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s://ohaiwan.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四谛之灭谛

已有 132 次阅读2024-12-16 10:24 |个人分类:佛教经典|系统分类:个人日记

  (一)灭谛体相

  灭是灭尽义,即择灭无为,由圣无漏智慧的简择力,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究竟证会静妙安稳的寂灭果,是即灭谛体相。《集论》解灭谛相文说:‘相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这是以灭所依的真如,能灭烦恼的圣道,和烦恼灭尽的灭性,总出灭谛体相。约实际来说,灭谛体性就是断尽烦恼,绝诸戏论,究竟寂灭的涅槃。

    如《瑜伽师地论》六十六卷说:‘复沈此烦恼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瑜伽论》六十八卷说:‘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

  (二)灭相甚深

  有为绝诸戏论,究竟寂灭的灭相,甚深最甚深,望有为诸行,不可说异,不可说不异,不可说亦异亦不异,不可说非异非不异。说异则应离开诸有为法而有寂灭,则寂灭与诸行,不相系属,各别异体了。说不异则有为诸行应即寂灭,如是则寂灭应同诸行是有为,是有漏,是杂染,是不净等,与诸行相无有差别。说亦异亦不异,过同异不异;说非异非不异,过同不异异;即具有不相系属的染净无别等过失。故寂灭相,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正智证知

  (三)立名差别

  诸经论中,就灭相摄义差别,施设种种的异名,这里依《集论》所说差别的名称,略述如下:

  甲、依所灭法辨名差别,即依无余永断的总义,立有七种名称:

第一‘名永出,永出诸缠故’;这是依永断现行烦恼的缠缚而立名。

第二,‘名永吐,永吐随眠故’;这是依断烦恼的种子而立名。

第三,‘名尽,见道对治,得离系故’;在烦恼聚中,唯有所余修所断的迷事烦恼存在,迷理烦恼见道已顿断尽,亦名为尽。

第四,‘名离欲,修道对治,得离系故’;由修道渐断诸地烦恼,离诸地欲贪,渐次所显,故名离欲。

第五,‘名灭,当来彼果苦不生故’;由烦恼永尽,当来的苦果,亦永灭不生,故名为灭。

第六,‘名寂静,于现法中,彼果心苦,永不现故’;彼果即离系果,在证得离系果的有余依位,由证得心解脱故,心苦永不现行,心无扰动,故名寂静。

第七,‘名没,余所有事,永灭没故’;即证寂灭以后,无为之余的所有宿业烦恼所感的有漏诸蕴事,自然灭尽,入无余依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为依为住,余所有依事,皆永灭没,故名为没。

  以上七名,亦显示断惑的次第:即断惑的人,先伏现行,次断种子,所以先说永出永吐。在断种中,见惑顿断,修惑渐断,所以次说尽及离欲。见修二惑种子俱断尽已,当来的苦果决定不生,故次说灭。在证灭的时候,先证有余依,后证无余依,所以最后说寂静与没。

  乙、释自通名,这有二十一种名称的差别:

