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s://ohaiwan.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入所知相之“由何悟入”

已有 2097 次阅读2024-2-25 08:59 |个人分类:佛教文章|系统分类:个人日记

妙境长老1996摄大乘论笔录

  「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这个文在前文也说过,就是由于这位发菩提心的人,他「闻熏习」,听闻法界等流的佛法,由佛法的熏习在他的内心里面有了清净的智慧了,由此而得悟入,就是这样意思。这个「熏习」,就是不是一次两次,是很多次的,很多次的学习,在自己的内心里边起了重大的变化了。这里说闻熏习是说是「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这个如理作意是间熏习的种类,就是他和闻熏习是同类的,是这样意思。或者说呢,听闻佛法的时候,在内心里面成就了清净的智慧,实在来说就是在内心里面熏成了种子,这个种子在现行的时候就是闻所成慧,进一步是思所成慧,再进一步就是修所成慧,这三种智慧,三种智慧就叫做「如理作意」。由这样的智慧的活动去观察法性的真理,这叫做「如理作意」。
这个「如理作意」这句话说的也还是说得很略,再进一步详细地说呢,是「似法似义有见意言」,是这样意思。这个「似法似义有见意言」前文也讲过了,就是所听闻的佛法,佛法里面所诠显的道理,在内心里面去观察思惟,就是有能观察的见、有所观察的法义的相,这个能、所和合如理作意,是名为如理作意。此如理作意是闻熏习的种类,由闻熏习的种类的如理作意而得悟入平等法界,就是这样子悟入的。那么这是在昨天的确是说过了,就是由第六意识的如理的观察,就是这样悟入法性的。
 
「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这个「如理作意」,你长时期的这样去如理作意,就是在你内心上就有进步了,所以大概地分类,就是有「四寻思」和「四种如实遍智」的分别。初开始的观察思惟叫「四寻思」;对于佛所说的这种唯识无义的道理,这样去观察思惟,内心还没能够得到决定,决定是唯识无义的,还没能达到那个程度,那个时候叫做「四寻思」。等到你没有疑问了,内心里面肯定了,一切法是唯心所现,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叫做「如实遍智」。就是证悟了法性的真理了,那时候叫做「如实遍智」;还没能证悟的时候叫做「四寻思」,就是这样的不同。

  「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前面说「如理作意」就是分别为似法似义和有见,一个是相识,一个是见识,只是说个能所而已,这里又更详细的说出来这个如理作意。「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就是分出来这四个部分:一个是「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分这么四种去思惟观察的,去推求的。
这个「名、义」,我们前面也讲过好多次了,就是能诠显道理的「名」,这个「义」就是所诠显的义理;「名」是能诠的,「义」是所诠的,这是很广的,很多很多的事情了。每一法都有名,每一个名里面都会表示种种的义的,这样去依据这个名去思惟,依据这个义去思惟,思惟他都是内心的分别,离开了内心没有名义可得,那么这叫做名寻思、叫做义寻思。
这个「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就是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个「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每一法的自体,譬如色受想行识:色,那么就叫做自性;色它是无常的、它是不定的,那么这就是它的差别了。或者是大的,是小的,是长的,是短的,或者苦、空、无常、无我,这都是差别。这个「自性假立寻思」,就是每一法的自体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唯心所变的,他本身是假有,不真实的,所以叫做自性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在一切法的自体上有种种的差别义,譬如说善、恶、无记也是差别,凡圣染净,就是每一法上有很多很多的差别,这些差别也都是内心的分别,所以也都是假有、不真实的。那么这样去思惟去,就叫做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合起来叫做四种寻思。

  「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这是第二种。这样在奢摩他里面去思惟、推求、观察有进步了,就名之为「四种如实遍智」。这个智慧就是表示决定、没有疑问了的意思。这个「遍智」,「遍」是普遍的意思,普遍;而这个佛法说的真理不是局限某一部份,他是通于一切法的,所以叫做「遍」。「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这个「名」,就是前面这个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由名寻思引发出来的「如实遍智」。这个「事」,就是前面那个义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叫做「事」。这个「自性」,就是指前面那个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一共这么四种。这个名、事、自性、差别假立」,经过长时期的推求观察,得到决定的智慧了,这时候就名之为「如实遍智」。前面「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的如理作意,开为四种寻思和四种遍智,这样寻思和遍智的结果呢,「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这个名、义、自性、差别都是不可得的,都没有真实性的。离开了我们内心的分别,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就是这样的思惟观察,这就叫做如理作意,这叫做唯识观,是这样意思。

「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前面是说这个四寻思,这以下说四如实遍智。这个现在「入所知相」,一定和前面「所知依」、「所知相」要配合,你这个四寻思才能够有力量,才能有力量。前面说到这个依他起是「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那么他是用这个梦做譬喻,用其他种种的譬喻。你做四寻思的时候,你也应该用梦做譬喻,在心里面去思惟,你就能够契入这个「名、义、自性、差别」是不真实的,能契入。若是不用这个譬喻,我们直接去思惟都是不真实,似乎就是可以这样思惟,但是心里面不入,心里面不能契入,所以你一定加上那些譬喻,所以这个「所知相」的文要熟才可以。「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因为长时期的努力,「为入唯识勤修加行」,你长时期地努力呢,就超过了寻思的境界,你就能够「证得唯有意言」。这个「证得」呢,也就是前面那个「如实」的意思,「如实遍智」那个「如实」的意思,就是真实的通达了「唯有意言」,就是这件事这是真实的明白了,达到这么个程度。

  「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到那个时候,你是能够证入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这些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你真实地觉悟到这里了。「自性差别义相无故」,为什么都是假立的呢?假立就是假有,不真实。这个是个存在的意思,他的存在是假的,是虚伪的,是不真实的。怎么知道他不真实呢?「自性差别义相无故」,这个名的自性差别、义的自性差别,那个「义相」是没有的,他那个独立的体性是没有的。离开了我们的分别心有他自己的体性,那叫做「义相」,叫做离开了我们心的分别呢,「名、义、自性、差别」他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是空无所有的。因为你确实能证悟到这里了,所以这就叫做四如实遍智了。所以「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名也不可得,义也不可得,自性也不可得,差别也不可得,「同不可得」,同是没有的。你能够证悟到这里呢,这就是四如实遍智。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这是结束前面这一段文。由于这位菩萨他能够不怕辛苦,他能努力地学习这个四寻思,进一步又学习这四种如实遍智,他成功了!所以「于此似文似义」的都是「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他就能够深刻地觉悟了名、义、自性、差别只是内心的分别,没有名、义、自性、差别的真实性。那么这一段文在三自性上是什么呢?就是觉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这一段文就是他悟入了遍计执性了。我们平常没有修四寻思、四如实遍智的时候呢,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分别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是遍计执。现在觉悟都不是真实的,只是我内心的分别,都是假的,那么就把遍计执空掉了。这一段文是悟入遍计执毕竟空的意思。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2-11 09:14 , Processed in 0.01142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