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故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故事

相关日志

分享 大智慧--谁看谁服!世界上最富教育意义的6个故事!
热度 3 一叶秋风 2014-1-5 18:00
大智慧--谁看谁服!世界上最富教育意义的6个故事!
大智慧--谁看谁服!世界上最富教育意义的6个故事! 一、【和尚吃肉吗?】 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 师:请讲! 来访: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师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问他:您是开车来的吗? 来访:是的。 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来访:喔,我明白了! (好多人就跟我说,没自律,没人督促就不能坚持成功者的习惯。我想看完这个故事,你应该懂得该怎么做了) 二、【孩子怎么教?】 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众:影印过。 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师:应该原 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自己不优秀,如何给孩子优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优秀?不如提升自己,同时提高孩子) 三、【五百元买汽车】 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 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来好不好? 众: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 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众: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 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众: (惊呀地) 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四、【心灵篮球】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青年:是的,打过! 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青年:不 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师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 青年:那样多没意思。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 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 青年:按理应该。可心灵怎么锻炼呢? 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这就是心灵的锻炼。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拜龙王是珍惜感恩水,因为人体有70-80%是由水组成……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妄加诽谤就是痴狂! 青年: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 师问:感觉到心灵 锻炼的美妙了吗? 青年:嗯!很伟大!…… (为什么叫我老师?因为我确实能教导你,不管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模式。) 五、【粪便臭不臭?】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师:那不是过去了吗?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停了一下),又问: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 冲掉了。 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 六、【如果世人都出家……】 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师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师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女孩? 教师:17岁了,女孩。 师:要准备高考了。 女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师: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女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师: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那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女教师:…… 师: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女教师( 愕然):……! 独享,不如与朋友分享................
个人分类: 道德人生|5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剩饭后被罚款的故事的正确思维
热度 5 岳东晓 2014-1-4 05:45
那个在德国吃饭浪费之后被罚款的故事 激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见文末附件)。但我看了之后,发现读者们的分析基本不靠谱(注一)。 德国老太太管“闲事”请中国顾客节约粮食完全可能,市政工作人员开50马克罚款单也完全可能,最后工作人员说要节约粮食也完全合理。 但这个故事没有在任何地方说罚款的原因是浪费粮食,上面的事实链也无法推断出罚款是因为浪费粮食。 故事的作者“省略”了一个关键的细节,那就是被罚款的原因 (注二) ,但作者并不一定是一个在文字里捏造事实的人。 而恰恰是读者们接受了一个暗示,从剩饭之后被罚款的事实陈述,转到因为剩饭被罚款,然后试图推断这个故事是虚假的。但这个故事完全可能真实,被耍猴的是读者,作者看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会哈哈大笑。 所以啊,一定要学会think straight,而不是加入隐含的主观假设。 注一: 有读者认为给老太太们分菜不可能。这有什么不可能呢?我看恰恰证明这个故事真实。白人老太太去中餐馆点了几个菜分享,采用分到各自盘子的方式,合情合理,要是都拿着筷子夹菜倒是可能性更小。另外,有读者说罚款收现金不合理,这也完全是没有根据的瞎猜当地法律规则。我随便”GOOGLE “Cash fine Germany", 就找到这个 ” Some fines may be collected on the spot, provided the has enough ready cash on hand ..."(开车不系保险带等罚款),说明在德国某些罚款是收现金的。而且一般人如果有现金,应该选择交现金,否则还得登记姓名、地址。 注二:这个原因是什么,大家只管放开想象力 附件: 故事相关原文:【「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妳老太太什么事?」同事阿桂当时站出来,想和老太太练练口语。听到阿桂这样一说,老太太更生气了,为首的老太太马立掏出手机,拨打着什么电话。一会儿,一个穿制服的人开车来了,称是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完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 这下我们都不吭气了,阿桂的脸不知道扭到哪里去了,也不敢再练口语了。 驻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马克,并一再说:「对不起!」这位工作人员收下马克,郑重地对我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个人分类: 科普|15446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分享 老头子的故事 (延续篇)-- Z阿姨和选妃事件
热度 9 jjsummer95 2014-1-1 07:46
老头子的故事 (延续篇) -- Z 阿姨 和 选妃事件 寒凌 圣诞节前后北美大冰冻,搞得加拿大、美国共有十几万人断电、断火,而这时正赶上国内高调举办毛泽东 120 年庆典,习大哥高调出席,连多年不见的毛远新也出现在众人面前。毛远新的出现引起左右派的大虾大蟹们纷纷登场,有人指责毛远新要对张志新的死负责,有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咱是远隔重洋,看到大洋那边风起云涌,无头评价,就 讲一个七十年代的故事吧。 那时老爸回到军区,咱也进了大院,结下了几个小朋友, 洋洋就 是其中之一。 洋洋 长得不好看,黑黑的,继承了她老爹的基因(好在她不知道我写她)。她老爹也是湖南人,和兄长一起参加革命,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延安干部,抗美援朝回国后,定位在东北。 那时 咱老爸手下有位特护是军区有名的美女。所谓特护,就是定时给部队首长进行按期的体查,定时打针送药什么的,在体查过程中被 洋洋 的老爸看上了,后来结了婚。 洋洋 的老爸可是跟着老毛从家乡里出来的,资历是没得说了,离家参加革命后一直没回去, 洋洋 在老家还有一个大妈, 洋洋 的三个哥哥都差不多和 洋洋的 妈妈年龄一样大。 不知为什么 洋洋 却没有继承一点她妈妈的美貌。 洋洋 的妈妈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我们叫她 Z 阿姨,她没上过护校, 应该是小学文化当的兵,护理知识实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实地学来的。每当我老妈一伙有着高等学历的阿姨们议论起她,都有一些不屑之意。可 Z 阿姨却凭着身边的有利条件,拿了军医大学的文凭,后来还成为副军级军医, 那是后话。 却说七十年代,选妃事件秘密进行,大院里时不时地就有美女出现,你要是一问,都是一个回答,选文工团没选上,于是这些人就被安排在一些无足轻重的部门,什么中药房了,营养部了,反正不会让他们上手术台就是了。有了这些美女, 大院里阿姨们就都当起了红娘,在这些红娘的努力下,这些美女大都嫁给了其他军官,要不她们提不了干,就得哪来回哪去。 Z 阿姨也是红娘之一,她这个红娘忙得是被后来评为“选妃”事件的,是选东北军区的妃子,为了首长的事忙前忙后,可却没有一个被正式选入宫。其中有一位美女,当时是内定了,却不知为什么没成,就留在药局管消毒什么的,后来还经常被人指指点点的,不久也从大院里调 / 嫁走了。 Z 阿姨在这期间成就了好几对美女加军官,最后还真的就选了一位美貌而且出身好的美女,成就了当时东北的一件顶尖的红娘美事。当红娘的确是 Z 阿姨的拿手好戏。 中国的政治,你在一定的时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卷入进去,当时没什么,后来却是历史,好自为之。
