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乌危机搅乱奥巴马外交 或暂缓重返亚洲|美国重返亚洲|乌克兰危机
当地时间2014年4月16日,亲俄民众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缴获了6辆乌克兰军队的装甲车。这些装甲车在克拉马托尔斯克受到当地人阻拦,车上的士兵随后被解除武装。 中新网4月18日电 美国《华尔街日报》17日发表分析文章称,乌克兰危机和“好战”的俄罗斯打乱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塑造外交政策的世界版图,也必将改变他作为总统的施政要点。随着欧洲局势趋紧,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计划会被白宫暂时冷落下来。 分析称,随着乌克兰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对奥巴马在大选年中的短期经济政策的关注程度减弱。同时,由于美国议员不断敦促奥巴马以更强势的态度对抗俄罗斯总统普京,奥巴马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西方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爆发的冲突,可能会酿成类似于新冷战的局面,这将对奥巴马的总统任期产生深远影响,并关系到奥巴马在国内、欧洲、中东和亚洲的政策。 美国政府官员说,奥巴马试图进一步裁减核武器的工作原本取得了进展,但现在变得不确定。几年前,因奥巴马致力于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在欧洲建立新导弹防御体系的想法变得不再重要,但现在这个方案可能受到更多关注。华盛顿和欧洲可能还需要重新考虑稳步削减军费的计划。 美国高层官员预计美国与俄罗斯将陷入长期对峙,这不禁让人怀疑,莫斯科是否会在平息叙利亚骚乱和遏制伊朗计划方面与美国合作。 分析称,在亚洲,美国急需加强对华关系,以弥补美俄关系恶化的影响。这一转变也让试图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奥巴马进退两难。 另外,随着欧洲盟友要求美国给予更多关注,之前大张旗鼓的“重返亚洲”计划也会被白宫暂时冷落下来。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16日强调了潜在影响的深度,建议美国必须调整对俄罗斯的看法,并称,现在很明显,莫斯科在普京的领导下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负面转变”。 麦凯恩说,美国需要承认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政策: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对俄罗斯所谓的“近邻国家”恢复某种“列强统治”的欲望,不仅给俄罗斯的邻国、也给整个欧洲造成了地缘政治挑战。他还说,虽然从1991年以来美国做出了最大努力,愿望也是好的,但需要做好准备,迎接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可能出现的更具竞争性的关系。 最终,乌克兰危机可能挑战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政纲:通过减少美国在海外冲突中的参与,从根本上转变美国在全球扮演的角色。鉴于当前紧张局势继续升级,普京的行动可能导致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 白宫官员们私下里承认,除非莫斯科出现巨大改变,否则在奥巴马任期余下的两年半时间内,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会再次正常化。白宫官员们仍然称,他们预计俄罗斯将在与伊朗的核谈判以及废除叙利亚化学武器方面与美国进行合作,但在贸易协定等其他方面,俄罗斯很可能不会那么配合。 美国官员们称,他们现在正在为奥巴马制定计划,未来将在欧洲方面花费比其原计划更多的时间,尤其是满足东部国家对北约驻军方面的需求。 这就会使奥巴马承诺的重返亚洲的外交政策重点更加复杂。奥巴马的这一政策本就已经因为伊朗和中东问题黯然失色。在下周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时,奥巴马就已经面临挑战,他需要说服这些亚洲伙伴国相信,重返亚洲仍是美国首要外交任务,而此时看来,他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能退居次要位置。 麦凯恩与其他一些议员(包括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议员)近日加大了对奥巴马的施压力度,敦促他更快采取行动,对俄罗斯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为乌克兰提供更多军事支持,并采取更多措施保护美国的利益。 印第安那州州长彭斯(Mike Pence)16日在柏林发表演讲时,呼吁美国在整个欧洲部署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彭斯是共和党潜在的2016年总统候选人。彭斯说,俄罗斯的“侵略”再次升级,美国调停外交政策显然失败了。 这种政治压力让白宫分心,白宫试图让奥巴马在选举年更多地关注经济议程,希望把民主党在11月中期选举中失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白宫助理们几个月前就起草好了经济议程。而在3月底出访被乌克兰危机困扰的欧洲后,奥巴马一直避免在公开场合谈及乌克兰问题。 在16日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访谈前的两周里,奥巴马没有在公开场合谈到过乌克兰的动荡局势。在危机升级之际,奥巴马继续推出一系列行政措施和经济政策。在宾夕法尼亚州16日举行的一个活动中,奥巴马坚持奉行这一策略,他公布了一个社区大学资助项目,没有提及外交政策。 美国国家利益中心(Center for the National Interest)总裁兼首席执行长西梅斯(Dimitri Simes)说,白宫目前为止的策略表明,对乌政策的主要推手是国内政治目的,而不是对外政策考量。美国官员称,美国接下来可能对与乌克兰动荡相关的寡头和实体实施更严厉的制裁。除非局势进一步升级,否则,预计美国暂时不会对俄罗斯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 (原标题:美媒:乌危机搅乱奥巴马外交 或暂缓“重返亚洲”) |
GMT+8, 2024-12-1 00:42 , Processed in 0.01743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