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美国文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专访任正非:石墨烯时代将颠覆硅时代 3
热度 1 MingHao 2015-12-3 22:58
我们是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奋斗,去赚客户口袋里的钱。所以华为没有独特的文化,没有超越中国五千年的基础文化。将这种文化精神付诸实施,比如“艰苦奋斗”、“冲锋在前”、“不让雷锋穿破袜子”等。 问:我看过好多华为的书,所有的书都是定性,我也读过一本丰田的书,这是一本定量的书,大量的流程图表,我认为这个很有价值。华为会不会出一本这样的书? 任正非: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所以无法定量。刚定量完,就被推翻了。定性的东西还有可能有相当长的影响力,定量的东西不会有影响力。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很大区别,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的孩子上课时,讲的是大视野、大历史,如何做领袖,到全世界去“捞钱”。中国文化是要好好做工程师,是工程师的摇篮。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文化不够?因为我们定位的不是做领袖,而是做工程师,工程师的方法就是模仿。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照着书上去创业,不一定会成功。 问:关于技术,您之前讲话说到,华为技术专利都是最追随性的技术,而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原创性引发的,那华为怎么成为技术革命时代的弄潮儿呢? 任正非:“弄潮儿”只是为了表示一个决心。我们不是科学公司,总体还是一个技术公司、工程公司。我们也要在这个时代里不甘落后,不是说真能够引领世界,而是说了一个大话。因此,能不能做时代“弄潮儿”,如何做?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们在精神上说一句大话。 问:进二十年来,依靠激励机制和管理流程华为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当前行业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全球经济放缓,互联网思维冲击,以及很多90后员工进入公司,等等。包括联想的柳传志也说过,现在的员工对发动机文化不感兴趣。请问华为如何对新员工保持激励?号召他们跟向您这样的60、70后的员工一起奋斗? 任正非:其实我们面临的现实,人才也在流失。哪个企业说要IPO,我们的人也会往那儿跑,我们也抵挡不住互联网企业招我们的人。我们常常也是无奈。而我们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励少数人,需要激励的是十五万人,如果十五万人的待遇都提得很高,就要客户给很多钱,谁愿意给? 我们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我和你们在一起交流,喝咖啡不用付钱,但若是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喝咖啡,是需要自己付费的。因为客户不可能出钱让你去打高尔夫,那他不如自己去打。所以客户出钱,就是让你要艰苦点,好好干。 我们把价值观分开,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好的激励机制能留下人。第一类,华为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认为自己的个体价值很高,可以投身到另外的领域;第二类,还有一种员工很聪明,能力也很强,认为外面的公司能够有更大的平台,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也挡不住流失。第三类,华为早期留下的员工都是“傻瓜”,不“傻”怎么会留下来,慢慢爬到这么高位置?因为相信我们,跟着傻乎乎走到现在。为什么我们是傻瓜也成功了?因为我们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大平台弥补了我们的笨拙。一两个人在前面作战,但后方有几百人、数千人在提供支持,让前面的“傻瓜”看起来就不傻了。 我们现在的政策还是希望把优秀人才进引来,常常也是不知如何办为好。 问:90后的员工可能跟我们想法不一样,您怎么调整这种差异?如何留住人才? 任正非:你要吃饭,就得做工。所以90后也总会有人会留下来的,总是有人要吃饭的。如果互联网公司能容纳13亿员工,那我们公司肯定就不存在了。但总是能留下一点。 