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生产总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难道这就是“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稻草 2017-5-18 08:03
叶剑英、邓小平等说前30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本人最近读了一本书《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字核准(2016)第210783号),由于图片文件上传不容易,所以没有发这本书的相关表格图片,感觉这本书提供的资料、数据,比较真实、严谨,以新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为例,“四五”计划工农业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8%,远高于当时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甚至高于80年代经济腾飞的亚州四小龙(5.5%),7.8%的增长率难道就能称为“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真是这样,亚州四小龙(5.5%)又怎么说?为什么低于7.8%的增长率,例如增长率6点几、5点几的国家和时期,就没有被称为“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另外,根据这本书里的资料,前30年的经济核算的方式,和后30年有很大不同,前30年的经济统计中,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数据,即:有形的东西的生产,例如煤碳、钢铁、机器、设备等等,不包括服务业,例如商店、餐饮、娱乐业等等,也没有后来房地产开发,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增长的经济收入,还有农村水利建设和解放军建设兵团开荒,如果前30也包括这些,那当时的经济增长率还会很高,有人初步估算前三十年 平均 GDP达到16%以上,远高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时期。(作者:普通人)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苏联解体24年后俄罗斯人又变回了穷人
稻草 2016-12-11 10:07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2000年,普京在大选现场豪情万丈,泪洒红场。   如今,16年过去了。叶利钦的资本主义不是效率高吗?还差四年,如此看来是休想回到以前辉煌时代了。   苏联解体 24 年后,俄罗斯人又变回了穷人。而且,穷得超乎你想象。   先看几个数据:    2015 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速: -3.7% ;    2015 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为 13% , 2016 年 1 月达 15% ;    2015 年,俄罗斯人均工资为 3.3 万卢布(约合 2800 元人民币),史上首次低于中国。    2016 年,如果油价维持在 30 美元 / 桶,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减少 2-2.5 万亿卢布(约合 1700-2120 亿元人民币)。 文/窦靳 微信:doujin321       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 RANEPA )预计, 2016 年,将有 50% 的俄罗斯公民,也就是大约 7000 万人成为穷人,早前预期是30%; 2015 年,这一数字是 15% ,即大约 2100 万人。   俄罗斯的贫困标准是月收入低于 9662 卢布(约合 840 元人民币)。   光看这些,你或许也很难想象俄罗斯人的生活有多艰难。打开新闻,头条依然是普京:普京推动叙利亚停火协议、普京向无名烈士幕献花、普京跟士兵玩自拍、普京不出席核峰会、普京……   而有些故事,你在新闻里看不到。图图的同事、一名喀山留学归来的妹子告诉我:    “我去超市买东西,不止一次遇到衣着整洁干净的老奶奶,一脸歉意的说,姑娘能不能买个‘大列巴’给我,我挺饿的……大列巴十几二十卢,算下来人民币一两块钱。”      “路边很多路都走不稳的老奶奶推着小车卖自己种的土豆或者腌菜,又好又便宜,买了之后她们还会说一堆好话谢谢你。” 文/窦靳 微信:doujin321      “不过也遇到过脸色惨白的大叔,在公交车站问人家要车费,攒够了钱转身就进超市买酒喝……”   “一到月底,室友常会可怜兮兮的发信息说,能不能给我买个巧克力,我好饿……别误会,人家不是馋零食,巧克力加红茶就是一顿饭了……”   以上就是很多俄罗斯百姓的日常,是不是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另据俄罗斯国有调研机构全俄民意调研中心( VTSIOM )的数据, 2015 年 12 月,有 85% 的俄罗斯人表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其中 37% 的人表示,物品价格上涨使他们在购买食品上也受到了限制。   食品涨得有多厉害?      酒的价格在3个月内涨了25.3%,俄罗斯人连酒都喝不起了。   如今,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莫斯科,市民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日常开销。   在首都之外,情况恐怕更不乐观。 文/窦靳 微信:doujin321   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莫斯科街头不止有买不起面包的老奶奶,还有数不清的豪车、富丽堂皇的高端会所。在著名的耶利谢耶夫斯基超市,一盏盏巨大的金枝吊灯从高高的穹顶垂下,近两米高的胡桃木货架上,陈列着大马哈鱼鱼子研制的红鱼子、享誉世界的伏特加,还有荷兰的生菜、西班牙的西红柿、高加索的葡萄……       俄罗斯的富二代(上)和耶利谢耶夫斯基超市 (下)   没错,这也是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国有资产被寡头、俄罗斯新贵收入囊中,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拒数据统计 显示,俄罗斯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该国有 1.43 亿人口,但 110 位富豪却持有全国 35% 的财富。相比之下, 93.7% 的成年人的全部家当不足 1 万美元。   这几年,油价暴跌加上西方制裁,俄罗斯普通百姓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经济已经连续多年负增长,卢布贬值掏空了他们的钱包。与此同时,富人们在忙着把资产转移到国外。过去两年,俄罗斯资本外流总额达2100亿美元,总统普京还很“贴心”地把资本特赦的期限延长半年至2016年7月1日。    “给我 20 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 2000 年,普京在大选现场豪情万丈,泪洒红场。      如今, 16 年过去了。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7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黑龙江书记:将放开放手放胆支持民营经济
