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孔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二五九 带着学生泡洋妞
热度 2 水壶灌满 2016-11-2 09:15
鲁哀公四年(前491年),在陈国待了不到一年的孔子再次动身了,目的地是蔡国。br   在陈国,孔子没有任何收获。如果一定要说收获的话,那么只能说他收获了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叫颛孙师,字子张。算起来,只有十二岁。颛孙师的情况和子夏子游差不多,家里比较穷,孩子本身又比较有潜质,因此在父亲的恳求下,孔子收了这个学生,与子夏子游一起一边学习,一边服侍老师。br   一年前,蔡国被吴国迁到了州来,也就是今天的下蔡。就在孔子去的前两个月,蔡国刚刚发生了一次政变,蔡昭公被杀。之后,蔡国再次投靠楚国。br   蔡国这个国家比陈国还要糟糕,夹在吴楚两个国家之间,内部又很乱。按照孔子的说法,这个国家不仅是乱邦,而且是危邦,孔子根本就不应该来。br   在蔡国,孔子没有任何记录留下来。大致,孔子以鲁国卸任司寇的身份在蔡国得到了一处封邑,之后和弟子们就在这里学习了。历史上,孔子也没有蔡国的弟子,显示他在蔡国也并不受欢迎。br   那么,孔子到蔡国的目的是什么呢?应当是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在这里进行观察,看看吴国和楚国哪个国家的机会好些,之后前往这两个国家中的一个。br   【孔子泡妞】br   鲁哀公五年(前490年),孔子显然看好了楚国,于是,离开蔡国,前往楚国。br   孔子没有去楚国首都郢都,他的心里没有把握,他去的地方是叶,他要找的人是叶公,叶公是谁?沈诸梁。br   为什么找沈诸梁?因为沈诸梁是当今楚国的顶梁柱,在楚国说一不二的人物。如果得到沈诸梁的认可,孔子在楚国就算是得到了承认。br   沈诸梁在上一年刚刚平定了楚国的北方,此时正在叶地休养。br   孔子一行向东而去,这一天来到了阿谷这个地方,晴空万里,微风轻吹,天气十分惬意,大家的情绪都因此而轻松。br   前面是一条小溪,一个美丽的村姑正在那里洗衣服。一帮老爷们看到了美丽的村姑,会是什么反应?br   “哇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有人还流下了口水。br   孔子没有“哇噻”,也没有流口水,不过眼看着红花青草,流水美人,也感觉非常养眼,久违的春心也禁不住荡漾了一回。孔子本来想上去泡一泡这个村姑,可是弟子们在身边,不敢造次。怎么办?一转头看见子贡,有了主意。br   “赐啊,你不是总说自己是泡妞高手吗?你去泡泡那个妞给我看看。”孔子说。大家听见,都盯着子贡看,这可是个美差。br   “这个——”子贡有点犹豫,泡妞他是内行,平时也总在师兄弟们面前炫耀,可是真当着这么多兄弟们去泡,还是有点尴尬。br   “怕什么?来来来,这个给你,假装去跟她讨水喝,看她怎么说。”孔子拿了一个觞(音商,古时盛酒的器具),递给子贡。br   子贡没办法,拿着觞,在万众期盼的目光中走向了美丽村姑。br   “嗨。”子贡打个招呼,来到了美丽村姑的身边。br   村姑其实早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群男人,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看这帮男人指指点点,就知道没怀什么好意。此时子贡前来打招呼,村姑抬头看看,发现竟然是个帅哥。br   “什么事?”村姑问。br   “美女,我们从北边来,要去楚国。走在路上口渴难耐,恰好看见你在溪边,跟你讨口水喝。”子贡搭讪着,酷酷地笑一下。br   “这水又不是我家的,全民所有的,想喝就喝啊,问我讨什么?”村姑笑着说,她喜欢子贡,所以一边说,一边从子贡的手里接过了觞。国了一觞水,涮涮,倒掉,又舀了一觞,放在地上。br   “拿走吧。”村姑说,脸色绯红。br   子贡拿起了觞,又看了村姑几眼,提着水回去了。子贡把刚才的对话向老师说了,师兄弟们都竖着耳朵听。br   “嗯。”孔子听完,点点头,觉得意犹未尽,看看手边恰好有一个琴,于是抽掉了琴上的轸(琴上的部件),递给子贡。“来,用这个再去泡一泡。”br   子贡拿着抽掉轸的琴,一边走一边想话题,走到村姑身边的时候,想好了。br   “啊,美女,你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姑娘,你的声音那样甜美,让我如沐春风。我多么想弹一首情歌给你啊,可是这个琴没有轸,你,你能为我调‘情’吗?”子贡说,故意把调琴说成了调情。br   村姑原本对子贡也是含情脉脉,可是如今子贡拿个没有轸的琴来,这不是七存心调侃自己吗?br   “我不过是一个村姑,五音不全,哪里懂得什么调情阿。”村姑有些生气,说完,自顾洗衣服,不再理子贡。br   子贡又搭讪了几句,见村姑不理睬他,觉得没趣,提着琴回来了。br   “别灰心啊,来,给你这个。”孔子拿出五匹好布来,递给子贡。br   有了好布,子贡觉得泡这个小村姑十拿九稳了。br   “美女,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啊。这里有五匹好布,我不敢说拿来当聘礼,就算略表心意吧,我放这里了。”子贡油嘴滑舌,调戏村姑。br   村姑这会是真的火了。br   “你毛病啊?脑子被驴踢了?缺心眼啊?这么值钱的东西就随便扔啊?告诉你,我就算当剩女也不会跟你走,你赶快走吧。你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等会我们护村队的来了,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村姑大声嚷嚷起来。br   子贡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拿了布就走。br   孔子笑了,大家哄堂大笑。br   笑归笑,众人也有些害怕,急忙忙上路了。br   泡个村姑没泡下来,子贡很郁闷。br   【叶公不好礼】br   孔子终于来到了叶地,沈诸梁非常欢迎他,他听说过孔子的学问,而他本身也是很有学问的人。br   两人的第一次会面沈诸梁就向孔子请教了治国之道,结果孔子大讲礼乐,听得沈诸梁脑袋疼。都什么时代了,还在讲周礼?br   “孔丘先生,你说的这些很好,不过好像离我们太远了些。我想问问,具体来做,我们楚国应该怎样做?”沈诸梁找个机会,把话题引到了他关注的层面。br   “那,这什么——”孔子讲理论讲得带劲,突然出来一个现实的问题,一时间脑子没转过来,愣了一愣,然后说:“提高国内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让外国人纷纷移民到楚国。”br   按《论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br   沈诸梁笑了笑,心说这不是该怎么做的问题啊,这是做好了自然会得到的结果啊。他知道,到了操作层面,孔子的弱点就暴露了。br   “那,还是说说礼吧。先生说了半天的礼,我听得七七八八,还是有些不太明白,我举个例子好不好。我们楚国曾经有一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羊,于是他儿子把他给举报了,我们楚国认为这样的人是守法良民,不知道在鲁国是怎样的?”沈诸梁举了个例子,想看看是不是符合孔子所说的周礼。br   “我们鲁国不是这样的啊,在我们那里,父亲犯了罪,儿子为父亲隐瞒;儿子犯了罪,父亲为儿子隐瞒。我们认为,这就是遵守礼法。”孔子说,他觉得楚国人的做法缺乏人性的一面。br   “看来,鲁国和楚国的区别还是很大啊。”沈诸梁感慨,同时看了孔子一眼。br   按《论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br   谈话非常友好,沈诸梁始终很客气,对孔子的知识也很佩服,不过,他觉得孔子的理论太过时了,而且绝对不适合于楚国。br   不管怎样,孔子师徒就住在了叶地。br   一天,沈诸梁外出,路上恰好遇上了子路。br   “子路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沈诸梁说话很客气,他是个很有修养的人。br   “叶公,请。”br   “我想问问,孔丘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br   “这——”子路被问傻了,他从来就没有想过类似的问题,怎么回答呢?老师讲的都是礼乐,好像挺迂腐,可是做起事来好像还挺灵活,好像也没有什么原则。子路很犹豫,生怕说错了会给沈诸梁错误的指向。“这个,这个,我一时也说不清楚。”br   沈诸梁有些失望,告辞先走了。br   “他最亲近的弟子都说不清楚的话,说明什么?说明孔丘就是个大忽悠。”沈诸梁自言自语。br   子路回来见到孔子,把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br   “嗨,你怎么说自己说不清楚呢?你就说‘这个人啊,学习起来就忘记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孔子说,他对子路有些失望。br   按《论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br   其实,不管子路怎样回答,沈诸梁对孔子的态度都已经是确定了的。br   终于,沈诸梁还是摊牌了。br   这一天,孔子被请到了沈诸梁家中,不过接待他的不是沈诸梁,而是沈诸梁的管家沈四。br   “孔丘先生,吴国又出兵攻打陈国了,楚国不得不出兵相救,楚王已经率领楚国大军出发了,而叶公也已经在昨晚出发,会合楚国大军。出发之前,叶公托我给先生带几句话。”沈四的话说得很客气,像他的主人一样,看上去就让人喜欢。br   不过,孔子的感觉不是太好。br   “啊,请说。”孔子说。br   “先生的渊博知识让叶公非常敬佩,先生所说的治国方略都是百年大计,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说不过,沈四说到不过,孔子心里咯噔一下。“当今世界乱象纷纷,楚国内忧外患不断,东边有吴国,北边有晋国,两大劲敌随时侵入我国。因此我国当前是生死存亡之际,确实顾不上百年大计。如果今后我国国内安定下来,吴国和晋国不再侵扰,那时候,叶公会亲自上门相邀,请先生来将楚国治理成大同世界。”br   这番话说得客气无比,外加上奉承,但是,核心的内容只有一个:您还是回家吧。br   郁闷,绝对的郁闷。br   孔子知道,自己又该走了。带着满腹的惆怅和沮丧,孔子一行上路了。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整支队伍无力地向北走去。br   “老师,怎么走?”子路问。br   “走老路。”孔子说,头也没抬。br   子路知道,所谓的老路,就是走陈国。br   队伍在缓慢地行进,就像送葬的队伍一样令人绝望。br   【狂人接舆】br   沉闷,空气似乎已经不再流动,令人窒息的沉闷。br   突然,前面传来一阵歌声,或者说,一阵嘶吼声,或者说,原生态唱法。br   什么人在唱?唱的什么?沉闷的队伍为此一阵骚动。br   终于,唱歌的人出现了。一个破衣烂衫的流浪汉迎面走来,一直到了孔子的车头前,依然在高唱。现在,大家能够听清楚了。br   “凤凰啊凤凰啊,你已经没有什么鸟用了。过去的就那么回事了,未来的还能挣扎。完蛋了完蛋了,当官的没什么好东西。”流浪汉唱着,从孔子师律身边走了过去。br   “凤凰?没什么鸟用?”孔子极度低落的情绪一下子竟然高亢起来,这难道不是在说我吗?这人是我的知音啊。br   孔子从车上跳了下来,因为车走得很慢。br   “先生,先生,请留步。”孔子对流浪汉的背影高声喊着,想要跟他谈谈,谈谈周礼,谈谈音乐,谈谈人生理想。br   流浪汉没有回头,因为他不是什么先生,他就是个流浪汉。br   弟子们见老师的喊声没有用,大家一起帮着喊起来:“先生,先生,请留步。”br   大家一起喊的时候,流浪汉禁不住停下来回头看。可是当他看着那么多双眼睛用奇怪的眼神盯着自己的时候,他怕得要死。br   “哇。”流浪汉怪叫一声,像兔子一样逃命而去了。br   按《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br   所谓楚狂接舆,意思是一个楚国的流浪汉来到了马车旁。但是历史上的解释是楚国狂人名叫接舆,而且是姓陆名通字接舆。试问,孔子根本没有跟人家说上话,怎么知道人家叫接舆?br   史上多以为此人是个高人,其实不过是个流浪汉。至于流浪汉骂当官的,有什么好奇怪的吗?br   流浪汉的出现没有让孔丘师徒的情绪变得更好,但是至少让这支队伍的沉闷改变了很多,大家有了话题,开始有了议论声,于是,步伐更快了一些。br   几天之后,来到了一条江边,江的那一边,就是陈国了。可是,渡口在哪里呢?br   不远处,两个楚国农民正在耕地,于是孔子派子路去问路。子路下了车,孔子就接过了缰绳,在车上等待。br   “喂,老乡,渡口在哪里啊?”子路大声问道。br   两个农民早已经注意到了这样一队人马,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意,自顾自地耕着地。直到子路来问路,才停下来。br   “喂,那个拿缰绳的是谁啊?”农夫甲反问。br   “孔丘。”br   “孔丘?鲁国的那个百事通孔丘?”农夫甲有些吃惊,似乎是看到了明星。br   “对。”br   “那不用问了,他什么都知道,自然也知道渡口在哪里啊。”农夫甲用讽刺的口气说,似乎很是蔑视孔子。br   子路这时候的情绪不高,所以不愿意跟他计较。不过从根本上说,经过这段时间的失败,子路对老师的信心大打折扣,农夫甲的讽刺,某种程度上让他觉得挺解气。br   “那,这位老乡,你能不能告诉我啊?”子路去问另一个农夫,农夫乙。br   “你是谁?”农夫乙问。br   “我,我是仲由。”子路心说,你们这些老农民怎么这么多问题?br   “孔丘的学生?”br   “是。”br   “天下到处是滔滔洪水,谁能改变?我看你啊,与其跟着一个要辅佐别人的人,不如跟我们躲避乱世吧。”农夫乙一边说,一边还在耕地。br   问路没问到,反而被教训了两番,按着往日的脾气,子路就要动手打人了。可是奇怪的是这一次子路竟然没有生气,竟然隐隐然觉得这两人说的都是对的。br   子路回到孔子身边,把两人的话对孔子学了一遍。br   孔子一脸的怅然。br   “唉,人当然不能和鸟兽同群了,其实我和他们的看法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如果天下有道的话,我难道还想去改变什么吗?”孔子说,然后陷入沉思。br   按《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极。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r   孔子师徒终于还是找到了渡口,顺利过了江,进入陈国地界。br   走不多远,路过一座城邑,只见许多民工在修城门。城门外驻扎了一支军队,看旗号是楚军。孔子师徒的队伍从城边过去,孔子端坐车上不动,子路就觉得有些奇怪。br   “老师,您说过啊,按照礼法,如果遇上三个人,就应该下车;如果遇上两个人,就应该站起来扶着轼。修城的人这么多,怎么您竟然坐得这么安稳?”子路发问。br   孔子其实正在思考问题,因而忽视了眼前的一切。可是子路这么问起来,还真不好说是自己的不注意。br   “啊,这个,是这样的。”孔子即兴想起一个理由来,想一个理由对他来说很容易。“我听说啊,国家要灭亡了却不知道,这是不智;知道国家要灭亡却不去反抗,这是不忠;反抗了却不能为国捐躯,这是不廉。这些修城门的陈国人都是这类货色,我为什么要为他们起立?”br   子路无语。br   按《说苑》。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故不为轼也。”lt;/pregt;
76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二五八 喪家之犬
水壶灌满 2016-11-1 08:27
孔子这一次住在了蘧伯玉家中,蘧伯玉非常热情也非常高兴,两人之间确实有很多共同语言。蘧伯玉向卫灵公推荐孔子,可是,卫灵公对孔子似乎兴趣不大。br   “唉,如果有国君用我的话,三个月就能见变化,三年绝对大治。”孔子常常这样慨叹,慨叹没有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br   按《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br   在蘧伯玉的再三推荐之下,卫灵公勉强又接见了孔子。br   这一次见面的气氛与上一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卫灵公打着呵欠,一副应付差事的架势。br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句,大家都觉得很尴尬无趣。br   “孔丘先生,能不能给我讲讲布阵打仗的学问?”卫灵公突然问,他知道孔子没有打过仗,因此故意要习难他。br   “不好意思,没学过,我主要研究的是祭祀礼法之类的学问。”孔子说,他明白卫灵公的意思,因此干脆一口回绝。br   按《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br   话不投机,典型的话不投机。br   天上,一行大雁飞过,嘶鸣着向北而去。br   卫灵公仰起头来看大雁,把个下巴留给了孔子。br   孔子摇摇头,他知道他该告辞了。br   【宋国遇险】br   孔子又离开了。br   孔子去哪里?目标依然是陈国。子路、颜回、冉有、子贡、胡乱等人依然跟随,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孩子也跟着上路了。br   两个小孩子,一个叫言偃,字子游,只有十三岁,鲁国人,是这次孔子回鲁国的时候招收的学生。另一个叫卜商,字子夏,卫国人,是孔子不久前招的学生。两人的家里都比较穷,因此父母送来,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在孔子身边伺候孔子的。两个小童都很聪明乖巧,孔子很喜欢他们。因此,这次上路,孔子也带着他们。br   从卫国南下,孔子不敢再走匡地,于是干脆穿越曹国。在曹国,孔子师徒并没有待太长时间,因为曹国是个小国,随时会被灭掉的那种,孔子对这个国家毫无兴趣。br   穿过曹国,进入宋国。br   孔子为什么对宋国没有兴趣?因为孔子知道,宋国对他没有兴趣。整个周朝,即便是楚国和吴越这样的国家,对周礼在表面上都是或多或少要遵从的,只有宋国是个例外,宋国人在骨子里认为他们还是商朝,他的礼法是商礼而不是周礼,因此,他们对孔子的学说毫无兴趣。br   孔子一行迤逦来到宋国首都睢阳附近,见到一伙工匠正在干活,太阳照晒之下非常辛苦。旁边,有人拿着鞭子在监督工匠们干活。br   “你们在干什么?”孔子下了车,亲自过去问。br   “给桓魋造石椁,造了三年了。”一个工匠有气无力地说。石椁就是石棺。br   孔子还要问,突然监工提着鞭子走了过来。br   “你是什么人?问什么问?赶快走开,否则判你泄露国家机密罪。”监工气势汹汹地说,工匠们都不再敢说话,低头干活去了。br   “哼,这么奢侈浪费,死了之后早早烂掉吧。”孔子大声说着,一脸的愤怒。他仔细地看工地,发现巨大的石椁上已经雕琢了许多花纹图案,不过,要全部完工恐怕至少还要三年。br   “你吃了豹子胆了,敢这样说话,你哪个单位的?”监工大声呵斥着,举起鞭子要抽孔子,可是,当他看到子路已经拔出剑来并且随时准备向他刺来的时候,他害怕了,放下了鞭子。br   “告诉你,这是我老师孔仲尼,怎么样,你不服吗?”子路瞪着眼睛大声说,他有杀人的冲动。br   “你,你们等着。”监工灰溜溜地走了,一路走,一路回头。br   监工走了,工匠们都抬头看孔子和子路,带着感激的目光。br   “老师,按照周礼,丧事不能预先准备,这是什么意思呢?”冉有提出了问题。br   孔子看看冉有,其实不用冉有提出,孔子也正想对弟子们解说这个问题。br   “按照周礼,人死了之后才能商量谥号,之后才能确定下葬的日子,下葬之后才能设立祭庙,这些都是家里人要做的事情,是不能预先准备的,何况是自己亲自去安排呢?”br   这一段,见于《孔子家语》。br   可笑的是,后世的帝王们一面尊崇孔子为圣人,一面为自己营造豪华奢侈如同宫殿一般的陵墓,实在是玷污了孔子的名声。而孔子为他们送上了永久的诅咒:“死不如速朽之愈。”(《孔子世家》)br   又走了一程,大家走得累了,于是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br   “弟子们,咱们最近在讲周礼,这样吧,闲着也是闲着,咱们就在这个大树下进行一次两国国君相会的演习。”孔子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要演练自己教给学生们的知识。br   于是,弟子们拿出随时带着的乐器和礼服,穿戴好了,有人扮演国君,有人扮演相礼,有人扮演一般工作人员,然后开始演练,孔子在一旁现场指导。br   原本一帮人突然来到这里就让人好奇,又是一帮外国人,当地人就更好奇。这帮外国人还换衣服拿架势好像要演戏一般,当地人就好奇得不得了。当礼乐声响起,当地就算是炸了营了,十里八乡的都来看热闹了。br   孔子一看看的人多了,心头高兴。br   “嗯,让宋国人也见识一下周礼吧。”孔子让弟子们认真演练,演练完一项,继续演练另一项。br   宋国的百姓们看稀罕,看得带劲。br   事情迅速传到了睢阳城里,惊动了宋国的司马向魅。向魃,又叫司马桓魋,所以也叫桓魋。br   “什么?一帮鲁国人在我国境内演练周礼?奶奶的胆肥了,这不是上门挑衅吗?你们以为你们是谁啊?以为自己是晋国人还是楚国人啊?或者是吴国人啊?”桓魋一拍桌子,令人立即去杀了这些鲁国人。不过有手下立即表示这样做可能引发国际纠纷,还是算了吧。桓魋想了想,说:“那,就去把那个大树给我砍了,看他们演练个屁。”br   于是,桓魋的人火速赶到,二话不说,把那棵大树给砍了。br   “你们为什么砍大树?”子贡去和宋国人讲理。br   “为什么?我们司马桓魃说了,你们故意在我们首都演练周礼,是上门挑衅,知道不?”桓魃的手下基本上表达了桓魑的意思。br   “那你误会了,我们是鲁国人,要去陈国,路过这里,顺便演练一下而已,不是针对你们啊。”子贡急忙解释。br   “去哪里?”br   “陈国。”br   “陈国?嘿嘿,你们等着。”桓魅的人放下这句话,走了。br   子贡感觉宋国人似乎话中有话,可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话中是什么话。br   “别管他们,我们继续演练,难道砍倒一棵大树就能阻止我们吗?”孔子下令,就在大树旁边继续演练。br   “老师,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是不是刚才那个监工把老师的话告诉了桓魋呢?咱们还是走吧。”子贡劝孔子。br   “怕什么?既然上天把高尚的德行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孔子不肯,又拿出了在匡地时候的牛气。br   按《论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br   没等大家摆好架势,一个看热闹的宋国人走了上来,直接来到孔子身边。br   “鲁国人啊,快逃命吧,再不走,他们就调集军队来杀你们了。”宋国人说。br   “为什么?”孔子有点紧张了,急忙问。br   “为什么?公子辰和公子地的事情你们不知道吗?”宋国人反问。br   “那什么,不要练了,赶紧收拾好东西走人,越快越好。”孔子变了脸色,不再坚持演练,而是立马逃命了。br   为什么孔子听到公子辰和公子地就要逃命?br   【宋国的故事】br   宋国的国君是宋景公,他非常宠信桓魋,两人好得像一个人一样。br   宋景公有个弟弟叫公子地,公子地非常宠信蘧富猎,好得也像一个人一样。公子地把自己的家产分成了十一份,分给蘧富猎五份。br   公子地有四匹白马,都是好马,经常拿出来炫耀。桓魋就看上了这四匹白马,找个机会请宋景公帮他弄过来。br   “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弄什么。”宋景公也不含糊,派人去向公子地要,就说是自己想要。br   听说是国君要,公子地没办法,只能给送了过去。br   宋景公拿到这四匹马,当即命令人把马脖子和马尾都染成红色,送给了桓魋。桓魋非常得意,用这四匹马套上车就出去炫耀了。桓魋的马车在大街上转悠,早就有人去报告了公子地。br   “什么?臭狗屎,原来是你把我的马给弄去了。”公子地本来就瞧不起桓魋,如今知道自己的马是被他给抢去了,当时就火了。br   公子地也没客气,立即派了人出去,正碰上桓魋,把桓魋揪下车来,一顿暴打,之后又把四匹马给抢了回来。br   桓魋挨了一顿打,马也被抢走了,皮肉之伤之外,又大大地折了面子,在手下的搀扶下去见宋景公。br   “我,我没脸在宋国混了,我,我干脆去鲁国算了,呜呜呜呜。”桓魋哭诉完自己的悲惨遭遇,就要流亡去鲁国。br   “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啊,呜呜呜呜。”宋景公拉住桓魋,不让他走,又让人把大门关上。br   两人抱头痛哭,把眼睛都哭肿了。br   宋景公有个同母弟弟叫公子辰,看见宋景公哭成这个样子,觉得这下子让国君很没有面子,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br   “哥啊,你能把家产分给蘧富猎,却舍不得给桓魋四匹马,这也太不公平了。为了给主公一个面子,我建议你出国流亡。我敢说,不等你走出国境,主公就会派人来挽留你,这样给主公一个面子,对大家都好。”公子辰大概是从书上看到这个办法,向公子地建议。br   “好好。”公子地也觉得自己这个事情做得有点过分,应该首先作出姿态来。br   于是,公子地宣布流亡陈国,带着一家老小前往陈国了。br   公子地一家磨磨蹭蹭地走,就等着宋景公派人来挽留,谁知道一直走到了陈国,宋景公都没有派人来挽留。这下,弄假成真了。br   “狗日的公子辰,忽悠我啊。”公子地在陈国大骂公子辰。br   公子辰呢?br   宋景公不肯挽留公子地,公子辰就去请求他挽留,可是宋景公说什么也不肯。br   “奶奶的,太不仗义了。”公子辰大骂宋景公,骂完之后,就觉得是自己害了公子地,“我要是不流亡,不就等于是我欺骗了哥哥?”br   公子辰很仗义,随即也流亡去了陈国。br   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时任鲁国司寇),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陈国的支持下联手进入宋国的萧地,以此为据点背叛了宋国。