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非自然有,也非因缘生。是意言境,心中的影像。是循业发现,自己感觉器官勾画出来的。
佛学要与时俱进,借助科学常识把玄奥的经典论述变成简明普通的大众语言。
经典里常说我们所见是虚妄分别的幻象,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个道理必须讲清楚,人才信服。
人看到的一切,就是人眼+神经系统+大脑把眼接收到的一小部分光线,科学谓之“可见光”转化成颜色。大脑依颜色的边际解读为何种物体。真实的世界里不存在人所见的这个东西,因此说它是虚妄分别,是幻象。真实存在的那个东西有没有?当然有。否则就不会有那个东西反射的光线。也不可能借助光线,描绘出它的影像来。
为什么说,自己器官勾画出来的不是它的本来面目,因为不同动物能解读的光线频率不同,同一物体,所见的影像就不一样。这类的科普文章很多就不赘述了。因此就是幻象。假如所见真实,所有动物看到的就完全一致,没有丝毫差别。
矛盾又来了。既然是虚妄分别,又是幻象,为什么能维系我们的生命呢?这就回到了真实存在的那个东西有没有的问题。答案是绝对有,但不是人感觉器官所编译出来的那个有。它是什么,人不知道而已。但它绝对有,也有实实在在的作用,即维系生命之所需。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是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主观感觉,非客观真实。这个结论不是宗教、也不是玄学,是科学,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证伪的科学。
佛教里还有个“无我”被广泛诟病。这里仅说一个最浅显、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按我们的常识,这个身体里只能有一个我,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话,就是精神出了问题。不妨试想一下,人的身体是八大系统组成的。常识不允许有八个我,究竟那个系统是我呢?再分细一点,身体由几十亿细胞组成,那个细胞是我呢?
再说中国有14亿人,大家所见除了张三李四,男女老幼独立的个体之外,你可曾见到过那个集合名词、概念中的人吗?
佛教的“无我”说的是“我”这个集合名词、这个概念是名言假立,虚妄不实的。如果概念是真实的话,大家不用吃饭,说食即饱,一句三鲜饺子,肚子就饱了。一句满汉全席,色香味立刻都体验了。显然这不是事实。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无我”这个概念。佛教从没否定这个八大系统、几十亿细胞组成的身体,更没有否认精神和物质组成的我。
要正确的理解无我。我是名言、是集合名词、是概念、是假名安立。这样看《金刚经》的三段论,“我、非我、名我”。就心开意解,一目了然了。同样假必依实,那个真实的我是什么?不知道。我们只知道“我”不是什么,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不是细胞。不是基因,不是概念,不是集合名词,不是觉受,不是。。。。。。
佛教自己对“无我”的解释经院味道太重,2000多年来一直如此。释家弟子不敢创新,唯恐背上离经叛道的罪名,只好从经论和古大德的注释里拾章摘句,拼凑成文,不断重复。佛学院之外的社科领域里,除了照抄就是歪批,弄个硕士、博士唬人。
这是依析空观粗略地说无我。当然还可以从缘生无自性(空),刹那生灭(无常)的角度阐述无我这个概念。
说到这,一切法心想生就清楚了。心是一种功能,通过“眼耳鼻舌身”发挥它的作用感知外境。心的最大作用是“想”,“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是“想”而已,无一例外!人们常说,没有我的想之前,地球就存在几十亿年了?不妨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回答是书上读到的,影视看到的。请问读、看不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吗?没有文字相,没有音影相被取,何来所知的地球这个名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心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收集到的感受。所谓好丑、胜劣、喜欢、厌恶等情绪同样是心的作用。境界是心现,情感则是对境界的解读和扭曲。如果知道是“心现”,保持“心现”,没有情感上的扭曲,就是圣人。
诸法非自然、非因缘。
没有一法可以自己生自己,必须依靠其他助缘而生。这个不需要讨论。
非因缘,这个就有点“离经叛道”了。“诸法从缘起,缘尽法亦灭 ,如来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这是有名的缘起偈,法身舍利。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佛说的一切法都是假名施设,为教化众生。以楔出楔而已。
因缘是从果倒推出来的。并非真有。果没生之前,那个是因缘。果生了之后,则不需要因缘。说因缘是破自生、他生、共生而施设的说法。真实来讲,诸法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心、量、业同样是假名安立,不是实有。
心是什么?阿赖耶识。“无始劫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心是 种子(记忆)的聚集存储。是“云端大数据”。当五根对境,种子现行异熟。在异熟的同时又熏成种子。类似背单词、背文章段落的过程。逐步形成深刻的记忆,一辈子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