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达尔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数理思维对生物学的奠基性贡献
岳东晓 2016-7-8 17:19
看了一篇文章,提到 薛定谔1944年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引发了生物学的革命。其实,数理科学对现代生物的决定性贡献远远早于薛定谔,而至少可以追溯到孟德尔(Mandel)。 孟德尔本来是一个物理学家,研究气象、气压之类。他用豌豆进行实验,有的豌豆粒是圆的,有的是皱的。他用纯种的圆豌豆跟纯种的皱豌豆杂交后,发现下一代豌豆全部是园的。然后,他用这杂交出来的圆豌豆培育下一代,发现四分之一的豌豆是皱的,四分之三是圆的。其实类似的实验达尔文也做过,也曾得到1:3的比例。但达尔文毕竟只是个观察敏锐的自然学家,对这种整数比例不敏感,也没去想这背后的机理。但孟德尔以其数理的底子,立刻意识到整数比例背后必有简单的机制。他从这个比例推出这是显性与隐性的遗传因子的作用的结果。孟德尔这个发现使人们对遗传机制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虽然并不知道遗传物质是什么。 放射性发现之后,有物理学家用射线轰击实验生物的样本,观察引起遗传突变的最小辐射剂量,从这个推断出遗传因子的大概由1000个原子组成。 薛定谔著名的是他的量子波动力学方程。在 《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他 对生物学从物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当时生物学界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的载体。薛定谔根据物理原理做出下列判断:生物个体的发育及功能都是由染色体中的代码 (CODE)决定,细胞分裂时,代码被复制,在突变体中代码不再相同,而是在一处出现差异,用原子来编写这个代码就像摩尔斯电码(二进制),染色体内的代码纤维可以称为非周期性的有机晶体,这是生命的物质载体(“ It is these chromosomes, or probably only an axial skeleton fibre of what we actually see under the microscope as the chromosome, that contain in some kind of code-script the entire pattern of the individual'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of its functioning in the mature state. ” “ How do the chromosomes behave on mitosis? They duplicate -both sets, both copies of the code, duplicate.“ In the mutant the two copies of the code-script are no longer identical; they present two different 'readings' or 'versions', at any rate in that one place.” A well ordered association of atoms, endowed with sufficient resistivity to keep its order permanently, appears to be the only conceivable material structure that offers a variety of possible('isomeric') arrangements, sufficiently largeto embody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determinations' within a small spatial boundary.” “ Indeed, the number of atoms in such a structure need not be very large to produce an almost unlimited number of possible arrangements. For illustration, think of the Morse code. The two different signs of dot and dash in well-ordered groups of not more than four allow thirty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 “ To give the statement life and colour, let me anticipate what will be explained in much more detail later, namely, that the most essential part of a living cell-the chromosome fibre may suitably be called an aperiodic crystal. ” “ Organic chemistry, indeed, in investigat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molecules, has come very much nearer to that 'aperiodic crystal' which, in my opinion,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life. ” “ We might quite properly call that an aperiodic crystal or solid and express our hypothesis by saying: We believe a gene -or perhaps the whole chromosome fibre -to be an aperiodic solid. ”)。 薛定谔这个描述虽然纯粹是从物理角度进行推测,但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探索方向。 这使不少本来研究物理的转向生物,包括Francis Crick 与Maurice Wilkins。比这二人年青10来岁的 James Watson 在读了薛定谔的书后则是直接选择了生物专业。这三人在1953年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薛定谔的非周期性有机晶体终于被发现。 剩下的就是历史。
个人分类: 科普|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法国刘学伟博士的博客 人类种族之间存在明显智力差异的宏观证据 ...
