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数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数学

相关日志

分享 我为什么要”发明“一种新数学
热度 1 稻草 2017-4-23 09:03
因为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方便一些,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是客观的本质反映呀。我说过数学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本质上是客观的,因此我说的”发明“一种数学是引号的,其实是讲我真的发现了一种数学。至于这种数学是什么内容呢?我不能说呀,书出版后就知道了。 无论是经济,政治,法律,道德问题,还是物理、生物、化学问题,以及文学、音乐问题,我都要用到这种数学呀,因此,我必须要有这个工具方便一些。 我没有数学劳模欧拉那样有时间做数学一件事,也没有高斯那样的少年天才玩数学,也没有黎曼那样脑洞大开搞黎曼几何。我觉得牛顿 是数学之圣,他 的流数法就是后来的微积分很管用,还有一个希尔伯特数学之仙最有中国风情。但是,这些都不够我用,因此,我只好找一种新数学出来了。 其实中国人才是理性之王呀,只是后来皇帝爱唯心主义,只想搞主观的东西,客观的东西就忽视了,数学就不如西方了。 降央卓玛 - 雨中飘荡的回忆.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5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只能说发现了一种数学不能说发明了一种数学
热度 1 稻草 2017-3-28 09:15
只能说发现了一种数学不能说发明了一种数学。这个道理很简单,数学在本质上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尽管它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7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行列式到量子物理:中国古代数学的新生命
热度 2 岳东晓 2017-1-18 09:49
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是海豹,但据说有一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没有海豹一词;每当爱斯基摩猎人相遇交换海豹信息的时候,需要说一大堆描述性的话才能说明是海豹这个动物。可以想象,这个表达的笨拙大大地约束了爱斯基摩的文学发展。假如他们要歌颂两个海豹猎人的传说,将会非常难以表达、记忆、传承。类似的,数学符号相当于数学语言的单词。古代中国人数学水平确实不低,但后来发展缓慢,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没有意识到符号表达数学关系的威力,没有发明各种的符号扩充数学语言的词汇量。如果把数学看成一个语言艺术领域,中国数学作品的相对贫乏 就不可避免了 。 行列式(Det: DETERMINANT)中学就学了。一个方形矩阵计算行列式,算大的矩阵要先算小的,符号还得交替变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头雾水。后来读西方写的数学史,才知道中国人早在《九章算术》(公元前2世纪)里就用到了行列式,而西方数学在两千年之后才用到。我们得承认,我们的古代祖先确实聪明,但后人就不行了,到唐朝时《九章算术》很多题目已经没人会做了。而西方则把这些数学步步推进,行列式在数学、物理经常出现。这个 det 符号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它到底是什么? 先看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a x + b y = e c x + d y = f 简单的消元 ca x + cb y = c e ac x + ad y = a f 得出 (ad - cb ) y = af - ce 类似的: (da - bc ) x = de - bf 对比原来的方程组,这样对角相乘、然后相减的数 ad -bc 出现了,同一行、同一列的数字不会出现。这个数字我们称之为行列式。如果扩展到三元一次方程组,也有类似的数出现,但公式就复杂多了,因为有9个数字进行三个相乘(但同一行、同一列数字不会出现在一个乘积里)。九章算术里面解多元方程就是这么列阵进行。继续计算,可以发现中学数学里学到的递归计算规律。这是一个(线性)代数的理解。 数学与物理中,我们往往发现仅仅是符号的变化就能大大的简化各种推导与表达,甚至使很多看似复杂的结果变得非常显然。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 论文发表时还没有矢量符号与偏微分符号,他的论文列出20多个分量方程,看得人眼花缭乱,根本不像现在这么优美简洁。狄拉克发明了 bra - ket 之后,量子力学的各种计算都大大简化,几乎成了机械套用。杨振宁当年为了找到规范场的数学 表达费了很长时间摸索,用 differential form 看,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在 这篇博文里 ,我做了一个CHERN- SIMONS场方程的推导,仅仅是几行;其中一行 $(\partial^a\epsilon_{ba\nu} - \sigma g_{b\nu})(\partial_{\mu} \epsilon^{f\mu\nu}-\sigma g^{\nu f}) B_f=0$,如果不是使用所谓 Einstein 的重复求和等规则,而是把各个分量摊开,这么多上标、下标,估计需要写满好几张纸,会看得我头昏眼花。 从几何上理解行列式,将每一列视为一个向量,行列式就是这些向量构成的多维多面体的体积(有朝向的)。