稻草 2016-10-22 16:39
中新网哈尔滨10月21日电 (记者 王舒 王栋梁)“民营企业最关心的是发展环境,反映最多的也是环境不优问题。”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在21日举行的黑龙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是说道,黑龙江要努力打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优良环境。   21日,黑龙江官方召开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中新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会议不仅有该省、市级领导和企业家及商会代表参会,各级基层政府也同步进行了视频直播。期间,省委书记王宪魁更在会议上直面“黑龙江省环境不优问题仍然存在”等敏感话题,直言将“放开”、“放手”、“放胆”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东北地区振兴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很重要    据统计,黑龙江2015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4.7亿元,以2010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1.4%,占该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0.2%。 目前,黑龙江官方连续两年出台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同时,该省专门成立了发展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设立了由纪检监察、审计、公检法等11个执法执纪部门组成的发展环境整治办公室,还组建了企业投诉中心,坚决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案件。   “但也要看到,我省环境不优问题仍然存在,而且越往下越多、越往下越具体、越往下处理起来越难,有的地方本地企业成长不快,却排斥外来企业,形成恶性循环。”王宪魁在会议上直言,对于黑龙江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服务是本职,不服务、服务不到位就是失职。“现在,我们的干部办事效能有所提高,但也有的看人下菜碟,大企业来了一路绿灯,小微企业办点事推来拖去;还有的对业务不熟悉,执行政策缺乏灵活性,使企业错过商机;再就是不作为、乱作为仍然存在,有的违规强制收费,有的违规插手工程,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   会议上,黑龙江官方明确将把转变政府职能、把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来抓,继续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该放的事项放到底、放到位,把该管住的事情管住、管好,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王宪魁说。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记者在会议现场了解到,黑龙江仍存在民营企业融资门槛高、方式单一、渠道较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些规模小、底子薄的民营企业达不到条件,还得找国有企业担保。“部分行业领域还是没有放开,或是明放暗不放,民营企业进入很难。”王宪魁表示,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黑龙江必须下决心解决。   据介绍,黑龙江官方正在研究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清理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强化配套措施,细化支持办法,增强政策的含金量和可操作性。   同时,黑龙江已建立政策发布平台,加强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看得明白、办起来简单”。黑龙江官方承诺——将发挥政策支持效应,推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生产用地、税费收缴等政策落地,彻底打通“最后一公里”。   切实做到公正诚信,为民营企业“撑腰打气”   “民营企业要打消顾虑,对各种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大胆投诉,省环境办要加大监督督办力度,一些重点案件可以直接向副省级以上领导保送情况,推动问题解决。”王宪魁直言,黑龙江整治发展环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为民营企业撑腰打气的态度也是坚定不移的。   据了解,黑龙江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还处于初创期,迫切需要一个公正诚信的市场环境。未来,黑龙江官方将针对“地方官员新官不理旧账”、“随意变规划、变政策、不讲信用”、“还没跟前期投资企业解约,又和新的企业签约”、“拖欠企业工程款,拒不执行仲裁判决和法院裁定”、“基层科所队执法随意化,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行业管理人员明目张胆搞‘三指定’的暗箱操作”等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讲诚信、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问责。(完)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16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情况比较
稻草 2016-8-26 10:17