1766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名画后面的故事 毛主席去安源
热度 8 VANO 2013-12-25 23:10
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诞辰日,我去网络里搜搜毛主席的照片,在不计其数的毛主席画像中, 我选了一张自己特别喜欢的毛主席画像分享给大家。 作者 刘春华 官方网站 http://liuchunhua.artron.net/works 这里可以更多欣赏作品。 刘春华,原名刘成华,男,辽宁新金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历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画院副院长、院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版权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等。   1967年创作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中国画《屈子求索图》、《春必将至》、《滚烫的冬季》等;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擅长人物兼及花鸟、山水。作品多以显示生活为题材,深沉含蓄,笔墨洗练;作品参加七、八、九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多次举办联展和个展,在国内外获得好评。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及私人收藏。1990年出版《刘春平》画集。   2000年被日本《美术手贴》评选为“20世纪世界百年百件美术作品作者”(中国共有徐悲鸿等三人入选)。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中曾与样板戏、语录歌并列三大红色经典;并以招贴画、邮票等印刷品发行九亿余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1995年10月被中国建行以605元竞拍收藏,创下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是建国以来创作的作品中唯一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美术作品。   然而,此画的作者、北京画院原院长刘春华先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及以后岁月,却经历了一场悲喜交加的人生。   黑土地走出的大学生   很久以前,在东北松嫩平原上有一处宝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一江五河在这里流过,平展展的牧场,风吹草低,牛羊肥壮,这就是泰来气。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着成吉思汗的后代,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每年春季,肥沃的土地上,用镐刨松土地撒些种子,不铲不趟,由着劲儿自己长,到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的粮食。牛羊肉、稷子米饭成为人们的主食,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944年10月,刘春华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兄弟姐妹5人中,他和二哥自幼喜欢画画。1946年解放后,家里挂起了毛主席的肖像,爹、妈常说:是毛主席、共产党让咱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也就是在那时,毛主席在刘春华幼小的心里扎了根。刘春华七、八岁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妈妈有一个没有装面的粗白布面口袋,一直想要亲手画幅毛主席像的他兴奋异常,躲着妈妈,将面口袋拆开洗了一遍,刮了锅底灰加胶调成黑颜色,画了一张戴八角帽的毛主席像,并找来高粱杆插在两头用线缝成一个画轴,挂在墙上,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正在这时,刘春华的妈妈从外边进来,翻箱捣柜地找那个面口袋,忽然一抬头,发现墙上多了一幅画,仔细一看那画布,气愤地转过头,冲着春华叫到,“我收得好好的面口袋让你给毁了?”此时的刘春华才知道捅了娄子。   有了第一次画毛主席的经历,刘春华还用泥巴做过毛主席塑像,用泥巴做的志愿军小雕像还参加了学校的展览。初中毕业后,和他同在一班的姐姐选择了念师范,而刘春华却坚持要学画画,1959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附中。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装潢系学习,实现了终生从事美术事业的夙愿。   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红卫兵走上街头,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艺术院校红卫兵也初试锋芒。   当时,全国掀起批判刘少奇的高潮,为了揭露刘少奇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所谓“罪行”,宣传毛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功绩,1967年夏天,人民大学等单位几位研究党史的师生自发筹办“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准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到北京艺术院校物色美术方面的人才。他们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要业务比较好的美术人才。到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们找到“井冈山”兵团的红卫兵。最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井冈山兵团确定学生赵大(服鸟)去参加展览会完成画一幅油画的工作,赵大(服鸟)等了一段时间没消息,就回了大连老家。赵走后没几天,筹备单位通知一两天内就出发到安源。这时找不到赵大(服鸟),也没有他的地址,无法联系。因此,当时正在学校的刘春华是偶然介入了这个展览。刘春华当时的素描、色彩作业成绩都不错,吴冠中是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时的色彩课教师,一次教室挂的范画全部是刘春华的画,画全部被偷,当时看来偷画是为了学习参考,可见同学们对他的画还比较感兴趣。刘春华顶替赵大(服鸟)到革博去报道时,展览会组织者电影学院的王树樟布置他画“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   7月1日,坐着老式的低靠背火车,车厢内闷热难耐,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得能拧出水来,刘春华等人来到安源搜集素材。放下行囊,他们立刻去访问那些曾参加过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大罢工的老工人,也访问了参加过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老红军战士。刘春华当时没带油画工具,画的是水粉写生。他大量访问,把有关历史情况搞清楚。个别同志画的写生多些,主要是为画群像做准备。搞雕塑的刘焕章也去了安源,后来展览会上也有雕塑作品。那时是分头访问、写生,住都在一起。当时的报道说:“这些老工人老红军激动而自豪地向革命小将们详细叙述了当年毛委员如何来到了安源,如何亲切地同工人谈话,如何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第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传到了安源工人心坎里,从此安源一万七千路矿工人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许多老工人说着说着,流出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是多么怀念自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啊!”“他们又向红卫兵小将们兴奋地描绘着敬爱的毛委员当年英姿焕发,风华正茂的神采,描绘了年轻的伟大领袖坚强刚毅,深沉从容的气度。他们拉着革命小将的手,来到矿井,告诉小将们说,这就是毛主席和我们工人交谈时下过的矿井。”   当时安源两派红卫兵斗争得很厉害,刘春华他们不能再在安源呆了,急忙从安源来到长沙,访问了毛泽东在长沙的革命活动旧址及住地清水塘等,到了长沙没有回北京的路费,就等北京的同学卖了红卫兵小报凑钱寄来当路费。   对于毛主席形象的塑造,刘春华有着他独到的思考   回京后他把所收集的的资料做了仔细的研究,又翻来复去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诗词。刘春华此时对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有了更深的体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士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在不平常的岁月中的伟大抱负和慷慨意气令他十分敬佩,刘春华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画了几十张草图。在草图观摩会上,别人的草图都顺利通过了,但刘春华拿出的的草图,引起大家的一番争论,反对意见非常激烈。有人说毛主席到工人中,画面上却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有人说怎么满天乌云,难道毛泽东来了暗无天日?讨论的人都是二十来岁的红卫兵,反对意见主要来自电影学院的几个同学,话说得相当尖锐。刘春华争论道:“画主席一人就是没有群众观点?画群众就有群众观点?那画多少人才有群众观点?主席正向群众走来,还没有走到呢!你们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毛主席来了拨开乌云。有首民谣唱道:直到一九二一年,忽然雾散见青天,有个能人毛润之,打从湘南来安源……”。有的同学嚷到:“你画的是黑画,你敢这样画我们就批判!”刘春华也是年轻人,没有顾忌,寸步不让,坚决地说:“那你准备批判稿去吧,我这样画定了!”
