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会影响孩子成长吗?(图)-搜狐滚动
当地时间2013年3月15日,德国柏林,德国首家同性恋父母咨询中心正式开放,该中心旨在向同性恋及变性人家庭提供领养儿童的咨询服务。 (CFP/图) 反对同性结婚的人可能会认为,来自同性婚姻家庭的孩子,其生长发育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但是大量的科学研究却给出了相反的结论。 2015年6月26日,我下班回家,正好遇到邻居的女同性恋伴侣带着4个孩子出门。看着她们满脸喜悦的表情,我说:恭喜,你们是去庆祝吗?她们回答:是的。 这一天,美国联邦法院9位大法官做出了历史性的裁决,判定各州的州法不可以禁止同性婚姻,也就实质上在全美国范围内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使美国成为世界第23个全国范围内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或地区。在美国这样一个天主教和基督徒人口比例巨大的国家,这一结果来之不易。 判决书出来后,立刻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赞赏者欢呼这是平权运动的巨大胜利,反对者则为家庭婚姻的重新定义而痛心疾首。 医学团体力挺 很快,美国的各大医疗团体也纷纷发表声明。 美国心理医师协会当天就在网页上发表声明,赞赏最高法院的这个决定。声明说:“今天的判决在全国范围内给了不平等和歧视势力当头一棒,这对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美国心理医师协会一向支持同性伴侣的权益,作为专业医学机构,我们一再强调拒绝给予同性伴侣结婚的权利是没有任何科学或者医学证据的。这个判决是确保每个美国人拥有平等和幸福的历史性的一步。” 美国医学会发表声明说:“美国医学会对于最高法院给予每个美国人结婚的权利的判决表示欣赏,因为它意味着结束一种歧视,同时有助于降低同性伴侣以及他们的家庭所受到的医疗关怀的不公。”“医学会长期的政策都支持同性恋家庭获得与异性恋家庭同等的医疗,医疗保险和医疗福利的权利。” 美国医师公会的声明说:“最高法院的这个判决是朝着每个美国人获得同等医疗关怀前进的历史性的一步。正如《内科学年鉴》杂志发表的政策声明一样,否定同性伴侣结婚的权利会对这些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不良影响,也成为社会对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歧视的重要部分。” 美国儿科协会当天也发表声明说:“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稳定滋养的环境成长,而婚姻是支持和认可这种关系的途径之一。今天最高法院历史性地决定支持同性家庭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有两个相爱且胜任并且选择承诺长期关系的parents(父母、父父、母母),对孩子们来说就是最佳的,与性取向无关。 “有些人说允许同性恋结婚会伤害孩子的成长,这是与科学证据不相符的。实际上,科学证据强烈支持这样一个结论: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正常的表达,同性恋组成的稳定,承诺的关系与异性恋伴侣没有任何差异。 “但是,同性婚姻本身是超越医学证据的一件事,同时也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人人都有免于被歧视的权利。 “孩子有权知道他们跟父母亲的关系是稳固的,且是被法律所承认的。这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无论父母亲是异性恋或者同性恋。儿科协会认同大量的科研文献提供的证据,即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传统家庭的孩子相比,在健康、适应性、发育等方面都没有差别。” 而这最后一段正是争议之所在。 很多反对同性结婚的人都持这样一个观点:同性婚姻合法化会导致生育率下降,毕竟生育是需要男女的。实际上,现代医学早就给同性恋伴侣提供了生育的可能。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早就普及多年,最近的研究甚至给单性生育提供了可能。实际情况是,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结果,2010年全美有孩子的家庭中,2287万为异性婚姻的家庭,226万为未婚同居的异性家庭,9.5万个是同性组成的家庭。2012年全美有11万孩子与同性父母住在一起。高等法院判决前,全美大约有59.4万个同性恋组成的家庭,其中11.5万有孩子。同性家庭中只有自己生育的孩子的家庭大约占72.8%,只有收养或者养子(伴侣婚前与他人生育的孩子)的同性家庭占21.2%,两者混合的家庭占6%。 所以,同性婚姻并不意味着社会生育率下降,何况,同性家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不足以影响社会的人口变化。 与性取向无关 但是疑问仍然会存在:同性婚姻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长发育真的不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吗?毕竟,传统的思维和伦理都认为,孩子最好是生长在有父亲和母亲共同抚养的家庭中。 关于这个问题,请看有关的科学研究给出了什么结论。 在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上检索同性、养育、孩子这几个关键词,找到一共171个相关的研究。最早的始于1977年。 试举几个比较大型的相对严谨的研究。 2008年由密西根州立大学发表在同性双性家庭研究杂志上的研究文章题目为“大数据分析同性和异性家庭孩子的发育情况”,结论是“分析发现对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最关键的因素仍然是父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再次确认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同性父母养育的孩子与传统异性父母的孩子相比没发现有差异,都可以健康成长”。 1998年弗吉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儿童发育杂志上的文章结论是:“同性家庭的孩子正常成长,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与家庭中父母的性取向或者父母人数没有关系。父母自己的报告和学校老师的报告均取得一致结论。孩子的健康发育状况与家庭中成员的互动和交流密切相关。承受养育压力越大,父母亲之间矛盾越大,或者父母亲之间没有爱情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异常。” 