热度 1 light 2015-12-1 11:04
关于环境、智力、文化的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 人类种族之间存在明显智力差异的宏观证据 现在接着第一部分说。感兴趣者,请回头看第一部分。这样论述自然更完整。数日后,还会有第三部分,然后就结束了。这个第二部分是整文的核心部分。 在林恩和玩哈林的《智力上的种族差异》( Race Differences in Interlligence)一书的总结论中,关于人类种族间的智力差异,作者 Richart·林恩总结了10个整体性的论据。这里把顺序调整一下,归并一条,俭省一条,现剩八条,复述(也有少量发挥)如下: 第一、新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关于生物学演变的基本原则是,当一个物种的下属种群占据不同的环境并在地理上被分割以后,它们的基因就会分别各自发展(分道扬镳),先成为不同的变种(亚种),然后变成不同的物种。变种(亚种)与物种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殖隔离。具体到人,各个种族当然是智人这个物种下面的亚种。 人种的分化也只可能循同样的途径。各方面的基因都会根据各自的具体环境分头演化。(热带居民肤色变深而温/寒带居民肤色变浅。)比如包括身高体重、体型、肤色、头发和眼睛、基因疾病的流行程度和血型在各个种族/族群之间,都有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在演变。认为唯有智力不会因为他们各自长期所处的复杂程度不同的环境分头演化是不合逻辑的。当然现代人类社会环境复杂程度开始趋同,智力的发展也会趋同,但离真正同化还相当遥远。因为这个趋同的时段还远不及以前大不相同的时段长,并且迄今为止,趋同的程度还有限 。 第二、特定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中的IQ分数的稳定性只能用基因因素来解释。低智商的种族如此,高智商的种族亦如此。 首先是欧洲人无论在欧洲本土,还是在以他们为主体的殖民地,还是在他们仅占少数,甚至极少数的其它种族的地盘,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表现出优良的素质,取得优秀的发展成就。 其次、犹太民族和中日韩三个东亚民族也是这样,无论他们在自己的故土上,还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是在发达富裕的国家中,还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中,是居于多数,还是居于相对的、甚至绝对的少数,除了华人在新加坡,他们一般也从未在海外拥有全面的政治权力,但是他们依然毫无例外地可以取得极好的发展成就。 而祖居撒南非洲的尼格罗人,则无论是在他们的祖国,还是在他们占绝对多数的移民地(加勒比海岛国),还是在拉美的发展中或半发达的国家,还是在西欧北美的发达国家,无论是他们自己握有政治主权,还是处于被支配的少数地位,他们的发展水平都是一贯的最低。 那些混血种族占主导多数的国家/地区(主要是拉丁美洲),其发展水平,总是居于前述两类种族自行主导的国家/地区之间,完全没有例外。 第三、在多种族混居的环境中,无论这个特定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国家是穷还是富)如何,处于哪个洲份,他们也各自稳定地保持各自的智力和发展特征。高的恒高,低的恒低。那些混血的种族的发展成就也毫无例外地处于前述两类种族的中间。 如果说各种族的智力发展,由环境决定,当如何解释,上述三类种族,在无论何种发展水平的多种族混居的国度中,总是按照一样的固定的顺序排列发展水平? 第四、不同种族的素质解释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先祖由采集-狩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转变程度。高素质的种族成功、完整地完成了这个转变。素质较低的种族依次只部分、局部或完全没有完成这种转化。素质最低者直到现代依然停留在采集-狩猎时代。 第五、种族的素质差异在以后建立城市和文明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明的特征是文字、数字系统、律法和政府机构等。在旧大陆,除了撒南非洲,各个主要种族都建立起了文明。在新大陆,印第安人建立起了一些半截文明(有城市、农业,但没有金属工具、牲畜动力和文字与数字的不发达等)。在撒南非洲,则没有建立起过早期文明。而且这些文明持续的长度和历代、直到当代的成就都表达了建立这些不同文明的不同种族的素质水平。 比如书面文字,没有一个撒南非洲或类似的原始部族,拥有过自行创立的文字。连那么辉煌庞大的印加帝国文明还是结绳记事呢。本人还亲自询问过一些非洲朋友,他们的当地语言有没有办法表达巨大的数字。他说没有。如果有必要时,他们就使用英语法语或阿拉伯语的相应词汇。 