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荒野猎人》登陆中国院线,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凭借电影中的“卖命”表演,结束了奥斯卡多年陪跑生涯,捧回影帝小金人。在奥斯卡颁奖之前,不少网友纷纷调侃再不让小李拿奖,他接下来可能会自残。
看过电影的观众,似乎也作实了这一评价,肉搏野熊、翻越雪原、土堆爬行……不得不说小李真是豁出命了。但是,细细翻阅史料,我们发现:原来小李是为了中国人才这么拼。而这一切,都要从影片中小李生活的年代谈起。
当时正值北美大陆的毛皮贸易时代,各方力量竞相博弈,正应了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古语。为厘清其中因果,不妨从三个简单的问题入手:谁在卖皮?谁在买皮?是什么力量促成双方的交易?
谁在卖皮?
光是回答这个问题,就足以一篇洋洋洒洒的博士论文,18世纪的北美西北海岸,尚为一片荒蛮,各方势力上演着一幕精彩绝伦的商战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与其说是国与国的实力差距,不如说是商人群体的远见与勇气奠定了这场商战的胜利。
首先登场的是俄国人。1741年,为俄国效力的丹麦探险家维塔斯白令在科曼多尔群岛的一个岛屿上发现了成群的海獭和海豹,并以之为食。脱险后,他们将之前用来保暖的海獭和海豹皮卖给中国商人,竟获得意想不到的高价,丰厚的利润刺激了俄国人进一步向北美大陆探索。据统计,1743年至1800年间,俄国人开展了不下百次的探险活动,共获得价值逾800万银卢布的海獭皮。1799年,俄国人甚至模仿东印度公司,建立俄美公司,专事此域的毛皮贸易。
第二支力量,来自大航海时代的霸主——英国。伴随殖民扩张,英国人渐渐发现了隐藏在毛皮中的奥秘。1778年春,詹姆斯库克率领探险队,无意中发现在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乐于用各种动物皮毛同他们交换刀子、凿子、钉子等各类小物件。而当库克的船队到达广东时,换来的毛皮居然卖出每张120美元的高价,折算下来利润高达18倍。然而,囿于同法国、西班牙的殖民战争,以及贸易归属问题,英国并未充分开发这一资源,待到自身内部矛盾解决时,毛皮贸易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第三支力量,则是“昔日豪强”西班牙。1783年以后,西班牙开始将海獭皮运往中国,和英国人一样,他们最终也未能将这一贸易规模化,究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西班牙举国之力早已投入南美洲的矿产贸易中,无暇他顾;二是西班牙视北美西海岸为南美利益区的缓冲带,因此战略作用远胜商业利益。
除此之外,奥地利、法国、葡萄牙等航海大国都纷纷加入这场商战,但是,最终脱颖而出的“另有其国”。
时间回溯至1782年,曾经跟随英国库克船长的船员雷亚德返回美国,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随后,美国的肯德瑞克和格雷船长开始实践这一“三次赚钱”的盈利模式。他们从波士顿购买廉价的小刀、毡子等商品,至西北海岸同印第安人交换毛皮,再将换到的毛皮运到广东,在当地与中国人交换瓷器、丝绸、茶叶,次年,顺着洋流经好望角返回美国或欧洲销售中国商品。
当完美的贸易链条形成后,美国商人循蹈这一模式掀起了毛皮贸易的高潮,海獭遭到大规模捕杀,数量逐年下降。据统计,1802年美国商人向中国市场输送的海獭皮高达15000张,但到了1829年,只输送了600张海獭皮到中国。
原始商人的贪婪给自然界带来无穷尽的灾害。大规模捕杀海獭的同时,海豹与海狸也未能幸免,1793至1807年间,350万只海豹被捕杀,仅1812年,美国商人就向中国输送了178万张海豹皮;而海豹皮供应不足时,目光就瞄准了海狸,科学家估计,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平均每年向广东输送3000-5000张海狸皮。
谁在买皮?
在上文的叙述中,似乎已经隐隐将毛皮贸易的买主指向中国。然而,对毛皮的热衷并非中国人首创,早在17世纪之前,西欧人最先掀起了这一热潮,以海狸毛皮为原料的毡帽曾是欧洲人竞相追逐的时尚潮流。
但从17世纪开始,毛皮贸易的重心逐渐东移,至18世纪,中国成为全球毛皮贸易最大的市场,这一切的发生都并非一朝一夕。
事实上,古代中国人由于缺少室内的保暖设备,所以对保暖的衣物有极大的需求。尤其是以农耕为业的汉人,在和“夷商”接触之前,他们主要同北方游牧民族交换货品以取得毛皮。因此,毛皮资源对汉人而言弥足珍贵,一般是权贵阶层享用的物品。
有清以来,满族取得国家政权,一同带入山海关内的,还有在东北时形成的时尚风气,对毛皮的崇尚便是其中一项。恰如一滴墨滴入清水中,高层的时尚潮流迅速向各个阶层扩展,汉人的地主富商为标榜自己的身份,最先追逐这股时尚风气。
巅峰之时,甚至不同节气对不同的毛皮服饰都有要求,《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写道:“衣冠定制,寒暑更换,皆有次序。由隆冬貂衣起,凡黑风毛袍褂,如玄狐、海龙等,皆在期内应穿。由此换白风毛,如狐皮、猞猁、倭刀之类,再换银鼠,再换寒羊皮,皮衣至此而止。”
毫无疑问,此般狂热的需求催生出毛皮贸易的繁荣。清代中叶以后,随着欧洲和美国等海外毛皮的输入,毛皮服饰逐渐在中国普及,原本达官贵人的专享,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同样对毛皮有需求,为何美国人要舍近求远,弃欧洲而重中国呢?
首先,相较于欧洲,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构建了规模巨大的市场,中国人对毛皮的需求量与欧洲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建国之初的美国在贸易中与曾经的母国英国分道扬镳,在殖民时代,英国为美国商人提供各类经营之便,并将自己的世界市场让予一部分给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这些“政策红利”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经济制裁”。因此,失去种种利益的美国商人只能开始寻求富庶东方的财富,而毛皮最终成为双方的契合点,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与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开始在毛皮、在广州,相会。
【参考文献】
1.付成双《俄勒冈争端与落基山以西毛皮贸易的兴衰》(《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2.梁立佳《近代美国对华毛皮贸易问题初探》(《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