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论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教育部传统文化教材的两大问题
热度 1 稻草 2017-5-26 21:47
教育部的传统文化教材正如鄙人所料,倾向于唯心主义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致命问题,也就是说这样的教材其结果不是中华文明的复兴,而是中国唯心主义的复辟,国家垮台。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墨家思想没有选进教材。 二是儒家的唯心主义思想没有去掉。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孔子的中庸为什么有错误?
热度 4 稻草 2017-2-24 10:15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三天没有说一句话。弟子们都觉得纳闷,胆子大一点的子贡试探着问老师出了什么事?孔子沉默不语,半晌后对子贡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老聃,真吾师也!” 但是,孔子终究没有理解老子的意思,他极力宣扬的“中庸之道”也没有国家能够接受。 在理想之路屡遭挫折之后,年过五十的孔子又想到了请教老子。一翻路途疲惫之后,他再一次见到了老子。老子说:“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吾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孔子这次请教只搞清了一个问题,就是他的主张为什么没有被各国接受,也就是机缘不到罢了。 事实上,他并没有反思他的中庸概念是不是与老子讲的“道”是同理,他终于错了,中庸确实存在问题。 如果他能够与老子第三次见面,或许可以解决中庸存在的问题,但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去请教老子了。 他的思想终究在四百多年后,汉朝开始采用他的,但是“中庸”存在的问题也让儒家走向了儒教,导致了堕落。然而,老子的思想却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只能应了孔子的一句感慨:“朝闻道,夕可死。” 那么,孔的中庸错误在哪呢?他对中庸解释的原话是“执其两端而取其中”,在我看来,如果说它坚守“辩证法”则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又要解释之外的事务,则当然是有错误的,应该是“取其中,可得两端也。”,这才是老子的意思,也涵盖了“辩证法”。至于如何理解,我不作解释了,自己去悟吧,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这个在我的《思想在思考》一书里都讲得很透彻了,同时也给出了当代的解决方案。 纯音乐 - 大梦敦煌.mp3
个人分类: 原创散文|519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二七五 《胡乱论语》
热度 1 水壶灌满 2016-11-10 09:47
孔子的一生,所提倡的可以归结为三个字:仁、德、义。br   什么是仁?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什么是德?归结起来其实也是八个字:欲人为者,以身作则。br   什么是义?归结起来其实也是八个字:我有余力,可以助人。br   孔子门下,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最终可以归结为三杰:子夏、子贡、冉有。br   学术和教育第一人:子夏br   从商第一人:子贡br   从政第一人:冉有br   三杰对于孔子本人以及孔子学说的宣扬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r   【谁是最爱孔子的人】br   孔子的学生中,最爱孔子的是子路、子贡和冉有,对孔子帮助最大的也是这三个人。不过,性格不同,他们爱老师和帮老师的方式也不同。br   子路如何爱老师帮老师已经讲得太多,不再赘述了。子贡也讲得很多了,也不再赘述。这里,单独说说冉有。br   冉有的能力强地位高,能够帮助老师的机会比较多。跟随孔子期间,冉有当孔子的管家,多数情况下老师出行都是他驾车;后来冉有做了季孙家的管家,帮助老师回到鲁国,又帮助老师获得季孙家的补贴,而师兄弟们的前程也多数靠冉有提携。br   但是,冉有与子贡不一样,子贡爱老师帮老师非常有技巧,既帮助了老师,又照顾了老师的面子,可是说件件事情都抓在老师的痒痒肉上,所以孔子非常喜爱他。而冉有就比较武断,不讲究技巧,只要他认为对老师好的事情,他就去做,忽略了老师的感受。结果,好人好事做了一大堆,往往老师一点也不感激,有的时候还要生气。当然,孔子心里也明白冉有对自己是真好。br   在给公西华补贴的事情上,冉有就做了好事受批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礼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br   卫国人伯高是孔子的朋友,伯高死后,他的家人去向孔子报丧。br   “我该去哪里哭他呢?”孔子有点犯难,他很讲究这类问题。“本家兄弟死了,我到宗庙去哭他;父亲的朋友死了,我到庙门外去哭他;老师死了,我在内寝里哭他;朋友死了,我在寝门外哭他;一般认识的人死了,我到野外去哭他。以我跟伯高的关系,在野外哭他就显得太疏远,在内寝哭他又显得太重。怎么办呢?我是通过子贡认识他的,我就到子贡家去哭他吧。”br   整来整去,老头把事情整到了子贡家里。