第六、收养研究表明,不同种族的孩子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大以后,他们还是顽固地表现出自己种族本身的智力特征,并不因相同的成长环境而表现出同等或近似的智力水平。(不要把IQ指数和他们达到的学业和事业成就混淆。前者是潜力,后者是这个潜力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表现。这是可以依据努力和外人的帮助等发生更大改变的。) 其实、种族混居就相当于群体上的收养研究。不同的种族进到同样的环境中。(这个同样的环境可以是在富国、也可以是在穷国、或中等发展的国家。)然而,这些不同的种族还是顽固地表现出他在母国所具有的一切。同化/融入从来都不完全。只有同样或相近的种族,同化/融入才能良好进行。 有心理学家提供实验证据说明,被良好的家庭收养的智商较低的儿童其实在十数年中就可以取得十几个点的智商改善。那么进入发达国家居住的非裔的各项生活条件,比在非洲可是好了太多。如果智商仅依靠环境就可以改善得那么快和多,300年的时间,在美国的非裔实在应当取得更大的智力进步。事实上,在美国,两个种族之间的智力差距已经由300年前的两个标准差缩小到一个。照这个速度,再过300年,这个差距就应当差不多消失了。 第七、双胞胎研究都表明,个体智商具有高度的遗传性。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两个双胞胎,分别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会表现出与环境完全无关的高度智商同质性。大体上是80%的遗传,20%的变异和外界影响。(不要把这个同质性的纯智力g与学业成绩混淆。不要把液态智力和晶化智力混淆。) 一个种族的智商,就是这个种族所有成员的个体智商的匀值。不能设想,种族的智商没有遗传性。其实,研究每一个特定种族到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就是这种放大了的双胞胎研究。但是事实上,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抛弃母国的遗传基因和遗传文化。改变慢而有限。 美国的大批黑人离开故国已有三百来年,十来代。他们的智商其实已经比一直在故土的同胞高出一个标准差。也就是平均一代1.5百分点的增长。那么3000年是100代。不同的种族/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他们的智力差距可以演化得相差多少呢? 第八、种族差异在如此众多的不同的地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在早期和随后的文明的以数千年为跨度的发展中的高度稳固性,和无论在哪里的调查都可以发现的智力的遗传性,需要一个符合逻辑的科学的解释。 其实,根据林恩提供的材料,笔者都还可以给人类不同族群之间智力有差异加一条雄辩的证据。就是那些现在还在各个偏远地方残存的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民的智力状况。根据到那些地方去过的人类学家的描述,他们当然是人,但如果认为他们的智力和比如欧洲人一样,那是极为可笑的。 举个例子,在他们的数学里面,只有四个数字,分别是:一、二、少(few)、多(many)。如果有七件东西需要计数,他们会说:二、二、二、一。 那么不同的人类族群拥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就已经证明了吗? 人类的智力怎么可能是在还没有走出非洲以前的某一天就被哪位神仙锁定而以后再也不发展了呢?怎么可能在这之后的10万年中,在境遇如此不同的各个族群中像操练中的士兵齐步走那样地齐步发展呢?不是想故意地发掘、挑起这个人类各个族群之间智力有差异的争论,而是不承认这个差异在全球甚至国别治理上实在是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举一个例子。联合国2000年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减贫计划,要到2015年把世界的贫困人口减掉一半。现在到了2015年,这个任务也已经完成。问题是,这些减掉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在那些二等智力国家里,也有少量减贫成绩。在三等国家,撒南非洲,那贫困人口就是有增无减。所以还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联合国的官员问,“中国做得到,为什么其它地方做不到?”这篇文章应当可以解释为什么其它地方做不到。 就智力的种族差异问题而言,只有基因基础+加环境影响的理论能够解释上列所有的事实而没有重大的漏洞。那些不承认基因对智力种族差异有重大影响的其它理论都无法自圆其说。 在这个理论里,有长期的以千年计的环境对智商的绝对影响力甚至掌控力和短期的,以数十年计的环境变化的相当有限的影响力两个部分,不可混淆。 前面已经说过,文明的持续长度和发展水平决定了该文明的持有者的素质水平。