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从一战英德造舰竞争看今朝 美国会被取代|军舰|英国|德国
资料图:英国旗舰铁公爵号率领下的大舰队主力 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作者:章骞 “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顿的形象,乃是吾辈必须完成的新使命之象征。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必须对德意志的国民加以保护;而且无论在世界的何地,我们也必须维护德意志的荣誉!” 1897年4月24日,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发表了这么一段演讲,提出了确保海上控制力量的重要意义。这位在1888年6月15日,年仅二十九岁便匆匆即位的皇帝,很快与德国统一的“总设计师”、帝国宰相俾斯麦发生了对立,最终于次年3月18日迫使俾斯麦辞职,宣布施行亲政。 在威廉二世亲政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他提出了所谓的“世界政策”,也正如他本人在1895年1月18日所宣称的,“德意志帝国应该发展为一个世界帝国。”为了贯彻世界政策,而建立一支庞大舰队,则是世界政策的核心。 威廉二世本人是一个对海军具有狂热爱好的人,他不仅喜好身着各国海军制服,亲自绘制过军舰的设计图,还如饥似渴地“吞噬”马汉的《海权论》,醉心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段时期,德国若要在海外得到发展,必须拥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力量,要获取其在“阳光下的土地”。他认为应该从“垂死的”帝国势力手中“重新分配”殖民地,这类言论在他的讲演中比比皆是。1896年1月18日,他在纪念德意志帝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的一次演讲中,发出了“德意志之未来在海上(Deutschlands Zukunft liegt auf dem Meer)”的声明,更宛若打响了德国海军建设开始狂奔的发令枪。 于是近代最早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英德造舰竞争——的导火线就此被点燃了。 世界政策与海军扩建的启动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不可动摇。而德国则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强国,其海军微不足道。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帝国宰相俾斯麦拥有一套老谋深算的政治与外交观念。在欧洲他满足于维持五大列强构造,孤立其宿敌法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此外,针对巴尔干半岛潜藏的危机,力图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都无法在此获得绝对的权势。在殖民地问题上,只取空白之地,并卓有成效地控制民意,遏制了国内那种急于“崛起”的殖民政策呼声,竭力避免和当时的海洋帝国英国发生冲突。 在这条现实的外交路线下,德意志帝国的国运也日益兴隆,工业技术急遽发展,迅速成为欧洲舞台上一大强国。 然而,在威廉二世登基、俾斯麦黯然离职之后,短短几年间柏林便从欧洲大陆的外交中心以及同盟网络的枢纽沦落到了自我孤立和自我“围困”之境地。俾斯麦长期以来精心谋划的欧洲外交格局被迅速打破,德国东西两侧的陆军强国法俄两国迅速结成盟友,德国自此失去了在欧洲纵横捭阖的舞台。威廉二世愈是力图强行毁坏这一其咎由自取的“包围圈”,结果却是愈被动、孤立。 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渴望自己被公众认可的君主。而且,他还病态般地酷好海军,于是,他将目标从欧洲大陆扩展到整个世界,并计划为此投入大海军建设。这种“世界政策”以及海军至上主义的“新方针”,使得德国摒弃了俾斯麦的审慎政策。 1897年开始担任海军国务秘书的提尔皮茨是威廉二世进行海军建设的主要负责人,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宣传、组织与规划大师。他并不直接与国会周旋,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比如争取了包括马克斯·韦伯在内的大约两百七十名著名学者,政界、工商界以及新闻出版界的巨擘来支持其海军建设,并将原来的海军内部杂志《舰队》改编为科普杂志来扩大海军在民间的认知度;还成立了“海军协会”等民间组织。 