br   哭完之后,孔子派子张到伯高家去吊唁,结果在路上遇上了冉有。br   “老弟,别去了,我前两天恰好在卫国,于是准备了一束帛、四匹马,以老师的名义去吊唁过了。”冉有让子张回去,他已经主动帮老师吊唁过了,并且礼送得很重,很有面子。br   这件事情,孔子应该很高兴甚至很感动吧?应该会表扬冉有吧?br   “嘿,冉有这件事情办得不地道啊,这样做不是让我失礼于伯高吗?”孔子不仅不高兴,反而责怪冉有猫捉耗子多管闲事。br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br   任何思想都有来源,都不可能是平白无故在大脑中浮现。孔子的思想也是一样,来自他的生活环境。br   人世间的真理一定是这样的:缺什么就追求什么,懂什么就鼓吹什么。br   孔子也不例外。br   孔子出身低微,同时却有着贵族的血统。从小他没有地位,忍受贫穷。所以,他对名利的追求顺理成章。对于地位,对于富贵,他心向往之。br   孔子从小跟随亲戚邻居从事丧葬祭祀,正是因为如此,他对周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特别是丧葬之礼,进而是对周礼的全部。因此,孔子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了周礼专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发现自己在周礼上的造诣竟然出类拔萃。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孔子提倡孝道,是他重视祭祀和丧葬之礼的必然和必要结果。br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决定运用周礼或者说通过鼓吹周礼来实现自己追求名利的目标。br   然而,鼓吹周礼最终也并没有为孔子带来富贵,只为他带来了有限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呢?br   很简单,因为礼崩乐坏有礼崩乐坏的理由。就像二十几年前算盘,被淘汰自然有被淘汰的理由,并不能因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条件地存在下去。br   所有国家中,鲁国是最遵守周礼的,结果怎么样呢?结果鲁国越来越弱。说明什么?说明周礼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即便是鲁国,对于周礼也越来越不尊重了。br   以一个在鲁国都过时的东西去游说更加强大和先进的国家,怎么行得通呢?br   那么,在政治主张处处碰壁之后,孔子还有什么办法来求得富贵呢?经商。br   孔子为什么不经商?br   首先,孔子缺乏经商的天分。br   其次,孔子的处境决定了他很难去经商。鲁国是个农耕国家,历来轻视商业,孔子毕竟做过大夫,去经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教育弟子们不要去经商,如果自己反而去经商,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br   这样,孔子实际上就陷入一种尴尬境况。凭借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富贵,可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样得不到富贵。于是,不如坚持。br   所以孔子说得很明白:我想富贵啊,要是给人家赶车也能富贵的话,我也愿意。可是,如果没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富贵,我还是从事我喜爱的事业吧。br   按《论语》。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br   在得不到富贵之后,孔子自我安慰,说是如果通过不道义的方法得到富贵,对于自己来说就是浮云,根本不去想。br   按《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r   从理想和追求来说,孔子的一生是很失败的。br   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这种失败,那就是通过孔子弟子们的发展。最坚信孔子学说的颜回和原宪都混得很悲惨很穷困潦倒,而背离了孔子学说的冉有和子贡都混得很滋润很有成就。br   【儒法道】br   按《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br   不同阶段,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际遇,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在变化中的,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br   孔子也是这样。br   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我们不能说孔子就是儒家,因为他也是法家和道家。后世所强调和放大的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多数是他早期的思想。br   早期,孔子笃信周礼,崇拜周公,这时候他的思想是纯正的儒家思想。所以,到了齐国他拿君君臣臣来说话。br   但是,在齐国他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文化,他一定思考过为什么齐国会比鲁国强大,所以他对于不遵守周礼的管仲有了新的认识,对不肯为国君献出生命的晏子有了新的看法。br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的思想已经由儒家向法家转化。