问:关于颠覆的问题,知道您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但有些地方不是太明白,现在比较流行说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出来之后,会对传统的一些生产方式产生颠覆式的效果,最明显被大家举例最多的就是苹果对诺基亚的颠覆,包括新的数码技术对柯达数码的颠覆。您的观点是说没有改变社会本质,你如何理解这些公司这么快的速度死亡,看起来是毫无征召的死亡,如果你不认为这是颠覆的话,那是什么? 任正非:首先我认为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但是颠覆需要有继承性发展,在硅时代的成功佼佼者最有希望成为石墨烯时代中的佼佼者。因为现在芯片有极限宽度,硅的极限是七纳米,已经临近边界了,石墨已经可是技术革命前沿边了。但边沿机会还是硅时代的领先公司。不可能完全凭空出来一个小公司,然后就领导了时代脉搏,而且石墨烯这个新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也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 诺基亚所犯的错误是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成本和质量,世界上能唯一还用二十年的手机就是诺基亚的手机。因为它忘却了,这个时代苹果所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这点不等于别人颠覆了它,而是它自己颠覆了自己。还有关于数码相机的颠覆,数码相机就是科达发明的,但它在机会上重视不够,也不是别人颠覆了它,还是它自己的。 问:今天我终于见到您这样神秘的人,我很激动,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您有信仰吗? 任正非:我有信仰,就是信仰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曾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但是我们发现,社会差距扩大以后,出现的问题,也使发展停滞。中国三中全会正在走一条正确的路。美国、欧洲、中国三大板块谁先崛起,以前我们也想不清楚。现在想清楚了,中国一定会先崛起。中国最近遇到的是中短期转型困难,长时间一定会解决的,后面会越来越发展强劲。 社会一定要发展,发展需要差距,火车头需要动力。但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共同进步。 问:第二个问题,您总是讲多打粮食,打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终点,大家才能休息一下? 任正非:我不能想出一个目标。粮食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五千年来,人总是要吃饭的。我们当然希望不要把自己搞没有了,这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客观存在的。 问:第三个问题,前一段时间,钱伯斯曾说道:“世界上的每一家公司都要面对现实……对于私人控股公司,无论位于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在未来5年内87%都将遭遇重大资金短缺问题,只有约10%能够从中恢复元气。”外界认为这话是说给您听的,您怎么看待? 任正非:我们已看到这句话。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结果是什么?一定是多元化,就会摧毁华为二十多年来还没有全理顺的管理。我们今天这么聚焦,管理还做不到端到端打通。多元化管理我们更不适应。我们一定要在5-10年内使自己无生命的管理体系,赶上西方最优秀公司,就得聚焦,少点繁杂。否则这廿多年引进的管理就冲乱了。如果,不多元化,我们没有资金困难。未来研发经费在80-100亿美元以内,我们有能力。如果变革的速度太快,就有可能把自己所有积累全部失去。所以我们决心不进资本市场,不多元化,如果我们的发展不需要太大规模,怎么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呢? 问:大家都说您是很神秘的人物,我们中间很多人都渴望见到您,今天终于如愿了。从去年到今年,你很罕见地接受了一次法国媒体的采访,今天也很罕见地见了国内媒体,我想问的是您见媒体的原因是否有美国安全审查给华为带来的压力? 任正非:大家都说我们公司成功有秘密,揭开面纱,发现也很普通。我见媒体,都是公共关系部逼的。我见国外媒体,是因为国外的商业生态环境需要,而国内商业生态环境没有困难,所以没有见你们,但不见你们,又害怕你们有埋怨。 问:2005年我去过华为巴西圣保罗分公司,墙上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当时强调的是创新,现在突出强调的是管理,今天您也做了一个关于管理的非常精彩的演讲,讲的是华为对管理的追求,华为想把自己的管理展示给媒体,让媒体展示给公众。