4236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寒凌的《梦的故事》4
热度 12 jjsummer95 2013-12-16 01:20
寒凌的《梦的故事》4
寒凌的《梦的故事》4 印尼直葛中华学校建立于一九零六年,直到一九六六年因印尼局势变化而关闭,它整整存在了六十年,一个甲子。清朝末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的冲击下,清政府主张新学,曾派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的岭南名士刘士骥等到南洋鼓吹新学,推动华侨组织团结救国。在这个风潮的影响下,南洋华侨中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办学,直葛中华学校由此而生。直葛中华建立之后,历经各种艰难和磨难。特别是在日本统治时期,学校一度关闭,后又改为日式学校。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后才有重新恢复。在这些年里,几代老华侨们,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呕心沥血地办着学堂,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子女。我外公就是这些人之一。他从一九三六年就在学校里当董事,五十年代,又一直在学校里担任管理工作。在外公的影响下,我的妈妈和她的姐妹们不仅在印尼学校和荷兰学校接受教育,也就读于直葛中华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一些进步学生骨干和进步老师则积极向学生传播新中国的信息,包括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侨胞的关心等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好些学生心向新中国。还在一九五零年,因贴有五星红旗的学生板报被撕事件举行了学潮。也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九五一年也正好赶上妈妈中学毕业,于是,妈妈和其他七八位同学一起成为直葛中华学校的第一批回国的学生。      下面这张照片是慑于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七日。这是妈妈离开母校,离开父母前的照片。      而这第二张照片是慑于一九五一年七月十三日,于广州黄花岗。      这两张照片间隔十五天,跨越了一个大洋,穿越了两个世界。      妈妈不止一次地讲过他们漂洋过海的经历。那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们,在一些学生骨干和进步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几天几夜不间断的航行,客轮好不容易来到香港,但当局不让登陆,只好经深圳直到广州。我从小就认识的一位姓陈的叔叔。每次妈妈他们聚会,都会讲起他的事。陈叔叔是家里的独子。当时他的家里相当富裕。本来家里是要送他去英国深造,而且还给他和另外一位华商的女儿定了亲。可他却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偷偷地从家里跑了出来,藏在船的底舱,躲过了家人的找寻,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父母,竟然都没有和他的父母告别。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一走就是天人两别。待他在七十年代去香港探亲时,他的妈妈已经过世了。陈叔叔后来移居香港,陪他的老父亲以尽最后的孝道。      照片上的妈妈是那样的年轻,风华正茂。可是又有多少次妈妈梦回故里,梦回父母的怀抱。记得我当年离开妈妈赴美时,妈妈在我的行李箱里放了两块萨莉布。那是妈妈从印尼带回国,一直压在箱底。我到美国后,把这两块布拼成床单。睡在这萨莉布上,就如同睡在妈妈的怀里,梦绕在妈妈的身边。而这漫漫的四十年间,妈妈的梦又是什么样的呢?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的印尼归侨回国,同时也带回来了大批的印尼歌曲。《宝贝》、《星星索》、《梭罗河》、《哎哟,妈妈》等歌曲是脍炙人口,流传非常广。陈蓉蓉,朱逢博,刘淑芳等更是把这些歌曲唱到了巅峰。 这首《父亲》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我在妈妈留下的一本印尼直葛华侨编辑的一本小册子上发现了这首歌,妈妈在上面勾勾划划,圈圈点点,“我心中渴望见到你, 爸爸呀,歌声献给你”,这便是妈妈心中的歌,梦中的曲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4ODU4NzQ0/v.swf 寒凌(写于2013年四月五日,清明) (我想说禁止转贴,可是谁能阻止呢。要转,请标明出处)
512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旧文搬家 -- 寒凌的《梦中的故事》2
热度 12 jjsummer95 2013-12-12 10:42
旧文搬家 -- 寒凌的《梦中的故事》2
寒凌的《梦中的故事》2 这张照片是贴在老相册的前面。照片的背后写着一行印尼文。小时候,受妈妈和一些叔叔阿姨的影响,我学了非常简单的印尼语。虽然早就忘记了,可对照片上的几个字却能分辨出来, 尤其是地名。我梦中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Tegal,中文译为直葛,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城市。印尼是个千岛之国,爪哇岛是其中一个大岛,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也在这个岛上。直葛就是印尼中爪哇靠海边的一个城市,离中爪哇的首府三宝垄不到200公里。妈妈和她的姐妹们也出生在这里,她们的阿公阿婆也居住在这里。这张老照片贴在相册的首页,不同尺寸的同一张照片在这本相册里出现了好几次。      这张照片是拍于一九五四年。妈妈是一九五一年离开印尼回到中国大陆的。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九四年妈妈再次踏上印尼直葛,整整四十年,妈妈一直把这个照片珍藏着。在这个照片上,留下了妈妈的多少抚摸的痕迹,我无从知道,留下妈妈多少眼泪,我无从知晓。打从记事起,妈妈就很少谈及印尼那边的事。加上文革,妈妈顶着海外归侨和臭老九的帽子,对此更是讳莫如深。 