br   从那时候开始,宋国与陈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br   【丧家之犬】br   孔子师徒急匆匆逃走,不过不敢向南走,因为向南是陈国,桓魋一定会追过去。于是,孔子师徒转头向西,先到郑国,再从郑国转道陈国。br   这一天来到了郑国的一座城邑,不知道什么原因,孔子竟然和弟子们走失了。弟子们很着急,于是分头去找。子贡和胡乱一组,一边走一边问。正走着,前面来了一个农夫。于是,子贡上前去问。br   “请问,有没有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子贡问。br   农夫想了想,说:“嗯,我倒是看见一个人在东门转悠,身材很高,有点驼背,东张西望的样子,像一条丧家之犬。”br   “没错了,那肯定是老师了。”子贡断言。br   于是,子贡和胡乱赶往东门,果然看见孔子在那里转悠。br   “老师,可算找到你了。”子贡和胡乱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找到了孔子。br   “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孔子问,他也松了一口气。br   于是,子贡把那个农夫的话复述了一遍。br   “哈哈哈哈。”孔子笑了,想了想说:“他对我的外形说得不准,可是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准确啊。”br   按《史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免,其项类本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br   丧家之犬,这个成语来自这里。br   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岁。br   按《论语》。子曰:吾六十而耳顺。br   即使被人说成丧家之犬,孔子也能欣然接受,确实是耳顺了。br   孔子为什么不在郑国寻求发展?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br   首先,郑国被公族瓜分,其情况比鲁国还要严重,因此所谓的君君臣臣是无法受欢迎的;其次,郑国本身对周礼也并不感冒,还制造了刑鼎,运用了竹刑,本身就是对周礼的否定;再次,鲁国和郑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鲁国人在这里很难被相信。br   好在,孔子师徒很顺利地通过了郑国,之后进入陈国。br   【孔子在陈国】br   孔子在陈国住在了司城贞子家,当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两人之间有些交情,因此前来投靠司城贞子。br   不过,孔子对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失望,他原本以为陈国还是一个周礼国家,可是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残垣断壁的破败国家。br   说起来,陈国这些年来过的就不是人过的日子。br   当初被楚国灭掉之后,又被楚国恢复,之后陈国君臣每个晚上做梦都是被楚国灭掉。后来吴楚大战,陈国站在了楚国这一边,谁知道又站错了队,吴国几乎灭掉楚国,然后吴国就三番五次讨伐陈国,抢了不少地盘。就在一年前,吴国还来讨伐过陈国。br   按《论语》。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br   陈国,典型的危邦,随时被灭亡的国家。br   所以,孔子感到很失望很后悔。br   可是,既然来了,也不能立即就走,就算忍,也要在这里忍一段时间。br   孔子在陈国没有谋取职位,他只把这里当成自己中途休息的所在,因此,孔子在陈国的记载很少。而少有的几个故事中,我们还是不妨来看看。br   陈国国君是陈怀公,有一天大致是打扫卫生之类,在朝廷的房梁上发现了一个隼,只剩下骨头,与骨头在一块的是一支楛木箭,箭长一尺八寸,箭头是石头的。这个隼和这支箭的来历是什么?陈怀公听说孔子在陈国,于是派人去请教。br   “这个嘛……”孔子想了想,知道了答案。“这个隼的年头可不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支箭。当年周武王灭了商朝,命令各个国家进贡,肃慎氏就进贡了楛木箭。当时周武王把珍玉分给了同姓诸侯,而把远方的贡品给了异姓诸侯,肃慎氏的楛木箭当时就给了陈国。你们不妨去库房里查一查,估计还有这种箭。”br   陈怀公让人去仓库查了一番,还真就查出来这样的箭,一看记录,还真是周朝初年开国祖先陈胡公从周朝带过来的。那么很显然,这个隼就是在当时被射中,结果死在了梁上。br   “喔,太牛了,真有学问。”陈怀公赞叹。赞叹归赞叹,有学问归有学问,陈怀公并不需要孔子这样的人。br   司败是陈国的一个官职,相当于鲁国的司寇。陈司败就是陈国的司败,原名叫什么已经没有记载。br   陈司败有一天请孔子作客,孔子带着弟子巫马期同去。说着说着话,陈司败问了一个问题。br   “请问先生,鲁昭公懂得周礼吗?”陈司败问。br   “那当然了。”孔子不假思索,信口回答。在他心里,鲁国人不能让陈国人笑话,所以事事要维护鲁国。br   陈司败嘿然,不再说这个话题。br   过了一阵,孔子上厕所方便,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应该偏袒,难道孔子也要偏袒吗?鲁昭公娶吴国君主的女儿为妻,称之为吴孟子。可是,鲁吴同姓,应该叫吴姬才对啊。周礼说了同姓不婚,如果鲁昭公懂得周礼的话,那不是人人都懂了吗?”br   等到孔子告辞之后,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了孔子。br   “我孔丘真是幸运啊,一有过失,别人就会给我指出来。”孔子说,他承认自己错了。br   按《论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br   【鲁国消息】br   孔子在陈国期间得到了两个鲁国的消息,其中一个算是好消息。br   第一个消息是当年的夏天鲁国的司铎宫发生了大火,大火越过国君的宫室,烧毁了桓公庙和僖公庙。救火的人都喊着要保护国库,南宫敬叔赶到之后,命令负责管理周朝典籍的官员赶紧把书搬出来,并且下令:“这些书都交给你了,如果有损失,拿命来抵。”br   子服景伯也赶到了,命令掌管法令礼书的官员赶紧把礼书搬出来,同样警告他不得损毁,否则将会依法处置。季孙斯也亲自前来救火,并且命令救火受伤的人必须立即撤下来,因为财物烧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就不能复活。br   消息传到了陈国,孔子慨叹一声:“这恐怕是上天要毁掉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庙吧。”br   当时,胡乱正在旁边。br   “老师,我看过《孔子家语》,说是您算出来是鲁公庙和僖公庙被烧了,是不是真的?”胡乱想起这件事请来了,向老师请教。br   “胡言乱语不可信啊,我怎么能算出来?你也不动动脑筋,大火烧起来也就一天时间,难道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人是大火刚烧起来就离开了鲁国?他肯定是大火烧完之后才带消息过来的,不用我猜,他直接都告诉我了。要是我算出来的,那岂不是跟子贡一样是不幸而言中了?那我不也成多嘴的人了?”孔子瞥了胡乱一眼,摇摇头。br   “哦。”胡乱现在明白了,好多传奇都是瞎编的。br   第二个消息是个好消息。br   季孙斯死了。br   季孙斯得了重病,临死之前,给近臣正常布置了一个任务:“兄弟,有一件事情你要替我完成啊。我的夫人南孺子快生了,生下来要是个男孩子,就报告国君,立他为继承人;如果是女孩子,就立肥为继承人。”br   肥是季孙斯的儿子,名叫季孙肥。br   等到季孙斯死了之后,季孙肥就临时管理季孙家,一直到季孙斯下葬,南孺子这孩子都没有生下来。br   这一天季孙肥在鲁哀公那里,南孺子在家里生了,结果还真就给季孙肥生了个弟弟。正常于是带着南孺子赶到鲁哀公这里报告,结果发现季孙肥也在。br   “什么事?夫人怎么来了?”季孙肥问,其实他心里都明白。br   正常暗叹倒霉,可是这时候也不能不说,于是当着季孙肥的面,把当初季孙斯的遗嘱说了一遍。br   “那太好了,我可以把担子卸下去了。”季孙肥说得轻松而又中肯。br   “那什么,共刘,你跟他们去一趟,任命那个孩子为季孙家的继承人吧。”鲁哀公派了个大夫去季孙家,当场宣布自己的任命。br   一行人来到季孙家的时候,晚了。br   季孙斯的小儿已经被人掐死在床上了。br   “哎哟,兄弟,兄弟,你死得好冤哪,我要替你报仇。”季孙肥挤出了几滴眼泪,然后去看正常,他要让正常做这个替罪羊。br   正常早已经不见了,他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他逃到了国外。br   于是,季孙肥成为继承人,就是季康子。季孙肥下令捉拿凶手,同时派人去请正常回来,正常哪里敢。“我要是回去,就是精神不正常了。”br   为什么说这对孔子是个好消息?因为死敌季孙斯死了,而季孙肥对自己一向比较尊重lt;/pregt;lt;/divgt;
6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五七 孔子的谎言
水壶灌满 2016-11-1 08:22
蒯聩逃亡,牵连了很多人,孔子平时与蒯聩有些交道,因此也有些担心。再加上眼看在卫国没有什么前途,孔子决定再一次离开卫国。br   去哪里?向南是宋国,不敢去;向东是齐国,去了也没用;向西南,是郑国,不敢去。于是,只有一个方向可以去:晋国。br   【逝者如斯夫】br   孔子决定去晋国,不过他内心很是忐忑。为什么很忐忑呢?因为晋国是所有国家中周礼破坏得最严重的国家,他们对周礼的蔑视甚至超过楚国人。这个国家六卿掌权,国君早已经被架空了。鲁国三桓虽然瓜分了国家,但至少三桓本身也是公族;可是晋国六卿没有一个公族,所谓的君君臣臣早已经不存在了。br   这样一个国家,自己的政治理念能够受到欢迎吗?br   此外,晋国此时正是赵鞅执政,此人心黑手狠,行事果断。而当年赵鞅铸刑鼎,孔子还批判过他。再者,目前阳虎就投靠在赵简子的门下,如果自己再去投靠,会不会被人说是去找阳虎,跟阳虎是一伙?br   种种原因,让孔子欲行又止,欲止又行,就这么犹犹豫豫上路了。br   孔子的情绪影响了所有人的情绪,这一次上路,大家都很沉默,甚至有些沉重。br   这一天,来到了黄河渡口,过河就是晋国了。br   一条渡船从对岸过来,船上下来几名晋国人。br   “请问,最近晋国发生了什么?”孔子问。br   “你问什么方面的事情?”晋国人反问。br   “啊,执政的,譬如赵鞅元帅的。”孔子想了想,问。br   “也没什么大事,不过听说赵鞅最近杀了两个人。”br   “什么人?”br   “一个叫窦犨鸣犊,一个叫舜华吧。”晋国人说,说完,匆匆走了。br   “哦,窦犨鸣犊?舜华?”孔子自言自语,猛然之间,嘴角竟然露出一丝微笑,可是立即消失了。br   “老师,上船吧。”子路过来,请老师先渡。br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皱皱眉头,摇了摇头。然后把目光转向黄河,望向远方。br   “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孔子高声说道。br   什么意思?简单翻译:壮美啊,黄河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我孔丘不能渡过黄河,看来是老天早有安排。br   孔子的话说完,弟子们都愣住了,辛辛苦苦到这里,怎么就不去了呢?br   胡乱没有说话,他知道这一切是必然的。br   “老师,您这话,什么意思呢?”子贡忍不住,上去问了一句。br   “我告诉你,窦犨鸣犊和舜华是晋国两个贤能的大夫,赵简子没有当上中军元帅之前,常常要这两个大夫帮助;当上中军元帅之后,却杀了他们。我听说,杀害怀孕的动物和幼年动物,麒麟就不会到那里;排干了水捕鱼,那么蛟龙就不会去那里;打翻鸟巢去取鸟蛋,凤凰就不会到那里。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忌讳同类受到伤害。鸟兽对于不义的事情尚且知道回避,何况人呢?”孔子对子贡说,意思就是窦犨鸣犊和舜华这样的贤人被杀害,自己这样的贤人就不能再去了。br   排干了水捕鱼,原话是“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出于这里,原文见《孔子家语》。br   其实,当时晋国六卿当政,而赵简子广招人才,窦犨鸣椟和舜华即便贤能,也贤能不到哪里去,赵简子杀他们必然有其原因。孔子不肯渡河,窦犨鸣犊和舜华被杀不过是个借口而已。br   现在,晋国不去了,卫国也不好意思待下去了,西边去不了,南边去不了,北边去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家。br   临回去之前,孔子临河长叹:岁月就这样流逝,日夜不停啊。br   按《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r   【不幸而言中】br   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回到了鲁国。这一年,孔子五十七岁。br   在外面折腾了将近两年,结果是一无所获,狼狈而归,孔子很没有面子。再加上当初的不辞而别,孔子实在也没有勇气再去见鲁定公了。br   所以,孔子放弃了任何幻想,重新将整个生活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私立学校上。孔子的学生中,有人觉得看不到希望,于是离去了。不过,又有新的学生前来。总体来说,孔子的学校还算不错,完全能够支撑下去。br   子贡似乎对学习的兴趣浓了一些,特别是对礼乐。孔子看到了子贡的进步,也为他高兴。br   春天的时候,邾隐公前来鲁国国事访问,鲁定公在祖庙举行了欢迎仪式。这样的仪式是公开的仪式,因此老百姓都可以前去参观。br   “想去的都去看看吧,这样的机会不多。”孔子鼓励学生们去现场观摩,他觉得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br   子贡和胡乱结伴而去。br   欢迎仪式庄严肃穆,两国领导人按照周礼进行了会面。邾隐公作为客人,向主人鲁定公赠玉。结果,赠玉的邪隐公把玉拿得过高,而且仰着脸;而受玉的鲁定公的手太低,而且垂着头。br   “嘿,鲁强邾弱,应该是邾隐公比较谦卑,鲁定公比较高傲才对啊。”胡乱说。他觉得这样的场景比较滑稽。br   “嗯,老师教给我们礼,让我从礼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我觉得,从礼的角度看,两个国君都要死了。为什么呢?礼法是生死存亡的主体,因为人的左右周旋,进退俯仰,都可以从礼法中找到根据。现在是正月,按礼法国君不应该见面,所以说他们的心中都已经没有礼法了。朝会不合礼法,国君能不死吗?邾隐公的姿势,表明他高傲;鲁定公的姿势,表明他很虚弱。高傲接近于祸乱,虚弱接近于疾病。鲁国国君作为主人,恐怕会先死了。”子贡分析,卖弄着他最近学习的礼法知识。br   胡乱没有学过这段历史,因此自己也搞不清楚,回到孔子家中,到处去说。结果人人都知道了,有人不服气,说子贡乱说,结果子贡就去指斥不服气的人。br   “子贡啊,你就那么牛吗?要是我,可没有工夫去指斥别人。”一次,子贡正在嘲笑一个同学,被孔子撞见,当场批评了子贡。br   按《论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br   不过,没有多久,到了五月份,鲁定公果然重病身亡。br   “哈哈,看我说得多准。”子贡得意地四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br   国君死了,你还兴高采烈,这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br   “子路,你去让子贡闭嘴。这个家伙不幸而言中了,证明他就是个多嘴的人。”孔子赶紧让子路去制止子贡,免得惹祸上身。br   按《左传》。仲尼曰:“此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br   不幸而言中,这句常用语,就出自这里。br   【这就是学问】br   鲁定公鞠躬尽瘁之后,儿子姬将继位,就是鲁哀公。br   鲁哀公元年,吴王夫差率领吴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投降,吴军占领了会稽山,从会稽山上发现一个人的骨头,骨头超大,能装满一辆车。这是什么人的骨头?吴国人都猜不出来,问越国人,越国人也整不明白。br   “你去鲁国的时候,顺便看看鲁国人知不知道。”吴王夫差恰好派使者前往鲁国,让他顺便请教一下鲁国的高人,夫差认为,鲁国人比较有学问。br   使者来到了鲁国,办完了正事,想起这件事情来了。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有人说孔子最有学问,你为什么不去问问他?br   于是,吴国使者登门请教。br   “看那骨头的形状,倒好像人的骨头。我想问问,什么人的骨头最大?”吴国使者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发问。br   “嗯,你说的这个事情倒是有段历史可以解释的。”孔子略微想了想,眼前一亮,想到了答案。“上古的时候,大禹治水,在会稽山召集各国君主开会,结果防风氏迟到了,大禹将他杀了,陈尸荒野,他的骨头就能装满一辆专车,这骨头是最大的。”br   “啊,是这样的?”吴国使者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瞪大了眼睛。“那,那他不就是神了?”br   “不,不是的。山川的神灵兴云播雨,足以管理天下,山川的守主就是神。社稷的守主就是公侯,山川的祭祀就是诸侯,都属于王者。”br   “那,防风氏是干什么的?”br   “汪芒氏的君主,负责守卫封峭之山,山神是釐姓。在夏朝,称为防风氏;在商朝,则是汪芒氏;在周朝,就是长翟,现在叫大人。”孔子解说得非常清晰,而长翟,前些年还有。br   “那,人究竟能有多高呢?br   “人嘛,僬侥氏只有三尺高,应该是最矮的人了;而长翟最高,但是不超过十尺。”br   “哇噻,您太有才了,圣人哪。”吴国使者被折服了。br   这段对白,历史上多认为纯属杜撰,近于神话。其实未必,长翟在春秋早期还有,是一个翟人部落,这个部落身材十分高大,都是巨人。不过,大致脑子不太好使或者生育能力不足,因此到此时实际上已经灭绝。br   孔子解答了吴国人疑难问题的事情迅速传开,孔子再次名声大噪。一个人对此很不高兴,也很不服气,他认为孔子实际上是在忽悠没有文作的吴国人。br   这个人是谁?季孙斯。br   恰好这个时候季孙斯听到一个奇闻,在他自己的封邑费地,前段时间挖井,结果从井里挖出来一个土缶(音否,口小肚大的容器,用来装酒或者汲水)。奇怪的是,土缶里竟然装着一只死羊。br   “你孔丘不是说自己博学吗?看我耍弄你一次。”季孙斯想了一个坏主意,派人也去向孔子请教。br   季孙斯的使者来到了孔子家,说是主人有疑难问题请教。听说是季孙斯派来的人,孔子加了小心,因为他知道季孙斯非常不喜欢自己,这一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br   “孔丘先生,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在费地挖井,结果井里挖出一个土缶来,土缶里面还有一条死狗,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来人说,故意把羊说成了狗,就等孔子出洋相了。br   孔子笑了,心说幸亏今天上午我也听说了这件事情,否则一定上套了。br   “据我所知啊,应该是羊才对,为什么呢?我听说啊,树木和石头的精怪是夔(音奎,古代传说中的单足兽)和魍魉(山精),土中的精怪应该是羵(音焚)羊(古代传说中的土中神怪)。”孔子不慌不忙地说,得意地笑。br   来人见计谋已经被揭穿,十分逾尬,搭讪了几句,走了。br   孔子在鲁国过得还算不错,可是他知道,只要季孙斯在,自己就只能当教书匠,绝对不可能再进入官场。而季孙斯这一次羞辱自己没有成功,一定还会想别的办法。如果想不出别的办法,那就更糟糕,因为那就意味着季孙斯对自己的恼火更大,有可能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br   所以,无论从安全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前途的角度,待在鲁国都是下策。br   可是,不待在鲁国,能去哪里?br   终于,卫国传来了一个好消息,这个好消息让孔子决定再去卫国。br   鲁哀公二年(前493年),孔子在鲁国待了两年之后,再次前往卫国。这一年,孔子五十九岁。br   那么,卫国究竟发生了什么?br   【卫国的故事】br   不久前,卫国大夫史鱼死了,临死之前对他儿子说:“我身为卫国的大夫,一直以来就极力向国君推荐蘧伯玉,劝国君疏远只会拍马屁的弥子瑕,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是我的一大过失。活着的时候没有尽到职责,死了也就不能享受礼遇。所以,我死之后,把我的灵柩就放在窗户外面就行了。”br   史鱼死了之后,儿子遵照他的遗嘱,把他的灵柩停放在窗外。按照常规,是应该停放在厅堂的。br   卫灵公前来吊唁,结果发现灵柩放在窗户外面,很是惊奇,于是找来史鱼的儿子责问。br   “主公,这是我父亲的遗嘱啊。”史鱼的儿子把父亲临终前的话说了一遍。br   卫灵公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他一向是信任史鱼的,如今史鱼用这样的方式来劝谏自己,自己不应该再让他失望了。其实,卫灵公也知道弥子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最近也有些开始讨厌他了。br   “都是我的过失,我改,我改还不行吗?”卫灵公表了决心,当即命令把史鱼的灵柩抬进了厅堂。br   回到朝廷,卫灵公立即下令任用蘧伯玉,同时辞退弥子瑕。br   任用蘧伯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很贤能。可是,辞退弥子瑕的原因呢?卫灵公说了两条。br   “第一条,这小子当初私自动用了我的车;第二条,这小子当初把一个吃剩的桃子给我吃。”卫灵公的理由说出来之后,左右都掩着嘴在笑。为什么笑?br   原来,这两件事都有故事。br   当初弥子瑕受宠信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陪卫灵公在后宫玩耍,很晚了就住在后宫,结果这时候家里人来报告说弥子瑕的老娘重病,弥子瑕于是把卫灵公的车套上驾了出去,一来是自己的车不在眼前,二来是卫灵公的车到哪里都畅行无阻。这件事情第二天就被发觉了,按照卫国法律,私自驾驶国君的专车,砍脚。可是卫灵公不但不生气,反而公开表扬了弥子瑕:“大孝子啊,为了探望母亲,冒着被砍脚的危险。”br   后来又有一次,弥子瑕陪着卫灵公游果园,弥子瑕摘一个桃子吃,结果咬了一口之后发现非常好吃,就把咬了一口的桃子献给了卫灵公。卫灵公不仅没有恼火,反而非常高兴地说:“弥子瑕多爱我,甚至都忘记了那个桃子他咬了一口了。”br   就是这两件事情,如今却都成了弥子瑕的罪过。br   所以同样的事情,当你喜欢一个人和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判断。br   不管怎样,弥子瑕失势了,蘧伯玉开始受到重用。br   “蘧大哥是我的朋友,找他去。”孔子决定去投奔蘧伯玉,两人在卫国的时候很投机,即便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两人之间也常有联络。br   【孔子的谎言】br   孔子带领弟子们又上路了。br   从鲁国到卫国,孔子和弟子们进入卫国的蒲。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麻烦。br   原来,从卫国流亡鲁国的公叔戍悄悄潜回了卫国的蒲,这里是他原先的封邑,于是仿照当年的栾盈回曲沃,公叔戍就在蒲宣布背叛卫国。br   “你们要去哪里?”蒲地守军问孔子一行。br   “去卫国首都楚丘。”子路回答,他还不知道这里已经叛变了卫国。br   “不行了,回去吧。”蒲地守军拦住了他们,任何去卫国的人都要拦住。br   怎么办?开始谈判。可是,蒲地人谈判有一个底线:可以放你们过去,但是你们不能去卫国。br   孔子这边的谈判代表是子路和子贡,子路不肯让步,而子贡认为老师总说人要讲信用,因此也不敢答应。br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孔子自己来了。br   “算了算了,我们过去不去卫国,我们去宋国,行不?”孔子决定不去卫国了。br   蒲地人要求盟誓,于是双方盟誓,盟誓的内容大致是谁要说话不算数,谁就是王八蛋。br   就这样,孔子带着弟子们过了蒲地。br   “老师,去宋国干什么?”子贡问,他觉得去宋国没什么意思。br   “谁说去宋国?”孔子反问。br   “不去宋国,去哪里?”br   “卫国。”br   “啊。”子贡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卫国?”br   “对。”孔子说得非常肯定。br   “老师啊,您总是教导我们要讲信用,可是,可是咱们还跟人家盟誓了啊。”br   “我们是在胁迫下盟誓的,不算,神灵也不会听的。”孔子说,笑笑。br   “哦。”子贡看了老师三眼,自言自语:“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诚信啊。”br   从那之后,子贡对老师的看法又有了变化,他知道老师在根子里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应变的人。这一点,跟自己倒很相像。br   “可是老师,您不是最推崇柳下惠吗?柳下惠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说谎的啊。”宰我凑上来说了一句,孔子瞪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br   卫灵公这时候正在为蒲地背叛的事情烦恼,听说孔子师徒通过蒲地又来投靠自己,非常高兴,于是破天荒地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br   “哇噻,这回妥了。”孔子暗暗高兴,觉得自己好像是给卫灵公雪中送炭的,今后一定受到重用。br   卫灵公设宴招待了孔子,问寒问暖之后,终于问到了蒲地的情况。孔子把自己见到的蒲地的情况汇报了一遍。br   “孔丘先生,你认为蒲地可以攻打吗?”卫灵公问。br   “没问题啊。”孔子回答,这可是立功的机会。br   “可是,卫国的大夫们认为蒲地是我国的主要兵源地,我们对抗外敌都靠这里的力量了,如果我们攻打蒲地,恐怕没有胜算啊。”卫灵公的想法与孔子并不一样,看上去很有些忧虑。br   “我不这么看,我认为那里的男人宁死都不愿意背叛卫国,所以我们真正要对付的,就是那四五个人而已。”孔子说,他很希望卫灵公出兵。br   “嗯,说得有道理。”卫灵公沉思了一下,说。br   宴会的气氛不错,不过,卫灵公从那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讨伐蒲地的事情。br   在是否讨伐蒲地的问题上,卫灵公对孔子的回答其实非常不满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孔子的想法确实是错误的。br   蒲地是卫国的主要兵源地,卫国此前已经有一块戚地被孙林父占领了。如果说卫国起兵攻打蒲地,胜负难料,即便取胜,也是两败俱伤,最终损失还是卫国的。而国际形势其实更为凶险,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与晋国翻脸成仇,如果贸然攻打蒲地,很可能逼迫蒲地向晋国求救,于是晋国介入,里应外合,卫国就有亡国的危险。br   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慎重,宁可用时间换空间,进而从蒲地内部入手,解决问题。lt;/pregt;lt;/divgt;