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改革开放以前1953年到1966年平均GDP为8.2%,1967年到1976年平均GDP为6.8%。注意,这个GDP统计是不完全的,对于全国农村水利建设,农田改造,铁道兵铁路建设,新疆、北大荒等全国农垦开发等许多数据是没有统计在内的,全国土地开发、矿产开发是无偿使用没有计算GDP的。根据这些,有水利专家初步测算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GDP年平均至少在16%以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改革开放以后,1978-2014年平均GDP为9.83%,比改革开放以前至少少近一倍年平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年GDP 及增长率 年份 GDP (单位:亿元) 较上年增减额 增长率 1979 4062.6 417.4 7.6% 1980 4545.6 483 7.8% 1981 4891.6 346 5.2% 1982 5323.4 431.8 9.1% 1983 5962.7 639.3 10.9% 1984 7208.1 1245.4 15.2% 1985 9016 1807.9 13.5% 1986 10275.2 1259.2 8.8% 1987 12058.6 1783.4 11.6% 1988 15042.8 2984.2 11.3% 1989 16992.3 1949.5 4.1% 1990 18667.8 1675.5 3.8% 1991 21781.5 3113.7 9.2% 1992 26923.5 5142 14.2% 1993 35333.9 8410.4 13.5% 1994 48197.9 12864 12.6% 1995 60793.7 12595.8 10.5% 1996 71176.6 10382.9 9.6% 1997 78973 7796.4 8.8% 1998 84402.3 5429.3 7.8% 1999 89677.1 5274.8 7.1% 2000 99214.6 9537.5 8.0% 2001 109655.2 10440.6 7.5% 2002 120332.7 10677.5 8.3% 2003 135822.8 15490.1 10.0% 2004 159878.3 24055.5 10.1% 2005 184937.4 23339.1 10.4% 2006 216314.4 31377 11.6% 2007 265810.3 49495.9 11.9% 2008 314045.4 48235.1 9.6% 2009 340902.8 26461.5 9.2% 2010 401202 60299.2 10.4% 2011 472882 70362 9.2% 2012 519322 46440 7.8% 另有网友对改革开放以前的GDP进行了分析计算: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方针就是“发展经济,保证供应”,多生产产品,满足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而从没有在乎过产值多少。那时期的物质产品和资源绝大部分并不进入市场交换,只是服从国家调拨和按排,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价格,根本不反映交换价值。因此对当时的经济增长状况最准确、真实、直接的体现只能是物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值。产值概念只是在个别情况下才被使用。即使当时的国际组织在说明各国经济总量时都采取“市场国家”与“计划经济国家”两种区别的统计方法。在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在改革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的。既然计划经济时期原本就没有GDP的概念,而在目前媒体上经常出现当时的GDP是多少的报道,这岂不是怪事! 其猫腻究竟出在哪里呢?经查找出处,本人发现,目前很多媒体都是把当时的产值当成GDP使用,来说明改革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拿来与目前的GDP增长进行对比。这实在是极大的谬误!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统计方法上,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值与市场经济下的GDP,都是根本不同的。这里简单说明以下几点: 1.价格体系不同。如前所述,改革前29年大多时间是计划价格体系,当时的价格主要是用于核算,而不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如国家收购、配置的小麦原粮每斤只有八分至一角钱,与目前市场经济下每斤一元多的价格相比差别实在太大。居民凭票购买的消费品主要是一种实物分配的性质,价格定得很低。农村分配给本队社员的产品有些甚至根本就不计价。当时劳动力的报酬更是低微。三十多年来各种物价指数都发生了十几倍、数十倍的变化。价格体系不统一,那么用GDP表示改革前的经济水平必然造成对事实的歪曲! 2、产值统计的构成不同。在目前GDP统计中,商业、金融、各种服务业等行业的价值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产值只包括工、农业生产,而不包括上述这些方面。更不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安全等这些本属于社会投入的公益事业而现在却被“产业化”了的“产值”;也不存在变卖土地、矿产、水源、出租文物遗产等过程中形成的“产值”。改革前的土地、矿产、水源等都是存量,不计入产值;而现在都是流量,只要一流转,GDP就大量增长。 3、改革开放前的大量“有产无值”现象。即本应计入产值但却均未计入的产值。比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建没、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建造的遍布全国的水库和排灌渠等。这些都称得上是天字号第一大工程,也是合理的固定资产投入,但其中农民的劳动却只是“记工分”。生产队的工分是多了,但工分并不扩大产值,因为农业产值统计的是粮食产量和其它农业收益,而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经济效益是长久体现的,要用百年甚至千年来度量。工分记多了就造成当时劳动日值贬值,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0.2元,这就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却没有即时的经济收入为工分“充值”的结果;但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固定资产---旱涝保收的优质农田、农业的稳产高产。还有在国家工矿建设中广大农民所进行的大量协作劳动等,也是靠生产队“记工分”。这就是当时的“有产无值”现象。