我想问的是,管理和创新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华为在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重点?华为现在是不是大到希望通过管理推动创新? 任正非:第一,“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这句话,是来源于1996年,我和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长石畏山、王汉江在联合国批准伊拉克石油换粮食时,在迪拜转机,飞机降落时,他们说下面是一个中东的香港,我不相信,怎么可能在沙漠里建一个香港呢。当时迪拜还是很破落的,不像今天这么好,但迪拜这个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国王把孩子们一批批送到欧美学习后再回来,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水平。同时制定各种先进的制度及规划,吸引世界的投资。当时我震撼很大,迪拜一滴石油都没有,所以要创造一个环境,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华为公司也是一无所有,只能靠自己,和迪拜的精神是一样的。 第二,今天我们不是为展览管理而请你们来的,因为公共关系部借“蓝血十杰”表彰大会这个机会请你们来。 创新和管理之间不是要强调什么关系,我们强调管理,实际是西方管理没有在华为落地。我们花了十数亿买来的管理,现在去重新读序论,提出了“云、雨、沟”的概念。“九龙戏水”,表彰蓝血十杰,其实希望水要汇流,不要分流。我们走到今天,其实还是账实不相符,对前端服务、控制也不清楚,主要解决这个问题。但又担心他们过度管理,走向迷途。“蓝血十杰”造就了美国,也拖累了美国一部分企业。 问:另外一个问题,媒体评价您是商业思想家,您的讲话包括华为的冬天等都在外界引起很大反响,我们很认同,以前也引用过,我们相信从当年华为的冬天到今天的演讲,传出去会引起很多关注。您说的仰望星空,您有价值的想法从来哪里来?您平时都读哪些书?您的朋友圈里能跟您一起望星空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任正非:我没有使用微信、微博,也没有朋友圈。是广大员工在创造中,我善于向他们学习,才有了这些观点。 问:华为在收入规模上是最大的设备商,企业管理和文化管理与腾讯都有相同点,都会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您提到互联网思维,当下很多行业都在引入互联网思维,您如何看待这种浮躁的现象? 任正非:互联网思维也不是浮躁。对我们公司而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使自己内部的电子平台结构调整好。与爱立信对比,爱立信管理一万人,而我们是三万人,多出两万人,就多了三十亿美金的消耗。如果我们通过管理改进,这两年就可以节约出两万人去上战场有改善为客户的服务。我们改革就是坚持端到端。互联网时代被认为是网络公司,有可能是一种误解,因为真正的互联网时代是网络支持和工具改变了实业。 我们也并没有批判社会上的互联网,是应对我们内部的浮躁情绪,仅此而已。 问:您最敬重的公司或者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家公司?今天讲了很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 任正非: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董事长讲了,在华为公司的前进中,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能够阻止我们的,就是内部腐败。最大的竞争者就是我们自己。 问:股权是西方公司管理的基础,您仅仅持有1.4%的股份,您是如何控制这个公司的? 任正非:我不可能按法律形式来控制公司,不是靠股权来控制公司。我就是讲话,你认为讲得对,你就听,认为不对,你就提出反对意见。 我常常也被我们内部反对。我也不坚持必须按我的办,协商着,而不是靠表决。 问:作为本地媒体,需求非常直接、非常简单,希望得到一个承诺和建议。承诺就是华为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困扰也比较多,比如总部搬迁的问题,联想也把总部搬到美国去了。 任正非:华为总部不可能离开深圳,我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这种说法可能是媒体为了发稿率,在帮我们搬迁。 创新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否则创新是有害的。我们公司还是重视整个结构机制,不完全是技术创新,因为创新必须为客户创造价值。 问:20多年华为从一个孩子长成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少年,在发展历程中,华为是如何成长的,在成长中始终保持活力的最大秘籍是什么? 