6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九 孔子升官
水壶灌满 2016-10-27 08:32
孔子当上了中都宰,立即又遇上一个问题,一个当年曾经遇上过的问题——学校怎么办?学生们怎么办?br   孔子知道,当官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当官的风险也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炒鱿鱼。所以,开学校才是个比较稳妥的饭碗,自己即便是当了官,辛苦经营起来的学校绝对不能丢弃。br   所以,孔子去中都上任之前,把学校的事情做了一个安排,几名老资格的学生被委以重任,子路、冉耕、曾晳、漆雕开、闵子骞等人负责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教学,孔子不定期回来进行指导和亲自授课。后来,子路去了中都辅佐孔子,学校的事情主要就交给了曾皙和闵子骞负责。br   那么,这个时候孔子的学校是个什么状况呢?br   【颜回】br   在孔子上任中都宰之前,学校的规模已经超过百名学生,并且越是年轻的学生,层次就越高。br   几年前,孔子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些资质非常好的。br   颜回,字子渊,是颜繇的儿子,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br   按《论语》。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br   有一件事情,让孔子对颜回的聪明刮目相看。br   有一天早上上课之前,孔子正在更衣的时候听到远处有人哭得十分悲伤,连孔子都有些感伤起来,于是拿起瑟弹起来,瑟的声音与哭声非常像。孔子弹完之后走出去,听到有学生在叹息,一看,是颜回。br   “回,你叹息什么?”孔子有些奇怪,问。br   “刚才听到有个人在哭,哭得很凄惨,听那哭声,不仅仅有死别,还有生离,唉。”颜回说着,又叹了一口气。br   “你怎么知道?”孔子更加奇怪,问他。同学们也都很奇怪。br   “因为,那哭声像完山的大鸟。”br   “什么意思?”孔子瞪圆了眼睛,想不出个所以然来。br   “完山的大鸟生了四个小鸟,之后小鸟们翅膀长硬了,就要飞向四方,大鸟发出悲哀的哭声送它们,因为他们飞走之后再也不会回来了。”br   “哦。”孔子看颜回一脸的悲相,觉得颜回的说法有点似是而非,毕竟人和鸟是不一样的啊。br   孔子派了人出去找那个哭的人,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一会,去问的人回来了。br   “怎么回事?”大家都问。br   “是这么回事,哭的人死了父亲,可是家里穷没有办法埋葬,只得卖了儿子葬父亲,刚才是正在跟儿子分别呢。”去的人说。br   “哇噻!”孔子带头,所有人惊叹起来。br   “颜回啊,你简直就是个圣人啊。”孔子赞叹,对学生的优点,孔子从来不吝赞美之词。br   颜回的脸上没有一点得意,依然是很悲伤的样子。br   有一次,子路和颜回与孔子在一起,孔子对他们说:“你们说一说自己的志向吧。”br   颜回笑一笑,看看子路,他是个很讲礼貌的人,子路是他的师兄,某种意义还是师叔,所以,要让子路先说。br   “升官发财之后,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好衣服都拿出来跟朋友们分享,就算用坏了也无所谓。”子路说。他是个很讲义气很重朋友的人。br   “你呢?”孔子问颜回,子路的志向他早就知道,他其实就想听听颜回的向。br   “我?我也没有什么志向,就希望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吹嘘自己的功劳吧。”颜回想了想说,这就是他的志向。br   这算什么志向?人们不都是唯恐自己的优点和功劳不被人知道吗?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功劳,意思就只有一点:我不想当官。br   子路听得有点糊涂,可是孔子听明白了。他知道,颜回之所以说得这样隐讳,是他知道老师很想当官。br   “那,老师,你的志向呢?”子路提出问题,他早就想知道老师的志向。br   “我?”孔子愣了一下,想了想,说:“大概就是,让老年人安乐,让年轻人记得我,让朋友们信任我吧。”br   孔子说完,颜回又笑了。孔子看见颜回笑,他知道颜回听出了其中的味道。颜回知道孔子的志向是治理国家,可是为了不和弟子们争论,因此说到了朋友以便让子路认同。br   “回啊,看来,有人用就发挥自己的才干,没有人用就归隐研究学问,这样的人就是我们两个了。”孔子对颜回说。他感觉颜回很像自己,两人有很多共同之处。br   颜回笑笑,没有说话。br   子路有些不高兴了,自己追随老师这么多年,老师也从来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反而这么欣赏这个小年轻。br   “老师,那如果指挥三军战斗,你跟谁在一起?”子路问孔子,他相信老师必然选择自己。br   “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死都不后悔的人,这样没脑子只知道逞勇的人,我是不会跟他共事的。我喜欢跟小心谨慎,谋划好再行动的人共事。”孔子当即回答,然后看着子路发笑。br   子路一脸的不忿,之后沮丧起来。br   颜回又笑了,孔子也笑了,他经常用这样打击自尊的办法来消损子路的那股蛮气。br   “唉,颜繇这样的人,怎么生出颜回这样的儿子呢?颜回要是我的儿子该有多好。”孔子暗想,他实在太喜欢颜回了。br   按《论语》。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袭,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r   按《论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br   【孔子弟子们】br   冉雍,字仲弓,是冉耕的族人,和颜回同龄。冉雍人品很好,而且很大气,但是口才一般,略显木讷。尽管在同学们眼中冉雍是个很不起眼的人,可是孔子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今后是个做官的材料。br   按《论语》。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br   按《论语》。子曰:“雍也可使南面。”br   冉雍的父亲很不成器,吃喝嫖赌之类,冉雍有的时候因此而自卑。孔子常常勉励他,有一次这样说:“耕牛产下的牛犊,就算是不能用来祭祀,山川之神也不舍弃他的。”意思就是,你这样优秀的人才,不会因为你父亲而被埋没的。br   按《论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辟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br   冉求,字子有,也是冉耕的族人,与冉雍同龄。冉求多才多艺,说话非常得体,思考问题周到,情商非常高,而且很有主意很能干。孔子对于冉求比较欣赏,但是说不上喜欢。也就是说,孔子认可冉求的能力,但是冉求的性格不是他喜欢的类型。而冉求对孔子似乎也是同样的态度,冉求敬佩老师的学问,但是对老师的一些说法并不苟同。br   对于冉求的才能,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br   按《论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br   上面提到了卞庄子,顺便说说卞庄子的故事。根据《史记》记载,一次卞庄子在路上遇上两只老虎吃一头牛,卞庄子就准备去杀两只老虎。从人劝他等一等,等两只老虎吃完之后一定会相争,到时候大的死小的伤,不是就可以轻松杀掉它们?卞庄子听了劝告,结果果然杀了两只老虎。br   坐山观虎斗,这个成语出于这里。br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个成语也出于这里。br   商瞿,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商瞿这个人没什么个性,平时也跟同学们没有多少交流,但是坐得住,是个研究学问的料。孔子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他,但是后来老年时候研究周易很有心得,别的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才华不够,只有商瞿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灵感,这让孔子既吃惊又高兴,将周易的研究成果都传授给了商瞿,商瞿就成了孔子周易的正宗传人和传授者。br   巫马施,字子期,小孔子三十岁。巫马期学习很刻苦,为人也很谦恭,是个正儿八经的三好学生,孔子很喜欢他。br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三十岁。宓子贱的性格与巫马期又不一样,他学习不太刻苦,但是人很聪明,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比别人都要深刻。为人很淡然,从不与人争执。孔子也很喜欢他,认为他是典型的君子。br   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到这里,姓柴的读者请保持恭敬,因为高柴是柴姓的得姓始祖。高柴身材很矮,不到五尺,基本上就是晏婴的身高。性格上,高柴看上去有点愚钝,而且认死理。孔子不太喜欢他,认为他有点傻。br   按《史记》。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br   因为身材矮小并且性格很倔,同学们普遍不喜欢高柴,再加上高柴是齐国人,有些同学还欺负他。对于同学们的欺负,高柴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可是,有一个人为他抱打不平,谁?子路。br   子路最看不惯有人欺软怕硬,特别是欺负外地人,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子路一向的性格。因此,当子路觉得大家太过分的时候,他就挺身而出了。“你们谁要是再欺负子羔,我就欺负他。欺软怕硬,你们算什么君子?有能耐的,冲我来。”子路对那些嘲弄欺负高柴的人发出了警告。br   从那之后,子路就处处保护高柴,而高柴也处处寻求子路的保护。时间长了,两人成了莫逆的好友,子路也发现了高柴性格中公正不阿的优点。所以在很多团队中,我们都能发现,最强的人往往和最弱的人是最好的朋友。br   【升官再升官】br   鲁定公决定重用孔子,因为鲁国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超凡脱俗的忽悠了。br   可是,怎样重用孔子,任命他为什么,这让鲁定公有点犯难。br   要重用孔子,必须有恰当的职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可是,重要职位都有人了,怎么办?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空,来管理所有的公室自留地。可是司空这个职位被叔孙家世袭了,不可能出让。br   不过,鲁定公还是想出了办法,他任命孔子为“小司空”,活是司空的活,也就是国土建设部长,不过加了个小字,比司空级别低了一级,算不上卿,算上大夫。可是在《史记》及《孔子家语》中都说孔子被任命为大司空,明显为抬高孔子地位。br   孔子获得任命,高兴得猴子看见了香蕉一般。在整个鲁国历史长河中,非公族能够坐到这个位置的,孔子是第一个人。所以,绝对值得骄傲,值得高兴。br   在司空的位置上,孔子的作为并不大,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他擅长的领域。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上基本没有记录,只有《孔子家语》中有些溢美之词。br   按《孔子家语》。定公以为司空,于是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br   实际上,孔子不事稼穑,对于土地和农业并不熟悉,同时,也并不重视。所以,他对于鲁国农业的贡献实在是不提也罢。而且,孔子在这个职位上仅仅干了几个月,根本没有可能去“别五土之性”。br   孔子真正做的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还是他的本行。br   当年鲁昭公归葬鲁国,季孙意如想把他埋在祖墓外面,中间挖一条沟。后来在人劝说下作罢,但是依然把昭公埋在公墓南面,与历代国君的墓保持了距离。孔子担任司空之后,在昭公墓的南面挖了沟,让昭公墓和历代国君的墓成为一体。br   鲁定公十年春天,孔子担任小司空。到当年夏天,孔子被提升为司寇。这一年,孔子五十二岁。br   能够这么短的时间被提升为司寇,孔子遇上了两个机缘。br   首先,世袭司寇的臧会死了,臧会的儿子还小,因此这个位置暂时空了出来,而臧家不像三桓家族那样不能动;第二,齐鲁两国和好,夏天的时候鲁定公将会在齐国的夹谷会晤齐景公,需要一个卿随从,可是三桓既没有胆识也缺乏知识。这个时候,鲁定公想起了孔子。br   司寇原本是个卿,可是自从三桓专政之后,司寇就失去了卿的地位。但是不管怎么说,至少听起来是个卿,稀里糊涂可以过关。br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成了司寇。从职位和级别上来说,仅次于鲁定公和三桓,位居第五,名副其实的国家领导人。br   【夹谷会】br   孔子被任命为司寇的同时被通知将担任齐鲁夹谷会的相礼,也就是鲁定公的助手。孔子非常高兴,唱着鲁北小曲回到了家。子路为他驾车,一路上就感觉老师这辈子没这么高兴过,禁不住有些奇怪。br   “老师,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子路一边赶车,一边问。br   “嘿嘿,我当上鲁国司寇了,哈哈哈哈……”孔子忍不住大笑起来。br   “老师,我记得您说过,君子祸患来了不畏惧,得到了福禄也不会格外高兴。可是今天您升官发财之后,却高兴成这样,为什么呢?”子路问。他差一点就说成您这是不是有点小人呢?br   “嘿嘿。”孔子还在笑,换了平时,子路这样提问一定会被讽刺一番的,可是现在孔子心情好,所以也不恼火。“没错,我说过这样的话。可是你听说过‘身处高位却能善待百姓是一种乐事’吗?就是周公那样的。哈哈哈哈……”br   子路没有再问了,他知道这始终是老师的梦想,周公是老师的偶像。如今,老师有机会作周公了,高兴一点也是自然的。不过,子路还是觉得老师有点过头了。br   在随鲁定公参加盟会之前,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各种情况都作了预案。br   鲁定公十年夏天,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在盟誓的地方,齐国方面已经搭起了土坛,准备好了盟誓现场。两国国君在坛下相会,然后同时登坛。就在这个时候,坛下传来一阵喊杀声,原来,是齐国人派来的莱夷俘虏在那里舞刀弄枪,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制造紧张气氛,让鲁国人害怕,从而在盟誓的时候占据上风。br   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迅速上坛,把鲁定公搀了下来,然后命令鲁国卫队准备战斗,孔子大声喊道:“士兵们,拿起武器准备战斗。我们两国国君在这里盟誓,这些夷族俘虏竟然大声喧哗,耀武扬威。誓死保卫国君。安排妥当,这肯定不是齐国国君称霸天下的方式。自古以来,外族人不能图谋中国,夷狄不能扰乱中华,俘虏不能出席盟会,军队不能以武力相威胁,否则就是不祥,就不是义,就是无礼。我相信,这肯定不是齐国国君能够做出来的。”br   齐景公坐在坛上,听着非常尴尬,于是挥挥手,让莱人全部撤走。br   之后,鲁定公才在孔子的陪同下,重新登坛。随后,开始盟誓。br   两国正要盟誓,齐国人在盟书上又加上了这样的内容:“今后齐军出国征战,如果鲁国不派三百乘战车随行,就要受到惩罚。”br   孔子看见了,派大夫兹无前也去添加了这样一句话:“如果齐国不把侵占鲁国汶阳的田地还给鲁国,而要让鲁国派兵跟从的话,也要受到惩罚。”br   盟誓结束,基本上还是比较圆满。齐景公很高兴,决定要宴请鲁定公。br   孔子很担心齐国人又要借宴会出什么幺蛾子,可是又不能不出席,因此决定找个什么理由让齐国人取消宴会,想来想去,想了个办法。于是,孔丘去拜会齐景公的相礼梁丘据。br   “老梁啊,这个,齐鲁两国多次盟誓,过去盟誓的情况你知道不?”孔子问。br   “这个,我,我不知道。”梁丘据当然不知道,他只知道齐景公爱吃什么爱穿什么爱什么样的女人。br   孔子一听,心中暗喜,对付这样没用的东西,是比较有把握的。br   “那我告诉你吧,过去呢,盟誓结束之后,两国国君就都回家了,从来不搞什么宴会这类东东。为什么呢?第一,宴会太费事,人家工作人员忙活盟誓已经很辛苦了,再整个宴会,那就更加辛苦了;第二呢,牛樽、象樽这样的酒器是不能拿出宫的,钟磬这样的乐器也不能在野地里演奏。如果宴会上这些东西一应俱全,那就是违背了礼法;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那这样的宴会就太简陋,简直就是大排档了。宴会简陋,那就是贵国国君的耻辱;可是违背礼法,那也是贵国国君的耻辱。所以我看,宴会就免了吧。”孔子运用礼法来忽悠梁丘据,粱丘据自然只能被忽悠。br   梁丘据把孔子忽悠他的话拿去忽悠齐景公,齐景公自然也只能被忽悠。br   “算了算了,宴会取消。”齐景公取消了宴会,大家拍拍屁股各自回家了。br   根据协议,齐国人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郓地等三处的田地,不过孔子所说的汶阳的田地终究还是没有归还。lt;/pregt;lt;/divgt;
6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八 孔子当官
水壶灌满 2016-10-26 09:10
孔子的梦终究没有实现。br   孔子不愿意主动上门去找阳虎,他怕学生们说他言行不一,说他一边骂阳虎陪臣执国命,一边却又去上门巴结。孔子在等待阳虎派人来直接任命他,这样他就可以说自己是被迫的。br   可是,阳虎终于还是没有派人来。是阳虎反悔了吗?不是,是阳虎顾不上来了。br   【又见生死时速】br   阳虎有几个死党,他们是季寤、公沮极、公山不狃、叔孙辄和叔仲志,其中季寤、公沮极、公山不狃是季孙家的,季孙斯对他们都不太好,叔孙辄在叔孙家也很不得志,叔仲志则是鲁国大夫,也干得很没劲。于是,五个兄弟都投靠了阳虎,几个人最近密谋一件大事。br   “干掉三桓,取而代之。”阳虎在几个人的蹿唆下,决定干一票大的。br   按照最终的计划,干掉三桓之后,季寤接管季家,公山不狃出任大总管;叔孙辄接管叔孙家,而阳虎接管孟孙家,因为他本身就是孟孙家的人。br   到了十月份,按照惯例祭祀历代国君,阳虎在浦圃安排了一个宴会招待季孙斯,准备在这里干掉季孙斯。之后,再分别干掉孟懿子和叔孙州仇。br   宴会订在了四日,到二日,孟懿子的大总管公敛处父发现曲阜城里的气氛有些异常,派人侦察了一番,说是季孙家的部队开始处于戒严状态。br   “主公,季孙家的部队开始戒备,出了什么事情?”公敛处父问孟懿子。br   “没有啊,刚才我还碰上季孙斯,没说到这个事情啊。”孟懿子很吃惊,不知道要发生什么。br   “不用说了,那一定是阳虎在调动军队,看来他要发动叛乱了。季孙斯固然很危险,我们孟孙家恐怕也不能置身事外啊。”公敛处父最近也听到一些风声,立即就明白摊牌的时间到了。br   “那怎么办?”孟懿子有些慌张起来,内心里,他还是很怕阳虎。br   “我们明天出兵,先把季孙斯救出来再说。”公敛处父有办法,在鲁国如果还有一个人不怕阳虎,这个人就是公敛处父了。br   十月三日,阳虎带领着季孙斯出城祭祀,阳虎的车在最前面,季孙斯的车在中间,阳虎的弟弟阳越在最后压阵。季孙斯这些天来受到严密监视,他已经知道了阳虎的阴谋,他知道自己现在非常危险,而眼下可能是唯一的逃生机会了。br   “林楚,你们家世代都是季孙家的忠臣,你也要做到这一点啊。”季孙对自己的御者说,御者林楚自然是阳虎派给他的,季孙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试图拉拢他。br   “你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阳虎都要下手了,我帮不了你。”林楚把话说得很清楚,事到如今,说了也无妨。br   “还来得及啊,你带我去孟孙那里吧。”季孙斯心头一紧,看来阳虎是真的要下手了。br   “倒不是我怕死,我是怕这样也救不了主公啊。”林楚再次拒绝,不过有些犹豫。br   “不试怎么知道呢?你要是救了我,官升三级怎么样?”季孙一看有门,急忙许诺。br   林楚没有再说话,他只是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前后左右。br   岔路口到了,最后一个岔路口。br   林楚突然一拉缰绳,将车带进了岔路,随后啪啪啪连甩三鞭,车飞奔出去。br   季孙斯舒了一口气,最后的希望还在。br   林楚的车进了岔路,身后阳越的车也跟了进来。br   “站住!”阳越在后面大声喊着,前面的车则跑得更快。br   阳越抽出箭来,对着前面的季孙斯射去,可惜车太颠,箭都射偏了。br   一直追到孟孙家的大门口,大门开着,林楚的车直接冲了进去。之后大门关上了,等到阳越的车冲到近前,他没有看到季孙斯,只看到一支箭向自己的面门飞来。br   箭,插在阳越的眉心。br   在公敛处父的安排下,孟孙家早有准备了。br   【孔子的妙计】br   事发突然,季孙斯的逃跑打乱了阳虎的部署。阳虎明白,孟家早已经有了准备。如今,只能立即出兵讨伐孟孙,将孟懿子和季孙斯一网打尽。br   于是,阳虎首先劫持了鲁定公和叔孙州仇,随后调集曲阜城里的军队,进攻孟孙家。孟孙家的军队在数量上不如阳虎的队伍,不过公敛处父已经连夜从孟孙家的大本营成地调集了部队,此时恰好赶到,双方人数对比立即逆转。br   阳虎的部队和孟家的部队进行了两次交战,终于,阳虎的部队被击败了。br   阳虎逃进了鲁定公的公室,抢了鲁国的国宝宝玉和大弓,之后逃往自己的封邑阳关。阳虎的同伙们也都纷纷出逃,而公山不狃此时还在费地,听说阳虎战败,因此占据费地叛乱。br   一手遮天,不可一世的阳虎就这样完蛋了。快,实在是太快了。为什么这样快?因为阳虎没有对突发事件作应急预案。br   所以,世事难料。br   第二年,鲁军攻打阳关,阳虎逃往齐国。在齐国,阳虎被齐景公囚禁,结果两次逃跑,终于成功,借道宋国逃往晋国,投靠了赵鞅。这是后话。br   费地是季孙家的大本营,因此占据费地的公山不狃俨然是最具实力的人。当初的盟友们纷纷前往投奔,其中就包括叔孙辄。br   “我们不能在这里等他们来讨伐,我们要招贤纳士,扩充力量,伺机杀回去。”叔孙辄提出建议,于是两人开始探讨有哪些人才可以招纳。br   “嗯,阳虎当初想吸纳孔子,我看,我们也可以去请他来。”公山不狃想起孔子来,派人悄悄来到孔家,请他前往费地,辅佐公山不狃。br   孔子这时候正在纠结之中,一半懊恼,一半庆幸。懊恼的是阳虎被赶走,再也没有人欣赏自己,自己的大夫梦就此破灭;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有拴到阳虎这条线上,否则也很危险。不过总的来说,是懊恼大于庆幸。br   公山不狃的聘书送到,孔子不免一阵激动:哇噻,终于还有人欣赏我,终于还有人邀请我出山。br   人,可以激动,可以感动,但是,不能冲动。br   孔子在激动之余,暗自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以阳虎的实力,尚且一天就被消灭,公山不狃不过是占据了一个城,而且名不正言不顺,前景可想而知。如果去投靠他,那不是打着灯笼上茅坑——找死?br   所以,孔子准备婉言谢绝。br   可是,突然之间他灵机一动。br   “好,我去,我去,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去。”孔子竟然一口答应下来,来人非常高兴,回去复命了。br   随后,孔子找来了子路,说是公山不狃派人来请他去治理费地,他要带子路一块去。br   “老师,不要啊。就算没地方去,也不至于去公山不狃那里啊。”子路一听,瞪圆了眼睛,想都没想,立即反对。br   “不能这么说啊,人家这么大老远来请我,这么有诚意,肯定重用我啊,我不是可以把周礼恢复过来吗?