在数学上,与向量结合而产生数字并且满足线性关系的量叫着张量。这个把多个向量吃入,输出体积的张量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Levi-Civita 符号 $\epsilon{...}$ 。这是一个全反对称张量,当下标是 12... 时,数值为1,交换两个下标数字符号相反。 二维的情况: $\epsilon_{12}=-\epsilon_{21} =1, \epsilon_{11}=\epsilon_{22}=0$ 。 三维情况: $\epsilon_{123} = - \epsilon_{132} = - \epsilon_{213}= \epsilon_{231}= - \epsilon_{321} = \epsilon_{312}=1$,其余均为零。 用这个 $\epsilon_{...}$ 符号, n x n的矩阵 $A$ 的行列式 为 $\det A = \epsilon_{i_1 .. i_n} A_{1\ i_1}\cdots A_{n\ i_n}$ 这个表达适用于任意的 n 。以 2 x 2 矩阵为例, $\det A = \epsilon_{12} A_{11} A_{22} + \epsilon_{21} A_{12} A_{21} = A_{11} A_{22} - A_{12} A_{21}$ ,对角相乘减去斜对角相乘,这是中学数学都学了的。有兴趣地读者可以试试 3 x 3 矩阵的情况。 中国人发明的行列式在物理中运用极为广泛,但也是一种大大扩展了的运用。古希腊人把行星的运动用圆来解释,不行的话大圆加上小圆。类似的,物理中最基本构件是简谐振子。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可以说就是没有规律。据 DYSON 回忆,费曼曾对他说一个粒子的运动其实是任意的,选择任何路径,可以跑到月球然后再回来,你把这些路径的几率(复数振幅)加起来就得到了实际结果。DYSON当时回答说:你疯了!当然我们知道,费曼没有疯。恰恰相反,他发现了最深刻的自然规律:路径积分。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来分析弹簧振子,把弹簧振子所有可能的路径加起来,包括飞出银河系再回来,有的读者可能会说,弹簧超光速拉伸出银河系早崩 断 -- 疯了。不是这样,费曼怎么是天才呢?总之,我们用费曼方法应该能得到这个经典力学弹簧的结果:在时间为弹簧振子的经典周期的时候,它应该有很大的几率复位。弹簧振子的拉格朗日为$L = \frac{1}{2} m v^2 - \frac{1}{2} k \ x^2$。剩下的这个路径积分是一个数学问题,简言之就是将所有可能的路径的作用量作为几率相角,然后将几率相加。这听起来可能令数学家们头皮发麻,但是理论物理却是家常便饭。下面我略加演示,请大家注意这个 Det 的出现。 首先, $L = \frac{1}{2} m (\frac{dx}{dt})^2 - \frac{1}{2} k \ x ^2 = \frac{1}{2} m - \frac{1}{2} k \ x^2\\= - \frac{1}{2}\ x\ \ x +\frac{1}{2} m \frac{d}{dt} (x \frac{dx}{dt})$, 令 $A = - m\ \frac{d^2}{dt^2} - k $, 则从 t=0, x=0, 到 t=T, x=0 的路径积分为 (自然单位 $\hbar=1$), $G = \int \mathcal {D}x \ e^ {i \int L(x)\ dt} = \int \mathcal{ D} x\ \exp(\frac{i}{2}\int dt \ x \ A\ x ) = \frac{C}{\sqrt{\det A}}$ 因为边界条件,L中的全微分项没有了。上面的积分是个高斯积分,C是一个常数。如果A 是一个矩阵,应该不难理解。把 A 对角化,对角相乘就是该矩阵的行列式。但我们的 A 不是矩阵,而是 一个微分算符。也就是说,上面的结果是 $G \propto \left ^{-\frac{1}{2}}$ 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的行列式 det 在现代物理学中大放光彩。
个人分类: 科普|6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费解的 Levi-Civita 张量
岳东晓 2016-11-2 14:48
物理中经常用到 \varepsilon_{ijk} 这个符号,还有个相当高深的名称 Levi-Civita 符号。我先介绍一个简单的记忆规则,然后讲讲它的奇妙之处。 Levi-Civita 符号 \varepsilon_{ijk} 的规则很简单,它三个下标,下标如果是 123,符号的数值是1,如果把两个下标对换,正负倒过来 -- 从这也可以推论,如果两个下标相同,则其数值为零。如下: \varepsilon_{123}=1\\ \varepsilon_{213} = - \varepsilon_{123} = -1\\ \varepsilon_{113} = - \varepsilon_{113} = 0 这就不会忘记了。一般教科书会提什么偶数次交换是1,奇数次交换-1,那都是多余的。记住了上面的规则,可以推广到更多下标的情况。 有了这个符号,很多数学公式可以比较简洁的写出来。例如 \vec{A} \times \vec{B} = \varepsilon_{ijk}\ A_{j} \ B_{k}\ \hat{e_i} 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问题,请证明这个Levi-Civita 符号(四维的)在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变换下这是个张量。列出洛伦兹张量变换的方程,上标、下标,抗变、协变,经过一通计算后。不出所料,1还是1,-1还是-1,0还是0。说句实话,看完这个证明之后,我更加糊涂了。这个根据下标不同而取 -1,0,-1 值的东东为什么是张量?难道还得绕这么大圈子通过坐标变换下的属性才能证明? 张量是什么?
