创新,但是只有1%的公司在做后两种类型的创新,但仅仅这1%的公司就将占据可能50%的价值,这是我的预测。 南方周末:为什么称自己为“Paypal黑帮”? 彼得:我想这是Reid Hoffman的主意,他是Linkedin的创始人。我们说服媒体让他们给了我们这个标签,这是一个很好的招牌、很好的名字。 我们并不将这个词定义为犯罪,这个词有很多意义,尤其是在不同的语言中。“Mafia”在英文中可以意味着犯罪团伙,也可以用来指很铁的朋友关系,互相非常亲近。在商业上,你不想去犯罪,但是你也不想很弱。同时,我们取这个名字也是为了表明,这是一群非常有决心要成功的人,意味着某种坚忍与坚持,所以你不那么容易被击败。这就是这个词好的一面。 如果你用“Club(俱乐部)”来指称,那就听起来弱爆了。“Mafia(黑帮)”听起来就很强势,让人来劲儿。 |
GMT+8, 2024-11-30 05:40 , Processed in 0.01233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