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MingHao的个人空间 https://ohaiwan.com/?1558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Endicott Family

已有 219 次阅读2025-3-19 08:47 |个人分类:鸦片|系统分类:转帖-知识



James Bridges Endicott (1814–1870), American sea captain, opium trader, and merchant in Hong Kong, protector of Ng Akew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 據記載,1842年,原籍美國麻省丹佛市的Endicott (James B. Endicott, 1815-1870)以美國商船文華號(Mandarin) 船長身分來華,並在廣州出任另一艘商船的船長。在廣州逗留期間,他花錢買了一名蜑家女子,那就是吳阿嬌。
  2. 由於吳嬌又是受聘於船長詹姆斯,既有上司與下屬的關係,又是同居情人,又是生意夥伴,加上吳嬌在鴉片生意上曾深入海盜巢穴講數,討回被搶去的鴉片,因此關係非比尋常。
  3. 直到Endicott其後與吳嬌分手時,已有五名子女(但未有記載已婚),不過大家都是生意人,Endicott亦大方地將吉士笠街8個街號的物業使用權贈與女方。吳嬌既然做慣生意,當然投資炒賣地皮及物業,曾經亦夠膽夠狠,一度成為了維多利亞城內出名的女地主。只是好景不常,最終因投資過度而爆煲破產。
1850,60年代, 一位當旗昌鴉片煙船長出身的美商安定國(James Bridges Endicott 1815-1870), 一手建立起一個穿梭省港澳的蒸氣江船(亦稱火輪或火船)客貨運王國及橫跨黃埔及香港的船塢集團, 成為港澳地區早年航運及造船事業舉足輕重的人物。
安定國原籍麻省丹佛市(Danvers),是麻省首任州長John Endicott(1601-1664)的直系後人。傳到安氏及其父執輩兩代, 有多人從事中國貿易的行船工作, 他的舅父亨利卑治(Henry Gardner Bridges, 1791-1849)以及他的弟弟William Endicott亦為旗昌及瓊記的船長, 他的表弟小亨利卑治曾為瓊記的試茶員, 1864年獲委為美國及俄國駐九江領事。1842年,安氏掌舵的美國商船”文華號”(Mandarin)在印尼爪哇擱淺之後,輾轉抵達廣州,成為旗昌旗下鴉片煙船”Ruparell號”的船長, 活躍於省港澳三地。在這段時間,他從海盜買入一位叫吳阿嬌(Ng Akew)的22歲蛋家姑娘作情婦,即日後在香港史上比他更為知名的”紅毛嬌”。
吳阿嬌機智及膽色過人, 在鴉片生意上助安氏賺大錢, 但她進取的作風卻引起一場觸動英美官方的事件 。1848年, 英商船”伊沙貝拉號”(Isabella Robertson) 因颱風擱淺,阿嬌買入船上的八箱鴉片, 卻被華人海盜奪去。安氏勸阿嬌作罷. 但阿嬌心有不甘, 直搗虎穴跟海盜領袖十五仔(Shap-ng-tsai)交涉。 經過多番爭論, 阿嬌成功以她跟洋人的密切關係作威嚇, 迫使海盜以其他貨品作賠償。阿嬌帶著六艘載滿香料, 絲綢, 布匹及食物的船,準備駛返澳門將貨物交由安氏出售, 途經汲水門(時引起美國巡洋艦的注意, 轉交美國駐澳門專員。美駐澳專員懷疑貨品是海盜從英國商船劫勍的賊贓, 又將案交英國駐港貿易專員辦理, 但英方鑑於事件發生於香港水域以外, 而當時阿嬌亦非香港居民, 屬香港法律範圍以外, 這場被《中國之友》(Friends of China)詳細報導的”汲水門事件”(Cumsingmoon Affair) 最後亦不了了之。 雖然阿嬌形同安氏的夫人及商業拍擋, 更為他生了三子二女, 但當年的社會不容華洋通婚, 兩人的關係始終是沒有名份。1852年10月19日, 薄有家財的安氏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 從英國迎娶一位名叫莎拉安羅素(Sarah Anne Russell)的過埠新娘。安氏雖然結束與阿嬌的關係, 但他將一子一女的撫養權, 以及名下在香港的兩項物業的擁有權交予阿嬌。
