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追,台湾跑 “朝日君”眼中的两个故宫(组图)-搜狐滚动
野岛刚。 野岛刚供图/图 野岛刚曾有一个广为中国网民所知的“身份”:微博上的“朝日君”。“朝日新闻中文社”官方微博,一度每天在“晚安帖”中以巧妙加工的汉字点评当日时事,这实际上是五六个人的团队,朝日新闻国际编辑部副部长野岛刚是领头人。2013年7月后,“晚安帖”转战个人平台发布。 2014年1月,野岛刚的《两个故宫的离合》出了简体字版。这位国际政治记者在2007-2010年被派驻台湾,与故宫结缘,开始向日本读者讲述北京、台北两个故宫的历史命运,也折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野岛刚在书中讲,中国之所以令日本人醉心,是因为有种“令人振奋的魅力”:“中国史没什么禁忌和妥协,残酷但明快的人际争夺,深深吸引我们。” 2014年3月21日,野岛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用清晰的汉语解释这个说法:“在日本,天皇万世一系,两千年来没有改朝换代。今天我们首相经常换,比如在中国很有名的鸠山由纪夫,他已经退休,但还经常出来发表政治言论,没有人会控制他。” 中国不一样。野岛刚从小喜欢看中国历史:“如果失败了,基本没有希望在政治层面发挥能力,以后再也没有你的舞台。” 台湾又和大陆不同:“台湾不大,大家都是朋友,或从小都认识。所以,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对立非常激烈,但他们就像打电子游戏,还是在台湾的游戏规则里面打来打去。”这种游戏规则“没有流血,不会赶尽杀绝,却呈现出宛如革命的样貌”。 台北故宫也有类似的游戏规则。2000年,民进党执政,开始了对故宫“去中国化”的一系列改革。2008年,国民党又上台,全盘推翻民进党路线,回到故宫“代表中华文化”的定位。世界上有两个故宫,已属绝无仅有,而“仅仅十年,因政党更替,导致两次故宫定位的变化,这是在其他地方都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你进去看故宫吧,我在外面等你” 在日本人的印象中,两个故宫,“台北的是博物馆,北京的是建筑”。 1978年,18岁的大学生野岛刚第一次到北京观光,和所有日本人一样,故宫是必到的一站,观后感是:“太大,不像一个博物馆,只对紫禁城有记忆,文物完全不记得。” 1980年代末,他又去了台北故宫,“空间没那么大,很暗,很安静,不活泼。”记得的藏品有两件:一件是汝窑水仙盆,一件是“镇馆之宝”翠玉白菜。 在《两个故宫的离合》读书会上,北京故宫研究员祝勇回忆了亲眼目睹的一次小尴尬。2012年,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和台北故宫前院长周功鑫在深圳的一次论坛上同台亮相,一个观众提问:台北故宫有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北京故宫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郑院长一时紧张,过了一会儿才答出来。 “谁都知道台北故宫有一棵白菜,不远万里奔白菜去,非要在前面照张相。同样的翠玉白菜,故宫多得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推广营销方面有不如台北故宫的地方。”祝勇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 “不活泼”的台北故宫早就不见了。台湾开放自由行后,大批大陆观光客涌入台北故宫,除了贡献160新台币一张的门票,还会掏钱买很多有趣的周边产品。印有康熙手书“朕知道了”字样的胶带,2013年推出后,火速从对岸风靡到大陆。 北京故宫很快举办了“故宫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商品部随之推出一系列纪念品,大到服装、文物纺织品,小到丝巾、U盘、手机壳。“这是我们跟台北故宫学习的结果,”祝勇总结,“两个故宫的意义出来了。” 对于台湾来说,两个故宫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和交流”。 1949年,2972箱的故宫文物分成三批,随国民党大部运到台湾,揭开“两个故宫”的历史。目前,北京故宫藏品共计180万件,台北故宫68万件,普遍的看法是:数量和多样性上,北京故宫胜出,品质上,台北故宫较优。到底孰优孰劣,两岸仍然争论不休。 蒋介石政权更关心故宫的意义。一到台湾,蒋介石就开始“让台湾人变成中国人”的教育。这种身份认同教育,包括向全民普及故宫知识,背后的逻辑是,故宫文物象征着中华正统和政权的合法性,而“文物继承者等同于中国正统统治者”。 台湾人从小就被带到台北故宫参观,但老师往往解释得浮皮潦草。不过潜移默化达成了某种客观效果——台湾人接待外国朋友,一定会把他们带去台北故宫:“你进去看一看,我在外面等你。” “台湾人知道故宫很重要,而且外国人很喜欢,所以感到骄傲,但没有爱。”野岛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更关心的是台北故宫在两党政治风浪中的摇摆。 2000年,民进党上台,故宫“改朝换代”,从中华文化的博物馆,转变为“亚洲文化的博物馆”,潜台词是,希望台湾和中华划清界限。2001年2月,原先挂在台北故宫正面大厅的蒋介石画像被取下。2004年,孙中山铜像从正面门庭移走,放在户外任由风吹雨打。 