实际上,周礼本身就是礼法,就有法的元素。br   在从鲁国前往卫国之后,卫国文化对他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周游列国碰壁之后,孔子实际上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反思,他很少再提周礼,相反,他懂得了变通,明白自己是不可为而为之,对管仲则更加敬佩,而管仲是法家。br   回到鲁国,孔子已经从儒家成为法家,一个故事可以印证这一点。br   按照鲁国的法律,如果有人能够从外国赎回在那里做奴仆的鲁国人,可以从政府领取奖金。有一次,子贡从外国赎人回来,却退还了奖金。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孔子非常失望。br   “子贡错了,圣人做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是给大众做榜样,让老百姓都能按照他的做法去做的。如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子贡作了这样一个榜样,有几个人能做到他那样呢?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想办法赎人了。”孔子说。这段话,贯穿了法的精神。br   按《说苑》。鲁国之法,鲁人有赎臣妾于诸侯者,取金于府;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孔子闻之曰:“赐失之矣,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其身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则后莫复赎,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矣。”br   实际上,在《论语》中,孔子所崇拜的人并不多,可是他崇拜管子和子产,而这两人是著名的法家人物。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思想由儒到法了。br   另一个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子夏。br   子夏是孔子在卫国以及回到鲁国期间最器重最赏识的弟子,孔子一定认为子夏是最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学问最佳的继承者和阐发者。所以,孔子说子夏是“起予者也”。所以,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了子夏,对他的偏爱无以复加。br   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受魏文侯之邀前往西河讲学。子夏的学生中,有田子方、段干木等大儒,但是特别要提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法家李悝、商鞅都出于子夏门派。br   李悝(即李克)著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学专著《法经》,商鞅在秦国变法。br   毫无疑问,子夏的法家思想来源于孔子,只不过子夏发扬光大了。br   而另一位法家代表人物吴起出于曾参的门下。br   孔子的晚年沉迷于《易经》,理想的破灭让一向不谈命不说神的孔子开始说命了,开始淡泊世间的得失了。这个时候,孔子俨然化身为道家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br   按《论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br   按《论语》。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br   按《论语》。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br   按《论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br   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道家的思想。br   甚至,孔子还想学习老子,逃避现实,去蛮夷国家归于自然。br   按《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br   一个显而易见的线索说明了一切,什么线索?孔子的研究路线。br   最早,孔子研究周礼;br   之后,研究诗经;br   之后,研究春秋;br   最后,研究周易。br   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再走向神秘主义。br   儒家,是理想主义;法家,是现实主义;道家,是神秘主义。br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走同样的路线:从理想回到现实,从现实走向神秘。br   【孔学的自相矛盾】br   从儒到法到道,孔子的思想在变化,所以,前后出现矛盾是必然的。br   譬如孔子对于各种周礼礼仪的态度,一开始,孔子非常讲究礼仪的形式,对礼仪的完备看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初晏子对孔子最讨厌的地方。直到到了卫国,孔子还是这样,各国诸侯每月月初有一个吿朔之祭,每次要杀一只活羊,子贡觉得很浪费,应该去掉,可是孔子反对子贡的看法,他对子贡说:“你爱的是羊,我爱的是礼。”