然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时时难以掩饰妈妈思念父母亲人,思念那片故土之情。      我家厨房里有一个很简单的碗架柜,里面大大小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佐料,一小包、一小包的,用塑料纸包着,橡皮筋扎着,用小瓶盛着,用小坛装着。许许多多的,我也叫不上来名字,有些写着中药的名字,桂皮,小茴香;有些写的是英文,有些写的是印尼文。而大部分是没有标记的。每次做饭时,妈妈就这个放一点,那个放一点。也不知都放些了什么,反正妈妈的厨艺在大院里是有名的。      妈妈的这些宝贝一直存着,即使有的外面发了霉,也不忍得扔掉。这些宝贝都是妈妈的那些马来、印尼归侨叔叔阿姨们之间串换着得来的。自从印尼和中国的关系恶化以后,妈妈和印尼家里的关系就非常非常难了。什么消息都要从香港转。到了文革,这条路也断了。那时候,物资本就缺乏,而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更别想找得到南洋印尼的食物和佐料了。所以,一旦哪位华侨无论以什么方式得到什么,都会一小包一小包地分发出去。而如果有人哪一天说想要吃什么什么的了,却又没有佐料,那么每个人都会回家翻翻看看自己家里有没有。      记得有一次,妈妈得到了一小瓶blachen,也就是虾酱。一开始只是包饺子时放上一点调味。家里人也没觉得什么。直到有一次妈妈用它来炖茄子,还用它炸辣椒油,奶奶可就不满意了,说:“这是什么,这么臭?”原本家里一般都习惯吃酱茄子,可妈妈给换了个样,还有家里就只有妈妈一个人能吃辣椒,再加上这虾酱。也难怪奶奶不满意了。没吃过虾酱的人可能不知道,喜欢它的人认为它是奇香无比。不习惯它的人,那可就是奇臭无比了。就是这样,妈妈也不舍得把虾酱扔掉。于是,每次炸辣椒酱时,都让我先把油热了,倒在装着铰好的红辣椒末的碗里,然后把碗拿到外面的走廊上,再把虾酱拌在里面,待油温凉了再拿进屋里,放在窗台上,吃饭时,妈妈就自己拌一大勺在饭里。如今,每次在店里看到这虾酱,我都会想起妈妈来。      再次凝望这张照片,我注意到,在外婆身后,两个姨妈之间留有一个空位,这一定是外公外婆给离家的女儿留着的。看着照片,我不禁凄然泪下。外公外婆呀,你们思念女儿之情就都集聚在这个空位之间了。 (在这清明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我的亲人,这是寒凌首次提笔以老照片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请不要转发。)
503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博客搬家 - 寒凌的《梦中的故事》
热度 12 jjsummer95 2013-12-12 10:03
(几天进不了村子,咱的肠子都悔青了,以为以前的博文都拿不出来了。 趁着现在恢复了,赶紧两岸三地进行搬家,到处都留个底。以后再有这样的事,咱就不怕了。) 寒凌的《梦中的故事》       序      最近一直很忙,这样那样的事在身边缠绕着,让人心情极度烦躁和郁闷,很难有心静的时候。想是到了这冬春交接的季节,正像朋友所说“就有心肾不交的感觉:睡眠会变差,偶尔的心悸,还有多梦之类”。想着刊物马上要出版了。我的后续稿件还在整理之中,心不静,改稿就很难。我写东西是凭心态,心态一过,再写再改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所以我非常佩服和欣赏我们的编辑们,默默地辛劳着。      这次回国,在灰堆里翻出一本老相册。里面是妈妈年轻时的照片。翻着这本相册,本已不平静的心更是纠结痛楚。回来后,本想马上写点什么,可劳碌的身心却再以难承担,哪怕是微微的吵杂,浑沌中,似梦似醒中,再起身向先生问去,才知我已经睡了两天多了。煨上一碗红枣茶,站在落地窗前,阳光明媚的初春已来到我家的后院,枯黄了一冬的草地开始冒青。脚边的妮妮也依偎着我,想要扑向那春的天地。推开门,走了出去,春的味,春的情裹住了我,闭上眼睛,深吸一口,甜甜的,淡淡的,直沁心肺,纠结的心豁然开朗,仰开脸去,迎着那暖暖的阳光,带着妮妮,向着后院的小路走去。一路上构思着,联想着。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我该怎样写。许多人与事早已埋在尘埃里。从哪里着笔,才能写出心底的那片情,那片意?      好在有网络,先把这最原始的纪录留在这里,算是一个铺叙。慢慢地再继续故事的延续。 老相册 老照片    《梦中的故事》   梦中的南洋是虚无的、缥缈的。有的就是那一眼望不尽的大海。也不知什么时候能踏上那块岛屿, 把梦境变成现实。      早年荷兰商队经过激烈的争夺占领了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南洋群岛,战后的南洋群岛一片狼藉。加上此地地势低洼,本就人烟稀少,战乱之中,仅有的活下来的人都跑到山林里靠野生的食物为生。为了重建城市,就要有劳力。于是荷兰人就开始了‘箩人’行动。      而‘萝人’行动之一就是到东南沿海一带“狩猎”,猎到人即押往南洋群岛。于是有很多南洋的鱼民就被摞去了。而后来,有了蛇头的加入, 便有了大规模的贩卖“猪仔”的交易。 在南洋,有许多中国人,中国后裔。明朝末年,许多中原反清人士逃到了南洋,中国沿海有许多“猪箩”被贩卖到南洋。也有许多投亲靠友地来到南洋。      不知道兰家是什么时候到的南洋。应该是清末吧。怎么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兰的爷爷是独子。 一到娶妻的年龄,便负母令回乡娶妻。 那时闯荡去南洋的华侨大都是这样。一般是父子先行。稍有积蓄,便把老妻/老母接去南洋。待儿子一大, 就回乡娶妻带往南洋过活。新媳妇跟着丈夫到了南洋, 成了家。按照南洋华侨的习惯,新娘要过两次门, 一次是在家乡, 是离开娘家;另一次是在南洋, 是进婆家的门。而有的新媳妇是在家与木头先结婚, 然后再随人去南洋,再进婆家的门。 客家女子还有抱着公鸡结婚过门拜堂的。命好的随人去南洋找到丈夫。命不好的即便成为夫家的人,夫家的鬼而从未见过自己的丈夫。      兰的爷爷也是重复着南洋华侨的故事。回到了家乡, 不久, 他带着漂亮的新媳妇回到了南洋。兰的爸爸也是。到了兰的爸爸这辈已是三代单传。兰是排行老二,上面是个姐姐。为了不断香火,兰的妈妈一连又生了好几个孩子,可都是女孩。待老五出生后,兰的祖母便把兰的妈妈从老宅子撵了出去。兰的姐姐一直体弱多病,所以兰就成了当家的,帮着爸爸打理店铺,帮着妈妈带下面的妹妹们。      南洋华侨们在荷兰人的地面上艰苦地奋斗着。兰也在这种氛围下一点点地长大。先是进了荷兰人办的学校。南洋华侨们又在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办起了新学。兰的爸爸成为直葛新学的董事。兰也成了新学的校花。      太平洋战争时,日本人占领了南洋。为了逃避日本人,兰和所有的女孩子都剃光了头发,和父母躲到了山里。日本战败后,南洋华侨从新开始创业。几年下来,兰的爸爸拥有了颇具规模的家具工厂,成为当地的侨领之一。 我的故事应当就从这里开始了。 南洋的华侨学校 (我想说禁止转贴,可是谁能阻止呢。要转,请标明出处)