过去台北故宫的藏品以单一的古代中国文物为主,这一时期开始举办“莳绘特展”、“蒙元特展”这类中华文化以外的展览,收藏范围也扩展到台湾乃至整个亚洲。2005年,当局开始在台湾南部的嘉义县修建“故宫南院”,占地面积是台北故宫的四倍,投入的预算达71亿新台币,和故宫“去中国化”改革一脉相承,它未来将主要收藏亚洲相关文物。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年后,孙中山像“复活”,放到了展示馆正面。原计划2011年竣工的南院,远未完工,还要推迟到2015年开馆。 野岛刚采访了当时国民党任命的新馆长周功鑫,对方轻描淡写,几近戏谑:“如果只是在嘉义设立一个博物馆,可能很难吸引观光客,如果旁边有个例如和西游记相关的主题乐园,也可以达到振兴嘉义观光的目的。” 2011年,两岸各执一半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最失望的,是一批日本的“中国文物发烧友”。他们一直希望能撮合两岸故宫在日本联展。 (CFP/图) “保证不发起诉讼”和“空口无凭,不能相信” 和大部分日本人一样,野岛刚也热爱中国文物。“近代之前我们很落后,什么陶瓷、书画,都百分百从中国引进到日本,把它们当做宝物。王羲之作品在中国,经过纷乱、战争,很多不见了,但日本遣唐使带回来的王羲之墨宝,仍然保存得很好。” 遣唐使从中国皇室带回大量文物,民国时期日本古董商也从北京琉璃厂收购了许多藏品。“你到日本去,一定会发现每一个博物馆都有非常漂亮、保存得很好的中国美术收藏品,数字难以统计,但是我认为全部加起来一定可以做成一个非常美、非常好的中华文化博物馆。” 1996年,野岛刚和很多日本观众收看了NHK大型纪录片《故宫——由稀世珍宝窥见中华的辉煌五千年》。 纪录片差点没拍成。北京故宫积极响应,台北故宫却不太情愿,问题出在名称上。北京故宫的正式名称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的则是“国立故宫博物院”,北京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纪录片的节目顾问、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出动,好歹说服了台湾方面。 节目播出,创下14%~15%的高收视率。NHK大受鼓舞,提出更大胆的想法:不如两个故宫一起到日本办展。这次的障碍是法律问题。台湾担心文物到了日本,大陆会向日本的法院提出所有权的诉讼。 从1961年开始,台北故宫就到美、德、英、法、奥地利等国举办过展览,文物最终安然无恙回归台北。因为这些国家都有法律保证“免除假扣押”,这意味着展出期间,文物可以免受所有权诉讼的追究。而日本此时还没有相关法律。 北京故宫希望促成此事,国家文物局放出话来:台北故宫文物到日本,我们保证不发起诉讼。台湾的回应是:北京空口无凭,不能相信。 两个故宫:男的想结婚,女的想收礼 2008年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回暖,两个故宫间出现了一位热心人。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画家平山郁夫以丝绸之路题材绘画出名,他希望促成两个故宫的真正合作,赴日联展。 “两岸故宫联展在日举办,会吸引很多人,对美术馆和媒体来说,收入一定很高。而办成这样一个历史性展览,也是一种荣誉。”野岛刚解释。 但作为“中国文物发烧友”的日本人,低估了两个故宫合作的难度。 2010年,日本正式开始筹备两个故宫的联合展览。北京故宫爽快同意。野岛刚分析:“这符合统战思路,对大陆是有好处的。” 2011年,日本好不容易通过了“免扣押”法律,台北故宫赴日展览扫清了障碍,但联合办展时机已过。 2012年,中日建交40周年,北京故宫独自赴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办了大型展览“国宝观澜”,《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国外亮相展出,展览效果空前,参观总人数超过20万。 日本文化界实际上更期待台北故宫。“一是大部分日本人相信台北故宫的文物比北京故宫更精彩;二是中日建交以后,北京故宫在日本的大型展览有三次,台北还没有过,更有新鲜感。”野岛刚说。 过去两年,日本包括NHK、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在内最重要的七家媒体,为争夺台北故宫展览的举办权,抢破了头。野岛刚得到消息,台北故宫最终选择由七家媒体共同举办,2014年6月将登陆日本。野岛刚有点失望:“没有赢家,很无聊。” 野岛刚喜欢用男女关系比喻两个故宫:“男生的目标,就是和一直朝思暮想的女生结婚,交往的时候,嘴上不提,感情暗藏在心中。对女生来说,交往动机,是可以和这位有钱男生上高级餐厅,拿到礼物。但她对他的价值观有疑虑,所以她的真正想法是,最好暂时不要结婚。” “两个故宫的合作就是这样,大陆追,台湾跑。”2009年,两个故宫在台北合作举办“雍正大展”。2011年,《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 最失望的是日本观众。“两个故宫在日本联合办展,这个计划可能永远不会实现了。既然已经在台北共同展览过了,未来也有可能在北京展览,那何必还要在第三国办呢?”野岛刚失望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GMT+8, 2024-11-30 18:29 , Processed in 0.01202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