如果要说明那时的真实的产值是多少,首先就必须把其中的劳动力价值完全补上。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虚假 GDP 。现在每年的GDP数字庞大,但其中属于国外资本(独资、合资、股份)的却占有很大份额,这从确切意义上说并不完全是“中国的”。洋人拿印刷品花花纸钞,在中国的土地上消耗中国的资源、能源,盘剥中国劳工血汗,污染中国的环境,在中国进行生产和出口统计。最后把产品利润拿走,把垃圾丢在中国,买办们为之乐不可吱,而中国却只顶着GDP增大的虚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建造了大量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发生许多新建的楼房、桥梁垮塌及其他灾难事故,还有大量的投资失误工程、重复建设、产品积压、损坏、销售不出以及假劣商品等,这也是GDP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前却是没有的! 正是由于上述各种区别,因此用GDP说明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必然是徒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当时的GDP进行测算。然而那是一个十分复杂、困难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的GDP究意是多少?近期从网上看到苏拉密网友提出了一种“实物货币”的计算方法,即不同时期的工程量相当,投资也应相当的比较方法,很值得借鉴。如,三峡工程总投资为2000亿,工程总量为3亿立方米土石方,那么,改革开放前如果是3亿立方米土石方的工程也应计算为2000亿投资。这样可大体推算出改革开放前的GDP。以下转引苏拉密网友的研究意见: 截止“五五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 )。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库容4千多亿m3。人工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四十年水利建设成就 —水利统计资料》水利部计划司 1990年)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八十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按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米 。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倾举国之力、历经15年建设还没有完工的三峡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为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在1949-1979的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40座。 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为2000亿元。也就是说,1949-1979年30年间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总投入相当于目前的240万亿元,平均每年8万亿元。 我们还知道1949-1979年30年间水利投入占全国基本建设中投入的比例为6.6% 。以此我们推算出中国在1949-1979年30年间的基本建设总投入为3636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21万亿元。3636万亿元基本建设投入,可作为固定资产投入。 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万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对GDP的拉动率为180%,就是说固定资产每投入1元,可产生1.8元的GDP。 当然,目前的拉动率是比较高的,工程项目附近什么酒店按摩洗脚都被拉动了起来。而1949-1979年的拉动率没这么高,最多就是拉动一下炝锅面、小平头;就把拉动率按最保守的态度定在110%吧。那么30年3636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入可拉动GDP为4000万亿元,平均每年为133万亿元。 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按主流的说法是7.2%;我们就按这种说法进行分布:五十年代(1950-1959)平均每年的GDP为57.14万亿元;六十年代(1960-1969)平均每年的GDP为114.24万亿元;七十年代平均每年的GDP为228.48万亿元。 人们知道,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万亿元; 这就是说七十年代的平均每年的GDP是2007年的9.26倍! (选编自苏拉密《毛泽东时代GDP估算》) 这个推算结果,虽然算不上精确,但我们看到,它大体上与建国以来的社会产品产量增长的统计结果相一致。请有兴趣的网友比较一下1949—1978年与1978—2007年,(前后都是29年)中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增长幅度,会清楚地看出: 改革前2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来29年快得多,更根本不存在比后者慢的问题!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4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奥地利国企职工占70%以上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稻草 2016-3-2 16:56
奥地利是当今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330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在2011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业特点是国有化程度高,国有企业控制了95%的基础工业和85%以上的动力工业,产值及职工人数均占其总数的70%,1995年加入欧盟,是OECD的创始国之一。195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1995年签订申根公约,1999年接受欧元。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2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工业化是如何建设成功的?
