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口述历史的大河-搜狐滚动
——读《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打开范海涛的书稿《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30岁后去留学》时,有点羡慕;每次翻看年轻一代海外求学记叙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何况她去的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那儿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上的课又是口述历史,马上就令人想起唐德刚先生与李宗仁、张学良的回忆录。 但看了她书稿中的那些内容,却有了另一种感觉。美国的口述历史已经是成熟的专业,除了要人、名流,他们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普通人身上,用他们的记忆来佐证历史、丰富历史,为后人留下尽可能完整的历史记录。口述历史就像一条大河。 2008年美国大选前夕,我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前往采访,第一站到了俄亥俄州的肯特(Kent)大学,听到这个名字,我立刻就想起1970年5月美国枪杀四名反战学生的事件。那年的5月2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百万人集会,毛泽东同刚被推翻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并肩出现,还发表了声明《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第二天清早,我就在校园里找到了枪杀事件发生地点,附近还有一座连带着广场的纪念碑。但最打动我的是学校所在小镇的电台里满满一柜子的录音和录像,留下了所有相关人物的口述历史。一时间,我在柜子前动弹不得,想到的是我们会给后人留下这样完整的历史记录吗,比如我们的某段历史、某个事件? 当然,国情不同,多想也只是增添无用的惆怅。从范海涛的书稿中,更能看得出美国人对历史记录的认真,口述历史已经成为专门学问。如何采访,尤其是如何让普通人掏心掏肺同你讲自己的过去,要比一般的新闻记者难得多。不只是提问的技巧,而是相互间的心灵沟通。课堂上讲再多也没用,就看实际采访中双方心的距离。 范海涛说—最成功的口述历史采访应该是这样的,采访完毕,被采访者完成了一次记忆旅行,他或者她却像是完成了一次认识自我的过程。他会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认识过自己。”或者,他会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自己总结过自己的人生。”或者是, “如果你不问我,这些事情我可能永远永远都忘了,它们永远不会再见天日。” 她说—你能不能将人最感性的那一面和隐藏最深的那一部分记忆挖掘出来,你能不能挖掘人性,这是采访者本身浑然天成的深厚功力。 她说——你要有能力释放别人,首先应该有能力释放自己。你要有能力打开别人的心扉,首先要知道如何打开自己的心扉。只有感受到自己如何被释放的过程,你才能知道,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候的切实感受。只有自己经历过被采访的过程,你才知道,人们愿意分享哪一部分的生活,而哪一部分,你需要努把力人们才愿意和你分享。 (曹景行) 范海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4月 |
GMT+8, 2024-11-30 20:29 , Processed in 0.01187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