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Q3财报乐观与隐忧:巨头在等待
文/王如晨 英特尔Q3财报靓丽,符合我之前的预期。 几个月前,我曾分析过它的基本面与外部因素,在此不多说。只总结几句话:巨头的财报反映出,全球互联网的热潮,正从消费一端或者说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端,或曰产业互联网,开始围绕基础设施、B端的应用层做文章。这个也是迎接新一轮商机的基础工作,它会产生更大的杠杆作用。 我一直强调,PC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可穿戴、物联网以及包装多样的垂直应用市场,比如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医疗等概念普及,处理器的出货会大增,只是说,在产品与方案层面,还缺少一种系统整合的能力。 总之,巨头在全球产业中的整体优势、市场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它的生态体系里,虽然移动与通信部分发展不利,但是整体抗风险的能力仍十分强大。 但是,也要看到,英特尔的移动与通信业务,无论同比,还是环比,Q3的数据都更加难堪。 你看,Q3,英特尔移动和通信集团净营收仅1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3.53亿美元;运营亏损为10.53亿美元,去年同期运营亏损为8.10亿美元。 说实话,之前我对英特尔这个部门的数据本来也没有多高期待。但是100万美元的净营收还是让我有点吃惊。 真的。移动和通信业务这组数据值得玩味的东西太多。我认为存在以下可能: 1、整个Q3,英特尔移动与通信芯片没有形成真正出货。 我是说有形的物理形态的处理器产品。之所以还有100万美元的出货,我认为,那很可能是针对有限几家企业的授权费用或其他技术支持费用。但是,授权不等于出货。英特尔的所谓处理器停留在图纸、电路图,或者没有流片的方案形态。 2、Q3出货了,但没卖到钱。 这逻辑不奇怪。有人放话说,Q3,英特尔平板芯片出货1500万颗。这个数据有点怪怪的。哪怕每颗只卖1美元,或者就算0.5美元吧,那也是750万至1500万美元收入。100万净营收与1500万颗芯片,这组数据充满矛盾。 倒过来计算,就算平板芯片出货等于英特尔移动与通讯集团营收全部,用它去除100万美元净营收,那可是一颗芯片只有0.06美元的价格。这个同样不可能。 最大的可能是,2014年,英特尔不指望赚到钱,许多颗芯片索性就是让已获得授权方免费一样交由终端厂家试用,借机培育市场。 但有点不解的是,除山寨群外,英特尔还个宏碁等台企合作,如果都试用,它们这些有品牌影响力的,恐怕也很谨慎,毕竟产品体验要影响品牌形象,谨慎为上的。这更能说明,宏碁它们的平板出货并不多。 3、英特尔巨亏,说明投入大,比如可能受开发成本、运营成本、补贴、收购影响多。这些原因肯定站得住。 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英特尔财报解读的价值也就了了。但在我看来,其实它还反映更多。 1、它至少说明,英特尔移动业务依托深圳产业链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得到真正大规模的出货验证,还处于构建过程中。 不要老宣扬1500万颗,这个数据有点矛盾、意义也不大。 最关键的是,这是否是消费者的主动选择,他们的体验更为重要。 在我看来,英特尔没有不要纠结于2014年到底能不能完成4000万的出货,这真不是关键处,如果刻意去冲数字,甚至凑数字,尤其是在Q4,以便硬挺着完成指标,那会有害于未来。 2、单纯依靠深圳的产业链力量,是很难有真正的出路的。 这不完全怪深圳那边的资源。这个跟英特尔自身商业模式有关。 到了这种状态,我必须说几乎之前没有说破的话:英特尔虽然已授权本地有限几家企业用它方案,类似交钥匙的模式,但是,几家企业技术实力有限,加上英特尔高度管控,它们基本没有多少参与定义产品的能力与机会。过去它们是ARM阵营,虽然市场无序,但技术方面、备料选择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可选空间很大(当然主要是成本驱动),上市周期更快(质量粗糙)。 这种局面,表面看,对于英特尔十分有利,比如它提供备料选择,管控技术与生产制造,但是,合作方参与有限,它们也无法对英特尔的创新有太多根本的帮助。这是一种不平衡的合作模式。如果英特尔任由,既不会真正提升它们的技术实力,也不会有多少真正的创新回流,从而导致巨头研发成本更高。 我这不是否认深圳产业链的创新。而是说,双方因为各自有自己独立的考量,合作上不彻底,尤其是知识产权层面。这种局面下,授权仍只是一种单向的模式,双方都很尴尬。 3、从上述原因出发,再去体会英特尔为何迫切牵手瑞芯微、紫光,就有些豁然开朗。 抛开不明的产业政治原因,相比深圳另外几家拿到授权的企业,瑞芯微、紫光旗下的资源,在研发实力、现有模块以及商业化方面,要明显出色。多年来,它们与下游的出货合作得到过大规模验证。 它们有与英特尔合作的技术与经验的条件,英特尔确实也需要它们参与产品的定义。巨头对于消费类市场的产品定义与渗透,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双方之间的合作,会缓解英特尔的压力。 当然,合作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市场因素。巨头是不可能放弃,它是焦点。 总结起来,如果将英特尔财报与长短期的市场变化结合分析,它还能反映更多。比如前几天,美国一家半导体企业老板对行业的悲观评价,导致整个半导体板块股价大跌,虽然我觉得这个有点夸张,但是至少说明,身在其中的人,也缺少真正的信心。 但是,整个行业还是在成长中。你能看到,前几天,三星宣布,将巨资在韩国本土建立更大规模、工艺更先进的半导体工厂。英特尔在以色列也有更高的规划。而台积电在制程被动一代后,也在急速布局,试图在下一代上翻身。 至于中国大陆半导体业,则是通过明确而强烈的国家意志,传递着产业的信心,它主要呈现为产业链构建、资金支持、核心环节整合、全球市场并购、投融资、孵化器等。中国这一波热潮,将有望持续多年。在一个制造业持续的结构调整与升级,终端市场活跃的中国,这一信号其实带有更多杠杆效应,其实它就是伴随着国家,想激活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绝不是为了芯片而芯片。 这就说明,全球区域市场的半导体产业竞争,不是和缓了,而是更加加剧。只是,它更多以整合、产业合作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更多竞合的特征。英特尔、高通与中国大陆企业的合作,无论用意多深,也是都产业面上最基本的动作,符合市场规律,只是说,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剧烈,这些举动来得比过往感觉快了一些而已。 单纯分析财报只是一个死循环。跳出数据看整个环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产业的脉搏,它不是冰凉的,依然充满温度。然后,你再回到英特尔财报,再感受一下近期英特尔高管在香港的言论,就能理解,Q3的数据里,其实有这家巨头的耐心、毅力在,它依然在等待市场机会,尤其是4G与物联网。在我看来,如果巨头移动与通信业务,连市场转换的关键期的亏损都无法承受,那它之后的苦日子不要太多。 因此,若为英特尔鼓与呼,我倒是不希望它接下来刻意冲刺那个4000万平板处理器出货,毕竟,生态布局的好处,远远大过一两季甚至一两年的具体出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GMT+8, 2024-12-1 00:27 , Processed in 0.0120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