这个素质水平与文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和鸡与蛋的关系一样。好蛋孵好鸡,好鸡生好蛋。两者互为因果。恰到好处的适应环境的难度为文明和该文明持有者的智力和文化(合称素质)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难度太低,则文明发展的潜力得不到用武之地,从而可能长期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的状态。难度太高,已经成型的文明也会因应付不下来而发展艰难、萎缩、乃至崩溃,或者被别的更强大的文明吞并。中间当然还是有一些神秘而解释不清的东西。就是有些文明为什么应付挑战的能力比另一些文明更高,有些显然较弱较后进的文明为什么还可能战胜较强的较先进的文明。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暴力、存粹的暴力会比什么都管用。比如如何解释13世纪蒙古民族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那些政治正确论者有两个互相根本矛盾的基本观点:第一、只要是人类,即或个体的智商有差别,任何族群的群体智商都是相同的,因为政治正确不允许有这个差别,因为这会导致种族歧视。(这个判断就意味着,虽然10万年来人类族群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分头发展,但是在智力领域,不允许留下任何痕迹。你看到的有关存在差距的任何证据都命中注定地只可以是假的和错的。)第二、现在存在的族群(智力)差异,完全是环境所造成。这个环境如果被改造,(比如孩子被他族收养。)这个差异只要半代人(十几年)就可以被完全抹除。我的问题是,如果智商可以改变得如此之快,那么不同的族群,在比如3000年间,处于不同的环境,(简单地说,就是先进或落后。)他们的智商可以演化出多大的差别? 其实在人类的未来,不同种族的生活环境肯定也会趋同,那么智力水平在环境的影响下自然也会趋同,至少不会变得差距越来越大。不过这个过程要真的呈现出巨大效果,(比如差距不再是一到两个标准差,而是仅有几个百分点。)恐怕还需要超过一百年,好几代人的努力。 不过,如果世界的未来不是逐步走向大同,而是一直保持巨大的发展差异,甚或进一步两级分化,富国愈富而穷国愈穷,那笔者上段的美好设想也就会落空了。 对种族歧视导致全部种族差异理论的证伪 一个被左派自由派一直坚持的观点是: 少数群体的劣势地位完全是多数的强势群体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通过系统的歧视强加的,不具有任何客观性和合理性。 这个观点尤其在美国非常流行,因为那里的黑人在当初的确是作为奴隶被强行掳来,以后一直至今受到很多公开的和暗中的歧视。 但是这个理论放到许多其它多民族多种族共居的地方,则会出现很多的说不通的情形。 比如在加勒比海的许多岛国(比如海地)里,黑人占绝大多数,政治权利一直都由黑人执掌。但那里并未掌权的白人,亚洲人、乃至混血种人,都能取得比黑人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个优势的地位并不是通过政治压迫经济剥夺得来的。 这种情况在东南亚地区也毫无例外地出现。在那里的除了新加坡的九个国家中,华人都是少数,都没有执掌政治权利,一直受歧视甚至一度受迫害直到被大规模屠杀(印尼1960年代大规模排华)。但是,只要屠杀停止,在无论多么严苛和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他们都能取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写过一本著名的书,名叫《马来人的困境》。这部书的名字就表达了马来人的一项极大的困惑。就是作为马来西亚国家的两个种族之一,并且是土著加多数的马来人,在几乎一切方面(首先是在学业和商业方面)的竞争中,都远落华人之下风。 他说,由于长时间以来,马来亚地广人稀,气候湿热,种植水稻只要两个月的劳作,就可以足够一年用度,无论再懒再笨的人,在这里也容易生存。不像华夏的地方,竞争激烈,非优秀者无法生存。 他甚至引用摩尔根的基因学说、豌豆定理,来说明由于马来人近亲通婚的陋俗,对自己种族的危害。同时褒扬华人的近亲不婚制度,积累了优秀基因。 为了捍卫他们作为主导民族和土著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马哈蒂尔在这本书中提议了一大堆照顾马来族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相当一部分,也确实在马氏当政的22年中,和直到今天,在该国实施。其效果就是,在牺牲华人很多的利益的前提下,马来人的境遇得到相当的改善。但两个种族之间的差距,至今依然明显存在。 在欧洲历史上的犹太人也是这样,他们一直都是受歧视和迫害的对象,也一直可以取得比欧洲人更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他们被歧视的原因与黑人正好相反。那是因为他们表现得太过优秀。 