治理好费地,就等于治理好鲁国啊。”孔子说,似乎很镇定。br   “老师,公山不狃什么人?陪臣,叛臣,去投奔他,跟您老人家的主张背道而驰啊。”子路这个时候很清醒,一句话说到了要害。“阳虎都跑了,公山不狃迟早也是这个下场,到时候老师您怎么办?”br   孔子一副很无语的样子,双手抱头想了一阵,挥挥手让子路出去:“那,我再想想。”br   孔子这一想,就再也没有提起这件事情。br   按《论语》。公山不狃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br   其实,孔子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公山不狃那里,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对子路说要去呢?br   子路是个直性子,什么话都憋不住,什么情绪都直接放在脸上。br   孔子找他的当天晚上,子路就很烦躁,有住校的同学们就来问是怎么回事,子路就把事情对大家说了,大家都很惊讶,也很支持子路的意见。br   第二天上课,孔子没说,自然也没人敢问。不过,事情就在学生们中间传开了。传来传去,越传越玄,说是公山不狃派人送来了一车礼物聘请孔子出山,被孔子拒绝了,一车礼物被拉走,公山不狃派来的人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杀。br   事情很快传到了南宫敬叔那里,听说老师拒绝了公山不狃的消息,南宫敬叔对老师又是敬佩,又是愧疚。敬佩的是老师高风亮节,不为所动;愧疚的是公山不狃都知道老师的才能而要重用他,自己却没有推荐过老师。br   南宫敬叔到处去讲老师的事迹,他的层面自然不同,听到的人都是卿大夫。很快,鲁定公就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请南宫敬叔来问问孔子这人是个什么人。br   “主公,孔子是我的老师,学问那是鲁国第一世界第二,自从世界第一老子人间蒸发之后,他就是世界第一了。我听说阳虎就曾经请他出山,被他拒绝了;前段公山不狃又请他去费地,也被他拒绝了。这人有气节,有知识,还倡导周礼,我猜想啊,如果我们再不用他,说不定什么时候卫国宋国齐国晋国什么的就都来挖他了。”南宫敬叔自然要为老师兼老婆的叔叔吹捧一番,说得鲁定公瞪大了眼睛。br   “那什么,这样的人才,咱们自己要用啊。”鲁定公眼前一亮,做出了决定。br   历史上,关于孔子想去投靠公山不狃这一段总是被遮遮掩掩,要么就是强词夺理,为孔子辩解。其实,这根本就是孔子借力打力的计策,真正的目的是要引起鲁定公的关注。类似的计策,在战国时期被大量应用。可惜古人不识孔子的计策,一味要把孔子扶上圣位,才有了许多自欺欺人的牵强解释。br   这一年,孔子五十岁,孔子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很从容地对待世事了。br   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br   【终于当官了】br   中都宰,现在孔子是中都宰了。br   现在是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br   中都是哪里?中都宰是干什么?中都是鲁国的一处地名,按鲁国的规矩,有宗庙的所在称为都,否则称为邑。中都有鲁国宗庙,因此称为都,地点在今山东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长官,今天的说法就是中都市市长。br   而中都是鲁国公室不多的几块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鲁国官员,而不是三桓的家臣。br   从民办教师,孔子一夜之间野鸡变凤凰,成了一方大员。br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br   孔子上任中都宰,一时也引发轰动,一个毫无背景的甚至可以说出身卑微的民办教师,竟然一夜之间当上了中都宰,人们都感到吃惊。br   怎样治理曲阜呢?孔子冷静地分析了眼下的形势。br   孔子按照周礼的规定制定了很多规矩或者说法律条文,因为这些原本就是周礼中有的,所以也可以说成是重申。不过这些规定已经很多年没有人遵守了,大家还是觉得新奇。这些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只有《孔子家语》中有一点简单记载,也只能是在某些侧面笼统地介绍。br   总的来说,这些法律条文集中于“养生送死”,也就是人们起居生活和丧葬礼仪,对于社会安定和秩序有作用,但是对于社会经济和军事没有明显的作用。或者换句话说,孔子的管理是社会和谐,但是不能让社会富庶;能够让百姓有安全感,但是不能让百姓富足。br   按《孔子家语》。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饮,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诸侯则焉。br   【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br   孔子担任中都宰一年,政绩斐然,于是鲁定公亲自召见。br   “仲尼先生,想不到你这么有才能,告诉我,你治理中都有什么秘诀?”鲁定公原本还有些担心这个民办教师干不好,谁知道干得不错。br   “以身作则,自己行得正,不用下令大家也会遵纪守法;自己首先不遵纪守法,你再怎么要求,也没有人信你的。”孔子回答,他认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br   按《论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br   “嗯,有道理,那,用你的方法治理鲁国,你觉得怎么样?”鲁定公对孔子的回答表示肯定,接着问。br   “那有什么问题?用来治理天下都没问题,何况鲁国?”br   “那你说说,如果治理鲁国,你有什么办法?”鲁定公很有兴趣,继续问。br   “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顺服,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而已。而如果以德来感化人民,以礼引导人们,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自我约束。简单说吧,治理国家,要靠觉悟而不是靠刑罚。”孔子说。br   按《论语》。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r   “听起来很美,那具体怎样执行呢?”鲁定公觉得孔子说得很好,全国人民都非亲即故的,大家一团和气就把国家治理好当然最好。br   “用诗书来教育感化大家,提升大家的情操;之后用礼来约束大家,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大家的觉悟提高了,层次提升了,于是这个时候就可以懂得乐,这个时候就是大成了。”孔子说。br   按《论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r   “你这么说,礼很重要了?”br   “当然,如果国君以礼来约束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效仿,就容易治理了。”br   按《论语》。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br   “可是,我听说百姓更喜欢追逐利益。”鲁定公说,他觉得利比礼似乎更管用。br   “不对,如果一切依照利害关系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br   按《论语》。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br   “你把礼说得这么重要,那么我问你,君臣之间该怎么相处?”br   “国君要按照礼的要求对待大臣,大臣要对国君忠诚。”br   按《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r   “那,那我怎么知道老百姓懂不懂得礼呢?”br   “如果老百姓能够依照礼来行为,那就不用改变他们;如果不能,那就教会他们。”孔子说。br   按《论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对于上面这句话,历来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来的解释都是“让老百姓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按照这样的解释,孔子被扣上了愚民思想的帽子。br   其实,愚民思想是老子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为什么这样说,以及为什么应该按照本书的断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分析。br   首先,如果按照历来的那种解释,反推回原文,应该是“民可使之,不可知之”,这才是纯正的春秋语言。相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身就很别扭。其次,在孔子的思想中,找不到其他例证来佐证他的愚民思想。br   再次,孔子原本是个民办教师,他做的事情就是“知之”,就是把知识把周礼教授给普通百姓。如果他是愚民思想,那就等于否定自己,就是扇自己的嘴巴。br   基于以上的原因,这句话的断句一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br   鲁定公想了想,基本上认同孔子的说法。br   “那,我听说仲尼先生非常博学,我想问问,有句话叫做一言以兴邦,有这样的事情吗?”br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做国君很难,做大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很难’,这句话不是差不多可以让国家强盛吗?”br   “那,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衰亡的?”br   “话不能这么说,不过也差不多吧。人们常说:‘当国君时期没什么好处,唯一比较牛的就是没有人敢批评。’如果很喜欢‘没有人敢批评’,那这句话不是差不多能让国家衰亡吗?”br   按《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lt;/pregt;lt;/divgt;
5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六 孔子的领悟
水壶灌满 2016-10-25 08:41
在齐国待了两年,孔子最终还是决定回鲁国。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齐国为鲁昭公讨伐鲁国的战争失败,而晋国人根本没有要帮助鲁昭公的意思,也就是说,鲁昭公归国无望了。br   毫无疑问,站错了队。br   还好,没站进去。到现在,孔子暗暗庆幸当初被拒绝,否则,还真不好回国了。br   孔子自己总结,在齐国两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高家听过一回韶乐,听得孔子如醉如痴,沉醉其中三个月不知道肉味,从此算是见识了音乐的极大乐趣。br   按《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br   韶乐史称舜乐,舜所作之乐。夏、商、周三代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姜太公入齐,韶乐传入齐国。而高家世为上卿,因此可以演奏韶乐。br   【苛政猛于虎】br   从齐国回鲁国,尽管有些失落,但是更多的是庆幸。br   师徒三人的心情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回家。br   路过泰山的时候,孔子突然听到有女人哭泣的声音,声音非常凄惨。顺着哭声望去,果然看见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痛哭。br   “听这人的哭声,似乎有好几重悲哀啊。子路,你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孔子觉得好奇,派子路去问个究竟。br   子路下了车,走了过去。br   “大嫂,遇上什么事情了,哭得这么伤心?”子路问。br   “唉,别提了。当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我老公又被老虎吃了,今天我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我的天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一边说,一边哭。br   “那,明知道这里有老虎,你们怎么不离开呢?”子路觉得不可思议,跟着问。br   “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啊,呜呜呜呜……”中年妇女接着哭。br   泰山一向属于三不管地带,不属于齐国也不属于鲁国,因此住在这里不用缴纳税赋。br   子路把打听到的情况向孔子转述了一遍,孔子叹了一口气:“你们记住啊:苛政比老虎更可怕。”br   这一段出于《礼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br   苛政猛于虎,这个成语出于这里。br   【孔子对管子的敬佩】br   回到鲁国,季孙倒也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依旧搞他的私立学校,原先的学生重新回来上课,又新招了一些学生,而课程中增加了许多音乐的内容。br   孔子私立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生更多,层次也更高。说起来,这一切还得益于孔子的齐国之行。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来,齐国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大量的各国人才涌向齐国,齐国也成为各国士人最向往的地方。孔子这一趟齐国之行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住在高家,见过齐景公,听过韶乐,此外孔子对晏婴赞不绝口,一口一个晏子兄,搞得大家以为他们是好朋友。br   如果说孔子去伟大首都算是镀了一层金,去齐国等于又镀了一层金。br   平心而论,在齐国的两年,孔子还是长了不少见识。br   最初孔子对于管仲颇不以为然,认为他违背周礼,不是个值得尊重的人。br   没有去齐国之前孔子断言管仲是个不懂得圣贤之道的人,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节俭,孔子就说:“管仲有三个家,还设了三个管家,怎么能说他节俭呢?”又有学生问管仲是不是懂得周礼,孔子就说:“国君的宫门建屏风照壁,管仲的家门也建;国君在堂上设置放酒杯的几座,管仲在家里也设置。管仲如果懂得周礼的话,谁还不懂?”br   按《论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r   可是到了齐国,孔子发现自己的看法有问题了。经过两年在齐国的生活,孔子发现自己完全错了,管仲的高明完全不是自己所能想象的。br   在离开齐国之前,子路又问起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这一次,他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回答。br   “老师,当初管仲和召忽一起辅佐公子纠,后来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召忽自杀,管仲却不去死,岂不是不仁?”子路问道。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感觉最近孔子总在称赞管仲。br   “怎么能这么说呢?管仲九次集合天下诸侯,称霸天下,却不是靠武力。这就是他的仁德啊,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孔子瞥了子路一眼,心说我都进步了,你还没进步。br   按《论语》。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br   可是,子路想不通,当初贬低管仲的是你,如今赞扬管仲的还是你。好吧,我给你一点一点来。子路是个轴脾气,什么事情想不通,就一定要追问到底。br   “那,老师说管仲是个什么人?”br   “是个伟大的人。”br   “不对,我觉得是个小人。”子路要跟老师争辩了,他经常跟老师争辩。“当年管仲游说齐襄公,结果齐襄公没尿他,说明他口才不行;想扶立公子纠,结果又失败了,说明他能力不行;家族在齐国被灭了,却一点也不伤心,说明他没心没肺;被关在楹车里却一点也不惭愧,是没脸没皮;当初要害死齐桓公,后来却投奔齐桓公,这是没有贞操;召忽殉难,他却偷生,是没有仁德。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小人啊,老师怎么说他是伟大的人呢?”br   子路的这一套,全都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如今用来反问孔子。孔子笑了笑,对付子路,还是有把握的。br   “管仲不是没有口才,是齐襄公自己没有大脑;管仲也不是没有能力,是天时不对;管仲也不是没心没肺,是他知道天命;管仲也不是没脸没皮,是懂得克制自己;管仲也不是没有贞操,是知道权变;管仲也不是没有仁德,你想想啊,召忽是个一般的人才,如果不死呢,迟早也会被俘虏,还不如死了博一个好名声。可是管仲是什么人?他的能力是辅佐天子教导诸侯的,死了就是一堆烂肉,不死则功盖天下,泽被后代,为什么要去死呢?子路啊,你真是不懂得这里面的道理啊。”孔子一番话,听得子路晕头转向,好像老师从前不是这么说的啊,可是听起来还很有道理啊。br   (这一段见于《说苑》,原文不录。)br   “可是,可是老师说过管仲不懂周礼啊。”子路怯怯地问。他怕再问下去,老师该说他傻了。br   “关键是仁德,如果人没有仁德,懂礼有什么用?懂音乐又有什么用?”孔子反问,子路无言以对。br   按《论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r   可是,子路还是想不通,想了想,又问:“老师,那,管仲这么多优点,可是,他聚敛了那么多财产,不都是从别人手中抢的吗?”br   孔子瞪了他一眼,心说这小子怎么这么多问题?br   “不错啊,管仲的财产是不少,可是都是该得的啊。所以,就算是他抢了别人的财产,别人也都服气啊。譬如他夺了伯氏的封邑,伯氏一下子从小康回到了温饱,人家到死也没有一句怨言啊。”这倒是实话,孔子见过伯氏的后人,到现在也都不怨恨管子。br   子路还是一头雾水,不过他相信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管仲从坏人变好人了。br   按《论语》。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br   【四十而不惑】br   就在孔子回到鲁国的当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回国的路上特地去了一趟齐国,然后经过鲁国回国。br   到鲁国的时候,季札的长子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于是季札决定就地葬掉儿子再走。孔子听说了,说:“季札是吴国最懂礼仪的人,我们要去观摩一下。”br   于是,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去现场观摩季札怎样埋葬儿子。br   季札首先找人挖了墓穴,墓穴不深,还没有挖到泉水。季札长子入殓的时候,就穿着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在墓地上堆土,长宽和墓穴相当,高度到可以让人靠。土堆好之后,季札袒露左臂,望右绕着土堆走,一边走一边哭,走了三圈。之后季札对着墓说:“骨肉又回到土里去,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你的灵魂无所不在,无所不在。”说完,季札就带着随从上路了。br   “嗯,季札的做法完全符合礼制。”孔子对学生们说,他也算是又学到了知识。br   因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鲁国官场有什么前途,所以孔子现在开始专心教学,把这当成了自己一生的职业,谋生的唯一方式。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孔子在教学和学问上狠下工夫,不再像从前那样虚浮,对于世态也看得比较淡定起来。br   心态摆对了,位置摆对了,孔子的境界也就开始有了大幅的提升。br   按《论语》。br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r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r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r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br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这些体会,都是这段时间得来的,也是孔子身体力行的学习方法。br   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br   三年后,到鲁昭公三十年,这一年孔子四十岁。这个时候孔子已经非常博学,看事物能够客观分析,一针见血。br   “嗯,我对人世间的道理感到不再迷惑了。”四十岁这一年,孔子这样总结自己。br   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br   【鲁昭公死了】br   鲁昭公三十二年,鲁国出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薨了。鲁昭公死在了齐国的乾侯,到死也没能回到鲁国。br   齐景公虽然没有能够帮助鲁昭公回国,可是也算够意思,鲁昭公二十七年他出兵攻占了鲁国的郓地给鲁昭公居住,好歹也算让鲁昭公住回了鲁国。不过没过多久,季孙派兵又把郓地夺回来了,鲁昭公只好又住到乾侯去了。br   鲁昭公把希望寄托在晋国人身上,原本晋顷公有意帮助鲁昭公,可是当时的中军帅范鞅收了季孙家的贿赂,劝说晋顷公不要管鲁昭公。而宋国和卫国本来也有意帮助鲁昭公,一看晋老大的态度,大家的心也都凉了。br   到鲁昭公三十一年,这一年范鞅已经退居二线,魏舒担任中军帅,而晋定公登基,决定出兵帮助鲁昭公回国,借这件事情重树国际威望。这个时候,老腐败范鞅又跳了出来。从受人钱财替人消灾这个角度说,范鞅也算是个负责任的腐败分子了。br   范鞅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无法阻止晋定公出兵,那么就只能曲线救国了。范鞅派人紧急去了鲁国,把当前的情况通报给季孙意如,让他火速前来晋国主动认罪,范鞅可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br   季孙意如于是启程前往晋国,范鞅先去通报了晋定公,晋定公的意思,来了正好就地捉拿。br   “主公,咱们是大国,是霸主,要有大国风范啊。人家主动前来认错,咱们反而抓人家,那不成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坦白从宽,牢底坐穿了?今后谁还敢来啊?我看不如这样,主公您也别见他,就让荀砾接见他,如果他愿意认错,愿意亲自去把鲁昭公给请回去,那不就行了吗?咱们不用出兵,还把事办了,主公您的威望不是一下子就起来了吗?”范鞅一通忽悠,晋定公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办。br   荀砾接见了季孙意如,季孙意如痛哭流涕,认错态度极其诚恳,也愿意和荀砾一起去郓地把鲁昭公请回曲阜。br   于是,两人前往乾侯去见鲁昭公。br   “跟季孙回去吧。”子家懿伯建议。br   “不要。”臧昭伯反对,接着说了自己的理由。“晋国人一句话,季孙就乖乖地来了,如果主公坚决要求赶走季孙的话,晋国人一定也会帮忙的。”br   臧昭伯的话得到众人的附和,鲁昭公有点心动了,他原本同意子家懿伯的建议,现在则决定试探一次。br   “荀元帅,感谢贵国国君替我们伸张正义。我回鲁国可以,不过我再也不想见到季孙,他在我就不回去,我回去他就得滚蛋。我不是说气话,我对河神发誓。”鲁昭公以为自己严正表示态度之后,荀砾立即就会向季孙发驱逐令。br   “这个……”荀砾有些吃惊,这鲁昭公也太得寸进尺了。“我家主公的意思就是让贵国君臣和谐,冰释前嫌。如果您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做不了主,请允许我回国向国君汇报一下。”br   荀砾很生气,觉得鲁昭公这样的人真不值得帮。所以说完话,离开鲁昭公的住所,对在外面等候的季孙意如说:“算了,你们国君还不肯原谅你,你自己回国,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吧。”br   季孙意如一听,笑了,请你你不回去,这可不赖我了。br   季孙高兴了,屋子里鲁昭公一帮人都有点傻眼,这荀砾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回来了。何况,荀砾刚才的口气和脸色都不太好,明显是非常生气。br   大伙没什么话说,各自散掉了。br   “主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偷偷出去,追上季孙,他一定会带主公回国。”子家懿伯出主意,这个时候,也只有他能给鲁昭公出主意。br   “好。”鲁昭公这个时候总算明白了,子家懿伯每个主意都是好主意,都怪自己从前不听他的。br   主意是个好主意,可是太晚了,臧昭伯一伙人早就防着这一招呢,车马全控制了。br   “唉。”鲁昭公叹了一口气,他知道,最好的机会错过了,要活着回鲁国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了。br   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什么都不好。br   鲁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终于在绝望中死去。br   死前,鲁昭公拿出自己压箱底的宝物赏赐给跟随自己流亡的大夫们,结果没有人要。最后还是子家懿伯率先接受了,其余人才接受了。不过等到鲁昭公死后,子家懿伯又把接受的赏赐还给了鲁昭公的管家,其余人也都还掉了。br   鲁昭公死在国外,有一个大问题:谁来继任。br   按理,应该是鲁昭公的太子,太子是谁?公为?错,鲁昭公已经把他给撤了。为什么撤他?好几个理由,听起来很搞笑的理由。br   两年前的时候,鲁昭公给了二儿子公衍一件羔羊皮衣,然后让他去把一块美玉献给齐景公。结果公衍把美玉和皮衣一块献给了齐景公,齐景公一高兴,把阳谷封给了他。鲁昭公非常高兴,因为他一直就很喜欢阳谷这个地方。br   “嗯,还是公衍比较会办事。”鲁昭公现在喜欢公衍了,再想想自己流落国外,都是当初公为蹿唆的结果,气就不打一处来。“公为这个王八羔子,不配当太子。”br   既然有心要废掉公为,让公衍做太子,鲁昭公又想起公为的很多不是来。想来想去,其中的一件让鲁昭公最为恼火。br   原来,当初公为和公衍的母亲一块进入产房,结果公衍先生出来。公为的母亲对公衍的母亲说:“好姐妹,咱们一块进来的,希望一块出去向老公报喜,这就是双喜临门了。”br   公衍的母亲想想也是,就答应了,孩子生出来之后,一直没抱出去。三天之后公为出生,公为一出生,公为的母亲也没跟公衍的母亲打招呼,也不管什么双喜临门之类的东东了,直接叫侍女给抱出去见鲁昭公报喜去了。就这样,本来是弟弟的公为成了哥哥,被立为太子,本来该是太子的公衍成了一般的公子。这事情鲁昭公早就知道,不过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也就将错就错了。只是如今看公为不顺眼,又想起来了。br   “公为,你这个骗子,你骗了我这么多年了,还害得我流亡海外,我今天要废掉你的太子。”鲁昭公把这个账算到了公为的头上,其实这事还真不赖公为,当初他也是被抱出来的,也不是自己跑出来的。br   总之,鲁昭公废了公为,立公衍为太子。br   只是,一个流亡的国君,他立的太子能够成为国君吗?lt;/pregt;lt;/divgt;