稻草 2015-8-11 10:32
1952年,中国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1975年, 仅仅23年, 这个比例颠倒过来了,中国工业占国家经济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1949年10月1日建国,这时的中国有的地方还在打仗,有的地方土匪还很猖狂。这个从清朝末年开始,一直处于战争中的中国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没有资金基础, 没有工业基础,没有人才基础,没有技术基础,国库也被蒋介石搬到台湾去了。 就是这样的条件,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使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工业大国。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毛泽东时代的成就简介
热度 2 稻草 2014-10-10 08:41
编者按语:"毛泽东不懂经济”显然是错误的,毛泽东不想干私有制经济才是真的,他干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最难的,私有制经济是人类几千年来就一直在干的,而公有制经济在中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干好公有制经济必须有配套的政治体系与道德体系,要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要公平公正,这些毛泽东做的都是开天辟地的。毛泽东曾经说,私有经济那个是好干的,为少数人服务就行,问题是我们要干的是公有制经济,为人民服务。包括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汇报工作后说农村要搞承包,毛泽东说那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咋办?如何在政治上对老百姓交待,田家英无言以对。 毛泽东时代的成就简介 作者:游四方 就井冈山和延安根据地时期来说,在中国也算是最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满足几十万军民的生活和战争需要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没有成功的经济管理能力,要确保根据地的长期生存是不可想象的。 建国之初,中国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基础,甚至连灯油要靠进口。经过二十八年的高速工业化,中国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而到 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文革”期间,工业平均发展速度也在10%以上。 这样的高速增长居然被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贬之为“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让人不仅要问:“何处不是边缘?” 以下是几个关键部门的发展数据: 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 钢铁产量从一百四十万吨增长到了三千一百八十万吨, 煤炭产量从六千六百万吨增长到了六万一千七百万吨, 水泥产量从三百万吨增长到了六千五百万吨, 木材产量从一千一百万吨增长到了五千一百万吨, 电力从七十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两千伍百六十亿千瓦/小时, 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一亿零四百万吨, 化肥产量从三万九千吨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万三千吨。 同时,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巨大成就。 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了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两万多公里的铁路(改革开放二十二年所建铁路仅一万多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广西、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在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 在文教卫生方面,在“文革”结束时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最高曾达国民生产总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专院校、数千所的各类中专及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文革”期间,学龄儿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与现在普遍存在的失学儿童现象形成鲜明对照。在各县城和公社建立了卫生院,并培养了遍布乡村的赤脚医生队伍。城市居民实现免费医疗,农民看病也收费低廉,发烧感冒类打针吃药费用一般在一元(人民币,下同)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成就是在“国际环境恶劣”、“大战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的。在毛逝世时,即没留下‘外债’,也‘无通货膨胀’,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极其“罕见”的。 由于建国初期国民生产总值基数低,即使保持10的年增长率也难以支持如此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支付如此庞大的教育、福利和军费开支。 实际上,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增长数据并没有反映经济的实际活跃程度,只反映了其中的一部分。 另一大块未被计入的经济成分,如果按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是劳动力的成本。 例如,在华北平原上某低洼处修建一座水库,因无需炸药开山,也没有机械参与, 只有发动群众“义务”劳动建造,这座水库的建设成本约为零。包括北大荒 东北 大米、新疆棉花(东北大米现在已经可供应黄河以北地区大米需要,和我解放军三军指战员的全部粮食需要,新疆棉花已经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的建设是解放军开荒劳动,这一些经济活动在当时的经济统计数字上根本反映不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也是义务劳动,根本没有计入GDP。 但同样一座水库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造,其劳动力成本将成为投资部分,建成这座水库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将等于其实际投资额而被计入。 铁路建设是另一特例。两万多公里的铁路因多建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工程之浩大是难以想象的,最著名的要数桥隧占30%以上的成昆铁路。在今日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难于应付如此庞大的铁路工程项目。 但当时铁路建设是由劳动力“零”成本,训练有素的铁道兵完成,在低投资下确保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在毛泽东时代,劳动力开支的低微对确保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至此重新回到主题,即到底何谓“懂经济”?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来衡量领导人是否懂经济,那么毛领导下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不包括广泛存在的劳动力零成本所关联的经济活动)无疑证明毛泽东是一卓越的经济领导人。是否只有懂得市场经济才能称之为懂经济呢?市场经济是否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唯一选择?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短短二十八年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给了一否定的回答。 以毛泽东的智慧和他在旧中国生活的经历,他不可能不知道市场经济、股票市场等概念。 但他试图寻找发展经济的一条新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快地赶上英美等发达国家”。这条新路作者称之为基于计划的“人本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它并不否定货币,但仅作为调节物质资源的手段,而不用于购买劳动力。 而市场经济体系中,人和其它生产资料一样,不过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相对而言,人本经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但它的实现需要较苛刻的环境,即:“高尚道德” 的领导集体,群众觉悟的空前提高,明确的发展目标,将个体意志转化为群体意志的“共同信仰”。相对来说,市场经济实现的条件比较简单,即为个人欲望的实现创造一公平竞争的环境即可。 综观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他始终将人和人的教育改造放在中心地位。他用‘最通俗的’语言、‘简单的’口号让他领导下的军人和群众明白:国家的目标、个人的价值和信仰。这是他领导下的军队战胜强大对手的“重要法宝”,也是他领导下的群众在‘没有物质刺激’情况下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的重要原因。这是他比其他领袖们远高一筹之处。 虽然‘人本经济’已被妖魔化,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昨天的理由。毕竟毛泽东创建了适于人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对昨天的简单否定将使今人失去了吸取其精华,并完善当前市场经济的机会。毛泽东的经济实践为人类的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思路。未来的经济学家将会发现,毛泽东的人本经济实践很可能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未来状态,毕竟它比市场经济更好地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当然也能更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譬如,中国在工业和科技基础极其薄弱的环境下,只用十年的时间就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并不很差的基础上并同时还伴随着技术的引进,至今推不出一辆象样的国产轿车。 