其实,只要你把政治正确的教条暂时悄悄放到一边,只要你不是白痴,你都可以看到,那些优秀的民族/种族,无论他们在居住地的国家中是处于多数还是少数,是掌权还是不掌权,这个国家是富裕、中庸或是贫穷,甚至还受到种种歧视,他们都能取得优越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那些不那么优秀的民族/种族,无论他们是在故土还是侨居地,是居于多数还是少数,是掌权还是不掌权,在穷国中还是富国中,甚至还受到种种照顾,当然也很可能受到歧视,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都会落后。显而易见,种族/族群差距,绝不仅仅是由于歧视造成的。 简单地说, 歧视是建立在差距的基础上的。还是先有差距,然后歧视才可能加剧差距。 但认为差距完全由歧视造成,这就不是实事求是。比如,在美国中小学里对亚洲学生的学力仰视也是先建立在已经/早已客观存在的差距之上,然后这个差距又被这个仰视所强化。作为一个亚洲孩子,在班上你得不到全A,不能名列前茅,那都无脸面对其他种族的同学。人家可能对你说:“你是亚洲孩子吗?怎么会那么差?”其实你只是有两门课得了B甚至只是A-,所以你只好自己加倍努力。 再看国际上,大家都知道,富裕和贫穷的国家在地图上呈块状分布。也就是说,一些挨在一起,或相隔万里的国家,只要人种文明的渊源相同,无论是在他们的发源地,还是在移居地,都可以富裕,也都可以贫穷,也都可以中庸。出了几个坏总统或好总统之类的临时性现象,也不能解释这种差别。因为你必须回答:那些地方为什么总是出不了好总统?反之亦然。其实富裕的原因相似,中庸或贫穷的原因也相似。那就是固有智商和固有文化加在一起的综合素质的不同。 在古代和中世纪,总之,在西方殖民主义大发扬之前,各个文明,各个种族,都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发展。取得成就不大的,或中途灭亡了的,不能说都是受到(西方)先进种族/民族/国家/文明的剥削压迫的结果。无数的古老文明是自行崩溃的,或者是先有内乱,然后外敌乘虚而入给灭掉的。 中部非洲、东南亚亚热带、巴西亚马孙雨林里的气候太宜人,采集/狩猎的方式可以一直维持部落的生存,真的可能是那里的原始的部落生存方式一直不能进化的直接外部环境原因。这些外部环境原因积累太久,自然会影响到那里的人民的智力发展。智力难道能不是在人类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复杂的合作与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吗?采集-狩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电子文明,对人的智力的要求和促进能是一样的吗?亚马孙丛林里不穿衣服的部落里的孩子,能和硅谷的小学里的孩子一样聪明吗?还是回归常识吧。 多种族混居国家的种族阶梯举例 撒南非洲:白种人-印度人/混血种人-黑人,三个阶梯。只有南非有相当数量的白人。其它撒南非洲国家的白种人乃至印度人的数量都非常之少(1-2%)。在殖民时代,白人拥有政权。现在包括在南非,白人统统都没有执政权。但他们的经济社会优势地位依然稳固。除非是被没收财产然后被扫地出门(例:肯尼亚1970年代)。 印度人在非洲从未拥有政权。他们远比黑人富裕应当用智商解释。 澳大利亚:那里的土著比撒南非洲的土著还要落后。与后来移入的白人各方面的发展是天壤之别。那些土著的生活水平在欧洲人没有去之前也是极度地底下。那并不是西方殖民主义所导致。 巴西人口分四类:处于顶端的是白种人和少量的日本人。中间是混血种人,底下是黑人和印第安人。有精巧的不公开的但遍布各处的种族歧视存在,它们加剧了IQ造成的社会差距。但无法说差距都是种族歧视压迫造成。 比如日本人,当年也是作为契约劳工来到巴西。现在它们仅占1%人口,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竟明显居白种人之上。他们从未拥有政治特权,其成功只能用聪明加努力来解释。 英国的人种分四类:欧洲人、东亚人、南亚人和撒南非洲人。种族阶梯是欧洲人/东亚人居顶,南亚人居中,撒南非洲人处于底部。南亚人的中庸地位也是只能用智力中庸来解释。 加拿大人口分六个种族/民族:英裔、法裔、亚裔、撒南非裔和印第安人/纽因特人。前三与后三的发展水平相隔悬远。至少亚裔加入高阶只能用智力来解释。 加勒比海岛国有四个族裔:欧洲人、华人、混血儿和黑人。殖民时代以后,这里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黑人或混血儿。他们一定执掌政权。欧裔和华裔都是绝对少数(1-2%)。但他们社会经济地位一定最高。然后混血儿,然后非裔。这种现象绝对无法用种族歧视/压迫之类的理论来解释。 东南亚: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东南亚有10个国家,这个排序无一例外。华人只有在新加坡是多数,握有政权,其发展之好,举世称羡。在其它国家中,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华裔的比例依次递减,这些国家的富裕程度也依次递减。最后三个国家曾经全盘公有制,经济水平还受第二种因素削减。