任正非:共产党的口号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后”。我们其实也是这样,人人都在往前冲,越冲越年轻。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这么多种西方的表格,拿表格去实践,半年就明白了,再拿一张表格,实践半年又明白了。这样年青人有许多优势。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很多高级干部站起来说,我才三十九岁,不到四十岁,可不要给我戴“老干部”的帽子。我认为这就是青春活力。 所以你们不要给华为戴成熟的帽子,我们还是少年,挑不起重担。成年人可以挑100斤,少年还不可以。 问:这么多年,华为有很多外国员工、也有很多中国人,华为如何让外国员工融入企业文化? 任正非:首先,我们是中国企业,拥护共产党、热爱祖国是基线。第二,中方员工出国,一定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道德规则。我们公司有一个法律遵从委员会,还有一个民主选举的道德遵从委员会,来控制员工在国外的行为。外籍员工也要遵守,至少要理解中国。 但是在经济化模式上,我们是全球化公司,全世界谁能干,谁就领导公司整体。我们在欧洲、俄罗斯、日本……有几十个能力中心,这些科学家是领导全世界的。 所以我们的组织模式就是一个中国公司,但经营模式已经逐级走向全球化了。 问:华为在全球有16万员工,一个人的物理接触和交流是有限的,您站在最顶端,有没有担心掌握不到基层最真实的信息、他们对管理最真实的需求,您怎么解除和掌握这些信息? 任正非:刚才你举例说的不是很高层的几个干部吗?我也不清楚,也不认识,对基层也没有这么了解。 我们是分层、分权的管理方式,每层管理各有各的责任,而不是采取集权性的控制方式。让基层更有责任和权力这个改革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说到要做到,十年都不容易。我们现在还处于很朦胧的状态,所以现在要掌握基层动态的难度还更大。太难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问:华为引入了西方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面对华为管理团队时如何适应华为的强势或者奋斗者文化? 任正非:我们现在有四万外籍员工,但是适应较好的大多数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不太管人际关系。最难的是管理者,一进来就被架空了,因为他遇到的都是来自上甘岭的兄弟连,你再厉害,他不听你的,怎么办?这个就很难。赵科林辞职是我批准的,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没法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不能把他扣住。所以我们要逐渐改变,如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进不来,如何能做到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呢? 问:因为华为已经做到中国公司最前列,很多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军事等综合能力对一个公司的前途有影响。您认为华为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相关性,还是不强的相关性? 任正非:中国越强大,美国就越打击。打击不是抽象的,看好一个苗头打一个。其实美国打的不是华为,是中国。因为美国不希望中国变强大,总要找到一个具体着力点。所以我们认为困难也是会存在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困难还会有多大,就是努力前进,自己想办法如何去克服。 谢谢大家!
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上班的时候,每年工资都是加20%以上
热度 9 岳东晓 2014-2-23 07:25
娃娃同学问,我在公司跟上级与同事怎么相处的。 对美国文化缺乏基本理解,是混不通的。我上班的时候,每次涨工资都是加20%以上。而其他老中老老实实,每年加个7%就算不错了。白人老板后来换工作还找我做 reference。 我第一个工作的直接上司是一个越南人,相当聪明,对我非常尊重,给我的感觉就像当年越南尊重汉帝国,有次他洋洋得意讲起当年越南打败明朝的进攻,我随便给他讲了段中国保护越南的历史,他就赶忙表示赞同。据他说,我的工资比同时进去的老印高多了。他对我说的基本都听。 后来我到了加州,第一年评工资,我提出涨25%,部门主管面有难色,说一般才百分之几。最后,他给我涨了20%。有次我跟一个老中聊,他比我先进去好几年,工资比我低不少(我没有问他工资,也没有告诉他我的工资,是他自己讲了自己的)。为什么我能说服老板?这个说服力从何而来? 因为先不论我贡献多大,我能让老板觉得我应该加这么多,加少了还过意不去。 我刚工作时,工资是5万多,四年后已经到了12万多,平均每年涨24.4%。那是15年前。 多了解西方文化有好处。 同样是给资本家打工,怎么让资本家降低剩余价值率,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我记得有次进行工作评比,主持的VP是一个英国人,他在好几个地方给我评得相当不准确,我于是跟他约谈,一阵谈笑之后,最后我让他把全部项目改成了最优。但我觉得我说得最有说服力的话是,你看在这个地方给我扣分,除了让我不高兴,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他一听立刻赞同。