br   按《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钱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br   可是后来,孔子的看法有了很多变化,对于礼仪不再那么坚持。br   回到鲁国之后,有一次子游向孔子请教丧葬礼仪用具的问题。br   “应该看自己的家底量力而行。”孔子说。br   “老师说具体点啊。”br   “就算家里有钱,也不要超过礼仪规定。如果家里没钱,那么只要装殓时衣物能够盖住死者就行了。丧事只要尽心尽力了,就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所以办丧事时,与其缺少哀痛之情而使用过多的礼仪,不如礼仪不完备却充满哀痛之情。”孔子的意思是,礼仪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情流露。br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对形式上的东西就远远不如从前那么看重了。br   问题在于,孔子被圣人化被神化之后,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了。既然这样,矛盾就被强行掩盖或者忽视,很多自相矛盾的东西就被熟视无睹,进而被认为原本就是和谐的一体。br   后世统治者打着儒家的旗号,实际上干着半儒半法半道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儒表法里。而这样的矛盾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有了孔子这个矛盾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不论怎样做怎样说,都能从孔子那里找到依据。这样做的前提是否定孔子本身是矛盾的,所以,宰我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让他存在的,所以要编造他被杀的假历史,提醒后人不得质疑孔子思想的自相矛盾。br   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能够很自然地生活在自相矛盾之中,譬如:急流勇退、急流勇进都是对的,好死不如赖活与士可杀不可辱同时运用着。堂皇的大道理和世俗的小道理之间的矛盾能够坦然共存,永远有道理,只要是领导,只要有权力,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以为这是中华语言的特点,其实不是,这是这个民族思维的问题,而这样的思维,就来自统治者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利用。br   有时人们会质疑孔子思想的虚伪,其实不然,孔子是真实的,他只是被历朝统治者们虚伪掉了。br   《胡乱论语》br   了解孔子,《论语》是最好的材料。不过,《论语》中没有记录胡乱与孔子的对话,是一大遗憾。在此,进行补充,补充部分称为《胡乱论语》br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br   胡乱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国君这么喜欢养女人和小人?”br   孔子说:“乱啊,告诉你,因为国君是公款消费啊。”br   胡乱问:“夫子常赞扬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那夫子怎么吃了这么多家的粟?从前帮着国君灭三桓,现在吃着三桓的粟,怎么不说灭三桓了?”br   孔子说:“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br   胡乱问:“后世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老师怎样看?”br   孔子说:“我猜他想说的应该是‘饿死别人事小’。”br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br   胡乱说:“老师,既然鲁国比齐国好,为什么全世界人都想去齐国,没人想来鲁国呢?”br   孔子说:“乱啊,你不是来了吗?”br   胡乱说:“老师,我们那个年代讲究做好人好事。譬如,坐火车的时候帮乘务员拖地。”br   孔子说:“那,乘务员干什么?”br   胡乱说:“乘务员帮带小孩的妈妈喂奶。”br   孔子说:“那带小孩的妈妈干什么?”br   胡乱说:“带小孩的妈妈帮司机开火车。”br   孔子说:“那司机干什么?”br   胡乱说:“司机?是啊,司机干什么?”br   孔子说:“乱啊,真乱。其实,自己干好自己的本职就行了,大同世界也不过如此。当乘客的不像乘客,当乘务员的不像乘务员,有什么好提倡的呢?”br   胡乱整日闷闷不乐,夫子不以为怪,盖因大家都是闷闷不乐。一日,胡乱同子路来,孔子问什么事,胡乱不敢言,子路说:“胡乱这些天很郁闷,因为他有问题但是不敢问。”孔子说:“为什么不敢问?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啊。”子路说:“所以他找我帮忙,让我来问。是这样的,他想知道大便的礼是什么,先放屁还是先撒尿,还是屎尿屁泥沙俱下。”孔子皱眉头,说:“这样的事情属于私事,讲什么礼?礼都是在人前的。”胡乱说:“老师说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啊。何况,有的时候大家同去大便,怎么能说不是在人前呢?”孔子:“总归还是自己掌握吧,怎样方便怎样。”胡乱说:“那么,大便时狂呼乱叫,念念有词,合于礼吗?”孔子:“胡乱,真有此事?”胡乱说:“大便,人生大事也。若是憋了一个时辰,突然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岂不快哉?