个人分类: 寒凌文集|73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忠犬八公的故事》(全)原声剪辑MV
热度 7 8288 2013-12-9 15:18
个人分类: 视频|6922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n
admin1 2013-12-8 13:33
拾一片落叶仰望新旧交叠 嫩绿自梢头微微 微微露脸 被清风忽略 花 开得犹豫不决 独徘徊等你等你等你的一切 洒一地 斑驳阳 光穿过新叶 心事空 流转思念渐渐倾斜 草长莺飞慰籍孤单的 残雪 放开手 让 寒冷胆怯 日高悬风拂面 留下 丝丝温暖 别辜负眼前季~节~ 花 踌躇 柳 轻叹 敢问情何以堪 徒伤悲青春年~月~ 春知晓梦不觉 恰似 你我那年 心中对美好的留恋彻夜不眠地挣扎 不经事却说离~别~ 燕 归来 莺 语乱 谁在歌咏春天 眼清澈笑容无~邪~ 拾一片落叶仰望新旧交叠 嫩绿自梢头微微露脸 被清风忽略花开得犹豫不决 独徘徊等你 等你的一切 许一个心愿忘记忧伤情节 闭上眼合十双手默默 叨念 阳光映在眼睑我不再拒绝 暖暖的暖暖的 补心里空缺 云淡淡天很蓝思绪慢慢走远 慢慢走远 春光细细流淌幸福漫过指尖 漫过指尖 是谁在看风景她又被谁看 见 谁转身 微微笑谁的心事释然 洒一地 斑驳阳 光穿过新叶 心事空 流转思念渐渐倾斜 草长莺飞慰籍孤单的 残雪 放开手 让 寒冷胆怯 日高悬风拂面 留下 丝丝温暖 别辜负眼前季~节~ 花 踌躇 柳 轻叹 敢问情何以堪 徒伤悲青春年~月~ 春知晓梦不觉 恰似 你我那年 不经事却说离~别~ 燕 归来 莺 语乱 谁在歌咏春天 眼清澈笑容无~邪~ 春知晓梦不觉 恰似 你我那年 不经事却说离~别~ 燕 归来 莺 语乱 谁在歌咏春天 眼清澈笑容无~邪~ 是谁在歌咏春天 咏春 2014 方枪枪 http://www.zhenzhubay.com/zzw/upload/up/65/25d28c7.mp3
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大荒知青生活描述——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四)
热度 15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2-6 19:30
北大荒知青生活描述——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四)
北大荒知青生活描述 ——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四) 四合院的闲人 如今的年轻人如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当年北京去北大荒知青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特别是没有体会过农村生活的新时代青年,包括我们的下一代都无法理解。提出质疑甚至怀疑都是十分珍贵的,起码认真地体会和思考了几十年前那代人的生活了。 从北大荒的角度看,与广大的上山下乡知青比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北大荒解放初期就有了农场的建制,大批的复转军人从前线直接落户到东北边疆,另有部分劳改农场也在此内。我们的老连长就是从河南入伍,后复员留在北大荒直至今日。第一批垦荒人付出的劳动最多,吃得苦也最烈。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五十年代的国家号召,六十年代末期时,已有数不清的青年扎根农村和边疆了。那本小说《 雁飞塞北 》曾经感动了无数有志者前往。 我们到达农场时,相对条件较好,特别是老连队,土地定位,生活安定。但因为知青猛增,粮食住宿明显不足,造成许多困难。于是我们工程二连就被派往山沟建点,那时我们的粮食都是从附近连队借来或者现到老乡家买的,更别提蔬菜和肉了。所以第一年很苦,喝河水,在冻冰的河里砸出窟窿取水,洗脸。炊事员也很辛苦,大锅支在帐篷(武装排的男生住的地方)外,手上长满冻疮。每天保证每人一个馒头,剩下是窝头,喝冻的白菜汤。直到第二年开荒种了粮食才改善了部分生活。 我们自己修路、打井、采石、伐木盖房子,包括生活用柴(冬天到山上伐木,然后又背包绳顺着铺满厚雪的山拉下来,再用镐头劈成柴烧)。但仍然没有蔬菜,我们的炊事员发明了一个食谱:干棒子面(窝头)、稀棒子面(粥)、不干不稀棒子面(用棒子面放点油炸酱当菜)。我们的厕所由树枝围成的,入冬前挖个大坑,上面垫几个条木板(很冷啊)。冬天必须刨粪(成冰坨了),否则大家都无法如厕。 我们到山坡较为平坦的地方开荒,陆续开了千亩地。我们要清理杂木林和锯倒大树,最难的是把树根刨除,好让拖拉机耕地。还要拣出石头,不让拖拉机的耕犁崩口子。拖拉机手日夜不停地耕地,需有一人在拖拉机后面操作犁,山里的狼甚至是群狼就紧紧地跟在后面,绿色的眼睛十分吓人。 我们必须养马,因为那时离连队最近也有十里路远才能看到公路,所有的物资都通过我们修的土路拉进山。结果马也曾被狼拖走,听见马叫人也不敢出来。我们先后吃过狼肉、鹿肉(连队自养的鹿)、狍子肉和熊肉。 那时,战备十分紧张。我们的武装排好像只有1-2支枪,我没见过。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根拳头粗的棍子,把树皮扒去,白晃晃的。它的用处:每天练习拼刺刀!男男女女全都是如此,练习30分钟左右。更让人胆颤的是半夜的紧急集合!连长吹哨子,然后最快速度穿衣排队,跟着队伍猛跑,说是有敌特潜入附近。有一次,隆冬的半夜紧急集合,许多人没戴帽子,耳朵冻得直流黄水,幸好没冻掉。我那次带了皮帽子、围巾还有一顶毛线帽,先后支援了俩人。后来我们才明白,根本没有敌特,是在演习。一年以后这样的事情没有了,我们的棍子也不知去向。 开始时,我们睡地窨子,40多女生睡在两条通铺上,男生也是如此。床是用树枝铺的,下面放东西,地窨子有一段火墙,靠门口有个用汽油桶改的炉子,炉子上可烧开水,早上一个班一盆洗脸水,先舀出水刷牙,剩下的全班洗脸,晚上可以轮流等着烧水洗漱。第二年我们烧砖、脱坯盖了新房,一个屋一个班一条火炕,暖和了许多。 我们有工资,开始每月12元,6元交伙食费,剩下6元买蜡烛、邮票、信封、手纸和零食(到几里路外的营部小卖部买点白糖或者罐头),后来涨了工资,好像是20多。我还每月寄给在山西插队的姐姐5元,直到她去东北当兵。这一点比插队和内蒙古兵团的同学强多了。 三年多后,我们连队与一个老连队(二十多里外的)合并,小毛营作为养殖梅花鹿基地,那一千多亩良田长满荒草,成为森林的一部分。到新的连队后,有电了,盖了新房子,6人一间,生活改善了。我们养猪、养蜂、种菜,还有香瓜黄瓜。新连队有三千多亩地,还有老职工、家属和小卖部,我们有了较为正式的食堂。 介绍一下团部吧。