87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美国中产的惨状(下):带孩子的沉重负担
热度 7 cannaa 2012-7-2 12:17
听说儿子出事,布乐急急忙忙赶回来。原来十六岁的儿子在iParty找了一份工作,可是晨曦闲儿子不专心做家务,因此把车钥匙收走了。不工作就没有零花钱,儿子气不过,就在手腕上划一道。邻居们也认为晨曦太武断,提醒晨曦,千万不要把儿子变成布乐第二。 多时不见,有邻居请布乐到酒吧叙叙。原来布乐几经折腾,从邻州又转回来,先在附近找了个车房聚集处蹲点。而后,又在不是很远处找了一个非常便宜的住处和他人合租,这样,又把房车停回到自家院子里了。布乐看上去精神状态好一点,他也透露想开始找工作了。 次日,晨曦知道有邻居和布乐去酒吧喝一盅,很生气,认为是管他们家闲事。 晨曦这种性格是怎么来的呢?晨曦原先曾经怀过孕,不幸宫外孕流产,手术不成功,导致习惯性流产,最后只能切除子宫。晨曦的性冷淡恐怕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但是,从俄国领养三个孩子应该唤起她的母性,这一点应该感谢美国的父亲们。美国男人一般不会因为老婆不生育而甩老婆,他们很多都领养孩子,使一个家庭完整。美国的母亲呢,也很伟大,她们总是自己带孩子,没有老人帮忙。这是美国文化,老人不兴看孩子。但是生过孩子的人都知道,一个婴儿需要两个大人轮流交手,否则大人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美国的母亲们默默地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而且认为理所当然,在劫难逃。其结果就是晨曦抱着半岁的小女儿,带三岁的老二和五岁的老大一起住进最大那间卧室,这样夜里好照顾孩子。他们也没想过请保姆,可能经济状况也没到那么好。这种生活方式持续很多年,等孩子开始上学了,晨曦和布乐也没有恢复夫妻生活。这一点邻居们认为晨曦做过头了。 晨曦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见爷爷奶奶。布乐母亲早逝,父亲酗酒,来往不多。晨曦的母亲过世也早,父亲住在外州。他们没有机会请老人看孩子。家里从来不请帮工。布乐原先管草地,晨曦管做饭看孩子,家里卫生没人管。从没见过他们家那么乱的。离婚后,晨曦成了邻居义务服务的对象。冰箱坏了,有邻居换冰箱,正好把旧冰箱给她。割草机发动不起来,有邻居把多余的割草机给她。中央取暖系统坏了,晨曦按照低收入家庭,申请政府低价安装。她还死死缠住邻居里一个能工巧匠,一会水池堵了,请人来修。但是人家来了一趟,发现老鼠屎满池子,要求她先打扫干净再来修。人家来了几回,先用25英尺的金属弯曲条,试图打通下水道,不成,又用50英尺的,这要是请水管工,得花多少钱呢?原来,晨曦太不会过日子,自己的厨房水池也不爱惜。按说当地家家都有下水的蓄水池,没有公共下水道。一般人都不用绞碎机,晨曦的厨房偏偏用绞碎机,她把水池当成垃圾桶了。这下水道不知堵了多久多深,非一日只寒。帮过她忙的人都摇头。比如割草机,这次人家帮助把发动机打着了,下次又不会用了,又喊人家。晨曦也急,她希望儿子能够记住发动破割草机的几个步骤,儿子根本不想当家。况且每次家里来人,晨曦就喊儿子,拿螺丝刀,拿电筒,拿什么什么,儿子能躲就躲,关系非常对立,这才闹出晨曦收缴车钥匙,儿子割手腕的事。他们家找东西也烦,所有的抽屉,柜子都满满当当,可是要找什么也找不到,乱,不归类。 布乐对儿子也不满意。他认为儿子虽然长得细高,是游泳健将,但是喜欢跳舞跳得发疯,有同性恋倾向。也不知布乐的根据在哪,反正就是不满意。 家里的事没完没了,小女儿赤脚在草地走,踩着一根生锈的钉子,缝了几针。两个女儿由于家里拮据,从来不敢买奢侈化妆品,这样和同龄孩子渐行渐远。 有时候想帮她也用不上力,比如布乐想回来帮着接送孩子,晨曦就很生气,认为布乐超出了法庭规定的时间限额接触孩子。冬天大雪,晨曦是没有能力自己清理雪的。往往是邻居帮忙,这其实都应该是布乐的责任。但是晨曦把布乐撵走,然后把负担甩给邻居们。 晨曦呢,本来在邻镇小学找了一份代课老师的半日工,只要工资收入的三分之日小于每月$800,他们就可以继续领食品券。也不知怎么,这一放假,学校通知她下学期不要来了。
个人分类: 真人真事|527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5 02:34 , Processed in 0.053373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