当邓小平否定毛泽东的经济成就时得到不明就理的群众的附和,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邓小平发展消费品工业,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为重点。而毛泽东时期,敌对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不得不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重工业优先、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等。 对于象新加坡这种小国来说,出口导向是唯一选择; 中等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等,轻工业优先,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则为合适选择; 但对中国这种大国来说,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就成了毛泽东时代的不二选择。除军品工业的需要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也对基础装备工业和工业母机提出了庞大的需求;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完全依赖进口根本不现实。没有毛泽东时代奠定的重工业基础,邓小平的轻工业,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将不得不拿出大量的外汇去购买昂贵的电站设备、大型机床、采矿机械和载重车辆;彩电、冰箱生产线的引进就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主导下开始的以上海宝钢一期工程(180 亿美元)为代表的洋冒进,耗干中国全部外汇,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几乎断送了“文革”结束时还不是很坏的中国经济,就是一突出的例证。没有毛泽东时代在中西部地区交通、能源、原材料、军工企业和三线企业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今日的中国将面临更加棘手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单地形复杂的中西部地区交通设施等基础建设就足以让邓小平的改革无所夸耀。 很明显,地球人都知道,轻工业的发展要比发展重工业和搞基础建设容易的多。 令人遗憾的是,当中国人在吃完第十个饼不再肚饿时,将前九个饼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当一些国营企业的退休老工人因目前企业的困境而不能及时领到退休金时,中国政府和民间是否已忘却了他们的贡献?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个人不计酬劳,国家高积累的情况下,才有了中国工业化的辉煌成就,才为今日丰富的消费品供应打下雄厚的基础。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我国经济大事记(全) 1966年 ----------------------------------------------------- 1月28日 中共中央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 同日 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月19日 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2月21日 中共中央界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3月4日 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5月3日 我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10月8日 我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0月1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12月23日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年 1月5日 我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1月16日 我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7月1日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7月7日 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7月26日 我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 9月5日 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一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5日 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月15日我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15日广交会开幕 11月29日我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年 1月8日 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1月11日 《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2月23日 我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4月15日 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6月20日 我国夏粮丰收。 8月18日 我国早稻丰收。 9月3日 我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969年 2月21日 《人民日报》宣布,截止到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级没有内债,有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4月2日 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5月5日 我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6月13日 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6月30日 《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麦类作物丰收。 7月8日 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9月13日 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 9月25日 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9月26日 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9月30日 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9月30日 我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我国奠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月3日 我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0月4日 我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0月28日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1月14日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1月16日我国农业丰收 1970年 4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月1日 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7月17日 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 10月16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0月17日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971年 1月2日 我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月3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5月15日 开展工业学大庆 6月27日 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7月8日 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 9月27日 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最多的一年。 10月2日 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1月18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日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1月30日调资28%。 12月7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年 1月13日 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1月28日 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2月21日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5月13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8月21日 从联邦德国、倭国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领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9月10日 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10月13日连接中南和死难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1月26日月住越南抗美26.57亿元。 