5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五 孔子北漂
水壶灌满 2016-10-25 08:38
按照叔孙婼的想法,鲁昭公是愿意回鲁国的,因此,只要自己去请,鲁昭公回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br   不错,鲁昭公是想回国。可是,跟随鲁昭公的人并不想就这样回国。对于臧昭伯和季公若来说,季孙意如可以放过鲁昭公,但是绝对不会放过他们。也就是说,如果鲁昭公就这样回国,他们是不能跟随着回去的,即便是季孙意如勉强放过他们,他们的封邑也是肯定讨不回来的,他们只能做一个士。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回鲁国只能有一种方式:打回去,推翻季孙意如,夺回自己的封地。br   当大家的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将是困难的。br   【回国没指望了】br   臧昭伯和季公若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季孙意如把鲁昭公迎回鲁国这件事情。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臧昭伯想了一个办法。br   臧昭伯把所有跟随鲁昭公流亡的人召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洗脑大会”,洗脑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首先,告诉大家三桓很坏很阴险,而且不择手段,他们很可能会利诱鲁昭公和大家,然后秋后算账收拾大家,所以,大家要保持警惕性,绝对不相信三桓的任何说法;第二,要相信在齐国人的帮助下,鲁昭公反攻倒算杀回鲁国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赶走三桓,大家分田分地分女人,好日子就在眼前了。br   一通忽悠,臧昭伯把大家忽悠得群情激奋,性趣盎然,好像金玉美女就在眼前。趁着大家兴奋,臧昭伯提议大家盟誓,盟书早就准备好了,是这样写的:“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左传》)br   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好恶一致,分清坏人,坚决跟着鲁昭公走,不跟国内外敌对势力有任何瓜葛。br   戮力同心,这个成语出于这里。br   大家稀里糊涂都跟着盟誓,只有子家懿伯看出了臧昭伯的意图。所以,他坚决不参加盟誓。br   “我认为,三桓固然有罪,我们的做法也不恰当。如果我们能够跟三桓谈判,让国君回去,有什么不好呢?你们喜欢流亡就流亡好了,国君是应该回国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让国君流落在外,这才是最大的罪过。所以,我不参加盟誓。”子家懿伯果然是个聪明人,话说得一针见血。br   叔孙婼从鲁国国内来到,鲁昭公很高兴,他知道叔孙婼与季孙意如不同,他一定是来请自己回去的。br   果然,叔孙婼代表季孙意如向鲁昭公请罪,恳请鲁昭公回国。鲁昭公一口答应,毕竟在别人的地盘上住着不是那么自在,何况齐国也未必真的能够帮助自己。br   臧昭伯听说叔孙婼来到,立即就猜到了是怎么回事。br   “看见没有,我没说错吧?这三桓立即就来忽悠主公了,主公很可能会听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可是我们要保持清醒,要保护主公。”臧昭伯对流亡的人们说,之后安排鲁昭公的亲兵埋伏在路边,等叔孙婼回国的时候,半路上杀掉他,这样,鲁昭公也就回不去了。br   鲁昭公的一个亲随叫左师展,他知道了臧昭伯的安排之后报告了鲁昭公,于是,叔孙婼不敢再从来路回去,绕了一个大弯回鲁国去了。br   臧昭伯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派人赶在叔孙婼之前到了曲阜,以鲁昭公的名义要求季孙意如恢复臧昭伯和季公若的地位,交还所没收郈家的封邑,否则鲁昭公就不回来。季孙意如一听就火了:“不行,爱回来不回来。”br   所以等到叔孙婼从齐国回到曲阜,把鲁昭公愿意回来的事情对季孙意如说了之后,没料到季孙意如却变卦了:“算了,他根本就不想回来,那就别回来吧。”br   叔孙婼万万没有想到季孙意如会变卦,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臧昭伯在搞鬼,他只觉得自己被耍了,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br   “我,我这不是成了傻逼了吗?我,我这不是欺骗了国君吗?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叔孙婼痛不欲生,干脆不想活了。br   十月四日回到曲阜当天,叔孙婼斋戒沐浴,让家里的祝史祈祷老天让自己早点死去。十一日,叔孙婼的愿望实现了。br   叔孙婼,一个鲁国好人,就这样死去了。br   好人不长寿,说的就是叔孙婼这样的人。br   臧昭伯派人搞鬼,鲁昭公不知道;季孙意如变卦,鲁昭公也不知道;叔孙婼在家里求死,鲁昭公也不知道。所以,鲁昭公还筹划着赶紧回国呢。br   可是,整个流亡阵营中,只有两个人支持他回去,一个是子家懿伯,另一个是左师展,即便他的儿子公为等人,也都跟臧昭伯站在一条阵线上。br   “我看,咱们当初是逃出来的,现在恐怕还要逃回去。”子家懿伯看清楚了形势,要想公开回去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悄悄地溜回去。br   于是,子家懿伯和左师展商量,决定子家懿伯留下来迷惑大家,左师展悄悄驾车带鲁昭公回去。br   计策算是个好计策,可是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什么计策都没有用。左师展的车刚刚备好,鲁昭公还没有上车,就被鲁昭公的亲兵们发现了,直接把左师展揪了下来,要不是鲁昭公亲自出面,左师展就被当成内奸砍掉了。br   没办法,鲁昭公和子家懿伯只好暂时忍着,另找机会。几天之后从鲁国传来消息,说是季孙意如变了主意,叔孙婼自己求死得逞。鲁昭公和子家懿伯知道,要回国是不可能了。br   现在,鲁昭公只好安心住在齐国,等齐景公为他出兵了。br   【孔子看到机会】br   鲁国的剧变震惊了全世界,这个周礼模范国家竟然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有人惊愕,有人困惑,不过多数人在看热闹。br   这个时候,一个鲁国民办教师敏锐地看到了机会。至少,他以为自己很敏锐。br   孔子是一个性格略微内向的人,平时比较不善言辞,更不善于溜须拍马。因此,他自己也明白,以自己的性格,要混入官场以及一步步混上去,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此,要实现自己的富贵梦,就要靠某些特殊的机遇了。现在,这样的机遇来了。br   鲁昭公流亡国外,必然需要更多的追随者。而这个时候去投靠他或者说辅佐他,一定会受到重视。那么,如果有一天鲁昭公复国,在他落难时期追随他的人也就都是功臣,必然受到重用。而有齐国的帮助,鲁昭公复国只是时间问题了。br   孔子是这么想的,于是他决定这样做。br   “季孙大逆不道,赶走了国君。国君流亡在外,我怎么能够安心留在国内呢?当年国君赞助我去伟大首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已经是国君的臣子了。偌大的鲁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了。各位同学,我决定前往齐国,协助国君完成复国大业,有没有人愿意跟从我前往的?”孔子对学生们说。原话不是这样的话,但是意思是这样的意思。br   孔子的决定让学生们大为吃惊,大家都是没有见过世面的,骤然说起要辅佐国君,难免都有些忐忑。br   “老师,我还要种地养老婆孩子,我,我去不了。”弟子冉耕首先表示不能去,冉耕字伯牛,老实诚恳,比孔子只小七岁。br   绝大多数弟子都以各种理由表示不能跟随孔子前往齐国,只有两个人最终决定跟孔子前往,一个是班长子路,孔子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另一个是班上岁数最小的闵损,闵损字子骞,只有二十岁,性格随和厚道,孔子很喜欢他。闵子骞其实对当官没有太大兴趣,不过见老师无人追随,这才挺身而出。br   闵子骞是鲁闵公的后人,闵姓得姓始祖就是鲁闵公。所以,闵子骞的身份是士。br   老师要走,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学费是不是要退?br   弟子们都没好意思提出这个问题,毕竟老师平时对他们不错,他们对老师也都很尊重。只有一个人来找孔子退学费,谁?颜繇,字季路。br   颜繇比孔子只小六岁,说起来,还是孔子母亲那一边的族人,八竿子之外算是个亲戚。因此,孔子当初看在远亲的份上,收了十根腊肉,又暗地里退回去五根,算是半费入学。br   也许是家里太穷,颜繇总觉得自己的学费交得有点亏,平时孔子叫他干活也都哼哼唧唧的不愿意,所以孔子对他也没什么好脸色。br   有一次颜繇听孔子讲完祭祀的事情,觉得鬼神这东西有点奥妙,于是下课了来问老师怎么样事奉鬼神。br   “伙计,人还没伺候好呢,怎么能事奉鬼神?”孔子对他没好气。br   “那,那要是事奉不好鬼神,死了之后是不是很惨?”颜繇看不出眉眼高低,还问。br   “嗨,先活明白了,再去想死的事情吧。”孔子又噎了他一句。br   按《论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br   这一次,颜繇又来找孔子了。br   “老师,那什么,上到一半不上了,那,学费退不退啊?”颜繇小心翼翼地问,想要讨回学费。br   孔子原本就有些不大高兴,看见颜繇更不高兴,听他说这话就更加不高兴了。br   “伙计,脑袋被门夹了吧?你的学费本来就只交了一半,别人能来要学费,你也不能来要啊。再者说了,我这一去不会太长,等我回来的时候说不准是什么呢,你还怕亏了自己吗?”孔子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三言两语打发了他。br   【热脸贴上冷屁股】br   俗话说:干革命要跟对人。br   孔子没有干过革命,不太懂这个道理。其实,就算懂,也没有用,因为他现在根本没有资格去跟对人。br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十月,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br   一乘车从曲阜出发了,车还是当初去伟大首都时候鲁昭公送的。闵子骞驾车,子路为御,载着孔子,师徒三人就这样上路了。br   一路急行,就来到了齐国阳州(今山东东平县),鲁昭公就暂住在这里。孔子和两个弟子兴冲冲去找鲁昭公,第一次见国家领导人,尽管是前任的,难免还是有些紧张。在去之前,孔子还专门和两个弟子演练了见国君的礼仪。br   可惜的是,白练了。br   “你们是干什么的?”鲁昭公的住处,弥漫着警惕的气氛,孔子师徒三个被拦在了大门口,守门的大声喝问。br   “在下是孔丘,国君蒙难,特来探望,希望为国君效力。”孔子小心翼翼地说,有些害怕。br   “哪个单位的?”守门的接着问。原话不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br   “我,我……”孔子到这个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好像为国君效力的资格都没有。br   子路在旁边看着老师尴尬的样子,忍不住插了话:“我老师是鲁国最有学问的人,现在教书育人。”br   “哈哈哈哈,原来是民办教师。”守卫们笑了起来,然后突然板起了面孔:“滚,快滚得远远的。告诉你们,不要再来惹我们生气了,否则别怪我们把你们当奸细。”br   守卫们骂骂咧咧地赶人,要不是看着子路身材魁梧样貌凶恶,几乎就要动手打人。br   闵子骞见势头不好,赶紧赶车离开了。br   郁闷,绝对的郁闷。br   孔子现在欲哭无泪,豪情万丈而来,谁料到当头一记闷棍。正是:一张热脸,贴上了冷屁股。br   “怪不得国君会被赶走,看看他手下这帮人,唉。”孔子叹了一口气,对鲁昭公表示失望。br   现在孔子的处境非常尴尬,就这样回去实在是太没有面子,大家都会瞧不起自己,甚至连这个私人学校也未必能开下去了,而且要担心季孙是不是会派人来收拾自己。可是,如果不回去,怎么办?br   孔子很后悔,早知这样,绝不会来冒这个风险了。可是,后悔是没有用的。问题是,不管后悔不后悔,现在该怎么办?br   关键时刻,闵子骞出了一个主意。br   “老师,我姥姥是齐国人,我舅舅姓高,是高家的人,要不让我舅舅帮个忙,先在高家谋个职,在齐国待一阵子?”闵子骞是个聪明人,虽然岁数不大,但是比子路看得清楚,他知道这种情况老师是绝对不能就这样回鲁国的,不如先在齐国待一阵子。br   “嗯,也好,这样离国君也近,随时可以听候召唤。”孔子求之不得,还心存侥幸。br   还好,闵子骞的舅舅还很卖力,高家的家长高昭子(高张)给了孔子一个职务,基本上相当于家庭教师,辅导高家子弟们的学业。子路和闵子骞作为助教,同时留下。br   按《史记》。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br   【君子和而不同】br   孔子就这样成了北漂一族,留在齐国打工了,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打工,而是过渡一段时间。不过,在过渡的这段时间里,孔子有了新的想法。br   “我想去见见齐景公,在齐国当个大夫。”孔子对两个弟子说。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资格也没有底气说自己要在齐国推行自己的思想。br   “老师啊,我们可是鲁国人,不为鲁国效力,怎么为齐国效力呢?”子路问,老师总是说要忠于祖国,怎么现在不忠于祖国了?br   “不能这么说啊,如果我们能帮助齐国遵从周礼,那齐国就变成了另一个鲁国了,跟鲁国还有什么区别呢?之后我们再帮助鲁国恢复原先的秩序,那鲁国就回到了最初那个美好的时代了。”孔子说。他就知道子路会有这个问题,也早就想好了答案。br   按《论语》。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br   于是,孔子请求高昭子把自己引荐给齐景公,高昭子对孔子的学问非常欣赏,因此帮了这个忙,而齐景公也很乐于接见各国来的贤士,因此接见了孔子。br   在这次会见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这个理论得到齐景公的赞赏,齐景公因此准备在齐国给孔子一个封邑,把孔子留在齐国重用。不过,因为国相晏婴对孔子的人品和治国理念极不认同,阻止了齐景公。br   按《论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br   按《史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br   这段记载十分可疑,根据《左传》,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并没有访问鲁国。即便是齐景公来访,向一个民办教师请教秦穆公的事迹也是没有可能发生的。br   所以,可以确切地说,孔子第一次见齐景公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br   孔子在齐国的政治前途因为晏婴的阻挠而基本葬送,孔子对于晏婴非常痛恨。不过,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孔子了解了晏婴的为人和他的高尚品德,因此由怨恨而转为敬佩。br   因此在《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br   按《论语》。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br   后来子路为这件事情问孔子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再怨恨晏婴,孔子抬起头,目光幽远深邃地说:“晏子说过,君子可以意见不同,但是不能互相怨恨;小人表面上一致,暗地里勾心斗角。我和晏子都是君子,怎么能互相怨恨呢?”br   按《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br   孔子这句话的出处,正是晏婴当初批驳梁丘据时说的话。(事见《左传》鲁昭公二十年)lt;/pregt;lt;/divgt;
6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一 老子见孔子
水壶灌满 2016-10-23 07:18
孔子在伟大首都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他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境界也提升了很多,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思。br   在洛邑,孔子常常向人请教,于是常常有人说起老聃,说老聃才是伟大首都最有学问的人。孔子早就听说过老聃,现在则更渴望能够见到老聃。br   南宫敬叔帮助老师去联系老聃,除了求见老聃之外,还希望能够浏览周朝的典籍。br   终于,老聃同意见孔子。不过,由于最近身体不好,推迟了几日。这推迟的几天,正好安排孔子到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br   孔子非常高兴,于是带着南宫敬叔去国家图书馆学习周朝典籍,抄录了大量的典籍。后来孔子研究周易、周礼、诗等等,多半是这个时候从伟大首都抄录回来的。br   【老子对孔子的教导】br   晴空万里,万里无云,云开雾散。br   总之,天气不错,温度适中。阳光明媚,微风轻吹。br   这是一个圣人见面的日子。br   老子终于在家里接见了孔子,老子不算热情,但是很有礼貌,伟大首都的人接见外地来的朋友多半就是这样。而孔子很小心谦卑,毕竟土包子来到大城市,惴惴不安是必然的。br   宾主双方进行了客气但是不算热情的会谈,分别介绍了周朝和鲁国的情况,之后,两人之间形成了共同的话题,理由很简单:两国都处于内部利益集团激烈斗争的阶段,周王和鲁国国君都成了摆设。br   老子重点讲述了自己的道德理论和无为而治,而孔子还没有理论,他认为周礼是救世良方,古人的教训对于当今世界具有指导意义。br   老子站在道的高度看孔子的想法,觉得实在单纯得可以,没办法,地方和中央是没有办法相比的,大家的高度确实有差距。不过对于孔子的好学,老子还是非常欣赏。br   孔子激烈地批判了鲁国三桓专政,认为他们违背了周礼,直接导致了鲁国的衰败。br   南宫敬叔就在一旁,脸色非常尴尬。br   老子看出来,孔子还是太年轻,有激情却又容易激动,对当权者非常不满,是典型的愤青。再看看南宫敬叔的表情,老子知道自己应该提醒孔子了。br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br   简单翻译:你所说的太腐朽了,说话的人都已经变成土了,只有他们的话还留着。君子如果得到时机就发挥,否则就隐居起来。我听说,高明的商人不暴露自己的底牌,高尚的君子不显露自己的贤能。我建议你少一些骄傲,少一些欲望,你亢奋的神色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对于你都没有好处。我能忠告你的,就是这些了。br   “是、是。”孔子心悦诚服,老子的话让他想起那个三缄其口的铜人。br   第一次会面就这样结束了,谈不上特别愉快,但是还算融洽。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老子对孔子也很喜欢,尽管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还很不成熟。br   基于大家的高度有差距,老子对于再见孔子兴趣不大。不过,孔子在接受了老子的教训之后,实际上也不愿意再谈论天下事。所以,孔子再次请求见面的时候,提出想要专门请教关于丧葬礼仪方面的问题。br   鉴于孔子的诚意,老子决定再见他一次。br   这一天,恰好老子主持一个葬礼,于是老子邀请孔子前来,代替自己主持,自己则在旁进行指导。孔子的主持中规中矩,完全按照周礼进行。在灵柩运往目的地的途中,突然天色暗了下来,抬头看,太阳被月亮一点点挡住,发生日食了。br   孔子有些傻眼,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br   “孔丘,把灵柩停在路的右边,大家停止哭泣,等待自然的变化。”老子给孔子下了指令,于是孔子急忙照办。不久,日食结束,于是继续行进。br   “老师,为什么这样?”孔子问。br   “因为这是合乎礼的。”老子回答。br   等到葬礼结束,回到老聃的家中,大家坐定了,孔子还有问题要问。br   “我知道,灵柩已经出殡就不能返回,而谁也不知道日食会持续多长时间,既然这样,当时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与其等待着耽误时间,继续走不是很好?”孔子问。一路上他就在想这个问题。br   “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是我们可以推理。诸侯朝见天子,早上太阳出来就出发,太阳落山就歇息。大夫出使,也是这样。下葬的时候,不能天不亮就出发,也不能天黑以后才歇息。披星戴月行走的人,不是江洋大盗,就是奔父母丧的。今天发生了日食,跟夜晚有什么区别呢?再说了,如果发生日食继续走,就等于诅咒大家的父母,这是不可以的。”老子的一番分析,见情见理,孔子恍然大悟,深受启发。br   “老师,你太高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举一反三吧?”孔子对老子的敬佩,是越来越强烈。br   “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自然还有问题。br   “你说。”br   “从前,八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就在园子里埋葬,因此就用活动的床把尸体抬到墓坑旁,然后入殓下葬。后来下葬不在园子里了,地方远了,该怎么办?”孔子的问题很刁钻,不刁钻的问题也不用请教老子了。br   “是这样的,当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远,召公就建议他先把孩子入殓了,然后再抬去墓地。史佚就说他不敢,于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说有什么不敢,就这样做了。于是,史佚就把孩子装殓了,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说,这个规矩早在史佚那里就改过来了。”老子讲了一个典故,解决了这个问题。br   “哦,原来这样,我真是孤陋寡闻了。”孔子很高兴,困惑他很久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可是,我还有个问题。”br   “还有?说吧。”br   “父母死后,到了卒哭(约在死后一百日)之后,这个时候受征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礼的?还是有什么先例的?”孔子问。这年头战争多,这个问题倒很有现实意义。br   “嗯,夏朝和商朝的规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间不用应征。