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石头砸到车的物理概念
岳东晓 2016-6-28 06:14
石头砸到汽车的问题(《石头砸到汽车的物理与数学》)在 科学网引起了相当的争论 ,我之后又写了两篇博文,《石头砸到汽车与皮球撞墙的等价》, 《石头砸到车引发激辩》,目前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我的计算正确。但我认为讨论中表现出了某些读者对基本的物理概念错误或者疑惑,值得进一步分析。 在讨论中,问题简化了, 假设绳子与地面水平,那么石头不会飞起,而是水平运动。题中假设车以速度 V 匀速运动,石头质量为m。 1)从汽车(匀速运动)参照系看,汽车不动,石头以后 -V 速度后退,被绳子扯住回弹,速度变成 V。因此, 从车上看,石头以速度 V 追了过来。这个情形,石头动能没有变化,因此绳子对石头做功为零;石头动量变化 2mV。 2)从地面看,汽车以速度 V 运动,石头开始静止,被绳子拉扯后,石头速度为 2V。这个角度看,石头动能变化 为 2mV^2,绳子对石头做功为 2mV^2;石头动量变化 2mV 。 有读者认为,这两者物理矛盾。一个情况下绳子没做功,一个做了功- 2mV^2。 我在讨论中解释了,两者完全等价,物理完全相同。动能、做功量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量。在视角 2) ,计算绳子的做功必须考虑汽车在移动,考虑这个 1)与2) 完全等价。这叫伽利略不变性。证明如下。 先看1),以汽车为参照,绳子张力为 F(t) ,石头速度 v(t), 绳子开始拉直一瞬初始时间 为0,绳子拉伸回缩到原长度的时间为T。我们有 动量传递: I = \int_0^T F(t) dt = 2m V . 绳子做功: ​ W = \int_{path} F \cdot ds = \int_0^T F(t) v(t) dt =0 . 现在我们从地面参照系看,力F是不变的,时间也不变,唯一的变化是石头的速度变了: v^\prime(t) = v(t) + V ,这个速度相加看似小学常识,却是伽利略变换。现在我们在地面系计算绳子做功 W^\prime = \int_{path} F \cdot ds = \int_0^T F(t) v^\prime(t) dt \\ = \int_0^T F \cdot (v+V) dt = \int_0^T F(t) v(t) dt + V \int_0^T F(t) dt = V \cdot 2mV = 2mV^2 由此可见,两个参照系绳子做功的大小不同不过是参照系变换的结果。 上面证明的结果其实可以推广为外力做功的参照系变换, 参照系1: 动量传递: \Delta P = \int_0^T F(t) dt . 外力做功: ​ W = \int_{path} F \cdot ds . 参照系变换: v^\prime(t) = v(t) + V ,外力做功量: W^\prime = \int_{path} F \cdot ds = \int_0^T F(t) v^\prime(t) dt \\ = \int_0^T F \cdot (v+V) dt = W + V \int_0^T F(t) dt = W + V \cdot \Delta P 结论:一般情况下,从参照系变换下,外力做功量按下面公式变换 : W^\prime = = W + V \cdot \Delta P 其中 W为原参照系下外力做功,V为新参照系相对于原参照系的速度, \Delta P 是原参照系下物体的动量变化(注意这个动量变化量是不变的)。文字描述:两个参照系的做功差为相对速度与动量传递的点乘。
个人分类: 科普|6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石头砸到汽车与皮球撞墙的等价
岳东晓 2016-6-19 13:17
看看下面这个视频,石头为什么为砸到汽车呢?力学问题都是可以算的,不会算就是装。石头飞起砸到汽车的物理问题 我之前进行了运用中学数学的计算 。很多读者不喜欢看数学式子,一看就头疼。所以,我这次尽量不写式子。其实,这个石头砸到汽车的问题与皮球从墙上反弹回来是完全对应的。 皮球打到墙上,我们都知道皮球会反弹回来,如果皮球、墙面完全弹性( 没有机械能损失) ,那么皮球反弹回来的速度与最初的速度相同(注一)。如果皮球是垂直于墙面飞过去,弹回来是原路返回(垂直于墙面)。如果皮球不是垂直于墙面飞过去,而是成一个角度,那皮球遵循所谓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是因为,皮球接触墙时受力是垂直于墙面的,在平行于墙的方向,没有作用力,皮球在平行墙方向的速度保持不变。如下图(图是网上找来): So far so good. 这是大家的经验都能接受的。现在回到 石头砸到汽车的问题,有的读者可能疑问,本来是汽车拉着石头跑,怎么石头比汽车快,追过去打到了汽车呢?要解释这一点,最简单的是从汽车角度看石头与绳子。先假设绳子就在地面高度,从汽车上看,汽车是不动的,石头开始则是往后运动,然后被绳子拉住,之后会怎样?想象一下,用绳子系住石头,把石头扔出去,石头会往回飞的;如果是理想的绳子(无机械能损害),石头会在绳子伸长然后回缩下,极短时间内以原来的速度反向。从汽车角度看到的是石头先是往后退,然后被绳子反扯后,以同样的速度冲了过来,而汽车则是坐以待砸。换个角度,从地面看,则是石头以两倍汽车的速度追了上去。 以上考虑的情况是绳子拉直时与地面平行,如果是这样,石头会从汽车底下钻过去,而不会砸到汽车上面。那么绳子与地面成角度如何呢? 还是从汽车角度看,上图与下图是否完全对应? 在平行于绳子方向,石头的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反向。在垂直于绳子的方向,石头速度不变。绳子相当于一面无形墙的法线。上图中角度1、2相等。 所以,从汽车的角度看,石头以汽车的速度、两倍角度飞起追击(注二)。 有了上面的基础,绳子非理想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计算了。绳子垂直方向速度不变,而绳子方向速度反向、大小减小某个因子。 注一:这里我说速度准确的词应该是速率(speed) 注二:注意,从地面看去与从汽车看去,石头飞起的角度不同 科学网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98556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8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石头砸到汽车的中学计算
热度 5 岳东晓 2016-6-15 02:44