团部建设的更早,已经形成规模,有照相馆、医院、食堂、招待所、商店(尽管没多少东西)等等公用设施。 我们办公就在那座三层的白楼里,地是木板铺的,供暖很好。到那后,我不怎么习惯,可能是干活干的,人有些粘了。很快我们就被派到连队蹲点考察,一干又是一个夏天。这次去的是平原的连队,他们有部分水稻。那次体会到东北种水稻的苦处,插秧的水是扎脚般的凉!穿雨靴很快就破了。那位年轻的北京知青连长就带头光脚下田,那时才5月初,东北很冷,没脱棉衣呢。 在那,我再次感受到一种震撼:知青的忘我无私和英雄主义精神! 那位连长有许多的事迹和被全连人爱戴,深深地感动了我。 现在他成为北京市一位局级干部了,我很钦佩他并远远地祝福他。 我们团部的知青也个个精明强干,有的是劳动模范,有的是先进标兵,还有的有着事迹和光荣的故事,更多的是能写能说的老三届知青,后来放开招生,全部上了大学或者中专。 不久知青们开始返城。 ——北大荒的大豆田 2011年摄 ——团部女知青合影 2011年8月我们回北大荒时去的连队就是合并后的连。 ——完—— 2013年12月6日记录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27409 次阅读|74 个评论
分享 来自纽约的农场子弟的诗
热度 8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2-5 12:00
来自纽约的农场子弟的诗
来自纽约的农场子弟的诗 读大姐知青回忆文有感2009-5-1 作者: 野木耳 (黑龙江农场的子弟,出国留学现居住纽约市) 从北京城的胡同 到北大荒的田野 到北大西洋的课堂 北方指引着你生命的方向 在天高云淡的仲春 听你深情的诉说 带着知青才有的深沉厚重 我闻到了高梁米饭的清香 我听到了干脆热烈的京腔 我看到了挂满蚊帐的大炕 我梦见了小孙老师的模样 那紧束着细腰的皮带 在幽幽闪亮 那挡不住稚气的眼镜 在掩藏忧伤 那回响着蛙鸣的夜晚 在回忆理想 那浸透了汗滴的泥土 在陪你成长 那样的人生 锻造坚强 那样的青春 并不绝望 那样的奋斗 充满力量 那样的友谊 永远牵肠 你就是那群大孩子中的一个吗 叽叽喳喳地说笑 就像在眼前 杨胖子,还我肥皂 什么呀,难怪你姓赖 真能赖 你就是那队烧地开荒人中的一个吗 辽远苍凉的夜空里 燃烧的野草火焰 扑向天上的繁星 完达山逶迤在地平线 狼嗥穿透了滚滚浓烟 你就是那些终于返城者的一个吗 多少个难眠和苦盼 多少回流泪和辗转 从广阔天地回归四合院 从挥锹劳动到重温书卷 从反帝防修到休闲海外 命运总是在意外处转弯 在曼哈顿的高楼眺望 东河像古画般斑驳苍茫 想象缓缓的游轮 化作乌苏里江上的渔船 看网中飞鱼溅起浪花 在没有污染的年代 也许 我们从没有离开 我们一直 在北国 ——2009年5月1日写于纽约市 在此,谢谢野木耳兄弟的理解和厚爱!也谢谢喜欢北大荒知青故事的朋友们! ——深情遥望北大荒(2011年8月摄于北大荒行)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625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返城还是扎根(下篇)——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三)
热度 12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2-3 07:51
返城还是扎根(下 篇 )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二十三) 四合院的闲人 北大荒生活是我们从未有过的,与城市有天壤之别的生活体验。虽然苦、累,但是就如同“五四运动”的青年一样,有股自我献身和改天换地的憧憬,这正是最困难、最危险中生活下去的支撑点。 那时申请入党,是一件崇高郑重的事情,当递交申请时,自己的心因激动而怦怦乱跳,那份感觉纯真而又带着坦然,更没有一丝一毫功利的企图。因为那时,父母兄长和英雄是我们的榜样,人做得简单率真,生活也变得轻松得多。 去北大荒的第四年,终于获准回家探亲。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来自亲人和朋友的信息很快输入我们的头脑中。比我们小的学生几乎都留在城市,他们当了工人、售货员、服务员,还有留在学校的。最差的也是北京近郊插队,随时都可以回家改善伙食,哪怕洗个澡。对我这个四年没洗澡的女孩来说(幸好没长虱子),他们几乎生活在天堂里。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忽然发现自己扶着把手的手比男生的还要黑,那一瞬间明白: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体现在自己身上,再也不是父亲常说“养尊处优”的女孩了。 那年,我终于把自己十二岁时磕掉的牙补好了,可以张开嘴大笑。我到战友家送东西,受到家长的热情款待,深深体会到父母思念远方孩子的感情。这时,心底那个想法又冒了出来:为什么要扎根边疆?在哪里不是为人民服务呢?工人,那是领导阶级啊。临回北大荒时,妈妈为我准备了一套数理化教科书,嘱咐我复习功课,做上大学的准备。 读书学知识,成为我心中强烈的梦想。 我到团部工业办公室工作不久,听说老连队团支部正在就“扎根边疆”进行签字活动。几位热血知青表示要永远扎根,不上学、不当工人、不当兵等等。为此我有一种预感:这是不可行的! 于是,急忙用信件或电话和我的朋友们进行辩论,各自说着不同的观点。我竟然重复了当年排长说的话:“在哪都是革命,只是分工不同啊!”当然,我不可能制止这个活动。但是在内心,为他们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作为而苦恼,感受到强烈的无助和无奈。 年底,我接到妈妈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的调令:作为符合北京返城条件的知青,批准回北京工作。告别北大荒是痛苦的选择,但又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年春天,团部的知青们全部返城上了大学,好朋友娟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 四人帮打倒后,知青返城潮出现了。 多少人挣扎在返城的努力和实现中,知青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在短短几年重新涌回城市和家庭。他们面对新的就业和新的生活,一切从头做起。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连队没有留下一个人,全部回到城市。 实践证明,当理想消失的时候,精神上的苦闷要比肉体上的痛苦强烈百倍。我的同学和朋友们都走过一条困难重重的路,年轻的我们,将面对更严峻艰难的考验,回城后的路仍然曲折。 命运就是这样左右着人生。渴望的未必得到,没想要的却轻而易举。 ——完—— 2009年9月写于华盛顿 DC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9674 次阅读|35 个评论
