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湾口 新闻 文化历史 查看内容

上海港是如何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一哥”的-搜狐文化频道

2016-2-14 19:07| 发布者: 新闻速递| 查看: 95| 评论: 0|来自: sohu

摘要:      历时五个月,天津港口爆炸事件的调查报告正式公布。面对这一惨剧,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作出正确的反思和总结,是面对和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澎湃新闻记者采
上海港是如何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一哥”的-搜狐文化频道

  

 zzwave.com
 

  历时五个月,天津港口爆炸事件的调查报告正式公布。面对这一惨剧,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作出正确的反思和总结,是面对和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原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公关主任龚巍先生。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和货运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港已连续多年雄踞龙头地位。龚先生的父亲曾长期从事港口工作,他从小耳濡目染,对相关情况十分熟悉。而他本人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港口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的见证者,由他这样一位内部人士来追忆当年的往事,会给今天的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思索,也会有利于我们深入、准确地认识天津港口爆炸事件。

  从集装箱运输谈起

  集装箱运输方式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对德国作战,因为苏联很多工厂撤到了乌拉尔,有的甚至远到西伯利亚,政府便采用了类似于早期铁路集装箱运输的方式来输送各类物资。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也采用了早期集装箱海运的方式,集中运送各类后勤物资,最早是补给品,后来是医疗用品、器械、配件,直至军火。源于使用标准化的箱子来装卸物资,因此集装箱的英文名称为container,意即容器,集装箱船舶叫Container Vessel,Vessel也有容器的意思。这就是铁路和海路集装箱运输的雏形。实践证明,这种运输方式既便捷又相对安全。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西方经济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承运人发现,集装箱这种标准化的产品,既可以统一运输标准,也能够降低成本,正所谓“越大越经济”,更重要的是,在集装箱运输的过程中,承运人、港口、铁路、机场枢纽,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物资中转和输送,由此引发了“现代物流”的概念。

  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经济开始腾飞,作为西方集团的成员国,日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把“物流”(logistics)这个概念发扬光大。当时位于名古屋的丰田汽车公司,为了追求零库存,与港口方联手,将港区、堆场按集装箱运输标准化的模式予以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生产、装卸和运输成本,并从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形成了阪神区的神户港、京滨区的横滨港等集装箱码头,成为推动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香港和上海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运输模式的新变化,开始积极地拓展集装箱运输业。上海港的发展早期受西欧港口的影响较大,上海港跟德国汉堡港、荷兰的鹿特丹港、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等保持了长期的运输合作,七十年代的中波远洋、八十年代的中国远洋、上海远洋等海运企业成为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上海港也成为中国看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香港自七十年代初开始启动集装箱装卸运输,两年之后的1972年,上海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

  兼收并蓄的上海精神

  上海人一直都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关注着世界的变化,哪怕“文革”时期,也没有简单地“打倒一切”。正因为当时上海港的领导排除种种非议,力主学习国际先进的装卸运输知识,才有了上海港对集装箱装卸运输技术的学习和尝试。

  1978年,作为中国集装箱运输的先行者,上海港开出了第一条专用航线。八十年代,上海港一直在为集装箱装卸运输大发展默默积蓄力量,为后来九十年代初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奠定了基础,上海的现代化机场、港口成为引领基础建设的先驱。

  管理体制方面,上海港原属交通部管理,但上海的领导为了打造对外贸易的窗口,积极支持上海港与当时的中国远洋、上海远洋及后续成立的中外运这批走在前列的外贸运输窗口型企业保持密切协同,有意识地培训港航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培训方式也开始与国际接轨。

  上海看得很清楚,当时的日本港口是亚洲集装箱运输业的母港,日本仍是经济发动机,而香港正在追求世界第一,新加坡港、釜山港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高雄港紧随其后。日本1986年后因经济泡沫破碎导致经济萧条,造成了集装箱运输能力下降,吞吐量排名让位给了东亚地区包括大中华地区的其他港口,但是日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优势仍在。香港于第一时间吸收了这些优势资源,结合华人社会特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呈现了勃勃的生机。这也给了上海港迎头赶上的机会,上海的港口建设,采用的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模式。

  这种设想得到了上海市和交通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八十年代,上海的集装箱港口主要集中在张华浜、军工路、宝山港区,采用的是岸边装卸桥(Container Quay Crane)和场地轮胎吊的装卸运输模式,主要设备是从德国和日本引进的,并派出管理和技术人员接受培训,带回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各种先进的装卸运输模式,为上海港选择今后哪个发展方向做了科学的铺垫,当时上海港坚持引进的做法与前些年的铁道部很像:从海外引进高铁技术,先引进、后研发,这样一来,中国才能成为世界第一。上海港的发展也正是这个路径。