下面这道趣题没有人解答,看来大家从小到大考伤了 。车主想做个物理实验,但 f =ma 没学好。 所以,理论还是有用啊。 力学这东西,还在300多年前被牛顿一个 f=ma 全部搞定。大家要记住,凡是涉及机械运动的事情,都是可以用 f=ma 算的。懂力学的,不跟你瞎掰,装,而是实打实,算。即使没有解析解,也得数值计算。 我来解答下,不要当标准答案啊。 设汽车启动后迅速达到匀速运动状态。已知汽车牵引处高度为h, 绳子长度为L,重力加速度为 g, 忽略石头、地面摩擦力(也就不考虑石头开始被卡住的情况),假定绳子为理想绳(无机械能损耗)。 问: 石头会不会砸到车? (原题问是否砸到玻璃,但那么式子过于繁琐,我们简单点,看能否砸到车算了)。 解答 : 设绳子拉到最长时与地面夹角为 \theta 。根据题中的已知 \theta = \sin^{-1} (h/L) 。解答这个题显然以匀速运动的汽车为参照最为方便,否则还得考虑车也在动。这个参照的选择不改变动力学,不是源自牛顿,而是更早的伽利略。学科学知道些历史有好处。 显然,以车为参照,石头飞起速度 v_{\perp} = v \sin\theta, v_{\parallel} = v \cos\theta (为什么??? 式子写出来,大家思考,想明白了,剩下的就容易了,模拟高考就能上二本了)。 水平分量 v_x = v_{\perp}\sin\theta - v_{\parallel} \cos\theta = v (\sin^2\theta-\cos^2\theta) = - v \cos(2\theta) 垂直分量 v_y = v_{\perp}\cos\theta + v_{\parallel} \sin\theta = 2 v \sin\theta \cos^2\theta = v \sin(2\theta) 可见,石头是以速度 v (相对车来说), 角度 2\theta 飞向汽车 (注一)。这个结果我感到神奇。确实,视频中石头是以超过绳子斜角的角度飞起。何也?现在我们算出来了,飞起角是绳子角度的两倍。这个2倍角是普适的。我们可以拿一个特殊情况验证下:绳子是垂直下垂的,也就是角度为90度,从地面看,汽车开动,石头不动(因为绳子垂直、瞬间无水平力),但从汽车角度看,石头是往后跑 (180度)。 再想想,其实这相当于弹性反射嘛--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绳子是入射的法线。 剩下的事情简单了,我们只需要计算石头相对于车的飞行距离。 D = v_x T = v_x \frac{2v_y}{g} = v\sin(2\theta) 2 v \cos(2\theta)/g = \frac{v^2\sin(4\theta)}{g} =\frac{v^2}{g} \sin(4 \sin^{-1} (h/L)) 可见,绳子与地面角度为 90/4 = 22.5 度石头飞得最远。 石头砸到车子需要 D L \cos\theta 。慢慢解。 但我们可以粗略看看,如果车速十米/秒,那么石头最大追击距离也在几米的量级,要躲过石头绳子不能太短。当然,慢慢开也好。 注一:从地面观察者角度,车速为 -v, 石头的水平速度为 v_x^{e} = -v + v_x = - v (1+ \cos(2\theta)) 科学网讨论链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984728.html
个人分类: 科普|104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论科学的数学化
热度 1 岳东晓 2016-6-11 13:11
Science 这个词的原意仅仅是系统化的知识。如果看稍微古老一点的书,这个词是经常出现的。搜寻 Gibbon 的Decline and Fall, 可以找到如下用法。 "Science of Roman Law", "Science of tactics", "the science of the church", "science of government ", " sciences of words", "the occult sciences of magic and divination", "the science of algebra", "the science of naval architecture", "the double science of archery and horsemanship", "science of astrology", "the science of doing good", "the science of judicial astrology", "the science of philosophy"。 所以,在古代,science 跟 philosophy 这词差不多,任何知识都可以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词的含义都开始变得狭窄了。今天,如果谁说 science of divination 或者 science of astrology,估计会引人侧目。 其实,中文科学一词从字面上理解,也并不具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科是种类的意思。科学一词是 science 具备现代含义后的中文翻译。那么什么时候 science 一词变得地位这么高?谁是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家( scientist) 呢? 一般认为伽利略是第一个现代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之父 ( the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 )。为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伽利略做了各种实验,如单摆、自由落体以及斜面等等。但是伽利略并不是最早通过实验来寻找规律的。伽利略最大的贡献是他认为自然规律是数学化的-- 这个数学化是突破性的思维。他写道:【Philosophy is written in this grand book, the universe ... It is written in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characters are triangles, circles, and other geometric figures】,自然规律的语言是数学。而真正把伽利略的洞察力付诸实现的是牛顿,一个 F = ma,一本《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令之前全部 Philosophy 黯然失色。一个人如果论力学而不会用 F = ma 计算,那就是装 -- 算不出结果、没有准确答案,谁都可以胡诌半天。而数学化的知识自动具有可证伪性 -- 不信? 我都可以给你算出个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你试试看能不能对上,真可谓实打实、不玩虚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主要是基于这个数学化的认识。理论物理学中的几乎全部发展都是基于自然规律必然是数学化的原理。须知,大部分物理理论并非从实验总结出规律,而是寻找与实验结果吻合的数学化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方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爱因斯坦提出引力与空时弯曲相关的观点后,很多数学家也参与了相关方程的寻找。 爱因斯坦为了寻找相关的方程花了八年的时间,标准之一是方程必须是协变的。这个协变完全是一个数学概念。与爱因斯坦竞争的数学家对这个协变的要求还愿意放弃,最终是坚持协变性要求的爱因斯坦找到了相关方程。类似的,在量子力学中涉及非常抽象的向量空间的概念,量子力学里很多看似超出常理的东西都是这些抽象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果。理论物理学家们,无论是薛定谔还是爱因斯坦,似乎都从未怀疑这些抽象数学与自然的对应。他们不是说结果这么离谱,看来这些数学概念不能用了,而是坚信数学是对的。