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如此无趣、沉闷。我们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里,被束缚着,没有选择,没有自由。被生活的惯性所逼迫着,咬牙坚持,活下去。《白日火焰》是一部揭示这样极端现实的电影,但是从观众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一点也不无聊,甚至很有趣。为什么呢?
导演刁亦男显然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借用昆丁·塔伦蒂诺的典型的节奏和剪辑风格,穿插了非现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案情结构的一片片地呈现、引导,让我们去拼接,找联系。从电影里看得出,导演应该是个很考究之人 ,不爱说话,但是有趣的。他用了悬疑手法让一件无聊的事变的烂漫而有趣,然后层层剥皮,剥蚕抽丝。
影片一开始就用了一个很精致的细节:是一包什么东西?连续的镜头转换烘托紧张神秘的气氛,吸引着观众,有一根无形线索吸引着你的注意力,让你心里想解开这个谜。这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有何意义?
从观众角度,镜头跟随着那包半掩着的东西,到了矿厂,果然没让观众失望。被人发现是一只残肢,这更会引起观众的好奇。这是谁的残肢?谁害了“她?还是他?”为什么要害他呢?当警方发现尸体,廖凡用脚踩着那个空酒瓶在台阶上,用力将它混下去支离破碎的时候,这个暗喻会让我们想起什么呢?
刚开始还插入了一个警察的生活:廖凡是个警察和妻子感情很好,具有非凡表演能力的影帝廖凡两眼里是对妻子的爱恨不舍,对生活的愤怒和怨意都用眼神表现出来了。但俩人还是离婚了,为什么?和后面廖凡抓嫌疑犯的危险生活、警察、坏人甚至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很容易就死去,他们是相互呼应的。包括里面王队和廖凡的一句话看似玩笑的也是当时流行语:你还对生活抱有幻想?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恶劣,发廊暧昧的灯光,仿制皇宫粗制滥造的“白日焰火”夜总会,和没有娱乐、没有信仰的人们极端无聊之下的那种精神追求,破旧厂房改造的集体舞厅,下岗职工的生活和滑野冰的自娱自乐,在集权下压抑着的原始欲望和冲动。人们的说话,做事都是带有简单粗暴愚昧无知的盲目,这一切不经意的罗列说明什么?
故事很简单,是这样的:一个美丽的女孩,在干洗店上班,也许是从乡下来,也许是从美丽的宝岛台湾来的桂纶镁。来到这样一个环境下,刚上班就摊上一件大事,两万八的大衣被洗坏了,是被有钱的暴发户看上了,故意讹诈呢?还是真的洗坏了?这个电影里没有交代,极有可能是前者,因为这样的环境下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之后,廖凡是为了破案接近桂纶镁,去洗衣店洗衣服。故意将扣子弄掉了,去找。老板说:他这是小case,那个暴发户的才严重呢。让我们无法不联想到,之前那个开夜总会的暴发户是为了占有桂纶镁,设下的陷阱,赔不起就以身相许。所以,他和她都没有正常的手段解决,也没有人主持正义,在这个社会人们也习惯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就像在发廊里的警察和嫌犯之间的审讯和冲突和伤亡一样,处处暴戾之气。
桂纶镁的爱人王学兵深爱着她,为了她甘愿当个“活死人”,把喜欢桂纶镁和接近桂纶镁的人一个个地用冰刀分尸,这种心理很复杂,既有爱,又有嫉妒等在恶劣环境下极端扭曲的心理。开始只是为了爱人报复杀死那个强迫桂纶镁的暴发户,后来为了生活开始抢钱。
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很容易就死了,而且死的那么干脆,让人措不及防,也无法预防,后来的种种现实一次次地解释了,为什么廖凡妻子无论如何要离婚的原因。廖凡妻子是善良、脆弱和聪明吗?
离婚之后,更加无依无靠的廖凡以酒麻醉自己过活,混于各种场合。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发廊的疏忽被降职去厂子当保安,厂子里工人简单粗暴的生活很真实,很残酷,人们以粗鄙为乐,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一次偶然在宿舍家属院里,以刑侦的敏感,偶遇盯梢的原来的搭档已经晋升到王队长了,命运就此改变,又加入了破案工作。
桂纶镁最初的出场几次都没露正脸和说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再跟着我了”,她不知道他是警察,她好意劝他,是因为“活死人”王学兵不会让他活着,她内心是善良的,也对廖凡是有好感的,说明她心不是那么坏,也不想杀人,杀人是不得已,身不由己。情节一步步发展,廖凡要和她去滑野冰,让我们提心吊胆。最后保护他们的王队长被害,又一次说明警察的危险,抓捕王学兵的过程中的混乱最后王也被击毙。本以为王被击毙故事就结束了,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把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真相挖出来了。
这个和许多善良的女人一样的女主角,做出了以下的事,不愿意被强奸,选择了:杀死那个暴发户,让丈夫抛尸,而后丈夫变成活死人,然后活死人丈夫在暗中帮助妻子,想让妻子过得更幸福一些。他当然也想正大光明的生活,也想过好日子,可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也无力摆脱命运和他们生活习惯,思想的禁锢。想不到也许想到了去换个环境生活,但是换个地方也许也一样,都是未知。
结尾。为女主角指认现场时安排在“烂尾楼”上放的焰火,说明导演内心一直想挣脱现实的残酷,是向往自由的。白日梦,白日里的焰火,这就是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的,其实还有更多。
(来源:共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