到东南亚的华人,一开始也都是穷人,(并不像现在去美国的多是知识分子、大学生。)他们也都是从底层干起,用了数十年,两三代人的光阴,才爬到顶层 当我无数次问到东南亚的华裔他们为什么会比当地人更成功时,他们的回答通常是:华人更努力,更节俭,更能计划长远。一般不会首先提到更聪明。但是难道努力、节俭、计长远不是聪明的一部分吗?不够努力,不够节俭,不计长远难道不是不够聪明的表现吗? 亚裔无论在何处都是模范少数民族。他们最大的优点是聪明/勤劳而又不惹事。但是亚裔只有智力的优势,在学业和经济上表现优异。可是亚裔(华裔)政治上野心不足,从未想过统治别的民族/种族,或自己独占一块地盘。新加坡是唯一的偶然的例外,那可是成就非凡。 不过也得承认亚裔/华裔比起西方人的综合素质还是有差距。比如在东南亚的殖民时代,都是西方人在当统治者,中国人只能当“帮凶”,去帮着真正的“洋人”去统治当地的土著。其实在那个时代,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人数,远不及华人多。但他们能把当地土著包括华人管得服服帖帖,甚至在他们走了之后还怀念他们(比如香港人),他们当年就拥有的软实力,中国人直到今天也还没有赶上。 不过,西方人在中国的殖民事业却没有成功。这也证明,华夏人,华夏文明,比马来人,马来文明,还有印度文明,强大得多。 林恩认为,中国人在东南亚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比当地人高出16点的智商。正如在美国白人相对黑人的成功来自于他们多出15点的智商。然后才是那些软实力,文化优势。 印度人的智商与马来人相近,他们更成功应当来自于文化因素。 夏威夷:四个种族。欧裔/亚裔、混血、土著。拉美:欧裔/亚裔、混血、非裔。 美国:华裔/欧裔、拉丁裔和非裔。【法国:欧裔、亚裔、阿裔、非裔】 这些排序,万国不变,万古不变。除了智商+文化,还能有什么符合逻辑的解释?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5368/201511/241214.html#sthash.d8NNJgBP.dpuf
36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再论方舟子为何脱靶--共产主义与进化论
热度 3 岳东晓 2013-12-5 10:16
我在前文中写道【 至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罗马教廷也早在60多年前就承认了。方舟子到2000年代还在用进化论打击基督教属于脱靶 】。 我也写到:【当然不排除有某些原教旨教徒死背圣经,硬要单纯根据字面理解《圣经-创世纪》的】。但这个情况不能改变方舟子脱靶的状况,因为这些信息不够灵通的基督教徒一旦查到罗马教廷的新观点,就会认为还是方舟子无知,他们的教皇早在60年前就想出了解释,而60年后的方舟子依然老套,足见知识严重老化,不足为信。我曾经与教堂人士进行辩论,他们之间不少人相当聪明、懂得不少现代科技,像方舟子这样的三脚猫层次根本无法与资深教徒抗衡。 须知达尔文本人至死都是一名基督徒,而且当年强烈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就包括部分基督教派。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不久,若 干英国国教徒就以达尔文理论为依据,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反对原教旨基督教(注)。英国基督教资深人士对达尔文主义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Baden Powell 神父 盛赞之为“ Mr. Darwin's masterly volum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the law of natural selection ” 。由此可见,达尔文理论并不一定是基督教的敌人,而可能是其坚实的盟友。至于罗马教廷如何在1950年将达尔文理论与圣经取得和谐,可以参见教廷的相关论述。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那是一个什么时代? 我前面说是在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150年以上,是麦克斯韦方程的时代,大家或许觉得太抽象。 但可以简单的说达尔文的时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一个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时代。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宣言》发表于1848年,比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早11年。而且马克思1849年,也就是达尔文理论发表前10年就到了英国直到去世,马克思住的地方离达尔文家只有30多公里。我不知道达尔文是否曾经学习过马克思主义,是否曾经被共产党争取吸收,他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但最终达尔文还是沉迷在宗教的鸦片烟雾中死去。 1860年,恩格斯向马克思介绍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在回信中评价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虽然粗糙,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 注:所谓原教旨主义,就是完全从字面理解圣经的教派