杨振宁的规范场论更可以说是横空出世,从对称性推导出相互作用的方程。相关理论是整个现代物理的基础。在很多领域,理论已经大大超越了实验。引力波就是一个例子。用爱因斯坦的方程推导出应该有引力波,但要观察到引力波,得有巨大黑洞合并这样的天文现象。 补充:科学网部分讨论 当前推荐数: 22 推荐人: 王立新 康建 李颖业 徐令予 张坤 赵克勤 王兴民 陈宁 沈律 史晓雷 黄永义 石磊 徐传胜 徐翠 刘学武 xiyouxiyou xlianggg decipherer yzqts wqhwqh333 taoshl qzw 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表评论 评论 ( 25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刘学武 2016-6-13 12:27 科学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而不是从数学中寻找实际。 ================================== 毫无意义的废话。 删除 回复 刘学武 2016-6-13 12:25 生物、医学、地质类难以数学化,说明人类的智慧不够,难以将复杂的过程抽象成数学形式,这也是现实的复杂性与人类的无奈,是人类能力问题,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 学科发展水平低,不是复杂问题,任何复杂问题都可以想办法简单化。现代经济学就大量使用数学,严格意义上研究人的行为的经济学,其复杂程度更甚,但是经济学自从有了数学,早已经大放异彩,成为成熟的学科。 删除 回复 xiyouxiyou 2016-6-13 12:23 guanluzhu2016-6-13 10:51 科学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而不是从数学中寻找实际。 =================================== 赞成! 删除 回复 刘学武 2016-6-13 12:21 数学公式是逻辑严密的,所有直接用数学模型化其中的过程不需要论证就能知道是正确的,大大节省理论的论证时间。数学应该是建立公理化体系的最有效工具。判断一个科学是否具有高水平可以以使用数学化方法的多少来确定。 删除 回复 邓云贵 2016-6-13 12:10 爱因斯坦引力学方程在《普林斯顿数学指南》上看到,也是惊于其协调美,中国美学家李泽厚、朱光潜、蔡仪、高尔太、周来祥等大师讨论美的本质,也是有客观说、主观说、主客观唯物主义说(朱光潜)、实践理性生活说和美是过程说,马克思劳动说(蜜蜂劳动美),王阳明主观唯心美学,老子道虚美学,孔子直美学,孟子人美学,青荷人美是存在的之美人美学,故以为宇宙之规律在于人力之一,故有科学家数学家之艺也,即宇宙规律是真善美艺也。数学表达是人生美学邓云贵全历人世孔子之屈也。 删除 回复 qzw 2016-6-13 11:55 一般认为伽利略是第一个现代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之父 (the father of modern science)。为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伽利略做了各种实验,如单摆、自由落体以及斜面等等。但是伽利略并不是最早通过实验来寻找规律的。伽利略最大的贡献是他认为自然规律是数学化的 -- 这个数学化是突破性的思维。他写道:【Philosophy is written in this grand book, the universe ... It is written in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characters are triangles, circles, and other geometric figures】, ---------------------------------------------- 为什么是“ ... , and its characters are triangles, circles, and other geometric figures”? 删除 回复 黄荣彬 2016-6-13 11:41 没有数学化的关于自然的学问是为自然哲学,自然哲学是哲学,不是科学。科学诞生,自然哲学终结。 删除 回复 陈伟 2016-6-13 11:21 中国最早使用阿拉伯数字始于1875年《笔算数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2021do=blogid=941882 元500年前后(公元420年到公元58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也即南北朝时代。公元500年北魏孝文帝刚刚死去一年,而南朝处于齐朝与梁朝交替之时),印度天文学家发明了十进位数字1、2、3、4、5、6、7、8、9、0。 .. 140年前——1875年,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使用阿拉伯数字。 1930年代,李约瑟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个困扰众多国人脑洞许久的所谓“李约瑟难题”,还有回答的必要吗? 删除 回复 guanluzhu 2016-6-13 10:51 科学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而不是从数学中寻找实际。 删除 回复 曹长青 2016-6-13 10:13 挑个刺。牛顿没有见过F = ma 公式。它是伟大的欧拉给出的。 博主回复(2016-6-13 11:15) : 牛顿的是 f = dp/dt ,不过 f=ma 更通俗 删除 回复 曹长青 2016-6-13 10:11 挑个刺。牛顿没有见过F = ma 公式。它是伟大的欧拉给出的。 删除 回复 陈伟 2016-6-13 10:11 关于【数学】本身,存在两种世界观或时空观的【数学】,一种是自西方笛卡尔以来的【一维数轴.一维时间轴.0点唯一.绝对数学.西方数学】;另外一种就是作者从自然界运动天然实验室发现和建立的【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11/30二维数系.0点循环生成.洛书相对数学.东方数学】 摘要: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也揭开了中华文明之源头“洛书”的自然数学原理。在所建数理坐标系中,“0”具有周期循环生成的特征规律,突破了“一维时间轴”和“一维实数轴”模型中“0”点唯一的公理化假设。 删除 回复 李志强 2016-6-13 09:25 生物、医学、地质类难以数学化,说明人类的智慧不够,难以将复杂的过程抽象成数学形式,这也是现实的复杂性与人类的无奈,是人类能力问题,不是数学本身的问题。 删除 回复 taoshl 2016-6-13 08:26 好文! 删除 回复 wqhwqh333 2016-6-13 06:03 好文,赞一个 删除 回复 黄永义 2016-6-13 00:11 赞! 删除 回复 胡大伟 2016-6-12 22:50 数学现在很难解释生物。生物的很多规律无法从数学中推导出来。 博主回复(2016-6-13 02:35) : 这只能说明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坛坛罐罐、倒来倒去的实验,随着技术的发展,将逐渐变为量子化学的计算问题。 