成家立室之餘,安定國亦放棄風險高的行船作業,安頓下來興辦實業。省港澳的正規客運業始於怡和在1847年組成的香港廣州快輪公司(HK & Canton Steam Packet Co) , 旗下有三艘輪 –“ 香港號”(Hong Kong),”廣州號”(Canton)及”哥舍號”(Corsair),及後鐵行(亦稱大英火輪公司)亦加入競爭。當時的客輪並非只運載乘客,而是兼運鴉片,有鴉片船經驗的安氏被豐厚的利潤吸引,決定開辦穿梭香港澳門及珠江的航線加入競爭。1850年,他向黃埔的知名造船商柯拜(John Couper) 訂造一艘127 噸的蒸氣江船, 定名”火花號”(Spark) 。首航之日船隻環繞香港島一周, 後在大潭灣停泊舉行盛大的香檳美食酒會, 參予嘉賓包括時任港督。 蒸氣船出現之後,維多利亞港海面以往只有帆船的寧靜環境不在。安氏委任前述的丁力嘉為其香港代理, 旗昌前合夥人亨特則出任其廣州代理。 由於運鴉片的利潤遠高於客運, 客輪甚至將客倉都載滿鴉片,有一次有九名交足每位八元客倉船費的乘客便因客倉要載250箱鴉片而被迫睡在船的甲板。”火花號” 的船長是波士頓人活卑利 (Charles Woodberry, 1817-1854), 但到任後不久即過身, 由來自紐約州Utica的約翰威廉士(John P Williams,1826-1857) 接替。未在香港上班之前,威廉士是1854年美國海軍訪日團隊的成員之一,負責接駁日本第一條電報線 。”火花號” 的另一位船長, 即是柯拜的葡藉女婿賈亨利(Henry de Castilla)。當時行走省港澳線最大的問題是海盜猖獗, 華人海盜以綽號”馬草黃”, 受港府高官高和爾庇護的 黃亞基為首, 洋人海盜則以美國人博斯(Eli Boggs)為首。1854年,有五十多名海盜在廣州登上”火花號” 企圖等船隻駛至取鴉片進行打劫,機警的賈氏察覺不妙,在澳門後將停泊在內港。海盜見陰謀巳被識破,荒忙留下大批兵器坐舢舨逃走。經此一劫以後,安氏的航線都僱用葡萄牙或菲律賓人當船員。他再向柯拜訂造一艘”飛馬號”(Fei Ma)亦由賈亨利充任船長。
據安氏的友人, 隨培理去日本及遠東各地的美國海軍軍官柏寶(George Henry Preble)估計,安氏從港澳航線賺得二三十萬元的財富(這在當年是天文數字), 其中單是”火花號” 每天便為他帶來二千元的利潤。他再把賺得的錢用於建造更多船隻及投資船塢, 不斷壯大他的海上王國。1854年, 安定國聯同福克(James P. Cook) 收購位於黃埔的旗記船廠(Thomas Hunt & Co), 由於旗記有良好的商譽, 安氏從此將所有業務以旗記的名義進行。旗記的英文同名創辦人亨特(Thomas Hunt) 來自麻省的造船名鎮沙龍 (Salem), 自少便行船走遍全球。1840年代初他曾效力羅氏洋行, 在”浩官號”當班馬船長的副手。1842年他脫離羅氏創業,以一艘來回廣州及黃埔的快船起家, 由於他的船鮮有被海盜光顧, 十年間發展成珠江三角洲至具規模的船具商及船商, 並於1850年在黃埔建立三座船塢, 旗昌及瓊記都是旗記的重要客戶。
1850年代中,美資大行開始加入省港線的競爭。早在 1849年, 旗昌便曾在紐約訂購一艘取名”孔夫子號”(Confucius) 的火船作行走省港線的客貨輪, 但清政府買入改裝為軍用艇。 1854年,旗昌的羅拔.史特治(Robert Shaw Sturgis 1824-1876) 聯同安氏及奈吉登從紐約訂入更大的” 風順號”(Fung Shung), 後改名” 河鳥號”(River Bird), 排水量527 噸, 在紐約以93000美元建成, 並由來自紐約的山市船長(George U. Sands)出任總工程師。 1856年1月,由加州商人鏤斐迪(Frederick Ferdinand Low) 於 1854 年在加州創立的加州輪船公司(California Steam Navigation Co.) 越洋送來 ”威廉勿號”(Williamette, 414噸)加入省港線的競爭。1856年3月,安定國買入另一艘蒸氣江船,以他的女兒Fidelia的乳名莉莉(Lily)命名,註冊為葡萄牙商船,並交由威廉士負責。不幸威廉士在前述丁力嘉的家中吃了毒麵包延至1857年7月在澳門病逝,翌年安氏將”莉莉號”賣給印度支那的法國殖民地政府 。除”火花”,“飛馬”及”莉莉號”以外, 與安定國有關行走港澳線的船至少還有四艘-分別為“金花號”( 英文Kum fa或Cumfa),1857年曾遭海盜搶劫120箱鴉片的”皇后號”(Queen),” “投機號”(Spec)以及1858年以後從英商買入的”玫瑰號”(Rose)。
