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靓照:做个像秦怡那样的抗日美女 楚婉苓 前言:十几年前,我采访秦怡时,她已经七十几岁了,文中所附相片就是我当时为秦怡所拍的~ 秦怡,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女人”,抗日战争时期,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 九一八事变后,1932年,年少的秦怡多次瞒着家里参加请愿、游行要求抗日,还为东北抗日将士缝制棉手套、棉帽子。“一·二八”事变后,秦怡到四行仓库支援,枪林弹雨中抬担架,为伤员包扎伤口,无所畏惧。 秦怡回忆说:“在枪林弹雨中,我一会儿跑到一个地方趴下。趴下来脸贴在地上,后来看见他们抬担架,我们不知道应该找谁联系,我们四、五个人进去,就说也能抬担架,奔上去抢了一个担架就抬。战士们还对我说,你这个人小,这个女孩子怎么会来抬担架?我也不理他,就说我们抬得动,就走了。” 为了抗日,1938年8月的一个黎明,秦怡开始了她的第一次不别之行,离家出走。但因为同伴的疏忽,在码头登船前被人截住。在巡捕房一个有爱国心的巡捕的帮助下,秦怡继续踏上了抗日之路,由于陆路全部中断,秦怡坐船从水路抵达香港,辗转到广州,沿粤汉路抵达武汉。随后又赶往襄樊,在襄樊一线战场,她与其他两位同行的女兵一起,为战士们唱抗日歌曲。当时她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唱就像自己拿了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一样。” 武汉沦陷后,秦怡和战友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趁着夜色用舢板爬上长江渡轮,来到重庆。在重庆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秦怡开始了她之后70年的从影生涯,在银幕上继续她朝思暮想的抗战事业。 由于敌人疯狂轰炸,“重庆无处没有炮弹、子弹和炸弹,生活的艰苦难以形容”。但秦怡和早期的革命电影人们,却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持排练演出抗日话剧。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秦怡按捺不住,加入到欢庆胜利的队伍中去。 她回忆当年一幕,依然动情:“当时两个著名的男演员金山跟赵丹两个人就抱起来乱跳,一块跌进了商店,兴奋得不晓得用什么方式才能表达自己的高兴。八年抗战,八年的时间有多长,早早晚晚的日思夜想,希望抗战胜利,我们可以做我们的事业了,抗战胜利了,我们可以演话剧了,好好去演了。抗战胜利了,我们可以去拍电影了,我们之前根本没法好好拍电影……” 我是于十几年前采访秦怡的,当时在众多的年轻貌美的一线女明星中,(除此,还有于蓝、王晓棠)我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穿着比我还朴素的,已经七十几岁的秦怡是最为光彩夺目的!至今为止,我都无法忘记:什么是巨星风采!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我撇下那些年轻的大腕们直直地向秦怡老师走去,不仅在会场上采访了她,又约好去她宾馆的房间采访她。那天我们聊了很多:她怎么因抗日热情走向银幕的?这么多年来,她是如何照料她生病的儿子的…… 在文革期间,秦怡和很多同时代的明星都遭到了迫害,红卫兵几次闯进秦怡家门,对她儿子金捷进行恐吓,这使得原本就患有轻度精神分裂的金捷病情加重。 文革结束后,秦怡重新投入了工作,但是,久病卧床的丈夫和精神分裂的儿子使她身上的担子加重了许多。 有一段时间,金捷的病很重,每次秦怡下班回家,给金捷喂药时,总会遭到他的毒打,而秦怡为了拍戏需要,只能低着头,让儿子打她的背部。那时,丈夫也离世了,丧夫的悲痛,智障的儿子,忙碌的工作,面对那样的生活,秦怡也曾想到过一死了之,但看到儿子,她对自己说,你别无选择,因为你是一个母亲。 从此,秦怡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厄运。她将几乎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照料他的衣食起居,陪他画画,为他能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激动万分……对儿子的爱和责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使她用瘦弱的肩膀,扛着一个残破的家,走出了那段她生命中最艰困的岁月。 以上就是秦怡老师的故事。说句大实话,希望个别美女别生气哈。我平时最烦的,就是听到女人故作娇态的说什么:“哎呀,我是女人,我只关心厨房不关心政治的啦~”都什么年代了,作为现代女性不仅要下得厨房,更要入得厅堂!作为现代女性,除了要有一手好厨艺,还必得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的女人!做一个像秦怡那样的抗日美女! 还有,美女们,千万别再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咯,我前段日子,还在电视上看到了今年91(我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90或91)岁的秦怡,依然那么的端庄美丽、风采依旧!我这一生,在如何做女人方面,可以说秦怡老师带给我的影响是很大滴!什么样的女人最美丽?自信的女人最美丽!什么样的女人最美丽?历经生活的沧桑、岁月的磨难,依然能够坚守外表及内心美好的女人最美丽!! 过些日子,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美肤话题,有无效果且两说,彼此重在分享呗。呵呵。希望我们大家在一起真诚的分享如何守护容貌的美好?同时,更要分享如何守护心灵的美好! (补充说明一下:由于采访秦怡的那本杂志我没找到,所以,本文的部分内容节选自网络,不过,以下这张相片是原创的哟) |
GMT+8, 2024-11-30 12:51 , Processed in 0.01173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