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代代可用的文化和道德名片(图)-搜狐滚动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阳明学研究》主编张海晏在接受记者采访 历史上,被知识分子们尊为圣人的是孔子,被尊为“第二圣人”的,是他; 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清末有人断言,中国几千年历史,“三不朽”的人物只有两个半,孔子占一个,曾国藩占半个,还有一个,是他; 被捧到如此高度的“他,到底是谁? 他就是王阳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500年前曾是他生活过的地方。 昨天,宁波市委和《光明日报》联手,在他的家乡—余姚,组织召开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王阳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他,一个能带给现代社会丰富启迪的他。 现在,就让我们与500年前的王阳明来一次“对话”,感受他依旧不朽的正能量吧。 记者 余晓丽 命运多舛,跌入低谷? 阳明说:知行合一,成就自我 王阳明是个奇才,但命运着实不怎么样,人生落幕时还带点悲剧色彩。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阳明学研究》主编张海晏说,王阳明一生中几件常被人提起的事儿,都有点“背”。 曾经,他在少年时期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朱熹朱夫子说要“格物致知”,从物中“格”出真理来,于是,少年王阳明决心从“格”竹子做起。他聚精会神地“格”,废寝忘食地“格”,对着一根竹子七天七夜,非但没能“格”出什么,反而被整出一身病来。 走上仕途后,生不逢时,碰上宦官刘瑾专权。王阳明不满阉党横行霸道,想为别人伸张正义,未果,自己还落得个被拖出去廷杖四十、接着又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的下场。 后来,王阳明重新被启用,并成功带兵镇压了宸濠叛乱。没料到,战功卓著的他又被人眼红,整天都有谣言和诋毁向他包抄而来,烦不胜烦,他于是决定辞官回去做学问。结果这也不行,因为皇帝一遇到有叛乱,又想起了他,不顾他的推辞,一定要他去镇压。王阳明拖着病体出征,好不容易平定叛乱,打算卸甲回乡,无奈皇帝硬是不批准他退休,最终,他客死在归途中。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商传说,换了别人,被命运如此玩弄,早就崩溃了,尤其是出生书宦世家的王阳明,被脱光裤子打四十大板,简直是奇耻大辱。可王阳明没垮。在被贬于贵州龙场偏远之地、无书可读的情况下,他竟然开始修身悟道,而且如武侠小说中说的“打通任督二脉”一般,突然有一天豁然贯通,给他悟出了一个“格物致知,当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也就是他后来倡导的“心学”的要旨。 这还不止,王阳明还要“知行合一”,他要用他的学术理念去教化当地民众。没想到的是,一个落魄的小官,居然真的把边地的人民感化了,当地人不排斥他,反而还联合起来帮助他。 王阳明这次的社会实践成功了,而他的“知行合一”还在继续。 社会浮躁,道德滑坡? 阳明说:致良知,辨善恶,人人可变圣人 张海晏讲了个故事。也是在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的时候,他捕获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此人平日里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审讯时竟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啰嗦了!” 没想到,王阳明笑了。微笑着的王阳明说:“我今天不审你。不过,天太热,你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强盗想着还能松松绑,于是很乐意地把衣服脱了。王阳明又说:“不如内衣也脱了吧?”强盗想,光着膀子也是常事,又照做。最后,王阳明说:“膀子都光了,不如连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强盗这时犹豫起来,连声说“不方便”。 这下,王阳明要说的重点来了。“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脱一条内裤?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有道德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于是,很神奇地,强盗被感化了,把所犯罪行和盘托出。 这就是王阳明后来提出的“致良知”的立言宗旨,他认为这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阳明的“良知”,说的就是明是非、知善恶的道德良心,而这种良知,都在人的内心。“心外无善”,“心外无学”,“心外无理”,王阳明希望人们修持内心,在自我反思与身体力行中,去获得道德的圆满。如果人人能找到内心的良知,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张海晏对此深有同感。他举了个例子—“中国式过马路”,别说红灯了,就是站个协警,拉个绳子,有的城市干脆用上了自动门铁栅栏,照样还是有一些人变着法儿越过去闯红灯过马路。可在国外,即使路上没车,红灯亮着,行人照样自觉停下来。这就是内心的良知在起作用。张海晏认为,王阳明思想的宝贵,就在于他早早挺立起人的主观能动,希望形成一种道德自觉,从内心形成对道德、法律的尊重。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就算我们做不了圣人,至少不做坏人吧、。不给社会制造事端,这样就很好。”张海晏说。 迷失自我,找不到理想? 阳明说:自律自省,做一个人格独立的人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但我已不是我”, 张海晏用一句话概括了现代人的通病。这种病源于当今社会物欲主义、消费主义的恶性膨胀。 有多少人像个无助的陀螺,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里,除了吃和睡,除了无休止地被工作、金钱等无形的压力抽打、旋转,再没有追求。他们失魂落魄,茫然四顾,找不到理想,没有精神寄托。 “人应该是"会思想的芦苇",没有了思想,人和动物植物有什么区别?”张海晏说,王阳明告诉我们,人应该是五颜六色,形形色色的,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思想,有本体的尊严。 王阳明曾作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他强调人的自律自省,自我反思,自我引导。张海晏说,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身遭厄运,却从不随波逐流的原因。他勇于对外界的挤压说“不”,维护内心的独立和纯洁。就像现在我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阳明一直坚持内心的主体性,他有道德理想主义,特别强调道德的优越性和主导性,把人格尊严和德行圆满作为人生意义的至高境界,从内而外地“打捞人性”。张海晏觉得,这好比是一项“安魂工程”,让人失落的灵魂重新附体,让失序的社会回到正轨。在人与人以消费关系、商品关系相联系的今天,在人文精神失落,道德低迷,人们的心灵找不着北的当下,王阳明的思想更显宝贵。 王阳明临终前,弟子问他还有什么话要留下,王阳明只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独立纯洁的心,让他走得光明磊落。 “阳明家乡,圣人气象,已经融入到你们的血液中了。”张海晏这样评价王阳明的家乡余姚。他说,一到余姚,看到人们的行为、眼神,就觉得是见过世面、有文化积淀的,这是千百年一点点潜移默化的过程。 张海晏说,作为王阳明的家乡人,宁波人民更应在“知行合一”等方面做出表率,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全国的“道德特区”。尤其是余姚,除了王阳明,还有黄宗羲、朱舜水等一批名人,这些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远比物质重要得多。 “王阳明,是一张人人可使,代代可用的文化名片。”张海晏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应患上“历史遗忘症”。 |
GMT+8, 2024-11-30 08:34 , Processed in 0.01121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