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字幕组新变化:让老外看懂国产影视剧|字幕组|互联网|影视
苏州大学 陈一 严洁蕾 如果你是一个美剧迷或者日本动漫迷,你一定知道传说中的“追剧神器”——字幕组,不过字幕组不是一种程序或软件,而是一群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视剧进入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成为中国观众欣赏这些作品的最大问题,于是一批具备较高翻译水平的青年自告奋勇地担当起“免费搬运工”的角色。他们将外国影视作品通过互联网转到国内,然后翻译成中文,再配备高质量的字幕或解说,完成之后供网友下载观看,网友们因此称之为字幕组。 字幕组的成员大都学历较高,其中不少身在海外或拥有海外留学背景。2007年“搬运”美剧《越狱》使得字幕组第一次为大众所知,当时几个字幕组争分夺秒竞相翻译发布最新一集《越狱》的“事迹”让人记忆犹新。当一轮又一轮的互联网热潮过后,字幕组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又给互联网文化和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与“趣缘团体” 早期的字幕组基本上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成员组建而成。时至今日,互联网上大的字幕组可以拥有成千上万的成员,而中小型字幕组也要有上百人,每个字幕组内根据不同的关注内容还分为多个“翻译小组”。如果没有网络作为依托,字幕组就像是校园内的一个兴趣活动小组一样,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互联网改变了组织成员之间的联合方式与字幕制作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多人在线工作的聚沙成塔。2014年1~8月,笔者中的一人深度介入了日文字幕组“伦敦之星”的工作,对该字幕组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这个关注日本影视节目的字幕组中,100多位活跃的成员几乎从未谋面,他们以QQ、FTP、邮件组、云存储等方式,完成从获取片源、传输文件、翻译校对字幕、调整时间轴、压制发布等一系列环节。在这里,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负责一小块工作,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影视资源与个人贡献等都被先碎片化再重新整合。那么,这一群没有组织实体的人,究竟基于怎样的动机去完成自主、高效、无偿的工作呢? 在笔者对多位字幕组资深成员的访谈中,“满足感”是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传统译制片在片尾滚动译制人员名单,字幕组习惯于将译制人员的名字放在片子的最前面,而且这些名字都是虚拟的网名。他们说,当你的网名出现在片子开头,翻译的神来之笔出现在论坛中被别人讨论,当你从字幕组“菜鸟”进阶为“大神”,你都会体味到日常生活中鲜有的满足感。 无论是“情投意合”还是“臭味相投”,字幕组创造了一个不以地缘、血缘、人缘为界限的群体认同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趣缘”,即以兴趣爱好为归依,彼此有相互的兴趣爱好、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趣缘”模糊了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字幕组翻译影视作品,既是一种业余休闲方式,但又生产出了新的文本并广为流传,这些都挑战了传统影视剧的译制流程和工作模式。 版权方微妙的态度变化 字幕组刚刚崭露头角时,国外多家电影电视制片机构斥之为“网络盗版”,指责字幕组侵犯了其著作权。近年来,一方面是字幕组加强了对著作权的风险规避,例如不少字幕组只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字幕文件而不提供影视剧原文件;另一方面是版权方对字幕组表现出了一种暧昧的态度,因为字幕组与传统的盗版活动不同,对版权方的商业利益起到了意外的促进作用。 今年年初,美国动画电影《神偷奶爸2》登陆中国大陆,首日票房接近3000万元人民币,继而成为2014年国内首部票房过亿元的影片。高票房固然源于电影本身的吸引力,但不能否认的是,《神偷奶爸1》在国内网上的火热程度为其续集聚拢了一大批潜在观众。《神偷奶爸1》当年并未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但这部影片由于字幕组的“搬运”在中国早已拥有大批粉丝,仅在“人人影视”字幕组的论坛上就有着近50万的浏览量,影片中的卡通人物“小黄人”早已为中国网友熟悉。 中外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一般都要求,以“合理使用”为由无偿使用他人的作品,必须要满足的核心条件是不得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值得玩味的是,字幕组的流行模糊了国界的概念,软化了著作权法的刚性规定。一般情况下,字幕组所翻译的外国影视剧集都是在中国没有公开引进或者是没有正规渠道可以获得的,也就是说中国并未被算在版权方所设定的收视和盈利地区,因此,中国的网友属于“编外观众”。同时,字幕组的“搬运”通常是基于“趣缘”,大多不以获利为目的。虽然不排除相关影视作品将来正式播映的可能性,但是至少就现阶段来说,字幕组不仅没有影响到片子在现有目标群体中的收视率,而且为其在未传播区域起到了预热铺垫等间接的宣传效果。基于此,字幕组与版权方再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他们接下来一定会有更有效地互动与合作。 “幕”后英雄与“盗火者” 相对于早期单一地翻译动漫和影视剧,如今的字幕组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与载体,他们不仅翻译传播世界一流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翻译各种网络流行的外文文本,甚至开始将中文世界的重要作品向世界传播。字幕组正用媒介技术和专业能力为自己营造互联网上的话语空间,他们虽然身在“幕”后,但是通过对内容的选择和个性化的翻译体现出自己的观点与品位,一定程度上成为青年群体的文化风向标。 近几年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视频公开课在国内广为流传,与字幕组的工作密不可分。这些公开课的传播大多遵循CC原则(Creative Commons,即“创作共用”),允许作品在遵循一定条件下免费传播与使用,这恰恰与字幕组无偿劳动、促进分享的理念高度契合。大量国外公开课视频被点播、分享、评论之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已经溢出了互联网,“盗版者”变成“盗火者”。 此外,网上还出现了致力于翻译冷门经典影片的字幕组,关注那些由于市场、版权等原因被限制在正规的渠道以外的重要作品。这些字幕组的成员都是外国影视作品的发烧友,他们的审美水平不亚于专业的导演或者评论家,选择翻译的冷门影片大都成为粉丝们“压箱底的宝贝”。从长远看,这对于提升国内影视剧的创作和欣赏不无裨益。 有字幕组成员打趣地说,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看英中双字幕的片子!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已经有字幕组开始将中国的影视剧翻译成英文,向欧美的“中剧”粉丝传播。纵然这些影视剧目前大多集中在功夫片、历史剧等类型,但是能让外国人弄清楚“娘娘”、“格格”与“才人”的区别,通过看字幕组翻译的《士兵突击》喜欢上“许三多”,不也为他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增加了一条路径? |
GMT+8, 2024-11-30 16:49 , Processed in 0.0112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