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销瓷?
外销瓷是指中国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瓷器,主要出口到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这类瓷器始于明代(1368–1644),
兴盛于清代(1644–1912),代表了中国工艺美术与全球贸易的交汇。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外销瓷藏品亮点
博物馆藏有许多珍贵的中国外销瓷,主要包括:
青花瓷:以钴蓝色料在瓷胎上绘画后高温烧制而成,是外销瓷中最经典的种类,产地主要在“瓷都”景德镇。
五彩瓷与粉彩瓷:采用多种釉上彩绘技术,色彩丰富、画面生动,特别受到18世纪欧洲市场喜爱。
纹章瓷(Armorial porcelain):为欧洲贵族家庭定制的瓷器,上面绘有家族徽章或英文姓名缩写。
“中国贸易瓷”:如茶具、打酒碗(Punch Bowl)、餐具等,专为欧美市场设计,体现了中西风格的融合。
历史背景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商人开始大量采购中国瓷器。
18世纪:英国和法国成为主要客户,定制整套餐具成为时尚。
19世纪初:美国独立后,商人也开始定制瓷器,例如带有鹰徽、美国国旗等爱国图案。
广州(Canton)成为外销瓷的重要港口和集散地。
艺术与文化意义
体现了中国瓷器技艺的高超水平。
展现了对海外客户需求的灵活适应与创新设计。
在欧洲引发“中国风(Chinoiserie)”热潮,激发如德国产的迈森瓷(Meissen)、法国产的塞夫尔瓷(Sèvres)模仿中国瓷。
是研究早期全球化贸易、文化交流与殖民时代审美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