删除 回复 beger 2016-6-12 20:25 科学的数学化,本质上是将科学的规律用量化的数学语言来阐释。量化的东西好把握。但是,科学的根本还是定性思考,这是基础。数学无论如何是工具,是科学的语言,不能将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不适当的加以夸大。没有数学量化的科学就不是科学吗?进化论不是科学吗?分子生物学也很少用数学语言来描绘DNA 的运动规律。数学一般与低级的自然运动规律有恨强的亲和性,但是在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上,数学的运用一般都很牵强,有时也很丑陋,没有数学美的感觉,倒像是在美人脸上涂了一笔不适当油彩,多此一举美变丑了。 数学很重要,但是数学只是在他适当的位置上才是美轮美奂的。 博主回复(2016-6-13 02:56) : 就像如果不知道 x86_64 二进制指令集,然后给一个 WORD 程序可执行文件的二进制码,谁能知道这是 WORD 程序呢?知道指令集,至少可以翻成汇编码。 博主回复(2016-6-13 02:40) : 现在对DNA的机制理解还停留在很粗浅的阶段,纯粹是经验性的。编码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映射。DNA的最终解码应该是数学化的,而且应该是数字化的(digital)。 删除 回复 xlianggg 2016-6-12 18:18 好文 删除 回复 黄荣彬 2016-6-12 18:13 非数学化的知识体系不能称为科学。所以不存在科学的数学化命题。 博主回复(2016-6-13 02:57) : 删除 回复 郑小康 2016-6-12 16:41 数学知识具有可证伪性? 删除 回复 王立新 2016-6-12 16:24 社会系统(人与人交往形成的系统)的研究也需要通过数学化,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好文! 删除 回复 赵克勤 2016-6-12 16:03 文短, 意深, 理晓, very good 删除 回复 xiyouxiyou 2016-6-12 15:49 个人觉得物理之所以是物理而不是数学,还是在于它的实验部分,或者说它的可观察性和可证实性上。否则彼此独立但又逻辑自洽的公理体系就没法进行选择了。 博主回复(2016-6-13 02:49) : 物理当然不是数学,物理也不是实验。实验是人的活动,理论(包括数学)是人思维的产物。有没有人,宇宙都遵循其规律。怎样的理论才能与客观规律的正确对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删除 回复 xiyouxiyou 2016-6-12 15:17 物理规律数学表述可以看做是理论物理的公理吗?
个人分类: 科普|108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德国数学与物理
热度 2 岳东晓 2016-5-14 01:34
在看一本数学史的书,前面没看完,就翻到最后几个章节了。霍然看到德国数学的字样,并提到纳粹德国的失败与德国数学 (German Mathematics)的关系。 什么是德国数学呢?根据书中的说法,在纳粹领导下,粗略的定义是直观、实际的数学 (intuitive and practical),是一种有血有泥土的数学 (blood and soil)。有着可谓条顿民族的淳朴。 在纳粹意识形态中,与之相对的是犹太或者法国数学,它们是抽象的。 书中提到在德国英国的大规模空战过程中,英国数学家经过计算,认为应该将其部分战机重新部署,英空军司令反对,说我们是用飞机打仗还是用计算尺。丘吉尔说,你这个用计算尺打仗的说法新颖,我们不妨试试。结果是英国赢了。书中列举了二战中非德国数学的成功运用。德国数学的运用仅限于火箭以及火车的时刻表。 纳粹进行了德国物理与犹太物理的区分之后,德国物理学界几乎就人去楼空了。相对论属于非德国物理。E = m c^2 与德国马车相比,完全是不同层次的文明。美国造出了计算机、原子弹,德国人拉着马车在东部战场面对苏联洪水一般的 T34 坦克。 确实,二战德国是败在科技水平与工业产能 -- 或者说创新能力。
4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天人合一?
热度 2 稻草 2016-1-8 08:5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思想精华,易经给了解释,统一论给予了当代诠释,看统一论是如何解释的: 所谓天人合一是两个意思:一是天和人是属于无限 永恒 宇宙 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天和人都是由物质、运动、思维三个本体组成的,是客观实在的,不是虚幻的。 天是指自然界,人是相对自然界而言的,不就是人嘛。 自然界的任何组成因素最后都是服从于宇宙这个整体的,都是不完备的,只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呢?人也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界也是由物质、运动、思维三个东西组成的,人也是。 具体来说,看得明白的,从宏观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 知道的天体是三类:黑洞、恒星、行星,它们三个家伙,实际是对应于思维、运动、物质的宇宙大尺度形态,它们是有生命的,这也是天人合一的表现。也就是 黑洞、恒星、行星它们三者是组成一个个星系的,相互之间遵循的是宇宙无限的规律。这在数学上是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明白了没有,数学也是有这个客观基础的,不是乱弄出来的,乱弄的是游戏了,不是数学。 那么一个星系的生命表现是什么呢?你看吧,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也自转,这就是星系的生命呀,对不对?!它的生命不是穿衣吃饭,而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宇宙秩序,当然人也是保持人的良好秩序,这也就一样的了。 人的生命呢?人也是一样的,人也是由物质、运动、思维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具体是看得见的肉体细胞,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这实际是对应于物质、运动和思维的三个相对于人的宏观表现了吧,它们会有机地形成一个人的整体,也会形成智慧,就是人的智力了,不过,因为它们的组成结构特殊,因此智力表现特殊罢了,人也就是一个宇宙的组成元素罢了,仅此而已。 也就是,在生命表现上,人和自然是一样的。 这样应该明白,天人合一是怎么一回事了吧。 纯音乐 - 春江花月夜 - 笛子版纯音乐.mp3
个人分类: 科学革命|4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数学美:转身就是阳光 (3)
热度 7 岳东晓 2015-5-8 17:47