  到了九十年代,上海港迎头赶上,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快速上升,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港,与位列第二、第三的香港、新加坡港拉大了距离,这是后话。为了优化对港口的管理,上海很早就提出了保税区的经营管理理念,作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模式。尽管当时的上海不可能直接采用自由港的模式,但通过中央的支持、协调和交通部的逐步放权,上海港拥有了很多政策优势和灵活的经营指挥权,这与今后的港口安全生产体系和保障机制息息相关。上海坚决执行中央的指令,取得中央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集装箱运输安全生产和管理方面,上海更是认真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尽可能规避风险和失误。

  香港带来的经验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动荡,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当时的中国想要提振经济,首先就要把基础建设夯实。当时,海外投资锐减,来自西方的投资基本为零,香港的李嘉诚先生投资数十亿元,与上海港合作,加强集装箱码头建设,上海港也拿出了当时最好的集装箱码头跟他合资。历时三年多的立项、研究,1993年8月12日香港方投资资金到位,成立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权,注册资金20亿元,总投资56亿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香港方派出了一批高级管理人员,跟西方人相比,沪港两地的文化融合更加便利,他们为上海港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合资初期,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为世界第一,上海港位列十强之外(第十一位)。合资以后,上海港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运用“三管齐下”的举措来提振上海港的集装箱装卸运输水平。

  第一项举措就是严格管理,建立国际化的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当时很多人不知道ISO为何物,公司聘请质量管理权威——挪威船級社(DNV)的专家,引入先进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这种标准化的管理,对日后上海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同为华人,而且是股权对等,沪港双方抓紧磨合,克服了最初观念上的碰撞、认知上的差异,尤其是上海方的党委和工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双方共建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投资方看到了执政党在员工中的威信、干部在工作中的冲劲,加之上海港对他们的关怀十分真诚,这些都令他们深受触动。香港方面的高级管理人员逐步理解了上海的管理运作特色,部分高管还参加了中国海员工会。双方逐步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融洽,正如一句口号所说——“合资也合心”。

  第二项举措就是加快建设。以前的港务装卸区,传统件杂货装卸数量和比例远远高于集装箱,我们当初引进外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很多件杂货泊位改造成集装箱泊位,加快集装箱码头建设,提升我们的硬实力。解决了资金问题,采取了滚动开发、建设、运营并举的举措,使得港口建设资金源源不断,为后来外高桥码头、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注入了活力,也为日后上海港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项举措就是人才培养。好的制度要靠人来执行,集装箱装卸运输业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沪港双方开展了有效的培训合作,“走出去、请进来”,还通过外贸学院、交通大学、海运学院、荷兰马斯特里赫学院等教育平台,组织各个层次的专修班、研修班,培养第一层次的高级管理和技术骨干。第二层次初、中级管理人员和各类操作人员的培养,主要是依托合资公司的培训中心,并与海运学院等高校联手开设集装箱国际贸易和运输管理专业,通过新设课程培养新人。当时的上海港湾学校、上海港技校也承担了对基层干部和员工的培训职能。上海港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劳动考核站,就是集装箱标准化管理的劳动考核站。各个层次的培训体系迅速建立,从管理层到操作者都进行了全方位业务培训和人才储备,增强了投资方的合作信心。

  三项并举,前后也就是两到三年,踏准了上海大发展的节奏,九十年代上海港的吞吐量连年增长,很快跃居世界第四,直至前三。但上海港的发展雄心是:继散货吞吐量位列世界第一后,集装箱吞吐量也要争创第一。对此,高层领导积极认同和支持。中央派出了顶级的专家,与荷兰、德国等专家一起组成专家组,对上海港的深水泊位建设进行了研究。集装箱运输船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第三、第四代,排水量在五万到六万吨,每条船可以装载三千到四千个TEU(20英尺标准箱),对吃水的要求有七到八米也就够了。黄浦江有淤泥,每年都要疏浚,港口水深也就保持在七米到八米,最深的宝山码头因为是沿长江口,才九点四米。九十年代中期,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相继问世,可以装六千至八千个TEU,吃水量超过了八万吨,对航道水深的要求一下子突破了十米。很快,一万TEU的集装箱船也出现了,对港口水深的要求是12米以上,上海港根本满足不了这个要求。我们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是外高桥港区,通过疏浚,可以达到水深12.7米。第二个是当时默默无闻的大小洋山港,不用疏浚,天然就有14.7米,最深的有17米,可以通过世界上最长的大桥,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东海大桥,联结起码头、堆场和后方基地。

  另外,一定要打造一个完整的物流链,与集装箱运输的体量相符,才能具备冲击世界第一的实力。我们开始与承运人,即船公司合作,当时世界第一的船公司是丹麦的马斯基航运,马斯基跟我们还有李嘉诚一起在外高桥四期进行了合作,加快了港航携手并进的步伐。每一次的模式创新和突破,都是因为时代把我们推到必须要转型发展的阶段,而且很多是自觉不自觉地从技术手段上进行创新。不妨这么说,上海港是倒逼着整个国内港口运输行业在接受体制创新。