既然快哉,为何不能叫出来?”孔子说:“胡言乱语啊,大便本是私事,私下里进行就好,大喊大叫就不合乎礼了。”胡乱说:“那么大便的礼就是闷声大便,是么?”孔子喟然叹道:“你要这样认为,就算是吧。”br   一日,孔子与胡乱聊天。胡乱问:“老师,管仲三次打仗三次逃跑,因为怕自己死了老母无人奉养;孟公绰三次打仗三次逃跑,也是怕自己死了母亲无人奉养。我想问问,到底是行孝重要,还是忠君为国重要?”br   孔子说:“乱啊,这个问题很好啊。奉养父母,是为人的根本;忠君为国,是为臣的根本。如果不能忠君卫国,至少还能做一个人;如果不能奉养父母,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你说说,哪一个重要?”br   胡乱说:“老师,我明白了。”br   一日,胡乱和孔子讲起《春秋》,说到董狐直笔,孔子为赵盾鸣冤一段,胡乱说:“老师,赵盾先后杀了三个国君的儿子,杀了六个卿赶走了三个卿,又把霸权拱手让给了楚国,老师怎么说他是良臣?”br   孔子无言以对,过了一阵,小声说:“乱啊,君子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当今天下,晋国最强,而赵家执掌晋国国政,得罪赵家就跟在鲁国得菲季孙家一样,何必呢,何必呢?不要因为写本书给自己带来麻烦啊。”br   胡乱感慨:“以老师这样正直的人在世俗面前有时也不得不低头,历史真是用刀枪写成的。”br   孔子说:“惭愧啊,我不如董狐远矣。”br   胡乱说:“老师也是不得已,不过春秋笔法,把事情真相都写得很清楚了,后人自会领会,重新作出结论。”br   孔子说:“那就好了,但愿后人能够领会。”br   胡乱说:“老师不知道,后世的史书,干脆就是瞎编乱造,黑白颠倒,完全没有廉耻,不像老师这样,事实保留,就算有违心的话,也不过是九牛一毛。”br   孔子释然。br   孔子死后,胡乱痛哭:“老师啊,您死之后,谁还会听我的胡言乱语啊?”lt;/pregt;lt;/divgt;
9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二五八 喪家之犬
水壶灌满 2016-11-1 08:27
孔子这一次住在了蘧伯玉家中,蘧伯玉非常热情也非常高兴,两人之间确实有很多共同语言。蘧伯玉向卫灵公推荐孔子,可是,卫灵公对孔子似乎兴趣不大。br   “唉,如果有国君用我的话,三个月就能见变化,三年绝对大治。”孔子常常这样慨叹,慨叹没有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br   按《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br   在蘧伯玉的再三推荐之下,卫灵公勉强又接见了孔子。br   这一次见面的气氛与上一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卫灵公打着呵欠,一副应付差事的架势。br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句,大家都觉得很尴尬无趣。br   “孔丘先生,能不能给我讲讲布阵打仗的学问?”卫灵公突然问,他知道孔子没有打过仗,因此故意要习难他。br   “不好意思,没学过,我主要研究的是祭祀礼法之类的学问。”孔子说,他明白卫灵公的意思,因此干脆一口回绝。br   按《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br   话不投机,典型的话不投机。br   天上,一行大雁飞过,嘶鸣着向北而去。br   卫灵公仰起头来看大雁,把个下巴留给了孔子。br   孔子摇摇头,他知道他该告辞了。br   【宋国遇险】br   孔子又离开了。br   孔子去哪里?目标依然是陈国。子路、颜回、冉有、子贡、胡乱等人依然跟随,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孩子也跟着上路了。br   两个小孩子,一个叫言偃,字子游,只有十三岁,鲁国人,是这次孔子回鲁国的时候招收的学生。另一个叫卜商,字子夏,卫国人,是孔子不久前招的学生。两人的家里都比较穷,因此父母送来,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在孔子身边伺候孔子的。两个小童都很聪明乖巧,孔子很喜欢他们。因此,这次上路,孔子也带着他们。br   从卫国南下,孔子不敢再走匡地,于是干脆穿越曹国。在曹国,孔子师徒并没有待太长时间,因为曹国是个小国,随时会被灭掉的那种,孔子对这个国家毫无兴趣。br   穿过曹国,进入宋国。br   孔子为什么对宋国没有兴趣?因为孔子知道,宋国对他没有兴趣。整个周朝,即便是楚国和吴越这样的国家,对周礼在表面上都是或多或少要遵从的,只有宋国是个例外,宋国人在骨子里认为他们还是商朝,他的礼法是商礼而不是周礼,因此,他们对孔子的学说毫无兴趣。br   孔子一行迤逦来到宋国首都睢阳附近,见到一伙工匠正在干活,太阳照晒之下非常辛苦。旁边,有人拿着鞭子在监督工匠们干活。br   “你们在干什么?”孔子下了车,亲自过去问。br   “给桓魋造石椁,造了三年了。”一个工匠有气无力地说。石椁就是石棺。br   孔子还要问,突然监工提着鞭子走了过来。br   “你是什么人?问什么问?赶快走开,否则判你泄露国家机密罪。”监工气势汹汹地说,工匠们都不再敢说话,低头干活去了。br   “哼,这么奢侈浪费,死了之后早早烂掉吧。”孔子大声说着,一脸的愤怒。他仔细地看工地,发现巨大的石椁上已经雕琢了许多花纹图案,不过,要全部完工恐怕至少还要三年。br   “你吃了豹子胆了,敢这样说话,你哪个单位的?”监工大声呵斥着,举起鞭子要抽孔子,可是,当他看到子路已经拔出剑来并且随时准备向他刺来的时候,他害怕了,放下了鞭子。br   “告诉你,这是我老师孔仲尼,怎么样,你不服吗?”子路瞪着眼睛大声说,他有杀人的冲动。br   “你,你们等着。”监工灰溜溜地走了,一路走,一路回头。