12月26日我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年 1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1月2日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日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日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日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月4日 中国倭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日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6日 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日 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8月5日 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8月1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9月3日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6日 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9月30日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日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日 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1月13日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2月22日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订了贸易协议。 1974年 1月12日 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1月21日 国务院要求跟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1月22日 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1月30日 国务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污染。 2月17日 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2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2月24日 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3月23日 我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3月30日 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4月2日 我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4月15日 第三十五届广交会开幕,规模为历届之最。 4月31日 我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5月15日 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7月17日 我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8月9日 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9月12日 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9月12日 我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9月15日 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9月30日 新华社报道,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0月3日 我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10月23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10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12月19日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12月27日新华社报道,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12月31日中央要求切实着金计划生育工作。 1975年 1月13日 周恩来提出,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1月14日 新华社报道,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1月15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1月25日 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2月3日 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2月4日 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3月29日 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5月30日 我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5月31日 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7月5日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7月8日 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7月19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7月28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8月8日 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8月19日 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8月19日 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8月30日 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9月1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9月3日 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9月14日 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10月7日 水稻培育出新品种,亩产达千斤左右。 10月27日我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17日我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 12月24日焦枝铁路通车。 12月3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6年 1月21日 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3月13日 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3月22日 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4月15日 广交会开幕 4月21日 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4月24日 6011米超深井打成。 5月1日 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5月12日 有点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6月6日 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6月29日 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7月6日 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7月6日 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7月2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 7月23日 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7月28日 唐山地震。 8月7日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8月23日 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9月9日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逝世。 10月5日 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10日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谈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12月11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33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北宋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
热度 3 稻草 2013-10-5 21:57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根据研究,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6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32.9%。显示北宋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   北宋时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西欧人口人均生产总值则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产总值为600美元,当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个人分类: 历史转帖|698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14 17:31 , Processed in 0.035559 second(s), 1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