在扩大海军在民间的影响力的同时,对舰队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尔皮茨提出了所谓“风险理论”,即若能达到英国海军实力的三分之二,那么就会让英国感到,即便有能力打败德国,但是所遭受的损失,将使之丧失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其海权的风险,由此来抑制英国与德国争雄海上的决心。 提尔皮茨在着手建设德国海军之际,是以英国海峡舰队的规模为依据来制定建造规划的,他摒弃了原先具有相当影响的以巡洋舰为主力的海上破交战方针,直接将建造重点放在了用于舰队决战的战列舰上。 然而他又担心英国在德国海军完成建设前便进行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因此提出了在海军建设尚未成熟的阶段,必须保持低调,小心翼翼地度过这段“危险期”。对此,当时外交国务秘书冯·比罗的话则更为形象:“我们的行动必须十分小心,就像在蜕变成蝴蝶之前的毛虫一样。” 为了安全度过这段“危险期”,提尔皮茨提出的造舰计划是经过精心谋划的。 舰队法的制定 1897年11月,德国借传教士在中国山东被杀的事件出兵胶州湾,德皇也当即在帝国议会强调德国将向全世界宣示其力量。紧随其后,提尔皮茨也经过长期的宣传与准备,向帝国议会提交了舰队法的提案。由于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这项舰队法在1898年3月28日以二百一十二对一百三十九票获得了通过。 其内容是,要编成两支各含八艘战列舰的分舰队,加上一艘作为舰队旗舰之用合计十七艘战列舰。在本国海域还应拥有岸防用的装甲舰八艘,侦察用的大型巡洋舰六艘和小型巡洋舰十六艘,在海外则配置大、小型巡洋舰三艘和十艘。此外,作为预备兵力,还需保有战列舰两艘,大、小型巡洋舰三与四艘。到1904年4月1日以前,德国将以四亿八千九百万马克,补充建造其中不足的部分,计战列舰七艘、大型巡洋舰两艘与小型巡洋舰十七艘。 这个舰队法所建造的舰艇数量并不多,德国宣称,这只是用以对抗法国和俄国,决非针对英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舰队法将舰艇的更新加以制度化,也就是说,战列舰与岸防装甲舰每隔二十五年,大、小型巡洋舰每隔二十与十五年必须加以更新,以免遭到议会的“扰乱性影响”。 这个舰队法只是拉开了德国大舰队建造的序幕。到了1900年,德国对舰队法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通过了第二次舰队法。根据这个舰队法,德国舰队的总数几乎翻了一番,其核心的战列舰分舰队被扩充到四个,其中两个为常设分舰队,另外两个则作为预备,再加上担任旗舰的两艘,战列舰总数达到了三十四艘。不过,在1900年时期,德国海军实际拥有的战列舰中,根据舰队法新建的一等战列舰不过五艘而已,在建的也只是九艘,当时只能权且用陈旧的三等战列舰以及岸防装甲舰临时编入战列舰分舰队。但是,正是由于舰队法的制定,大规模的造舰计划才得以强有力地推进,主力舰的建造几乎以每年两艘的速度快速进行。 无畏舰的诞生 英国曾于1889年通过海防法案,新建十艘战列舰、四十二艘巡洋舰以及十八艘鱼雷炮舰等共计七十艘舰艇,总预算为两千一百五十万英镑。当时的英国认为,他们拥有的海军实力应该高于仅次于己的两大海军力量法国与俄国之和,此所谓“两强标准”。 而德国舰队法的通过,也立即受到了英国的警惕。英国海军开始逐渐将以往的“两强标准”更新为“对德双倍标准”,也就是说,以德国海军的两倍作为建设目标。到了1902年,又恢复了将海军兵力集中于本土附近的政策,时刻对敌方的根据地构成威慑。 1904年12月,英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海军元帅费舍尔勋爵担任第一海务大臣。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提高各个兵种军官的专业水平,并促使军官教育现代化、努力施行炮术训练教育的改革;对舰队的配备进行根本的调整,加强对本土水域的重视;对大量落伍的老式舰艇他则大胆裁减。总之,海军中的各种积压已久的问题,他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期间也被人们称为“改革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大胆的革新,英国皇家海军迅速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再一次确立了在海上无与伦比的优势。 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无畏舰的诞生。1906年,在费舍尔勋爵的强有力推动下,装备单一口径巨炮的全新战列舰“无畏”号在短时间之内便建成服役。 上一页12下一页 (新浪军事) |
GMT+8, 2024-11-30 07:42 , Processed in 0.01204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