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这么规定,不过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宫敬叔,接着说,“贵国的开国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后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国。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了。”br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没人讲究这个了。br   “那,我还有个问题。”孔子还要问。br   “说吧。”br   ……br   孔子问了很多问题,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br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br   老子将孔子师徒送到了门口,对孔子说:“年轻人,我听说有钱人送人钱财,仁义者送人忠言。我没什么钱,还好有点仁义的名誉,所以我送你几句忠告吧:聪明睿智但是却很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博闻善辩但是陷入麻烦的人,是因为他总是揭别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场发表看法。”br   老子原话见于《史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br   “感谢老师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记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谢之后,与南宫敬叔拜辞而去了。br   “孔丘,唉……”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老子摇摇头,叹了口气,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难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执著很好学,恐怕在政治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br   【首都效应】br   从伟大首都回到鲁国,孔子变了。br   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伟大首都的范儿了。在鲁国,真正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伟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人们都用羡慕和敬佩的眼光来看孔子。br   “老师,伟大首都是什么样?”学生们亲戚朋友们和邻居们都这么问。说起伟大首都,就像我们现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样带着向往和仰慕。br   每次这个时候,孔子就会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在伟大首都的见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大家则毕恭毕敬地听着,时而发出赞叹声。br   每次的最后,孔子都会专门说到老子。br   “哇噻,你们知道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是谁么?就是老聃啊。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野兽,可以用网捉住它;鱼,可以用鱼钩钓住它;鸟,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龙是我所不知道的,龙乘风上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我跟老子见面之后,发现他就是龙。”孔子开始赞叹。听的人则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老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br   孔子原话见于《史记》。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br   从伟大首都回来,增长了这么多见识,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世界第一学问家老子的教诲并且跟老子成为朋友,如此一层层的光环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br   于是,很多人前来求学,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卿大夫的子弟们。br   据《史记》:“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br   为什么太史公特意提到了这一句?《史记》的学问高深啊。br   不管怎么说,如今留洋镀金的人,你们的祖师爷就是孔子了。br   报名的学生多了,收入大大增加了,孔子的经济条件迅速好转。br   可是,新的问题来了。br   学生增加了,特别是住校的学生增加了,管理上就有些困难了。生活上要管理,吃喝要管;学习和宿舍管理也需要人。怎么办?br   吃饭的问题上,孔子开始让老婆帮厨。老婆尽管一百个不愿意,最终还是接受了。br   学习的问题上,孔子的想法,要找一个班长或者助教一类的人。一开始,孔子觉得南宫敬叔很合适,可是南宫敬叔委婉地拒绝了,一来他不住校;二来最近的家族事务比较多,缺课的时候越来越多;三来,他觉得这不符合自己的身份。br   终于有一天,孔子找到了班长的人选。br   【子路求学】br   这一天正在讲课,就听到院子门口一阵吵闹声,吵得声音巨大,连课也没法继续上下去。孔子有些恼火,让学生们继续背诵《诗》,自己则来到了院子外面。br   只见院子门口两个人正在争吵,一个是守门人,另一个是一条大汉,十分魁梧,身高略低于孔子,但是宽大厚实,十分强壮,脸上是黑压压的胡子。br   “好一条汉子。”孔子暗暗称奇,来到近前。br   “怎么回事?为什么争吵?”孔子问。br   “主人,这个伙计真不讲理,来到这里二话不说,就要闯进去,我急忙拦住他,结果他就跟我争吵。幸亏你来了,否则我拦不住他。”守院门的急忙解释。他要拦住这条大汉,确实不大可能。br   孔子转过头来,问大汉:“请问这位好汉,你来找谁?”br   “找谁?找孔子。”大汉气哼哼地说,好像自己受了委屈。br   “哪,我就是孔子,你找我什么事?”br   “啊,你就是孔子?”大汉上下左右瞧了孔子一个遍,看得孔子浑身发毛。br   “啊,我就是。”孔子不由自主地说。br   “我听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是吗?”大汉问,尽管声音很粗,但是看得出来没有恶意。br   “那也不是,也就鲁国第一,世界第二吧。”孔子舒了一口气,谦虚了一下。br   “那我问你,学问有什么鸟用?”大汉问,话很粗俗。br   孔子心说这小子怎么说话这么粗?算了,他是个粗人。不过,孔子决心要教训他。br   “那我先问问你,你,有什么才能?”孔子反问。当了这么长时间的老师,孔子有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混蛋。br   “我?”大汉没想到孔子会反问,愣了一下之后说:“我会舞剑,到现在没碰上过对手。”br   大汉说着,从腰里抽出剑来,就要开始舞起来。br   “别、别、别。”孔子急忙制止他,大汉迟疑了一下,把剑收起来。于是,孔子接着说:“我不是问你会什么,我是想问你,你固然会舞剑,可是你知不知道除了会舞剑之外,你如果再学会了知识,谁还能比得上你?”br   “别扯了,我就不信学问有什么鸟用处。”大汉笑了,笑得很憨。br   “话不能这么说,国君如果没有有学问的人给他提意见,国家就没法管理了;士人如果没有有学问的朋友提醒,人品就会糟糕。马要用鞭子驾驭,弓要用手来掌控。木头用绳墨才能削平,人接受规劝才能进步。接受知识注重学问,人就能够成功;远离知识,毁弃仁义,那就要犯罪。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知识。”孔子讲了一堆,都是他常说的。br   “嘿嘿,南山有竹子,本来就长得很直,砍下来做箭,就可以射穿犀牛皮,又哪里需要学习呢?”大汉反驳。br   “那我问你,如果在箭尾装上羽毛,箭头上装上铜头并且磨尖,不是能射得更远射得更深吗?”孔子反驳。br   “哎,是哦。”大汉想了想,觉得孔子说得对。br   三言两语说服了大汉,孔子很得意。br   “那,你说得这么有道理,我要跟你学。”大汉提出要求,想要入学。br   孔子犹豫了一下,他看看大汉身上,除了那把宝剑之外,什么也没有。br   “这个,好汉,你要来学习,我无任欢迎。不过,我要收学费。”孔子说。br   “学费?啊,还要收学费?”大汉很吃惊,从来没上过学,也没听说过学费。不过在吃惊之后,他还是接受了现实。“那,学费是什么?”br   “十块腊肉。”br   “十块腊肉?俺一块腊肉也没有啊。”大汉有点发愁,他是个穷汉,哪里有十块腊肉?“那这样吧,我从我自己身上割肉下来行不?”br   大汉说着,撩开了衣服,露出了粗壮的大腿,操起剑来就要割自己的肉。br   “慢、慢、慢着。”孔子急忙叫停他,从前听说过介子推割肉,没想到眼前就有一个割肉的。“身体都是父母给的,怎么能说割就割呢?再者说了,你那肉,我们敢吃吗?”br   大汉停住了手,看着孔子,意思是:你不让我割肉,我割什么?br   孔子也看着大汉,猛然,他眼前一亮:这个人不就是班长的材料吗?憨直,勇猛,哪个同学敢不听他的?br   “算了,看在你好学上进的份上,你的学费我就免了。不过,你要给我做些家务学务充当学费。”孔子决定收第一个免费生。br   “谢谢老师。”大汉高兴得抓耳挠腮,不知道说什么好。br   “那,你叫什么?做什么的?”孔子问。br   “我,我是个野人,居无定所,整天在路上。”大汉说。所谓野人,就是士农工商之外的人,多半是从外国流落过来的奴隶或者奴隶的后人。看上去,大汉似乎是被抓来的胡人奴隶的后人。“我,我没有名字,他们都叫我由。”br   “那我问你,你排行第几?”br   “我,我有个哥哥,早死了。”br   “那你就是老二,从今天起,你就叫仲由。因为你整天在路上,字就叫子路。”孔子好人做到底,给大汉取了名字。br   仲由,字子路。子路记不得自己的岁数,大约小孔子十岁。lt;/pregt;lt;/divgt;
6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四〇 公款出国
水壶灌满 2016-10-22 08:49
鲁昭公七年的时候,鲁昭公去楚国朝拜,谁也不愿意跟着去,说楚国人是蛮子,不懂礼节。孟僖子自告奋勇要跟着去,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外交礼节,别的地方不敢去,正好去不懂周礼的楚国。lt;brgt;br   孟僖子就这样跟着鲁昭公去了楚国,谁知道,一路上没别的,只剩下丢人了。lt;brgt;br   去楚国的路上路过郑国,郑简公很热情,亲自到城外为鲁昭公接风洗尘,礼节非常周到。可是孟僖子作为首席陪同官员,竟然不知道怎样答谢,一时尴尬非常。lt;brgt;br   到了楚国,楚灵王也在城外宴请鲁昭公,在周礼中叫做郊劳。楚国人的礼仪做得非常好,可是鲁国人完全傻眼,不知道怎样答谢。lt;brgt;br   弄来弄去,蛮夷之邦礼数周到,礼仪之邦反而很无礼。lt;brgt;br   孟僖子受了刺激,这叫一个后悔,这叫一个惭愧,这叫一个没面子。回到鲁国,直接把两个儿子叫过来,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自己一样不学无术,走出国门为国家丢人。lt;brgt;br   到现在,孟僖子听说孔子开讲周礼,据说还讲得不错,于是派南宫敬叔前来看看。就这样,南宫敬叔就来了。lt;brgt;br   【高贵的学生】lt;brgt;br   南宫敬叔来了,孔家学堂立即引发轰动。想想也是,别的学生连士都未必是,可是南宫敬叔是卿的儿子,天生的级别就是大夫。家里有权有钱什么都不缺,而且还享受义务教育,他来干什么?lt;brgt;br   “老师,我想来听听老师讲周礼,可以吗?”南宫敬叔非常恭敬地对孔子说。这让大家都感觉意外,看来,高干子弟也并不都是飞扬跋扈的。lt;brgt;br   “当然可以。”孔子求之不得,南宫敬叔来听课,不仅表明国家领导层对自己办学的认可,更加是为自己在做广告。lt;brgt;br   南宫敬叔就这样听了一课,孔子则拿出自己最擅长的内容来讲了这堂课。lt;brgt;br   “老师,说实话,您比那些义务教育的老师讲得好太多了,我明天就来正式报名,做您的学生。”南宫敬叔对孔子的学问非常佩服,当即决定拜师。lt;brgt;br   孔子非常高兴,想想看,国家领导人的儿子来做你的学生,哪个老师不高兴?lt;brgt;br   当晚,孔子决定请学生们吃肉,并且第二天放假。lt;brgt;br   第二天,南宫敬叔提着十块腊肉就来了。南宫敬叔的腊肉,比其他人的块头都大很多,而且色泽也好得多。顶级腊肉,绝对的顶级腊肉。lt;brgt;br   从那之后,南宫敬叔时常来上课,他听课非常认真,态度也非常谦恭,即便对那些地位低下的师兄弟们,也都非常友善。遇上不懂的地方,也都主动提问,有的时候下了课,还私下向老师请教。lt;brgt;br   “这个学生真好,别看人家是高干子弟,一点也不以高干子弟自居,好学生,好学生。”孔丘非常喜欢南宫敬叔,逢人就夸,“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一定能做个好官;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也能保住自己的家族。”lt;brgt;br   按《论语》。子谓南宫:“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lt;brgt;br   这一天,孔子讲授完周礼,其余的学生下了课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南宫敬叔原本准备回家,可是想起一个问题来,于是来找孔子。lt;brgt;br   “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南宫敬叔很有礼貌地说。lt;brgt;br   “说。”孔子微笑着说。lt;brgt;br   “当年羿是神射手,浇善于水战,但是两人都死得很惨。而大禹没别的本事,就会种地,结果是大禹拥有了天下。老师,这是为什么?”南宫敬叔问,他搞不懂为什么有能耐的反而不如没能耐的。lt;brgt;br   孔子想了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颇有些为难,这时一个人推门进来。lt;brgt;br   “叔叔,我们来了。”一个清脆的女声传过来,孔子转头去看,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走了进来,小姑娘不是别人,是孔子的侄女,孟皮的女儿。因为性格活泼又长得十分漂亮,孔子也很喜欢她。孔子和哥哥平时的走动也多,今天是孟皮带着女儿来这里串门。lt;brgt;br   侄女来得真是时候。lt;brgt;br   孔子对她笑了笑,再看南宫敬叔,发现南宫敬叔的眼睛死死地盯在侄女的脸上,嘴微张着合不拢。lt;brgt;br   孔子又笑了,他知道南宫敬叔这小子对自己的侄女惊艳了。lt;brgt;br   紧接着,孟皮也走了进来。lt;brgt;br   兄弟相见,好一番寒暄,南宫敬叔不好再待下去,只得告辞,临别,还依依不舍地望着孔子的侄女。lt;brgt;br   “兄弟,这人是谁?”孟皮问孔子。lt;brgt;br   “这人?君子啊,是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孔子回答。lt;brgt;br   “究竟是谁?”lt;brgt;br   “南宫敬叔啊。”lt;brgt;br   “啊,是他。”孟皮吃了一惊,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这里遇上了南宫敬叔。lt;brgt;br   “我看,他对侄女倒是一见钟情啊。”孔子对哥哥说。lt;brgt;br   “我看出来了。”lt;brgt;br   “不如这样,我来做个媒,咱们就结了这门亲戚吧。”lt;brgt;br   “那敢情好,可是,人家愿意吗?”lt;brgt;br   “包在我身上。”孔子拍了胸脯,哥哥帮他娶了老婆,他这下一定要帮哥哥找个好女婿。lt;brgt;br   孔子说到做到,第二天就向南宫敬叔提起了这门亲事,正中南宫敬叔下怀,欣然同意。于是,孟皮攀上了高枝,女儿这一辈子算是衣食无忧了。lt;brgt;br   不过,依照当时的风俗以及孟皮的地位,孟皮的女儿应该是做妾而不是妻。lt;brgt;br   按《论语》。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浇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lt;brgt;br   按《论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lt;brgt;br   关于南宫敬叔的年龄,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南宫敬叔这个时候只有九岁,理由是南宫敬叔母亲私奔到孟家记于鲁昭公十一年,那么到鲁昭公二十一年,南宫敬叔顶大也就是九岁。但是,私奔一事记于鲁昭公十一年,不等于事情就发生在鲁昭公十年。譬如昭公七年就记载了孟僖子临死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周礼,而那一年孔子不过十七岁,孟僖子也不是死在那一年,而是死在十七年之后。类似的事情,《左传》中还有很多。lt;brgt;br   所以,这个时候,南宫敬叔应当在刚过二十岁的年龄。lt;brgt;br   【公派出国】lt;brgt;br   把侄女嫁给了南宫敬叔,孔子和南宫敬叔之间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原本的师生之间的关系,高干子弟和士之间的关系,现在成了亲戚关系。lt;brgt;br   南宫敬叔到孔子的学校上学引起了轰动,一时间有很多人上门来试听课,而且都是士以上的阶层。孔子以为报名人数会大增,收入自然也就会大增。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看热闹的多,真正愿意报名的少。为什么呢?lt;brgt;br   因为孔子虽然学识渊博,可是毕竟出身贫寒,对很多周礼的内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有很多漏洞出来,因此真正有见识的人往往感觉失望。lt;brgt;br   孔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怎么办?lt;brgt;br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当然,那年头还没有和尚。不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孔子知道自己要当外来的和尚是不可能了,可是,出去留个洋镀镀金还是可以的,如果去伟大的首都学习学习,那回来之后身价立马就不同了,见识也增加了,不愁没人报名学习。lt;brgt;br   想法虽然是个好想法,可是要实施还有些困难。困难具体为两个方面:第一,经费问题,去一趟伟大首都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第二,就算凑齐路费去了伟大首都,可是人生地不熟的,谁搭理自己啊?lt;brgt;br   不过,这点困难是难不倒孔子的。lt;brgt;br   这一天,讲课结束,下课之后,孔子请南宫敬叔留下来说话。lt;brgt;br   “老师,什么事?”南宫敬叔恭恭敬敬地问。为什么他叫敬叔呢,因为他很恭敬。lt;brgt;br   “我听说吧,王室国家博物馆的老聃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诗书礼乐无所不通,不是小通是大通,还精通道德。你叔叔我呢,想去王室跟他请教学问。我想呢,这样的事情公室应该鼓励,不知道能不能赞助一些车马费什么的,方便的话,替我问问。”孔子的意思,请南宫敬叔去鲁昭公那里帮他申请些经费。lt;brgt;br   “好啊好啊,包在我身上了。”南宫敬叔一口应承下来,一来有把握;二来,即便鲁昭公不肯出钱,自己掏钱也要帮老师走一趟;三来,要讨老婆欢心。lt;brgt;br   第二天,南宫敬叔就去见鲁昭公了。lt;brgt;br   “主公,孔子您知道吗?”南宫敬叔问。lt;brgt;br   “嗯,听说过,说很有学问啊,怎么,你拜他为师了?他学问怎么样?”鲁昭公的消息还挺灵通,早就听说过孔子了,也听说南宫敬叔放下身份前去求学的事情了,他还觉得挺好奇。lt;brgt;br   “主公,我老师是真有学问,怎么个有学问法呢?我觉得臧文仲、叔孙豹他们都没有我老师有学问。这么说吧,他说自己的学问是第二,鲁国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南宫敬叔一通忽悠,把孔子捧上了天。lt;brgt;br   “哇噻,这么厉害?咱们鲁国不愧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啊,真出人才。”lt;brgt;br   “有学问也就罢了,我老师还特别好学。昨天老师跟我说了,咱们鲁国是礼仪之邦,可是最近这些年在周礼方面还真做得不好,大家都不重视了。反而是我们丢弃的东西被外国人拣起来了,人家反而比我们正宗了,这不是太给我们丢脸了吗?这不是太给主公您丢脸了吗?所以,我老师想去王室学习周礼,回来之后好为国效力,让我们鲁国到哪里都有面子。”南宫敬叔开始把鲁昭公往自己的道上领。lt;brgt;br   “孔子说得对啊,当年你爹跟我出国访问,真是丢老了人了,唉,我们还真是落后了。去吧,我支持。”鲁昭公上道了。lt;brgt;br   “多谢主公的支持啊,不过我老师常说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你想,我老师如果以民间教师的身份去伟大首都,谁理他啊?再者说了,我们堂堂鲁国竟然不派官方人士前往,而由民间人士自费前往,这跟咱们的地位太不相称了,这是丢主公您的人哪。所以我跟老师说了,我来找主公,主公肯定在人财物上全力帮助,并且给一个官派的名义。就这么着,我来找主公您了,您看这事怎么办?”lt;brgt;br   “好啊,你说得对啊,咱丢不起这个人啊。你去告诉你老师,所有费用我都包了,出车出人出钱还出介绍信。”鲁昭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lt;brgt;br   忽悠成功,非常成功。lt;brgt;br   现在,事情已经由孔子自费留学变成了公派出国考察学习,这不仅是经费的问题,这也是规格的问题。公派,代表了官方认可的地位。鲁国这么多公立学校的老师鲁昭公不派,却单单派了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这说明什么?别的不说,仅仅是鲁昭公资助孔子去王室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在鲁国引发轰动了。lt;brgt;br   【参观学习】lt;brgt;br   鲁昭公为孔子安排了一辆车,两匹马拉的车,一个御者,一个小童,此外,还有足够的路费以及一路通行的单位介绍信。南宫敬叔主动请缨,陪同老师前往伟大首都洛邑。lt;brgt;br   鲁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这一年孔子三十一岁。一行四人上路,一路上,无非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不则一日,来到了伟大首都洛邑。lt;brgt;br   考察学习,当然首先要考察。lt;brgt;br   孔子和南宫敬叔首先来到了周王室的明堂参观,这里,是周天子宣布政令的地方,也用来作为祭祀、选贤、纳谏、劝赏等重大国家事务的场所。平时,这里也对外开放,平民随便参观。lt;brgt;br   明堂门口的墙上画着尧、舜和桀、纣的画像,画像的下面罗列了他们的事迹或者罪行,还有相应的儆戒的评语。再旁边的墙上,则画着周公辅佐成王,抱着年幼的成王背对屏风,面向南接受诸侯朝拜的画像。lt;brgt;br   南宫敬叔也是第一次来伟大首都,看到周公的画像,不免好一阵激动,这就是自己的老祖宗了。lt;brgt;br   而孔子更加激动,他对周公的敬仰如江水滔滔,绵绵不绝。看见周公的画像,禁不住肃然起敬,来来回回地审视着。lt;brgt;br   “这就是周朝兴盛的原因了,明镜可以见己,学古可以知今。君主如果不能学习如何安身立命,忽略眼前的危险,就如向后跑却想追上前面的人一样,不是很荒唐吗?”孔子喃喃自语,又像在和南宫敬叔说话。lt;brgt;br   在洛邑的第二个参观场所是太祖庙,也就是周朝始祖后稷的庙,庙堂右边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巴被封了三层,铜人的背上刻着这样一段话:“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小心啊,小心啊。不要多说话,说得越多,越容易坏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必须要居安思危,才能避免做后悔的事情。不要说人和不好听的话,不要做任何不好的推测和判断,否则,就会招来祸患。不要以为自己说话没人听见,鬼神分分钟知道你在说什么。小火扑不灭,就会成为大火;小水拦不住,就会汇聚成河流;细线斩不断,就会织成罗网;树苗砍不断,就会长成大树。说话不谨慎,就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不要小看了这一点,这就是祸患的大门。lt;brgt;br   “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一定会遇上对手;盗贼仇恨主人,群众厌恶官僚。