个人分类: 科普|6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漫话英伦:只知达尔文 不识沃勒斯
热度 5 cat 2013-7-7 04:53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重新挂出沃勒斯的肖像,就是要“让沃勒斯走出达尔文的阴影”。 物竟天择,在两个进化论鼻祖的身上,竟有如此不同的演绎。 你一定听说过达尔文,但不一定听说过沃勒斯。 没听说过沃勒斯也别不好意思,当今大多数英国人,当然也包括世界其它国家的人,都没听说过沃勒斯(阿尔弗雷德·沃勒斯(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沃勒斯100 这正是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发起“沃勒斯100”的目的:告诉当代人,进化论的鼻祖不只是达尔文,还有沃勒斯。对进化论,沃勒斯做出了与达尔文同等重要的贡献。 作为纪念沃勒斯诞辰一百周年的“沃勒斯100”项目(Wallace100 Project)的一部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把尘封的沃勒斯肖像从仓库里“请”了出来,挂在了博物馆大厅达尔文雕像右边肩头的墙上。 用“沃勒斯100”项目负责人贝卡罗尼( G Beccaloni)的话说,就是要“让沃勒斯走出达尔文的阴影”,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物竞天择 适则生存 那就要倒回两个世纪。两个世纪前的英国,“玩科学”多半是富家子弟才“玩得起”的。达尔文出身豪门,没有衣食之忧,可以出海探险,可以闭门研究。 沃勒斯出身小康之家,兄弟姐妹8个。13岁那年突遭变故,家境败落,不得不辍学。 1848年,20出头的沃勒斯一头扎进巴西的亚马逊森林,一呆就是4年。他搜集了大量的动植物种标本,但返航英国途中帆船失火,所有物种付之一炬。 二年后,凑足盘缠的沃勒斯又一头扎进马来群岛(Malay Archipelago,即今天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一呆就是8年。光是他搜集的昆虫就有8万种,其中1万种是从未有记录的新种。沃勒斯还搜集 了马来群岛上的各类生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壳类等4万多种。 正是在广泛的物种搜集和研究中,沃勒斯形成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的理论构想。 1858年,沃勒斯把他的想法写成一篇论文,邮寄给在伦敦的达尔文,希望此时已是科学界名流的达尔文能帮助他发表。 英雄所见略同 荣耀一人独享 达尔文一举成名,他的肖像甚至印在10英镑纸币上。沃勒斯的名字则逐渐被遗忘。 达尔文收到论文,大惊失色。沃勒斯的自然选择进化论竟与自己的想法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达尔文已经打了10年的腹稿,却仍没有形成文字。 这一方面是达尔文觉得仍有必要进一步搜集物种佐证理论,另一方面,达尔文对进化论应用到人类自身的推演结果,不愿意正视,更担心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产生的可能震撼。他甚至考虑在其身后委托妻子发表他的理论。 沃勒斯的论文促使达尔文改变了想法。他在丧失幼子的悲痛中,匆匆写就了一篇论文,委托两位“高朋”,当时英国自然科学界的泰斗,组织论文宣读会。 伦敦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 专门研究物种分类)同时宣读了沃勒斯和达尔文的论文。达尔文在先,沃勒斯在后。 一年后,1859年,达尔文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极尽哀荣 达尔文一举成名,沃勒斯的名字则逐渐被遗忘。达尔文逝世后,安葬在伦敦西敏寺,与国王、首相齐享哀荣。 100年前,沃勒斯以90高龄辞世后,悄然安息在德文郡的一个小墓地里。 但是,沃勒斯与达尔文生前一直保持了友谊。达尔文的国葬上,沃勒斯是抬棺者之一。沃勒斯一生窘迫,靠写作和变卖搜集的标本为生,正是达尔文奔走呼号,为沃勒斯争取了一份国家养老金。 