分享 返城还是扎根(中篇)——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二)
热度 11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2-3 07:45
返城还是扎根(中篇) —— 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二) 四合院的闲人 有时发生的事情,像一幅图画牢牢地留存在头脑中。那年是“文革”中大学恢复招生的第N年,连队正为推荐一人上学而人心惶惶。 在暖融融的日头下,我们几个连队干部站在正在春播的千亩粮田的地头,看着去年冬天翻过的黑油油土地,拖拉机牵着播种机隆隆地播撒玉米种子。 来连队视察的团部干部股股长走到我身边,冷不妨问了一句:“想上学吗?”我先是一愣,马上说:“想。”接着我说的话让自己后悔了好一阵:“不过,比起老三届的人,我们差得太远了,能考上吗?”干部股股长——矮个粗壮的转业军人,略一沉思回答:“也是。”“想去团部宣传队吗?你挺上妆的。”啥?宣传队,做梦都不想的地方。我摇摇头。似乎有个预感:作为副连长的我可能要被调动了。 那年初秋,调令果然来了,我怀着对连队和战友恋恋不舍的心情到团部工业办公室任工业统计。由工业办管理的团奶粉厂在黑龙江赫赫有名,既现在的很有名的奶粉。第二年春天,尽管作为团部工作组到基层连队工作,渴望上大学的愿望却更加强烈。我和团部十几名知青都踊跃报名上学,而推荐名额有限……。 这时,我猛然想起去年和干部股长的那个对话,顿时后悔不已。尽管我知道那时身处环境不同,一旦上了大学,可能会被人误解。可是,团部知青这么多,我又是新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认可和推荐呢?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偏偏这个时候,在团部开会的老连长找到了我。那次,我们站在团部的操场上,微风吹过,远处杨树树梢轻轻地摇动,夏季的北国别有一番景色。我们互相问候,老连长的表情发生某种细微的变化,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笑呵呵地说:“给你说个事,有人想和你交朋友。”“什么?”我有些不明白。“你认识的,是某某。”那位某某,很熟悉的战友,聪明直爽。我低着头想了想,小声地说:“程连长,现在我特别想上大学,还不想考虑这个问题,您帮我转告他好吗?”后来朋友说,为我捏着一把汗。哦?为什么?因为真怕你要扎根边疆呢。朋友的眼神充满关注。 兵团锻炼几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学会了独立思考。送别了程连长,我反复思考了扎根边疆的问题。因当兵离开连队女排长的话“在哪都是干革命,都是为国家工作”响在耳边。 “难道不扎根就是不革命了吗?时间地点不是区分的根本啊。”那么,我们应当也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可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上大学,一时间忽然有种陷入绝地的感觉。 2009年8月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348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朦朦胧胧的那点事——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
热度 8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2-2 13:40
朦朦胧胧的那点事——北大荒知青故事(二十)
朦朦胧胧的那点事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二十) 四合院的闲人 北大荒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说不完的乐事,看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老电影吗?我们这些知青在一起,热闹劲儿比电影有过之而不及。 不会干农活的我们能保住性命简直就是奇迹。有一次,夜半女生宿舍的火墙忽然倒塌,砖头噼噼、啪啪落在我们身上和枕头边,幸好没有人受伤。我们把砖头挪一下,倒头又睡着了。还有一次装满风化石的拖拉机,刚开动翻斗就“轰”地一声翻了车,幸好没人在车上……等等,事故层出不穷,但还能从中得到乐趣。慢慢地,生活走向正轨,年龄也在增长,这些少男少女的心似乎活泛起来。 一天晚上,拖拉机耕地回库,没想到车灯下是一对正在接吻的男女生,他们是老高中的学生不感觉有什么,但年轻的女拖拉机手却羞得无地自容。 为了干活方便,连队把班变为男女混班。比如挖水渠,女生挖土,男生往上扔土,定额很快就能完成。场院里,女生装袋,男生扛包入垛等等。宿舍里,开始有了对男生的议论和平判 ...... 。更有男生趴在窗口看女生的时候……。有人悄悄地爱某个男生,虽秘而不宣,但细心人总能看出端倪。四目相对时脸红心跳,语无伦次,煞是有趣。还有的不停地议论一个人,你就知道,她芳心有主了。 我发现有两位南方小伙子特别能干,他俩都属于精干灵活且不偷懒型,康聪明脑筋灵活,平实在腼腆。只要有一个做搭手,活做的又快又好,心情也愉快。后来,偶然听到闲话,让人哭笑不得,心想:脚正不怕鞋歪。 不过,这闲话引起我的观察,发现别人不做的活,他们都抢着做,心里很感激。有时,下工洗漱完,总能见到平站在后门,似乎在等谁,见到我反而不好意思,让人觉得特别好玩。宿舍后门外有一块试验田,休息的时候,我这个团支书常常组织团员义务劳动,除草,施肥,平每次都积极参加,干净清爽的衣服一会儿就脏了,满头大汗的平一点不在乎,让我很不落忍。 秋天,一次烧荒时,遇到大风,我们排扑了整整一下午的火,脸熏得黑黑的,浑身都是灰土。康特别聪慧,带头压住火头,当我们终于扑灭火源,杜绝一场严重事故时,众人才松了一口气,当时觉得康就像一位英雄。 那时,追求女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学会搭话是本事。如果老有人和你攀谈,一定有某种原因,这是慢慢才悟出的规律。不少人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可以编写成几部小说呢。 2011年8月我们回北大荒时,在老连长家计算了一下,一百多人的连队,竟然有十五对夫妇,且克服重重困难,和和美美生活至今。也许是共同的经历和境地,让他们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爱情,珍惜生活给予的一切。 劳动的时候,如果有机会观察,你会发现人是美丽多姿的。特别与自然环境结合时,比如日落,细雨中,月圆时,黄花开放的春天,麦浪滚滚的秋日,那些挥汗如雨、肌肉紧绷、挺胸抬头的姑娘小伙,腮红体健,充满青春气息和人体美感。 从今天的角度看,那才是自然的和谐的美呢,没有一丝人工的雕琢和修饰。 —团部女知青 2009年6月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282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浣 纱——北大荒知青故事(十六)
