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965年独立,它弹丸之地、没有资源、没有水源、没有农业和工业的国家就这样成立了。而今天,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国家,它的商务、金融中心和观光旅游地可以与大国比拟。广纳人才,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无限的发展,它表现出谨慎、从容、内敛、开放,充满朝气。
而这个国家的创业发展史,绝对与百分之七十的华人华裔分不开。





——旅游大巴上随拍:印度祠庙


——映红灯塔
新加坡虽然开放现代发达,但它的内在因素的组成:正是中华文化。也许某些政客出于某种原因不被认可,但事实俱在,无法否认。
这就是新加坡之谜吧。
正如新加坡的哥所说:“你们知道哪儿是中国第二吗?”我们还没回过神,他就笑答:“新加坡啊!”是啊,这里满街的华裔,华语,汉字,怎不以为到达了另一个中国呢?!
当然,这话不能让新加坡政治家听到哦!

新加坡这个名称是由“新加普拉”(Singapura)意谓“狮子城”衍生而来,相传是一位苏门答腊王子在第一次踏入新加坡岛游历时,看到一只如老虎模样的野兽,描述为“行动敏捷而美丽,艳红的身躯,漆黑的头”。王子显然非动物学家,因为他所见的野兽可能就是头狮子。但由于他一言九鼎,富有想力的词藻,这个十三世纪时的名称便一直延用至今。为此,当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不久,鱼尾狮成为新加坡的标志。
展开在机场取到的新加坡地图,我忽然就明白了,原来新加坡东西方向一条主要的街道几乎涵盖重要景点和闹市,从鱼尾狮公园一直向西可以把新加坡看遍。摩天轮是重要地标,乘旅游大巴就在附近。我们沿着新加坡河向南而行,很快登上旅游大巴,用一小时看到植物园、印度庙及金融街等等。终于难以抗拒午后骄阳和30多度的高温,回饭店休息。
尽管新加坡人口平均年龄38岁,退休年龄65岁。我们在小街边就餐,看到的老爷爷老奶奶级别的店员端菜端饭,心里颇为不忍。但见老人家们口齿清楚地叫卖着广东小吃和菜肴,动作麻利地收拾着碗箸,明白这是他们的生计啊。一位东北姑娘在另一个小吃店忙碌,见到我们满脸都是笑容。新加坡的饭菜每份盖浇饭大约四新币(20元),还可接受。
中国人历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狮城的兴旺发达的生力军。

傍晚,我们登上新加坡河的游船,夜晚的两岸景致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神秘、丰满、韵味和多彩的建筑风光,即使国小,也有独特之处。







一小时免费游览很尽兴。变幻莫测的两岸风光留下新加坡的不同印象。
第二天,我们周游了新加坡的郊区,圣淘沙,咖啡、印度饼和彩色小吃,我们在105米高的小山远望了新加坡的工业港口、居民区以及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