应该说明的是,沃勒斯在世时,他对进化论的贡献是得到承认的,忘记了他的贡献的,是我们后人。 作为“沃勒斯100”项目的重要部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耗时3年,耗资100万英镑,搜集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100多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中的4500多份沃勒斯书信、文章手稿,其中包括沃勒斯与达尔文的全部通信。 这些文献95%已经完成了数字扫描,刊登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网站上,供人们浏览。 这是后人为沃勒斯树立的一座丰碑,对沃勒斯最好的纪念。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tenglong/2013/07/130705_tenglong_wallace.shtml
64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介绍一套奇书:《达尔文奖获得者》
热度 3 岳东晓 2013-5-25 12:46
前一阵看到一套奇书,名叫《达尔文奖获得者》。英文名《The Darwin Awards》。其中最新一本是《 The Darwin Awards Countdown to Extinction 》(中文翻译:《达尔文奖--绝种倒计时》。该奖项的维基百科介绍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win_Awards 创立这个奖的是一名学生物的女学生Wendy Northcutt,奖颁给那些自我选择把自己排除出人类基因库的个体,具体来说获奖条件包括: 1. 无法繁殖后代 -- 一般来说,获奖者死亡 2. 令人惊异的愚蠢 3. 自我选择---导致1的结果是该个体自己造成 4. 必须是真人真事 她建立了一个网站: http://www.darwinawards.com/ ,收集各种奇闻怪事,然后编辑成册出版,里面还加一些科学常识(很多愚蠢丧命的是因为不懂科学),从AMAZON上的评价来看,销量不错,评价也很高。 下面是部分评论 “ Laughed My A** Off ! Very funny read! These stories are when human stupidity surfaces to disastrous effects. A lesson here, yes, think about what your doing. My father once told me "Look before you leap". This book could save lives! Very much enjoyed this, Ms. Northcutt's humor is unparalleled. ” “Purchased as gift for my son, who has 3 or 4 of the other Darwin books, and he loved it! It fits his sense of humor perfectly!” “As usual, Wendy has put together a terrific selection of Darwin awards and at risk survivors, including one about herself! The science articles are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as well.”
3127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达尔文得了4000票!
热度 6 cat 2012-11-11 01:13
在刚刚过去的选举中,达尔文在 Georgia的众议员选举中得了4000票!对,这个达尔文就是进化论之父,早已去世的英国科学家。这事情看起来很奇怪,达尔文怎么出现在 Georgia的选举中了? 原来是在9月27日的一次讲话中,共和党众议员 P aul Broun 称进化论“ lies straight from the pit of hell. ”,他同时是个医生也是众议院里的科技、太空委员会(S cience, Space and Technology Commi ttee)的成员。遗憾的是Georgia是个共和党势力很强大的州,在选举中竟然没有民主党人出来挑战Paul Broun。但他的反科学观同时又在众议院的科技、太空委员会里就很矛盾 ,这引起佐治亚大学一些教授们的强烈不满。他们发起了个自己写被选举人的小运动,就这样达尔文老先生得了4000票。 看来医生当中也有科学盲啊。 原文在此
10932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14 23:46 , Processed in 0.030726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