br   监工走了,工匠们都抬头看孔子和子路,带着感激的目光。br   “老师,按照周礼,丧事不能预先准备,这是什么意思呢?”冉有提出了问题。br   孔子看看冉有,其实不用冉有提出,孔子也正想对弟子们解说这个问题。br   “按照周礼,人死了之后才能商量谥号,之后才能确定下葬的日子,下葬之后才能设立祭庙,这些都是家里人要做的事情,是不能预先准备的,何况是自己亲自去安排呢?”br   这一段,见于《孔子家语》。br   可笑的是,后世的帝王们一面尊崇孔子为圣人,一面为自己营造豪华奢侈如同宫殿一般的陵墓,实在是玷污了孔子的名声。而孔子为他们送上了永久的诅咒:“死不如速朽之愈。”(《孔子世家》)br   又走了一程,大家走得累了,于是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br   “弟子们,咱们最近在讲周礼,这样吧,闲着也是闲着,咱们就在这个大树下进行一次两国国君相会的演习。”孔子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要演练自己教给学生们的知识。br   于是,弟子们拿出随时带着的乐器和礼服,穿戴好了,有人扮演国君,有人扮演相礼,有人扮演一般工作人员,然后开始演练,孔子在一旁现场指导。br   原本一帮人突然来到这里就让人好奇,又是一帮外国人,当地人就更好奇。这帮外国人还换衣服拿架势好像要演戏一般,当地人就好奇得不得了。当礼乐声响起,当地就算是炸了营了,十里八乡的都来看热闹了。br   孔子一看看的人多了,心头高兴。br   “嗯,让宋国人也见识一下周礼吧。”孔子让弟子们认真演练,演练完一项,继续演练另一项。br   宋国的百姓们看稀罕,看得带劲。br   事情迅速传到了睢阳城里,惊动了宋国的司马向魅。向魃,又叫司马桓魋,所以也叫桓魋。br   “什么?一帮鲁国人在我国境内演练周礼?奶奶的胆肥了,这不是上门挑衅吗?你们以为你们是谁啊?以为自己是晋国人还是楚国人啊?或者是吴国人啊?”桓魋一拍桌子,令人立即去杀了这些鲁国人。不过有手下立即表示这样做可能引发国际纠纷,还是算了吧。桓魋想了想,说:“那,就去把那个大树给我砍了,看他们演练个屁。”br   于是,桓魋的人火速赶到,二话不说,把那棵大树给砍了。br   “你们为什么砍大树?”子贡去和宋国人讲理。br   “为什么?我们司马桓魃说了,你们故意在我们首都演练周礼,是上门挑衅,知道不?”桓魃的手下基本上表达了桓魑的意思。br   “那你误会了,我们是鲁国人,要去陈国,路过这里,顺便演练一下而已,不是针对你们啊。”子贡急忙解释。br   “去哪里?”br   “陈国。”br   “陈国?嘿嘿,你们等着。”桓魅的人放下这句话,走了。br   子贡感觉宋国人似乎话中有话,可是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话中是什么话。br   “别管他们,我们继续演练,难道砍倒一棵大树就能阻止我们吗?”孔子下令,就在大树旁边继续演练。br   “老师,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对劲,是不是刚才那个监工把老师的话告诉了桓魋呢?咱们还是走吧。”子贡劝孔子。br   “怕什么?既然上天把高尚的德行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孔子不肯,又拿出了在匡地时候的牛气。br   按《论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br   没等大家摆好架势,一个看热闹的宋国人走了上来,直接来到孔子身边。br   “鲁国人啊,快逃命吧,再不走,他们就调集军队来杀你们了。”宋国人说。br   “为什么?”孔子有点紧张了,急忙问。br   “为什么?公子辰和公子地的事情你们不知道吗?”宋国人反问。br   “那什么,不要练了,赶紧收拾好东西走人,越快越好。”孔子变了脸色,不再坚持演练,而是立马逃命了。br   为什么孔子听到公子辰和公子地就要逃命?br   【宋国的故事】br   宋国的国君是宋景公,他非常宠信桓魋,两人好得像一个人一样。br   宋景公有个弟弟叫公子地,公子地非常宠信蘧富猎,好得也像一个人一样。公子地把自己的家产分成了十一份,分给蘧富猎五份。br   公子地有四匹白马,都是好马,经常拿出来炫耀。桓魋就看上了这四匹白马,找个机会请宋景公帮他弄过来。br   “没问题,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弄什么。”宋景公也不含糊,派人去向公子地要,就说是自己想要。br   听说是国君要,公子地没办法,只能给送了过去。br   宋景公拿到这四匹马,当即命令人把马脖子和马尾都染成红色,送给了桓魋。桓魋非常得意,用这四匹马套上车就出去炫耀了。桓魋的马车在大街上转悠,早就有人去报告了公子地。br   “什么?臭狗屎,原来是你把我的马给弄去了。”公子地本来就瞧不起桓魋,如今知道自己的马是被他给抢去了,当时就火了。br   公子地也没客气,立即派了人出去,正碰上桓魋,把桓魋揪下车来,一顿暴打,之后又把四匹马给抢了回来。br   桓魋挨了一顿打,马也被抢走了,皮肉之伤之外,又大大地折了面子,在手下的搀扶下去见宋景公。br   “我,我没脸在宋国混了,我,我干脆去鲁国算了,呜呜呜呜。”桓魋哭诉完自己的悲惨遭遇,就要流亡去鲁国。br   “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啊,呜呜呜呜。”宋景公拉住桓魋,不让他走,又让人把大门关上。br   两人抱头痛哭,把眼睛都哭肿了。br   宋景公有个同母弟弟叫公子辰,看见宋景公哭成这个样子,觉得这下子让国君很没有面子,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br   “哥啊,你能把家产分给蘧富猎,却舍不得给桓魋四匹马,这也太不公平了。为了给主公一个面子,我建议你出国流亡。我敢说,不等你走出国境,主公就会派人来挽留你,这样给主公一个面子,对大家都好。”