有个笑话,我记得大概是这么说的:【A theoretical physicist thinks that reality approximates theory, an experimentalist thinks that theory approximates reality, a mathematician cannot make the connection.】 前面我把 虚数 i 与90度转身对应起来 ,发现【 虚数并不虚幻,而是一个引人遐想的侧影】。进一步,我们发现 还有东东在转90度之后方向不变 。我们算出来,这些东东是 (1, i) 与 (1, -i) 这样的数字组合,里面有虚数。 读者们可能要摇头了,算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呢?纯粹数字游戏而已。 当然不是游戏。其实(1, i) 与 (1, -i) 正是对应两种圆偏振的光,左旋与右旋。偏振是宏观电磁场术语,从微观角度,这对应于光子的两个自旋方向 --- 与光线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不过前面我们用的那个矩阵有点问题,算出那个 c 值 (术语称为 eigenvalue) 是虚数,为了得到实数,我们乘个 i 变成 r = \left( \begin{array}{cc} 0 -i \\ i 0 \\ \end{array} \right) 。这是所谓泡利矩阵中的一个。 写道这,我们才明白这个 i 还真不简单。转身,你会看到起舞的阳光。
个人分类: 科普|4958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数学美:转身与不变 (2)
热度 3 岳东晓 2015-5-7 00:41
180度的华丽转身相当于 -1, 而 90度的侧影相当于负一的平方根 。可见,虚数并不虚幻,而是充满了想象的空间。这是我们数学计算的结果,无可争辩。现在我们要问,转身就会改变吗?有没有什么在转过90度却仍然保持原来的方向? 在前面,我们说道,一个点的坐标如果是(x,y),那么绕原点转过90度之后它的坐标成为 (-y, x )。例如,如果一个点坐标是 (3, 4),方位在东北,转过90度之后,坐标就成了 (-4,3),方位在西北。读者可能会问,怎么可能转过90度还保持原来的方向呢? 本来看到背影,转过90度就看到侧影了。 数学的想象是超越性的,对这样似乎答案明显否定的问题,数学家会迎头而上。一个点(x,y) 要保持原来的方向,只能相差一个常数因子成为 (c x, c y)。把上面90度转身的 (x, y) --- (-y, x) 代入,我们有下面的方程组 -y = c x x = c y 从第一个方程得出 x = - y/c ,代入第二个方程,得到 -y/c = c y。 我们发现 c^2 = -1 , 因此, c= \pm \sqrt{-1} = \pm i . 再把c 代入 第一个方程,我们发现 x= \pm i y . 也就是说, (1, i) 与 (1, -i) 这样的点在转动90度后,方向不会改变。 既然转90度方向不改变,那么不管怎么转,方向也不会改变,这似乎是很显然的结论。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5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短科普:牛二入门
热度 2 岳东晓 2015-5-3 16:10
这篇 数学式子太多,很多人看了数学公式就头疼。我简单点科普。 静力平衡是说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同时力矩也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说 合力 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如果质量或者加速度为零,或者两者乘积跟其他作用力相比可以忽略呢? 这时我们可以令合力为零进行计算。 即使 ma 不可忽略,我们也可以把质量乘以加速度放到左边减去。很多问题因此可以大大简化。
个人分类: 科普|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走路看图之N岸N地智力挑战(5)
热度 1 岳东晓 2015-4-28 01:10
请注意:此题不是物理问题,不需要任何物理知识,纯粹是看图说话。 在《 科普:摩擦力与走路力学总结(4) 》文中,我引用下面这张图: 现在问题出来了, 这张图说的啥呢? 图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化的描述,比数学方程好看懂多了。这个图是讲走路的,而人类直立行走至少已经达到百万年量级,按理说是不需要多解释的。但是 新语丝网站的某些人看不懂 ,所以我只好拨冗详细解释一下。 先看图的说明以及横轴与纵轴: 1. 图标题: 地面反作用力: 正常步法 ; 2. 图横轴: 步法周期百分比 (横轴值从0到100) 3. 图纵轴:力(单位:牛顿/公斤) 标题不用再解释了。横轴这个百分比却是需要稍微思考一下。 横轴步法周期百分比详解 (横轴值从0到100) 首先什么叫步法的一个周期?当一只脚回复到初始状态时,一个周期完成。 一个步法周期是一步还是两步?两步。一步是某只脚向前迈出,只有当另外一只脚再迈出一步时,这脚才复原。所以,一个周期是两只脚分别迈进一步。 图中步法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我们看看图上原点处有文字 Heel-strike ,意思是脚跟触地。可见这个图中步法周期是从一只脚的脚跟着地开始。 这时候读者脑子里应该出现一副一个人走路的图像了 --- 一脚跟着地。但人是两脚走路的,读者脑子里还得想象一下另一只脚在做什么,以及人体的身体姿态。 摩擦力曲线详解 图中有两条曲线,下面那条曲线标题是“Friction Force" 也就是摩擦力。因此,这条曲线是我们感兴趣的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让我们来个详细的看图说话。 首先我们注意到一个事情,从步法周期的60%左右开始,这条曲线的值是零。为什么? 显然,这是这只脚已经离地的阶段,摩擦力当然是零。 聪明的读者马上要问了,人走路是两脚交替进行,为什么一脚离地时间的比例是 (100 - 62 )% 而不是 50% 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后面的问题很有帮助。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摩擦力在脚着地时是怎么变化的。从图中看出,脚后跟着地之后不久,摩擦力很快达到了最大值,然后开始减小,直到为零,然后摩擦力方向改变,从零开始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迅速减小,当脚尖离地时,摩擦力为0,然后一直为0。我们上面知道,后面从 62 到100%是脚完全离地的阶段。问题是,前面这些点对应于什么状态?特别是,摩擦力在什么状态最大? 要回到上面这两个问题,需要想象一下另外一只脚在做什么。走路时当一脚脚跟着地时,另外一只脚当然是处于脚踏实地的状态。因此,上图显示的是,当另一脚踏在地上,图描述的这只脚后跟着地后不久,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图中显示在步法周期的8%附近,摩擦力达到最大;后来在50%附近又达到最大。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如图显示 摩擦力达到最大的时候 (步伐周期的8% 与 50%),另外那只脚又是什么状态? 是仍然在地上,还是已经离地? 这个题目就作为N岸N地各位直立行走者的智力挑战好了。这比折腾小学算术益智题更有意义。解决这个问题顶多需要小学算术(可能都不要算术)。但 新语丝鸡师傅目前已经挑战失败 。翰山网“山代王”更是一团浆糊 。 看N岸N地谁能 完全根据上面那张图 给出答案与理由。 如果两天内无人能解,我会公布答案。 PS: 突然想起,鸡两条腿行走的时间更长,没有道理说鸡脑袋能解释走路的规律。特此补充。