  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观念和体制

  谈到观念,老一代的管理前辈为我们留下了严谨、朴实、稳健的作风。以沪港合资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例,当时的质量方针和服务口号就是“您放心托付,我真诚服务”。怎么让顾客放心?这就需要有科学化的管理,才能提高标准化服务的质量,而这个标准化服务,具体就是我们讲的精和诚,精就是精细管理,诚就是真诚相待。这就要求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首先就是公开化、透明化。我们本来就是拿来主义,从国外学习了很多科学技术,这就来不得半点马虎,科学不能掺水分。其次就是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标准化的管理更是这样,出了一个漏洞的话,会影响整个体系,伤害的不光是我们的码头、港口和城区居民,最主要的是上海的市场和国际形象。

  上海港干部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周围很多人。记得当时港务局还没有政企分开,上级的领导是上海市交通运输办公室,作为政府的管理职能部门,我们仰仗其力量,力推信息化工作。当时我们推行电子数据传输与交换(EDI)工作,在争取到市交办支持后,召集公路管理处、陆上运输处、海关等协作单位一起参加。上海港很清楚这些单位接受新知识比较慢,就主动出钱出力,引导他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由我们港口为他们搭建起高科技工作舞台,以此反哺上海港的管理水平登上新的台阶。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引领加推动,影响协作单位乃至上级机关,成为上海干部的特色。

  谈到危险品、爆炸品和化学品管理,其实我们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美国的港口和航运公司带来的是美式的管理,也就是市场管理理念,监控力度很强。德国的港口、堆场和航运公司给我们带来的是德国式的管理,也就是用制度、用专业人士来进行有效的监管。香港、新加坡带来的是华人的管理理念,也就是发挥泛兵种联合作战的优势,从一开始就做好危机处置预控管理。危险品、爆炸品、化学品是很有运输利润的,大家会趋之若鹜,但“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这方面上海港有着严格的工作步骤。

  首先,制度必须先行,由我们交通部、上海市安检局、港务局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订,并开展联合培训,把内控制度细化为专项应急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模块化管理,所有层级都明确自身职责所在。集装箱装卸运输一旦有事,就是大事,这个观念影响深远。

  其次,技术防范手段,在我们的管理体系里面,入库信息这一块是源头,承运人第一时间就明确告诉我们接收方,货物的名称、性质、抵达时间、品种、数量、是否包含危险化学特质、防御和克制的手段和物质、事故发生时可供采用的方法、可否采用喷淋降温技术等等,全部信息输入数据库,通过信息化采取专项管理。

  再次,人防手段,我们采用专人管理,定时巡检(一般每两小时巡检一次),做好防晒、防爆相应措施,包括一些特定的保护技术,哪怕投入再多也值得。组建专业消防力量,消防员随安全员一起熟悉现场情况。因为真的有事的话,自己的消防专业人员最清楚什么东西放在哪儿,专业意识比其他消防队甚至专业特种消防队更清晰:该用什么工具,该怎么做。我们的消防队员,优先招的是复员军人和党员,忠诚、敏锐,有责任心,很多就是专业消防队员出身。有了这支高水平的队伍,加上时刻戒备的工作意识,使应对突发险情时大家胸有成竹。各级领导抓得很严,遇有重大节点,如:新物资进场等,领导干部会全程关注。

  第四,监控机制。随着上海港的发展,我们的物流从业人员具备了危险品、爆炸品和化学品运输的资质,由消防局警官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训练,经考试合格以后才能上岗。平时,安监部门和消防局的同志也很乐意了解我们这边的最新动态,我们通过全方位、全透明式的交流,强化了监管与合作的力度。

  与此同时,我们还最早引入专业审核机制,并做到规划先行,危险品物流基地远离居民区,加上定期演练,全民动员,把应急预案落到实处。

  谈到管理体制,自港口管理局和港务集团政企分开后,港务集团在实务操作方面,对干部的要求与以往一脉相承。各级管理人员首先要固化安全理念,并以此指导操作实践。应该讲,集装箱装卸运输效益优良,员工收入水涨船高,大家非常在乎为港口奉献才智的机会。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我们的领导和员工都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领先,必须持续学习,自我加压。现代化港口的打造,光喊口号是没用的,要让员工心服口服,除了人性化的关怀、精细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调控,更主要的就是技术化的手段,没有这些东西,光一个空架子,是没有什么用的。更何况还有暗箱操作。多亏了上海良好的政治经济大环境,把体制和机制理顺之后,每一个职能机构会相互监督。随着从振华港机上海长兴岛基地驶出的新一代18000TEU大船和即将下水的20000TEU大船,上海港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这,更对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的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提出了要求。

  来源:澎湃新闻

cul.sohu.com true 澎湃新闻 https://cul.sohu.com/20160214/n437329034.shtml report 6898  历时五个月,天津港口爆炸事件的调查报告正式公布。面对这一惨剧,我们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作出正确的反思和总结,是面对和克服灾难的关键所在。澎湃新闻记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2-1 00:28 , Processed in 0.01260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