公子辰大概是从书上看到这个办法,向公子地建议。br   “好好。”公子地也觉得自己这个事情做得有点过分,应该首先作出姿态来。br   于是,公子地宣布流亡陈国,带着一家老小前往陈国了。br   公子地一家磨磨蹭蹭地走,就等着宋景公派人来挽留,谁知道一直走到了陈国,宋景公都没有派人来挽留。这下,弄假成真了。br   “狗日的公子辰,忽悠我啊。”公子地在陈国大骂公子辰。br   公子辰呢?br   宋景公不肯挽留公子地,公子辰就去请求他挽留,可是宋景公说什么也不肯。br   “奶奶的,太不仗义了。”公子辰大骂宋景公,骂完之后,就觉得是自己害了公子地,“我要是不流亡,不就等于是我欺骗了哥哥?”br   公子辰很仗义,随即也流亡去了陈国。br   第二年,也就是鲁定公十一年(前499年,孔子时任鲁国司寇),公子辰和公子地在陈国的支持下联手进入宋国的萧地,以此为据点背叛了宋国。br   从那时候开始,宋国与陈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br   【丧家之犬】br   孔子师徒急匆匆逃走,不过不敢向南走,因为向南是陈国,桓魋一定会追过去。于是,孔子师徒转头向西,先到郑国,再从郑国转道陈国。br   这一天来到了郑国的一座城邑,不知道什么原因,孔子竟然和弟子们走失了。弟子们很着急,于是分头去找。子贡和胡乱一组,一边走一边问。正走着,前面来了一个农夫。于是,子贡上前去问。br   “请问,有没有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子贡问。br   农夫想了想,说:“嗯,我倒是看见一个人在东门转悠,身材很高,有点驼背,东张西望的样子,像一条丧家之犬。”br   “没错了,那肯定是老师了。”子贡断言。br   于是,子贡和胡乱赶往东门,果然看见孔子在那里转悠。br   “老师,可算找到你了。”子贡和胡乱都松了一口气,总算找到了孔子。br   “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孔子问,他也松了一口气。br   于是,子贡把那个农夫的话复述了一遍。br   “哈哈哈哈。”孔子笑了,想了想说:“他对我的外形说得不准,可是说我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准确啊。”br   按《史记》。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免,其项类本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br   丧家之犬,这个成语来自这里。br   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孔子六十岁。br   按《论语》。子曰:吾六十而耳顺。br   即使被人说成丧家之犬,孔子也能欣然接受,确实是耳顺了。br   孔子为什么不在郑国寻求发展?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br   首先,郑国被公族瓜分,其情况比鲁国还要严重,因此所谓的君君臣臣是无法受欢迎的;其次,郑国本身对周礼也并不感冒,还制造了刑鼎,运用了竹刑,本身就是对周礼的否定;再次,鲁国和郑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鲁国人在这里很难被相信。br   好在,孔子师徒很顺利地通过了郑国,之后进入陈国。br   【孔子在陈国】br   孔子在陈国住在了司城贞子家,当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两人之间有些交情,因此前来投靠司城贞子。br   不过,孔子对自己看到的一切感到失望,他原本以为陈国还是一个周礼国家,可是他所看到的不过是一个残垣断壁的破败国家。br   说起来,陈国这些年来过的就不是人过的日子。br   当初被楚国灭掉之后,又被楚国恢复,之后陈国君臣每个晚上做梦都是被楚国灭掉。后来吴楚大战,陈国站在了楚国这一边,谁知道又站错了队,吴国几乎灭掉楚国,然后吴国就三番五次讨伐陈国,抢了不少地盘。就在一年前,吴国还来讨伐过陈国。br   按《论语》。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br   陈国,典型的危邦,随时被灭亡的国家。br   所以,孔子感到很失望很后悔。br   可是,既然来了,也不能立即就走,就算忍,也要在这里忍一段时间。br   孔子在陈国没有谋取职位,他只把这里当成自己中途休息的所在,因此,孔子在陈国的记载很少。而少有的几个故事中,我们还是不妨来看看。br   陈国国君是陈怀公,有一天大致是打扫卫生之类,在朝廷的房梁上发现了一个隼,只剩下骨头,与骨头在一块的是一支楛木箭,箭长一尺八寸,箭头是石头的。这个隼和这支箭的来历是什么?陈怀公听说孔子在陈国,于是派人去请教。br   “这个嘛……”孔子想了想,知道了答案。“这个隼的年头可不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支箭。当年周武王灭了商朝,命令各个国家进贡,肃慎氏就进贡了楛木箭。当时周武王把珍玉分给了同姓诸侯,而把远方的贡品给了异姓诸侯,肃慎氏的楛木箭当时就给了陈国。你们不妨去库房里查一查,估计还有这种箭。”br   陈怀公让人去仓库查了一番,还真就查出来这样的箭,一看记录,还真是周朝初年开国祖先陈胡公从周朝带过来的。那么很显然,这个隼就是在当时被射中,结果死在了梁上。br   “喔,太牛了,真有学问。”陈怀公赞叹。赞叹归赞叹,有学问归有学问,陈怀公并不需要孔子这样的人。br   司败是陈国的一个官职,相当于鲁国的司寇。陈司败就是陈国的司败,原名叫什么已经没有记载。br   陈司败有一天请孔子作客,孔子带着弟子巫马期同去。说着说着话,陈司败问了一个问题。br   “请问先生,鲁昭公懂得周礼吗?”陈司败问。br   “那当然了。”孔子不假思索,信口回答。