一、‘名无为,离三相故’;即寂灭无为,与生异灭三有为相究竟相违,故名无为。

二、‘名难见,超过肉眼、天眼境故’;即寂灭无为,不是肉眼和天眼的所见境,唯是圣无漏慧眼的所行境界,故名难见

三、‘名不转,永离诸趣差别转故’;寂灭无为远离那落迦等诸趣往来流转,恒常安住不动,故名不转。

四、‘名不卑屈,离三爱故’;寂灭无为永离欲爱色爱无色爱,于诸有中无所有卑屈,故名不卑屈。

五、‘名甘露,离蕴魔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

六、‘名无漏,永离一切烦恼魔故’;烦恼魔是有漏,寂灭无为永离烦恼,故名无漏。

七、‘名舍宅,无罪喜乐所依事故’;无罪喜乐即清净的解脱喜乐,寂灭无为是解脱喜乐的所依止,故名舍宅。

八、‘名州渚,三界隔绝故’;寂灭无为,于三界生死大海能为高原之隔绝,依譬喻立号,故名州渚。

九、‘名弘济,能遮一切大苦灾横故’;证得寂灭,生老病等诸苦灾横,永远绝离,故名弘济。

十、‘名皈依,无有虚妄,意乐,加行,所依止故’;寂灭无为是无有虚妄性之意乐及正加行的所依处,所依止,是皈依义,故名皈依。

十一、‘名胜归趣,能为归趣一切最胜圣性所依处故’;归是归投归依,趣是趣向趣入。圣性即无漏圣道,寂灭无为,能为趣证最殊胜的圣性之所依止处,是阿罗汉证得涅槃的加行所缘境界,故名胜归趣。

十二、‘名不死,永离生故’;有生必有死,寂灭无为无生,故名不死。

十三、‘名无热恼,永离一切烦恼热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求不得苦的大热恼故。

十四、‘名无炽然,永离一切愁叹忧苦诸恼乱故’;寂灭无为极清凉,一切愁等炽然永息,故名无炽然。

十五、‘名安稳,离怖畏住,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无老病死等一切怖异,是离怖的圣住所依处,即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名圣住(瑜伽三十四卷),圣住离怖畏,不为老病等所动,故名安稳。

十六、‘名清凉,诸利益事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是一切无热恼的清凉善之所依,故名清凉。

十七、‘名乐事,第一义乐事故’;第一义乐即出世间乐,寂灭无为是出生出世间乐的所依事,故名乐依。

十八、‘名趣吉祥,为证得彼易修方便所依处故’;趣是趣入趣证,吉祥即涅槃,寂灭无为是趣入证得彼涅槃易修加行的所缘境,故名趣吉祥。

十九、‘名无病,永离一切障碍病故’;寂灭无为远离恼烦等诸障碍病,故名无病。

二十、‘名不动,永离一切散动故’;寂灭无为,离诸境界戏论散动,故名不动。

二十一、‘名涅槃,无相寂灭大安乐住,所依处故’;寂灭无为,永离一切色受想行识等一切有相,是究竟寂灭大安乐住的所缘境界,故名涅槃。


  丙、对苦谛辨名,这有五名差别:一、‘名无生,离续生故’;苦谛相,就是于彼彼处有情类中,相继而生,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离续生相,故名无生。二、‘名起,永离此后渐生起故’;苦谛相在有情续生已后,自身六根众分渐次圆满,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永离渐次生起相,故名起。三、‘名无造,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所引故’;苦谛相,有宿业烦恼的势力所造,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永离前际诸业烦恼势力,故名无造。四、‘名无作,不作现在诸业烦恼所依处故’;现在苦谛,是能造作招感余生有异熟果的诸业烦恼之所依止,寂灭无为,与彼相义相违反不作现在诸业烦恼的所依处,故名无作。五、‘名不生,永离未来相续生故’;苦相是后有异熟相续生起,无有间断,寂灭无为,永离未来相续生,故名不生。

  以上所说灭谛名义差别,皆依《集论》和《杂集论》说,在《瑜伽师地论》八十三卷中,亦有详细的解释。

  (四)灭谛四行相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

一、灭相,就是为流转生死因的烦恼,灭尽无余,得离系故名灭相。

二、静相,就是行苦所摄的不寂静的五取蕴相,得离系故名静相。

三、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自然乐净以为自体,净妙无喻,故名妙相。

四、离相,出众过患,常利益事,不复退转,最极安稳,故名为离。

《俱舍论》二十六卷解灭谛四相说:‘诸蕴尽故灭,三火(贪嗔痴)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为什么于灭谛说四种行相呢?

《瑜伽论》五十五说:‘问:何故于灭论为四行观?答:由四爱灭所显故。’即灭相静相由灭我爱所显,第三妙相,由灭喜贪俱行爱(乐)和彼彼喜乐爱(净)所显,第四离相,由灭后有爱(常)所显。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5-1-20 23:58 , Processed in 0.00999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