君子知道自己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保持谦恭谨慎,让人们喜欢自己,没有人与自己相争。人们都争着去那边,我就守在这边;人们都随大流,而我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虽然比大家都高明,却没有人来仇恨我。江河能够汇集山谷的流水,就在于它的卑下;上天不会偏私,可是常常帮助好人。谨慎啊,慎之又慎啊。”lt;brgt;br   孔子和南宫敬叔看完了这段话,都深有感触,对视一笑。lt;brgt;br   “那天你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呢?”孔子问。lt;brgt;br   “老师,我明白了。”南宫敬叔回答。lt;brgt;br   “记住啊,这上面的话虽然鄙俗,可是合乎事理啊。《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一个人立身处世像这个样子,难道还会因为说话遭遇灾祸吗?”孔子指着铜人,对南宫敬叔说。lt;brgt;br   以上原文见于《说苑•敬慎》。lt;brgt;br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处省略若干字)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lt;brgt;br   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lt;brgt;br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来自这里。lt;brgt;br   带着满怀的感慨,师徒二人进到了庙里。所到之处,两人都保持着恭敬和小心。孔子按照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来认真地观察着,与自己的知识印证的地方,就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的地方,就轻轻点头。一路下来,孔子的心情十分舒畅,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lt;brgt;br   突然,孔子看到一个奇怪的容器。他实在想不出这个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于是,他要发问了。lt;brgt;br   这是孔子的习惯,只要不懂的地方,他一定要问个清楚。lt;brgt;br   “请问,这是什么容器?”孔子小心翼翼地问守庙的人。lt;brgt;br   “啊,这个叫做右坐之器。”守庙人说,守这么多年庙,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被人问。lt;brgt;br   孔子愣了一下,右坐之器他是学过的。lt;brgt;br   “我听说,右坐之器有一个特点,盛满了水就会倒,水太少就会倾斜,只有水的高度恰当的时候,才会立得正,是不是这样?”孔子问。lt;brgt;br   南宫敬叔盯着孔子,老师连这个都知道,真是太有学问了。lt;brgt;br   “哦,你知道?”守庙的人有些惊奇,他以为没人知道这个容器的秘密呢。“你说得对,是这样的。”lt;brgt;br   “可以试试看吗?”孔子想要验证一下。lt;brgt;br   “当然,那边有水,你们去盛点过来吧。”守庙的人很高兴,欣然同意。lt;brgt;br   南宫敬叔没有等老师发话,事实上老师还真不好意思发话,所以南宫敬叔主动地走过去,用一个罐子从水池里灌了水,拿了过来。lt;brgt;br   右坐之器原本装着水,立得很正。守庙的人接过水罐,向里面倒水,水越来越多,直到装满。这个时候,右坐之器猛地倒了下来,里面的水都倒了出来。lt;brgt;br   “哇,果然啊。”孔子很高兴,尽管倒出来的水溅了他一脚。lt;brgt;br   南宫敬叔把右坐之器扶起来,守庙的人再向里面倒了一点水。然后南宫敬叔的手松开,果然右坐之器就歪歪斜斜地立着。之后,守庙的人继续向里面倒水,右坐之器一点点正起来,水装到一半的时候,右坐之器完全立正了。lt;brgt;br   “嗯,哪有满了而不倒的东西呢?”啧啧称奇之余,孔子有了一番感慨和领悟。lt;brgt;br   “老师,那么,要让满的东西不倒,有什么办法?”南宫敬叔问道。lt;brgt;br   “有啊,就是把里面的东西弄出来一些,不要让它那么满。”lt;brgt;br   “那,对应到人呢?”lt;brgt;br   “地位高的,要谦恭;事事圆满的,要谦虚;富有的,要节俭;出身尊贵的,要平等待人;聪明的,要能吃亏;勇敢的,要保持畏惧;口才好的,要敢于认错;博学的,不要卖弄高深;能看透世相的,要让自己糊涂一些。这样的做法,就是减损自己,避免太满。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最有德的人啊。所以,《周易》里说:将要满的时候不自己减损反而增加的,最终一定会受损;将要满的时候懂得自损的,结果一定会很好。”lt;brgt;br   以上原文见于《说苑•敬慎》。不过,随同孔子的不是南宫敬叔而是子路。但是子路并没有随孔子去过洛邑,因此事实上应该是南宫敬叔。lt;brgt;br   原文如下(节选):lt;brgt;br   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lt;brgt;br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lt;brgt;br   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lt;brgt;br   子路曰:“损之有道乎?”lt;brgt;br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lt;brgt;br   (按:《史记》中孔子三十岁之前去洛邑,明显有误,历来不被采用,本书也不采用。现流行说法是孔子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去洛邑,可是,此时正是王子朝之乱,老子被胁从。兵荒马乱之中,孔子怎么可能去?去了怎么能见到老子?又怎么能考察?因此,本书也不采用。lt;brgt;br   据《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据《史记》:鲁昭公二十一年,日食。lt;brgt;br   因此,可以确定地推断,孔子前往洛邑是在鲁昭公二十一年。lt;brgt;br   另,据《孔子家语》,孔子还曾经“访乐于苌弘”,而其他典籍中没有这项记载。以当时苌弘的地位,孔子恐怕难有机会见到,即便见到,恐怕也没有时间探讨音乐了。)amp;lt;/preamp;gt;
6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三〇 说人坏话孔子挨骂
水壶灌满 2016-10-17 02:04
老子西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鲁国,有一个人对此大为感慨,认为老子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最终只能流亡海外,实在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此人是谁?孔丘。br   孔丘是谁?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全世界最认真贯彻周礼的人,公开招收学生授课教授周礼。孔丘,也就是孔子。几年前孔丘曾经去老聃那里查阅周朝典籍,两人有过一番交谈,孔丘对老子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史记》记载,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这样描述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br   这个时候,孔丘在鲁国无人赏识,也混得很艰难。br   “老师,老子都去西面了,您为什么不出去走动走动?”学生子贡看见老师叹气,提出了一个建议。br   “好,明天去齐国看看。”孔丘回答,齐国一向对外国人才张开双臂,孔丘想去看看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位置。br   【不要随便说人坏话】br   带着几个得力的弟子,孔丘北上齐国了。经过朋友的朋友的介绍,孔子师徒几人就暂住在了高家。br   托关系找门路,总算,孔丘得到了一个见齐景公的机会。br   “孔丘先生,一般情况下,到我这里来求职的,都要先见晏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见他,直接来见我呢?”齐景公问。通常,他都要让晏婴先把把关。br   “不瞒主公说,晏婴这人,曾经跟着三个国君混,跟每个国君都混得很和谐。可见得此人有三颗心,这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我不想见他。”孔丘回答,表现得很直爽很有性格。br   “哦。”齐景公倒吃了一惊,不知道这人是缺心眼还是太实在。“那什么,说说你的治国方略吧。”br   “我的治国方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大臣要像大臣,老爹要像老爹,儿子要像儿子。每个人都摆正自己位置,都不做非分之想,国家自然就和谐了。”孔丘说道,这是他的政治理念,看齐景公在点头,又说:“政在节财,国家要节俭一些。”br   齐景公对孔丘的君君臣臣比较欣赏,如果能够实现孔丘的这个想法,那么田家就不会有非分之想,自觉自愿当他们的臣子,自己岂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br   孔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齐景公听得饶有兴趣,非常高兴。br   “好,你先回去,我考虑考虑。”齐景公恭恭敬敬送走了孔丘,他觉得孔丘是个人才,应该留下来,不过,这事情要跟晏婴商量。br   孔丘也高高兴兴地回去,他感觉得出来齐景公对自己的欣赏。br   “要发财了。”孔丘暗暗说。br   第二天,晏婴来见齐景公,齐景公就把自己和孔丘见面的事情说了一遍,还把孔丘说晏婴的坏话也告诉了晏婴。br   “啊,他也这样说我?”晏婴有些恼火,孔丘这人他听说过,据说人品不错,可是没想到竟然背后说自己坏话。br   “怎么,还有人这么说过?”齐景公看出了晏婴的不快,不过他很想知道还有谁这样说晏婴。br   “对,就是梁丘据。”br   “啊,老梁?你怎么回答他的?”br   “我说我能和三个国君都相处融洽,不是因为我有三个心,而是因为我只有一个心,那就是国家利益这颗心。有这一个心,别说跟三个国君,就算跟一百个国君也能和谐相处。如果有三个心,跟一个国君也处不好。”br   “你说得太好了。”齐景公说,原本他准备提一提重用孔丘的事情,可是看见晏婴一脸的怒气,决定还是等一等再说。br   回到家里,晏婴越想越气愤。梁丘据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说那样的话也就罢了。可是孔丘是个有学问的人,名声也挺好,他如今这么说,影响就太坏了。br   “奶奶的,从鲁国到齐国来,竟然说我的坏话,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晏婴实在气不过,于是派人前往孔丘的住处,专门回答他这个问题。br   晏婴的家臣带着晏婴的回答就到了孔丘师徒的住所。br   “孔丘先生在吗?”晏婴家臣敲着门问。br   “在在。”孔丘的学生子路急忙开门。br   “我是晏婴先生派来的,找孔丘先生有话说。”br   “啊,屋里请,屋里请。”子路急忙把晏婴家臣让了进去,里面,孔丘正在研究周礼。听说晏婴派人来了,恭恭敬敬地问:“啊,晏婴先生有什么指教?”br   “晏婴先生让我回答你的问题。我晏婴家族世代效力于齐国国君,要不是行得正站得端,早就出局了。我听说。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优点;不喜欢一个人,就看他什么都是缺点。所以,喜欢的就说他好话,不喜欢的就说他坏话。我是一颗红心辅佐三个国君,所以都能融洽;若是三颗心跟着一个国君干,那一定干不好。如今孔丘先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根本不了解情况就在那里说我的坏话。告诉你,身正不怕影子歪,脚正不怕鞋子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孔丘这些年来穷困潦倒,四处碰壁,我说你什么了吗?你现在是打鱼的笑话砍柴的,种地的指责打猎的,你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从前我以为儒家挺值得尊重的,现在我蔑视你们。好了,话我转达完了,再见。”晏婴的家臣连珠炮一般痛斥了孔丘一顿,连屁股都没有拍,转身走了。br   孔丘目瞪口呆,这一切太突然了。过了半晌,才回过味来。br   “唉,我真傻,我怎么在齐国议论晏婴呢?我缺心眼啊。”孔丘自我批评,心里埋怨齐景公出卖了自己。孔丘不知道,当国君的根本不懂得人情世故,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为别人考虑的。br   “那,怎么办?”子路问。br   “看见没有,古人说过:言发于迩,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一个人的言行,别人都看在眼里。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要乱说。我私下议论晏婴,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我错了。错了,就要认错,就要道歉。赐,你去一趟,道个歉。”孔丘派端木赐去给晏婴登门道歉。端木赐就是子贡,在孔丘的弟子中最为能言善道。br   子贡领了老师的指令,去道歉了。br   这一边,弟子们都有点沮丧,老师竟然被人骂了一顿还要给人道歉,大家都有点愤愤然。br   “老师,晏婴仗势欺人,他难道就是圣人,就没有过错?”子路大声说道。br   “嘿嘿,好像也不是吧。齐灵公这人很邋遢,晏婴就劝他整洁;齐庄公喜欢打仗,晏婴就劝告他慎战;齐景公很奢侈,晏婴就处处简朴。可以说,晏婴确实很善于辅佐君主。可是,晏婴对上面好,对下面可不怎么样,说起来,不过是个小人罢了。”孔丘说道,有些为自己圆场的意思。br   孔丘的原话是: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子春秋》)br   子贡并没有见到晏婴,因为晏婴根本不屑于见他。因此,子贡只是向晏婴的家人转达了孔丘的道歉。br   原本以为风波已经过去,可是两天之后,风波再起。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br   晏婴的家臣又来了。br   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又来干什么?孔丘的弟子们都有些奇怪。br   “孔丘先生,听说你说晏婴先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晏婴先生很生气,又派我来见你,让我回答你这个问题。晏婴先生说了:我这种人,不能靠收学费养家糊口,为什么呢?因为等待我提供祭品祭祀的同族人就有数百家,而等着我封邑的粮食养家糊口的士人也有数百家,我如果不能跟国君和谐,不当好我的官,怎样做到这点?我跟你这个收学费的人相比,到底谁对下面的人好一些?”晏婴的家臣说得毫不客气,孔丘师徒一屋子尴尬。br   这又是哪个多嘴的把孔丘的话给说出去了?br   看来,缺心眼的不止孔丘,还有不知道哪个弟子。br   “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我听说啊,如果一个人比别人强,那就把别人当朋友;如果一个人不如别人,那就把别人当老师。现在我随便议论晏婴先生,晏婴先生批评得对,确实批评得对,晏婴先生就是我的老师啊。麻烦您替我向晏老师赔罪,我错了。”孔子又认错了。br   知道自己错了,就勇于认错,这是孔子的优点。br   晏婴的家臣撇了撇嘴,走了。br   恭恭敬敬送走了晏婴的家臣,孔丘师徒回到了住处。br   “老师,晏婴也太盛气凌人了。”有学生又在为老师打抱不平。br   孔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心说要不是上次你们替我不平,我怎么会又犯一次错误呢?还让我犯错误啊?br   “胡说,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人家晏婴先生造福这么多人,人家到处吹嘘了吗?人家弥补了三个国君的不足,人家居功自傲了吗?没有啊,晏婴,那就是君子的典范啊,今后谁要再说他的坏话,我跟谁急。”孔子大声说道,从此之后,做梦也不会再说晏婴的坏话了。br   过了一段时间,齐景公觉得事情差不多也算过去了,决定要咨询晏婴的意见,准备给孔子一块封邑,就把他留下来当晏婴的助手,共同管理齐国。br   “不行,这人不能用。”晏婴强烈反对。br   “为什么?”br   “孔丘这个人非常自以为是,不能教导百姓;喜欢礼乐,却不懂得治理国家;嘴上夸夸其谈,行动力很差,干不好自己的本职;提倡厚葬,提倡长年守孝,劳民伤财,重死人不顾活人;治理国家,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儒家那点精力都花在面子上了,穿衣戴帽讲究得不得了,用他教育学生那套东西教育百姓,那怎么行?周朝越来越衰弱,可是乱七八糟的礼节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多。如今孔丘的这一套就是这样,讲究繁文缛节,讲究排场和歌舞,哗众取宠。看上去很博学,实际上都是些没用的垃圾;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根本没有想到百姓的疾苦。看看他们那一伙人,他们的学说在鲁国都没人稀罕,他们挣的那点钱连自己都养不活,只知道搞些邪术来迷惑国君,用声乐来愚弄人民。他们的学说不能用来教导百姓,他们的治国理念狗屁不通。如果用他,齐国就要跟鲁国一样衰落了。”晏婴说得很激动,把孔丘的学说贬得一无是处。br   齐景公点点头,晏婴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br   齐景公决定不用孔丘,可是,也不好意思明说。br   此后,孔丘又托关系见过齐景公两次,齐景公每次都很热情,可是,绝口不提请孔丘留下来担任个什么职务,也绝口不提给他封邑的事情。同时,齐景公还注意到了,孔丘似乎只对礼乐感兴趣,一旦谈到国际形势和国内斗争,他就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br   时间不长,孔丘看出来齐景公的意思,也从侧面了解到了晏婴的态度。br   “唉,走吧,回鲁国吧。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地,走吧。”孔丘对齐国绝望了,带着弟子们南下回国了。br   尽管与晏婴没有见过面,孔丘对晏婴始终心怀敬畏。br   【春秋宝剑】br   孔子走后不久,又有人来见齐景公,并向他献上一把宝剑。宝剑看上去不错,因此齐景公派人去请晏婴来一同鉴赏。br   “这把剑怎样?”齐景公问晏婴。br   “是一把好剑。”晏婴拿起宝剑,翻来覆去看了一遍说。br   “算是天下名剑吗?”br   “这虽然是一把好剑,可是与天下名剑相比,就太小儿科了。”晏婴答道。br   “那什么剑才是天下名剑?”br   “主公听说过巨阙和干将没有?”br   “没有。”br   “那我给你讲讲。”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起春秋名剑来。br   越国有一个铸剑师名叫欧冶子,铸剑技术天下第一。br   楚灵王爱剑如命,于是派风胡子到越国去找欧冶子,要定做三把宝剑,价格随便开。br   “好,我接单。”欧冶子接了这个外国大单,平时也就打打菜刀斧头之类,白白浪费了技术。如今若是这三把剑铸成,够吃一辈子了。br   收了定金,接了单之后,欧冶子开始准备铸剑了。br   要铸好剑,除了工艺技术之外,还需要三个条件:铁英、亮石和寒泉。所谓铁英,就是上等的铁矿石;所谓亮石,是用来磨剑的石头,类似钻石;所谓寒泉,就是冶炼用的好水。br   有了资金,欧冶子底气足了,于是带着徒弟,满世界寻找这三样东西。br   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欧冶子总算把这三样东西找齐了。br   这三样东西,都出于龙泉(今浙江龙泉市)。欧冶子先在龙泉秦溪山的两棵千年松树下发现了七口古井,这七口古井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井水明净如镜,冷澈刺骨,是少见的上等寒泉。于是,欧冶子师徒就在这七口井旁凿池储水,这就是剑池。br   在龙泉境内的茨山,欧冶子发现了上等的铁英,而在秦溪山附近,发现了一个亮石坑。br   材料具备之后,欧冶子师徒修炉炼铁,之后铸剑。br   整个冶铁铸剑过程用了一年,终于铸出了三把宝剑。br   第一把叫做“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br   三把宝剑剑型完美,熠熠生辉。最神奇的是,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就像腰带一般,松开之后,剑身立即弹开,笔挺笔直。如果这是铜剑,绝没有这么柔韧。br   三把宝剑的剑锋锋利无比,软硬通吃。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就被切成两半。斩铜剁铁,就像削泥去土。br   能够制作成这样的宝剑,需要极其先进的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br   三把宝剑造好,欧冶子献给了楚灵王。拿到宝剑,楚灵王大喜过望,重重赏赐。br   三把宝剑中,龙渊和泰阿更为著名。br   龙渊剑又称龙泉剑,唐代在欧冶子铸剑所在地置县,以剑名命名为龙渊县,后来避唐高祖李渊的讳,改称龙泉县,而龙渊剑也就正式称为龙泉剑。br   泰阿又叫太阿,常用来总称宝剑。br   后来,太阿宝剑被秦始皇得到。李斯《谏逐客书》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三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龟之鼓。”br   再之后,到了晋朝,龙泉和太阿再次面世。《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br   如今,三把宝剑都已经失传。br   太阿倒持,这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授人以柄,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br   欧冶子为楚王造剑,很快越王允常就知道了。br   “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工匠,我自己为什么不造几把好剑呢?”越王允常这样想,于是派人去找欧冶子,要他为自己造剑。br   “大王说了,要五把宝剑,限期一年。”越王特使下了命令。br   欧冶子有些不太高兴,因为来人不仅态度恶劣,而且不给报酬。虽说现在钱有的是,为自己的国君作点贡献也没有什么。可是,国君也不能因为别人爱国就欺压别人啊。br   欧冶子不想给越王铸剑,问题是,如果不给越王铸剑,就只能逃到楚国去,可是背井离乡终究不是什么好事,何况楚国也不是太安定。br   “算了。”欧冶子最后还是决定给越王铸剑,不过再花那么大工夫铸铁剑就不会干了,要铸,只能铸铜剑。br   对于欧冶子来说,不干就不干,既然要干,就一定要干得最好,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欧冶子在湛卢山(今福建松溪县)建炉开工,再造宝剑。br   一年时间,欧冶子铸了五把宝剑,三长两短,分别是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其中,湛卢剑最为精致,被称为中国第一名剑。br   后来,越王允常把湛卢、巨阙和鱼肠送给了吴王,之后落在公子光手中,鱼肠剑用来刺杀吴王僚。br   据传,湛卢剑在唐时为薛仁贵获得,宋代则到了岳飞手中。岳飞父子遇害后,湛卢剑不知下落。br   四十多年前,越王勾践剑出土。该剑出土时完好如新,锋刃锐利,剑身满布菱形花纹,用鸟篆刻镂的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质子X射线荧光非真空技术分析得知,剑是用相当纯粹的高锡青铜铸成的,黑色花纹处含有锡、铜、铁、铅、硫等成分,铸造工艺非常高超。br   现今留世的吴王诸樊剑、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锋锷犀利,装饰精美,其剑身上的暗纹,至今仍是世界科技考古学者苦思冥想的难题。现在,先秦宝剑的防锈防腐蚀技术解密了,原来兵器的表面有一层十微米的铬盐氧化物。美国掌握这种技术已经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br   与欧冶子同期,吴国还有两位铸剑高手,那是夫妻二人,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有说法干将与欧冶子是同门师兄弟,也有说干将是欧冶子的徒弟。br   干将和莫邪曾为吴王阖闾铸剑,两人同样是四处寻找好的铁矿石,“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在熔铸过程中,金铁不能熔融在一起,莫邪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削下来扔进炉中,于是“金铁乃濡”。br   这样说来,这不仅是铁剑,而且是合金剑。br   最终,铸成宝剑两柄,就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一把干将、一把莫邪。br   两把宝剑,干将和莫邪私藏了干将,只把莫邪献给了吴王阖闾。br   可惜的是,干将莫邪到后来只剩下传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下落。br   【欲速则不达】br   转眼到了齐景公四十八年,晏婴七十八岁了,齐景公也已经年过六十。br   感觉到自己的去日无多,晏婴请求把自己的封邑全部上缴,齐景公一口拒绝,因为齐国没有这样的先例。br   在这一点上,晏婴和叔向是一样的。br   终于,吹灯拔蜡的时间到了。br   晏婴鞠躬尽瘁了。br   晏婴去世的当天,齐景公正在外地游玩,骤然听说晏婴去世,哪里还有心情游玩?br   “快,去晏婴家。”齐景公下令。br   马车开始奔驰起来,可是齐景公还是嫌慢。br   “你怎么赶的车?怎么这么慢?”齐景公大声呵斥御者。br   “我,我已经是最快了。”御者小声回答。br   “快个屁,还不如我走得快。停车,我下去走。”齐景公急了,然后不等车停稳,从车上跳了下来,一个踉跄险些摔倒,然后大步向前走去。br   坐在车上嫌车慢,下车自己走路才发现车比自己走路快得多。br   “停车停车,让我上去。”齐景公没走出几步,赶紧又上了车。br   没走多远,齐景公又嫌车慢,跳下了车。br   就这样一会上车一会下车,一共四次上下车,齐景公总算是急匆匆地赶到了晏婴的家中。br   晏婴安详地躺在床上,齐景公不顾一切扑了上去,伏尸大哭,不是假哭,是真哭。一边哭,还一边哀号:“夫子啊,你活着的时候整天监督我,纠正我的错误。如今你走了,我可怎么办啊?呜呜呜呜。”br   齐景公哭得很伤心,他是真的明白晏婴的价值,真的敬爱晏婴。哭了一阵,齐景公突然跪下来,把自己的玉佩摘下来,放在了晏婴的身上。br   “主公,这不合乎礼啊。”一位叫弦章的大夫提醒齐景公,因为齐景公的玉佩只能陪葬国君。br   “什么礼不礼啊?夫子不在了,国家说不定都要灭亡了,还讲什么礼?”齐景公没有理睬弦章,不仅把佩玉放在晏婴身上,还把自己的帽子也摘了下来。br   齐景公哭了很长时间,之后才恋恋不舍而去。用《晏子春秋》的话:哀尽而去。br   《史记》中有“管晏列传”,晏婴和管仲放在一起,可以说“得其所矣”。当然,从能力和成就上来说,晏婴比管仲有差距。br   太史公称赞晏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以司马迁这样高傲的人,愿意做晏婴的马仔,可见得对晏婴的人品有多么崇拜。br   后世有《晏子春秋》记述晏子的言论事迹,流传至今,内容非常精彩。关于《晏子春秋》,作者历来有争议,比较公论的说法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中的墨家人物所著,因为晏子的思想与墨家较为契合。br   晏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民本思想非常严重,因此不受历代统治者的待见。br   晏子的崇高人格令人景仰,即便是遭到他痛斥以及排斥的孔子也对他充满敬意。《孔子家语•辩政篇》里孔子说道:“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孔子认为晏子爱民和恭敬,自己把他看成兄长。lt;/pregt;lt;/divgt;