在他心里,鲁国人不能让陈国人笑话,所以事事要维护鲁国。br   陈司败嘿然,不再说这个话题。br   过了一阵,孔子上厕所方便,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不应该偏袒,难道孔子也要偏袒吗?鲁昭公娶吴国君主的女儿为妻,称之为吴孟子。可是,鲁吴同姓,应该叫吴姬才对啊。周礼说了同姓不婚,如果鲁昭公懂得周礼的话,那不是人人都懂了吗?”br   等到孔子告辞之后,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了孔子。br   “我孔丘真是幸运啊,一有过失,别人就会给我指出来。”孔子说,他承认自己错了。br   按《论语》。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br   【鲁国消息】br   孔子在陈国期间得到了两个鲁国的消息,其中一个算是好消息。br   第一个消息是当年的夏天鲁国的司铎宫发生了大火,大火越过国君的宫室,烧毁了桓公庙和僖公庙。救火的人都喊着要保护国库,南宫敬叔赶到之后,命令负责管理周朝典籍的官员赶紧把书搬出来,并且下令:“这些书都交给你了,如果有损失,拿命来抵。”br   子服景伯也赶到了,命令掌管法令礼书的官员赶紧把礼书搬出来,同样警告他不得损毁,否则将会依法处置。季孙斯也亲自前来救火,并且命令救火受伤的人必须立即撤下来,因为财物烧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就不能复活。br   消息传到了陈国,孔子慨叹一声:“这恐怕是上天要毁掉鲁桓公和鲁僖公的庙吧。”br   当时,胡乱正在旁边。br   “老师,我看过《孔子家语》,说是您算出来是鲁公庙和僖公庙被烧了,是不是真的?”胡乱想起这件事请来了,向老师请教。br   “胡言乱语不可信啊,我怎么能算出来?你也不动动脑筋,大火烧起来也就一天时间,难道来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人是大火刚烧起来就离开了鲁国?他肯定是大火烧完之后才带消息过来的,不用我猜,他直接都告诉我了。要是我算出来的,那岂不是跟子贡一样是不幸而言中了?那我不也成多嘴的人了?”孔子瞥了胡乱一眼,摇摇头。br   “哦。”胡乱现在明白了,好多传奇都是瞎编的。br   第二个消息是个好消息。br   季孙斯死了。br   季孙斯得了重病,临死之前,给近臣正常布置了一个任务:“兄弟,有一件事情你要替我完成啊。我的夫人南孺子快生了,生下来要是个男孩子,就报告国君,立他为继承人;如果是女孩子,就立肥为继承人。”br   肥是季孙斯的儿子,名叫季孙肥。br   等到季孙斯死了之后,季孙肥就临时管理季孙家,一直到季孙斯下葬,南孺子这孩子都没有生下来。br   这一天季孙肥在鲁哀公那里,南孺子在家里生了,结果还真就给季孙肥生了个弟弟。正常于是带着南孺子赶到鲁哀公这里报告,结果发现季孙肥也在。br   “什么事?夫人怎么来了?”季孙肥问,其实他心里都明白。br   正常暗叹倒霉,可是这时候也不能不说,于是当着季孙肥的面,把当初季孙斯的遗嘱说了一遍。br   “那太好了,我可以把担子卸下去了。”季孙肥说得轻松而又中肯。br   “那什么,共刘,你跟他们去一趟,任命那个孩子为季孙家的继承人吧。”鲁哀公派了个大夫去季孙家,当场宣布自己的任命。br   一行人来到季孙家的时候,晚了。br   季孙斯的小儿已经被人掐死在床上了。br   “哎哟,兄弟,兄弟,你死得好冤哪,我要替你报仇。”季孙肥挤出了几滴眼泪,然后去看正常,他要让正常做这个替罪羊。br   正常早已经不见了,他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他逃到了国外。br   于是,季孙肥成为继承人,就是季康子。季孙肥下令捉拿凶手,同时派人去请正常回来,正常哪里敢。“我要是回去,就是精神不正常了。”br   为什么说这对孔子是个好消息?因为死敌季孙斯死了,而季孙肥对自己一向比较尊重lt;/pregt;lt;/divgt;
6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送上在京城录制的配乐《论语》!
热度 7 燕山红场 2012-10-11 05:28
俄语音乐.mp3 这样的是抑扬顿挫,还有配乐,但是俄罗斯的领导不同意,没有采纳。大家听听就知道了,俄国人对汉语的朗诵,尤其是古汉语诵读还是比较外行的!无奈啊!!
287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本人《论语》诵读(总共10小节)—— 2.
热度 6 燕山红场 2012-10-11 05:21
002.mp3 关于孔子与天命 仪 封 人 请 见, 曰:“君 子 之 至 于 斯 也,吾 未尝 不 得 见 也。”从 者 见 之。 出 曰: “二 三 子何 患 于 丧 乎? 天 下 之 无 道 也 久 矣, 天将 以 夫 子 为 木 铎。” 子 罕 言 利 与 命 与 仁。 大 宰 问 于 子 贡 曰:“夫 子 圣 者 与? 何 其 多能 也?”子 贡 曰:“固 天 纵 之 将 圣, 又也 贱,故 多 能 鄙 事。 君 子 多 乎 哉?不 多 也!” 子 曰:“莫 我 知 也 夫!” 子 贡 曰:“何 为 其 莫 知子 也?” 子 曰:“不 怨 天, 不 尤 人; 下 学 而上 达。知 我 者, 其 天 乎!” 叔 孙 武 叔 毁 仲 尼。子 贡 曰:“无 以 为 也! 仲尼 不 可 毁 也。他 人 之 贤 者,丘 陵 也,犹 可 逾也;仲 尼,日 月 也,无 得 而 逾 焉。人 虽 欲 自 绝,其 何 伤 于 日 月 乎?多 见 其 不 知 量 也!”
2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4 07:12 , Processed in 0.042109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