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学和纽约州立精神研究所共同发表在性角色杂志上的研究文章结论是:“女同性恋家庭中养育的孩子将来的性取向认同与异性家庭的孩子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2010年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人口学杂志的研究文章“学校中的非传统家庭和童年的发育”指出,“同性家庭的孩子与传统家庭的孩子一样,都能获得正常的学业表现。异性父母家庭的孩子之所以在学校学习平均上表现出轻度的优势,是因为异性家庭(与同性家庭相比)平均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孤儿院的孩子相比,无论是同性父母还是异性父母家庭的孩子,均表现出远超他们的学业表现。” 2007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同性双性家庭研究杂志上的文章探讨了同性家庭收养的孩子的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情况,结论是:“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与传统异性家庭相比,表现出相等或者甚至更高的亲密关系。” 2013年,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过去30年来的多项研究都发现,尽管承受着来自社会、经济和法律各个层面的不公和歧视,同性家庭养育的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弹性,尤其表现在社交、心理、性健康方面。大量的研究均发现最能影响孩子健康发育的是他们与父母亲的关系,父母亲的胜任与否,父母亲自己的关系安定性,以及对于家庭的社会和经济支持,而不是父母的性别或者性取向。不能合法结婚的同性伴侣加重了家庭里的心理压力,而这个压力又反过来影响所有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甚至更优异? 到目前为止,追踪时间最长的研究是来自名为“国家长期女同性恋家庭研究”的项目。这个研究始于1986年,追踪154个女同性恋家庭中的孩子从婴儿到青少年时期的健康发育情况,结果发表在2010年的儿科学杂志上。结论是:“女同性恋家庭中的17岁的孩子,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与异性父母家庭中的同年龄孩子相比,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社会、学习、总体能力,同时更少出现社会问题、违法犯罪、攻击性等等行为异常。女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只要是生下来就由这对母亲抚养,就都展现出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而迄今最大规模的同性家庭抚养的孩子的健康(生理心理)状况研究是由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做的,共调查315对同性伴侣,500个孩子,结果发现同性家庭的孩子在总体行为、总体健康、家庭关系方面不但很健康,甚至除开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后,他们比传统家庭的孩子整体指数要高6%。 基于这些长期的研究结论,美国心理学协会在2012年5月出版了一本88页的小册子,名为“同性恋养育”(lesbian & Gay Parenting),专门就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的问题详细探讨,援引了接近280篇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从各个细节分析同性恋家庭孩子心理发育的健康状况。小册子的结论是这样写的: “综上所述,目前没有证据提示男女同性恋不适合做父母,或者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发育跟传统异性父母家庭相比受到不良影响。没有一个研究发现在重要的心理发育方面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劣于传统家庭的孩子。实际上,目前为止的证据均提示同性恋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和传统家庭完全一致,都能支持和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不可靠的研究 有没有相反意见的研究呢?当然有。 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58个分别来自异性婚姻家庭、未婚异性家庭、同性父母的家庭的孩子。结论是:同性家庭的孩子在语言、数学方面表现较差,但是社会学、学习态度方面表现更好。作者也指出,这个研究的缺陷在于,研究调查的同性家庭的孩子有很多是因为亲生父母离婚后组成的新家庭,也许给这些孩子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同时澳大利亚社会对于同性家庭孩子的歧视也不可忽视。 2012年6月,得克萨斯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社会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女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比起传统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吃救济、失业的人,甚至更容易被性侵犯。男同性恋家庭的孩子没有那么糟糕,但是平均生活水平也要低于普通家庭。但是很快,他的这个研究就遭遇到了严厉批评。超过200名的全球知名学者联名签署公开信质疑他的研究结果。最关键的一个缺陷是这个研究比较的是幸福婚姻的异性父母家庭和因为同性恋而导致第一次婚姻失败的同性家庭。另外,这个研究资助方来自反同性恋的宗教组织,作者本人也是一个知名的反同性恋的天主教徒。所以结论很不可信。 最后,笔者援引美国儿科协会2013年关于这个问题的政策声明中的一段话来做个总结: “所有孩子都需要一个有担当、有能力抚养孩子的父母亲的安全持久的家庭关系来获得良好的社会、情感、认知、心理的发育成长。科学证据证实,无论是由异性父母还是同性父母抚养,孩子们都有同等的发育和情感需求,也能接受到同样的养育。如果一个孩子有两个活着的、有能力养育的父母亲,且他们(她们)选择婚姻这样一个持久的家庭关系的承诺,对孩子来说就是最佳的生长环境,而与父母亲的性取向无关。” 作者:吕洛衿 |
GMT+8, 2024-11-30 09:38 , Processed in 0.01685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