个人分类: 科普|650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上海数学"神书"争议声中进英国 正酝酿多语种版本
热度 2 MingHao 2015-3-4 23:31
不久之后,当中国学生在“压轴题”面前苦思冥想时,英国同学可能也会在同一题上绞尽脑汁。近日,英国哈帕柯林斯(Harper Collins)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上海知名教学辅导用书《一课一练》数学分册将在英国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告诉记者,将会对英文版的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条件成熟后,酝酿推出其他语种版本,走向更多的国家。 适当改编,难度不变 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是上海家喻户晓的教辅书,已在上海和全国的教辅市场称霸20年之久。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介绍,在全盛时期,新到货的《一课一练》会被书商争相哄抢,甚至需要警察在场维持秩序。 英国版本的《一课一练》取名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11册,而中国版本则有23册。编者根据英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对原版做了适当的改编和增删。 倪明表示,英国版在难度上不会变化,但中国有的、英国不教的内容就删除了。比如,英国数学教材中没有“中位线”这一概念,英国版《一课一练》中就需要改变这一说法。再有,在英国教材中没有“整式”这个概念,相应的题目就要删去。 改编工作由既懂得中国教育情况、又熟悉英国教材的数学教育专家团队来完成。 目前改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英国版《一课一练》预计能在今年夏天和英国学生见面。 上海教学方式受英国关注 在数学领域内,上海学生的成就受到世界瞩目。在2009年及2012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科目上两次夺魁,而英国学生却在20名开外。 PISA测试后,英国教育界对上海的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2013年,46所英国学校的校长、教师被派至上海考察;2014年,英国教育和儿童部副部长特鲁斯专程访问上海,并邀请上海教师赴英教授数学。之后英国教育大臣尼布·吉布向媒体表示,他希望英国在数学和科学科目上,采取上海的教学方式。 倪明表示,之前已有一些中国的教育图书走出国门,但像华东师大此次这么大规模、整套走出去的还是第一次。 《一课一练》的“出口”,或许能使国人重新审视教辅的价值。 “谈到中国教育,‘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总是饱受诟病。但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的佳绩,是为世界公认的。至少在数学领域,中国学生绝不逊于其他国家。此次英国引进《一课一练》,也证明中国的数学教育方法受到外国的肯定。”倪明说。 倪明认为,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要简单地否定自己,要理性地反思。
3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影子哲学与数学化科学
热度 4 岳东晓 2015-1-16 17:56
在《 柏拉图与山顶洞人---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一文中,我提到柏拉图《共和国》一书中的洞穴人比喻:一群从小被绑在洞穴里的人只能看到篝火投在墙上的影子,他们 以为影子就是真的, 听到声音,以为声音是影子发出的,出洞看到阳光下的一切才知道世界如此精彩;书中接着说道,其实对我们来说,太阳就是那堆篝火,我们看到的离真理远着呢。 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能够看到的只是影子,我们能否获知更为基本、更为深层的知识?】 对这个问题,科学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医院里的CT扫描。就是用X光照射人体,每次都得到一个影子,影子的暗度取决于X光穿过人体时被减弱的多少。从不同角度进行X光照射,会得到一系列影子数据。如果是柏拉图这样不懂数学的哲学家也许会认为N个影子也还是影子,但数学稍微好点,就会开动脑筋了。CT扫描的数学还是有点意思的,有兴趣的可以在 网上查阅 。结果很有用,把一组X光影子数据代入数学方程用计算机一算,能够得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 类似的,洞穴人如果有足够的数学能力并且知道光走直线,那么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墙上影子的形状,可以反推出投下影子的物体的三维图像。也就是说,洞穴人其实拥有了足够的数据,只是他们不会运用数学去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信息。 影子甚至可以揭示宇宙的过去与未来。宇宙大爆炸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光影”数据。恒星发出的光是热辐射, 包含了各种颜色的光。 当恒星发出的光冲出其大气层时,某些颜色的光会被其大气中的元素部分吸收,在光谱上留下一条条的阴影。这些阴影的位置取决于元素的类别。如果遥远星系离我们退行而去,其发出的光的波长会变大,阴影的位置也就会移动。哈勃根据这些阴影位置的变化推断出越是遥远的星系离我们退行而去的速度越快,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拿着这个观测结论反推回去,就是 big bang 了。宇宙大爆炸不是我这里聊聊数语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但可以结论,哲学家看来杂乱虚幻的影子其实可能隐含着深层的奥秘。 就像我这篇博文,它显示在频幕上的黑色文字其实是没有被照亮的暗处,对于不识字的文盲来说,这些阴影看起来只是杂乱无章的线段。
个人分类: 科普|8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12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9-22 19:10 , Processed in 0.078846 second(s), 2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