5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儒家思想就是儒家
热度 1 稻草 2015-7-8 09:25
儒家的思想根基是孔子的思想,后来的孟子,董仲舒,朱子等等各大小儒家都在解释这个体系,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但在朱子以后解释就搞到唯心主义上面去了,把中国的文化的龙脉给弄没了,中国也衰落了。中国现在有人提出要重新解释这个体系,使之成为主流文化。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原因是儒家的思想体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就象一架拖拉机,你一定要把它打扮成宝马车,这肯定不行。 儒家的天地君亲师,刑律、道德与礼节,加上中庸。它的逻辑实际是易经的整体逻辑,但又不彻底,加上易经本身也缺乏客观操作性。民本思想就 是 不彻底的易逻辑,刑律、道德与礼节的社会架构就很朴素,天地君亲师的关系处理也是很朴素的。现在把新的社科成果解释进这个体系,完全没有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在当代社会,自然与人类社会本身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还记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可见,当时社会见人一面多难,报个信都十分困难。现在手机一拍摄,就传给朋友家人了。这在古代只神仙才能做得到。 因此,一切都变了,我们的文化体系是不是该变呢?当然要变。不能因为困难重重,就不要建立中国的新文明体系了,这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与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童丽 - 春江花月夜.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37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孔子思想体系的致命缺陷
稻草 2015-4-12 09:45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从君王开始的,君王是他的逻辑出发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也是规范这种秩序的,孔的思想体系就是以易学逻辑为基础的,他从易中得到中庸的概念,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中庸是在一个平衡的概念,即易经的三才之道的逻辑。 这并没有错误,一个国家是应该以君王为中心,这样国家才会稳定健康发展。孔子生在春秋时期,其后是战国时期,各国都在你争我夺,都有国家的生存之忧,依当时的人们的思想水平来讲,还是法制管用,能够团结国内的人们一致抗敌,秦国后来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孔子并没有看透这个,仍然奔波于各国推销自己的理论,但孔子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人采用他的所谓儒家治国理念。后来,汉朝一统天下后,国家稳定了,孔子的思想就可以发生作用了,思想的幼苗在汉朝肥沃的政治土壤里,就开始茁壮成长了。 这也不得不说明,孔子的思想建国是不合适的。由此引申,孔子的君主假设也是有缺陷的,如果君主不是他假定的“仁”咋办?他当然说过,要反对,但他在他的所谓一以贯之的体系里并没有提出解决之道。相反,象岳飞、袁崇焕等这类忠臣就是死于他的这个缺陷。 毛泽东同志,通过运用、借鉴马克思主义,找到“造反有理”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伟大贡献,正好弥补了孔子这个儒家体系的缺陷。 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理论,必然是要综合了孔子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新理论。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孔子逻辑与美国逻辑
热度 2 岳东晓 2015-2-7 03:17
( 续前篇讨论 )逻辑一词是翻译自希腊语,logos 。所谓逻辑,就是讲思维的正确性,是进行有效思维的方法。逻辑不对,根本就是错误的思维,而错误的思维没有价值。 逻辑是正确思维的方法,而伦理是正确行为的理论。逻辑是伦理的基础。没有逻辑的伦理观念也就是错误的伦理。儒家学说的自相矛盾与被指责虚伪正是其缺乏逻辑的结果。 让我们具体看看,“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个孔子法则很简单,A 不愿 B,因此A不能将B加于C。 这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例外或者限制。以警察抓小偷为例,如果套用这个孔子法则:警察(A)不愿被关进牢里(B),因此A不能将B施于小偷(C)。这是孔子法则的正确运用。 按孔子法则,小偷还可以给这样教育警察:警察不愿自己饿死,因此警察不能让小偷全家饿死;但小偷没有其他本事,不偷全家只有饿死,警察如果抓了小偷,小偷全家只能饿死,所以警察不能抓小偷。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孔儒逻辑的薄弱。(这个举例里警察完全可以替换成普通人 ) 从上述孔子法则根本无法推出,如果A不愿B,而C做了B,则A可以将D加于C (警察不愿他人被偷,小偷偷了,所以警察抓小偷)。注意,如果有这样的法则,这就不是上述孔子法则。孔子法则里有三个变量,A、B、C,这里出现A、B、C、D四个变量,如果要给名字,且称之为美国法则。美国人说,美国人认为X不能搞核武,伊拉克可能搞了核武,所以美国人打击伊拉克。 美国为什么成功?至少它在逻辑上能够自洽,而不是自相矛盾,所以美国能够前进。中国要发展必须抛弃孔子逻辑、学习美国逻辑。 孔儒号称奉行孔子逻辑,给人扣帽是孔儒的强项,实际上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又是一套。中国在孔学非逻辑蔓延之后就是在作茧自缚、自己折腾、不断内耗,也就停滞不前。 孔老二的处世哲学是国民党军事溃败的原因之一 。 直到毛泽东罢黜孔儒、独兴科学,中国才又开始迅速进步。 按孔子逻辑,中国自己有核武、不愿意被指责为核武强权,所以中国也不会指责日本图谋核武。这种孔子逻辑显然是自杀性的。如果按美国逻辑,中国认为日本不能搞核武,日本可能搞核武,所以中国可以打击倭寇。这个美国逻辑显然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PS: See, Kant's comment on " Do not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not done unto yourself " : “ the criminal would on this ground be able to dispute with the judges who punish him ”
个人分类: 中日关系|7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孔子逻辑
热度 9 岳东晓 2015-2-3 13:23
与 lfyhao 好友 在这个讨论中 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这个很重要。我的观点如下,请大家讨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 认为这是孔子的逻辑,而不是中国逻辑。 但逻辑从来不是儒家的强项。儒家的强项是扣帽。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缺乏逻辑证明。为什么自己不乐意的,就不能施于人呢? 我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我不喜欢的,不等于对别人没好处。 比如说警察抓罪犯,按照这个孔子逻辑,警察自己不愿被关进牢里,就不能把罪犯关进牢里。 另外这个孔子”逻辑”似乎被推广到:只有自己完美无缺的,才有资格去管他人。这又是一个大大的逻辑错误。中国人按照这个非逻辑,总喜欢用这种方式辩论: 你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所以你没资格指责我。其实,A出错是A自己的责任,不等于A不能纠正B的错误。比如说,数学老师曾在黑板上误写了 2+1=4,他不能在阅卷时给算出 1+2=4的一百分。老师自己犯的错误应该受到批评,别人同样的错误独立于老师的错误。徐才厚贪污的钱以吨计算,你也不能说他处理其他人贪污是错的,而只能说他知法犯法。 中国从采用孔子非逻辑治国之后,就一直走下坡路。毛泽东把孔子废为糟粕,中国采取了积极进取、敢于以共和国意志加于外国的战略,中国才有今天。如果以孔子思想处理国际事务,中国将处处被动。
个人分类: 地缘政治|784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易学基础
热度 6 稻草 2015-2-3 12:13
一、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观察之上的,是注重于社会经验的总结的结果。这种观察的思想是易学中的“易有太极”的思想,易是指整个宇宙,太极是大到极限是有限的意思,对于孔子而言他观察到的社会大到极限也就是国家,那就是太极了。我们看到孔子并没有借助神来解释这些,也没有搞先验论,而是直接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易经的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建立了他的道德体系的六个基本概念即仁、义、忠、信、孝、弟,和十二个次概念即礼、恭、宽、敏、慧、知、勇、温、良、俭、让、敬等。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是孔子观察社会的结果,例如孔子考察了社会的家庭和国家,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规范家庭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个道德范畴“孝弟”,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国家的君臣关系以家庭关系为扩展,是“君以礼使臣,臣以忠诚事君。” 二、孔子道德范畴运行体系的建立也是基于易学思想。易学“太极生两仪”,是指事物的平衡总是靠相反的两个方面来互相牵制的。仁、义、忠、信、孝、弟等之间发生矛盾时用中庸来解决,孔子说中庸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实际这是孔子利用易学“三本体稳定论”的三生万物中的一个因素构造出来的,即矛盾包含两个因素,加上中庸就是三个因素了,那么整个道德体系运行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三生万物的思想是易学整体性思想的体现,是比辩证逻辑更高一级的整体逻辑形式,是中国人的伟大贡献,只是没有被当代逻辑学所重视。实际上中国学者王习加吴建勋对此进行了当代诠释,并建立了统一逻辑方法论(看他们的 《破解科学统一的密码》 一书)。孔子道德体系的进一步的推理可以通过两仪生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等各种无穷的卦象进行,比如前面的12条次概念就可以通过前面的6条基本概念推理出来 。这样,我们再看看孔子的道德体系运行的规则即言行一致,奉公抑私,存公废私,重义轻利等,就是他的中庸之道的具体结论与解决方案了。可以说,孔子只要根据易经对他的基本概念,进行易学运算就会得出许多至理名言,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是中国的文宣皇帝,开的是“金口”了,这些所谓的“金口玉言”后来成了《论语》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说易学是一种公理化的数学,那么孔子只不过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借助易学数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体系罢了。 我们提倡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是要回到孔子最初的学术思想上来,获得最初的灵感,再对现实社会观察分析,建立新的文明体系,进而复兴中华。 注:基于国学的中国重提,这是我的旧文,重发一下,中国诸子百家都是以易学为基础的,有时间再写写诸子,太忙。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4495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热度 10 稻草 2014-11-20 18:43
北宋年间,有一天,浙江宁波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祭拜礼成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惭。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洙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洙就帮家里牧鹅,利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仅是孔夫子的学生,就有一半还多。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肯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生气,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洙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从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 “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 “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 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有赏!有赏! 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 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神童诗 -----作者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岧峣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 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个人分类: 生活转帖|413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孔子该批判吗?
热度 6 稻草 2014-9-27 10:31
孔子该批判吗?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中庸之道。中庸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这是孔子的原话,它是孔子道德体系的逻辑规则,是最活跃的因素,意思是道德概念发生矛盾时要以中庸来解决,中庸是一个矛盾的整体概念,是易经整体性逻辑的体现。中庸作为一个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逻辑概念是无可厚非的,是他运用易学思想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精华,我们必须继承。 中庸作为一个社会道德政治概念,它要解决社会道德与政治问题中的矛盾,这是一个整体逻辑的体现,那么道德的最后一个具体的整体是什么呢?就需要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当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文明,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不高,信息也不发达,物产并不丰富,家概念是国家政治的主体基础,这样一来,封建君主制就成了 国家的组织形式 。孔子的思想道德理论正是以家为基础来构建的,它是时代的产物,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就有时代的 局限性 。 因此,孔子可继承的部分是他的思想道德体系的逻辑体系本身,要批判发展的是他的时代局限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6655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易学基础
热度 3 稻草 2014-9-19 10:16
一、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关系的观察之上的,是注重于社会经验的总结的结果。这种观察的思想是易学中的“易有太极”的思想,易是指整个宇宙,太极是大到极限是有限的意思,对于孔子 而言他观察到的社会大到极限也就是国家,那就是太极了。我们看到孔子并没有借助神来解释这些,也没有搞先验论,而是直接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易经的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建立了他的道德体系的六个基本概念即 仁、义、忠、信、孝、弟,和十二个次概念即 礼、恭、宽、敏、慧、知、勇、温、良、俭、让、敬等。这些概念的出现都是孔子观察社会的结果,例如 孔子考察了社会的家庭 和国家,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规范家庭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个道德范畴“孝弟”,即“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国家的君臣关系以家庭关系为扩展,是“ 君以礼使臣,臣以忠诚事君” 。 二、孔子道德范畴运行体系的建立也是基于易学思想。易学“太极生两仪”,是指事物的平衡总是靠相反的两个方面来互相牵制的。 仁、义、忠、信、孝、弟等之间发生矛盾时用中 庸来解决,孔子说 中庸为“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 庸 实际这是孔子利用易学“三本体稳定论”的三生万物中的一个因素构造出来的,即矛盾包含两个因素,加上中 庸就是三个因素了,那么整个道德体系运行就完全没有问题了。三生万物的思想是易学整体性思想的体现,是比辩证逻辑更高一级的整体逻辑形式,是中国人的伟大贡献,只是没有被当代逻辑学所重视。实际上中国学者王习加吴建勋对此进行了当代诠释,并建立了统一逻辑方法论(看他们的 《破解科学统一的密码》 一书)。孔子道德体系的进一步的推理可以通过两仪生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等各种无穷的卦象进行,比如前面的12条次概念就可以通过前面的6条基本概念推理出来 。 这样,我们再看看孔子的道德体系 运行的规则即言行一致,奉公抑私,存公废私,重义轻利等,就是他的中 庸之道的具体结论与解决方案了。可以说,孔子只要根据易经对他的基本概念,进行易学运算就会得出许多至理名言,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是中国的文宣皇帝,开的是“金口”了,这些所谓的“金口玉言”后来成了《论语》的一部分内容。 我们说易学是一种公理化的数学,那么孔子只不过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借助易学数学,从而建立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体系罢了。 我们提倡中华文明的复兴,就是要回到孔子最初的学术思想上来,获得最初的灵感,再对现实社会观察分析,建立新的文明体系,进而复兴中华。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36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亚里士多德抚慰了孔子沮丧的心灵
热度 3 稻草 2014-9-17 23:33
孔子一辈子推销自己的学术思想,终无人采用,孔子为此十分沮丧。孔老先生死后100多年,古希望的亚里士多德给了他一个令人欣慰的答案,思想的政治化需要时机。这位欧洲的 亚里士多德 后辈是古希望最辉煌时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教授了这位皇帝政治与伦理学,及科学思想等,但亚历山大除了对他的科学思想表示相当的支持外,政治与伦理的并没有完全付诸于他的政治。尽管后来,他死后,帝国分裂,罗马的统治借助了亚历士多德的思想而统治欧洲上千年。 由此可见,假如孔子象亚里士多德一样是皇帝的老师,他的思想也不会很快付诸政治,他需要合适的时机,那就是后来的汉朝。
个人分类: 原创散文|347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孔子反戰思想
热度 2 wx1wx2 2013-1-10 13:41
不患寡而患不均 (摘抄于百度百科) 原文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翻译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简析   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
个人分类: 中國改革|45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0 10:28 , Processed in 0.087652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