1856-58年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關係, 旗記的兩位競爭對手相繼退出市場, 旗昌的”河鳥號”被英軍徵用,移至印度加爾各答營運, 加州輪船的”威廉勿號” 因戰事而失去不少生意, 負責人將船移返加州營運。安定國的旗記方面, 在黃埔的船塢亦因廣州黃埔戰亂而損失不菲, 1857年在灣仔買入土地興建木場及造船廠。戰事結束後, 旗昌即捲土重來, 首先向加州輪船買入 ”威廉勿號” 重走省港線。1859年6月, 旗昌從紐約購入”白雲號”(White Cloud) 由史特治及山市帶到香港, 據說破了當時由新加坡到香港的航行時速紀錄, 並於7月4日美國國慶日試航到廣州, 開始提供定期航班, 由於當時海盜依然猖獗, ”白雲號” 的船旁裝有軍槍作保安之用。 旗昌的”白雲號” 及”威廉勿號”, 使省港澳航運業進入新的時代。
1860年代英美商在華航運業的競爭, 同時亦延伸至相關的造船業, 而前述兩位跟旗昌及瓊記關係密切, 當船長出身的美商-安定國及山市(George Underhill Sands, 1824-1877)是這場船塢之爭中美方的要角。安氏在紅碪建立的船塢即今天黃埔花園的前身, 山市在堅尼地城山的船排即今天的山市街(Sands Street)。
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黃埔的船塢被破壞,柯拜船塢主持人柯拜本人更下落不明,市場有在香港建設船塢的需要,來自蘇格蘭鴨巴甸的船匠拉蒙(John Lamont)與德忌利士洋行於1860年在香港仔開設香港首個具規模的船塢。怡和不久即購入拉蒙的股份及柯拜後人手中購入他在黃埔的船塢, 並於1863年與德忌利士注冊成立香港黃埔船塢公司, 是公司法立例後香港首家公司。怡和的死對頭英商寶順洋行見狀,立即聯合美商瓊記及安定國的旗記合組於仁船塢公司(Union Dock Company of Hong Kong and Whampoa)抗衡。1864年11月,於仁船塢以年差餉480元的代價收購九龍紅碪村附近,即目前黃埔花園的沿海27號地皮(Marine Lot 27)建造船塢。 可能由於股東太多的關係, 於仁內部在船塢建造工程方面爭吵不斷, 被外界戲稱為” 不仁船塢”(Disunion Dock)。當時華南一帶的船塢均由蘇格蘭船匠承建,於仁管理層破慣例聘請了一位專業建築師史特(John Studd) 監督工程,董事局上下為此上下意見分歧, 其中賈亨利(安定國的船長)及梅理醫生(前述與瓊記辦電報的那位)力主改用蘇格蘭船匠, 船塢地基用的石屎亦為爭論的熱點, 爭執期間充當主席的法國人祺沙(Victor Kresser, 亦為匯豐首任總經理) 曾兩度辭職要由安定國及克佐治補上。最終史特力排眾議 將船塢建成, 而他採用的中國石屎亦證實防水鞏固 。
於仁船塢建成後最初生意旺盛,甚至有建造第二個船塢的需求。但接二連三的問題在1867年開始浮現。首先是大股東寶順倒閉,令公司失去一支強大的後盾。接著1868年5月31日星期日,歹徒留下炸彈意圖炸毀於仁船塢位於中環香港大酒店的辦公室, 於仁董事局及警方懸紅500元緝拿歹徒歸案 。10月公司的副監督克拉克(John Clark)在辦公室暴斃。1869年5月, 於仁船塢的 工程部主管蔑曹(A.D. Mitchell) 因逃避私人債務突然潛逃到三藩市, 震動商界, 可幸公司並沒有遭受虧空。這時怡和軫火打劫,不計虧蝕命令黃埔船塢以低於成本的價錢搶於仁的生意, 不出一年於仁支撐不住被迫清盤。1870年3月, 黃埔船塢收購了於仁在九龍及黃埔的船塢, 資本擴大至一百萬元 。失去於仁不久,安定國於1870年11月5日因傷寒在香港逝世, 家人將他 葬於跑馬地紅毛墳場,並在澳門東印度墳場的教堂內樹立紀念碑。據安的好友柏寶形容, 他的妻子Russell賢良淑德,為他生了五名子女。1878年, 前面述及安的情婦吳阿嬌宣佈破產,可幸安定國1852年留給她的兩幢物業受信託保護沒有被債權人接收。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5-4-25 23:06 , Processed in 0.01159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