热度 9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30 08:43
浣 纱——北大荒知青故事(十六)
浣 纱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十六) 四合院的闲人 我们连队的那条饶力河,曲曲折折地有数不清的弯儿,整个冬天都是一副白茫茫的样子,坚硬的冰面上盖着厚厚的白雪,临近我们居住的地窨子,有一些伐倒的树枝,我们常把洗完的衣服搭在上面。 春天来临,绕力河慢慢地化冻,有天傍晚就听“呼拉拉”“咔嚓嚓”,绕力河彻底解冻了。幸好,女生们及时把挂了一冬天找不到的衣服捡回来,可有的男生却没有那么幸运,看到冰河化为一条大河,树枝顺着河而下时,大叫着:我的衣服啊! 居住在江南的人都有河边洗衣的习惯。传说美女西施,是 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地区人,西施常在苎罗山下临浣江里浣纱。 入夏以后,来自杭州的几位姑娘,每到休息日,早早起床,端着满满衣服的盆,到饶力河畔洗衣。在我们眼里,她们有着无师自通的本事,一块石头,一条木棒,“通、通”地砸着洗着,不一会儿就被单、裤子,花花绿绿一大溜搭在了树枝上。 远远地看去,几位年轻俏丽的姑娘挽着裤腿,站在河水中,说说笑笑,甚至还飘来阵阵歌声,真有一番情趣和美意呢!兴头上,她们还会舀一盆河水洗洗长发,那清凉的河水和飘动着的泡沫,引出一干人洗刷的热情。 用惯自来水的北京人哪里见过江南人洗衣呢?先是看得目瞪口呆,然后学着她们的样子,冲向河边,打啊,闹啊,玩啊!河边的绿荫和灿烂的阳光下,年轻女孩们透出一股秀气和妩媚,真的能让上天着迷呢。 有男生竟然跑进河里游起泳来……,姑娘们毫不留情面地其轰将出去,北大荒之夏也有热闹美妙的时刻呢。 清清亮亮的饶力河水哗哗地向东淌去,顺河而去的还有青春年华,多少年后,我们都难以忘怀。 ——我们的卫生员 2009年6月 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32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留存心底的三景——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五)
热度 11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29 12:10
留存心底的三景——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五)
留存心底的三景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十五) 四合院的闲人 人的记忆十分有趣。某天某事、一个事件、一个景象或许就留存在脑海深处,就如同一副图画,永远定格在原地。 一景:落日西斜时收工了。一时间整个大地仅有自己一人,锄头扛肩头,哼着小曲,享受着独处的时刻。猛抬头忽然看到,西边的太阳和东边的月亮呈现遥遥相对的景像——晚霞铺满西边的天空,把远处的房舍映红,而月亮悄悄地爬上墨兰的天空,清亮透明,像一个害羞的妹妹遥望着太阳哥哥,你在瞬间被大自然的美丽深深感动……。 二景:正是夏季锄地的时刻,忽然天降大雨,大家快速往回跑。但大雨不留情,哗哗地浇下来,所有人都成落汤鸡。后来发现,男生跑得快的,就爬在窗口等女生,那线条和平时难见的景色尽收眼底。女生们不知情,心想:反正也湿了,慢慢走吧。哪里知道正被一双双贼眼盯住呢! 后来,女生也学会爬窗口看男生了,一边看一边还喊着:快啊!晚了,饭没啦(这是他们最怕的事情)! 三景:北大荒进入夏季,虽然有现代化的机械,但还是离不开人工劳动。连队开垦了一千多亩地(实践证明是毁坏了自然,后来全部退耕还林了),一百多号人,人均百亩,从播种、除草到收割都由基本由机械化完成,但锄地这活大部分还要人工来做。 锄地是很累的活。一拢地能锄半天,顶着骄阳和干渴还能忍受,最不能容忍的是小咬。北大荒的夏季最厉害的莫过于像蚂蚁大小的昆虫,俗称小咬。它的活动场所是庄稼地、潮湿地带。据说抗日联军当年被俘后,就有被日本鬼子放在露天让小咬咬死的战士。小咬最厉害的时候是早晚,为不做无畏牺牲,我们在出工前做精心打扮。 最“时尚”有效,且男女不限的热闹打扮是:先戴一顶草帽,穿一件有领子的长袖上衣,把领子翻起,拿一块纱巾(红绿蓝白均可),从上往下,一直系到领口。袖口裤腿都扎紧,一定要穿袜子,这样就全副武装出门了。有的男生没有纱巾,就用一条毛巾或者布条往脑袋上一裹,和偷地雷的汉奸没多大区别。 每当这个季节出工时,人人精心打扮,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像在上演一场场活报剧。印象最深的是连里外号毛三的男生装扮,总能引来女生们的嬉笑。 ——老连长和排长 2009年5月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719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怕的不是野兽,那是…? ——北大荒知青故事(十四)
热度 8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29 12:00
怕的不是野兽,那是…? ——北大荒知青故事(十四)
怕的不是野兽,那是…?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十四) 四合院的闲人 “怕的不是野兽啊!” “那怕什么呢?” “傻丫头,当然是人啦!” 这是去兵团四年的 冬天,我和一位当地老大爷的对话。 北大荒 12 月的一天傍晚,我乘汽车从百里外的团部回连,在宝清一个林场住地下车,还要走 12 里山路。看着渐黑的天,我站在路边犹豫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黑咕隆咚,万一从林子里冒出个狗熊或者狼什么的,赤手空拳的,可怎么办呢? 这时,林场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走过来说:“姑娘,天黑了不能走啊。”大爷似乎很有经验,我犹豫地说:“路远没什么,就怕遇到野兽啊!”于是,大爷说了上面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立即打消连夜赶回连队念头。“是啊,野兽能防,人可难防。” 可是晚上怎么度过呢?天寒地冻,没有旅社没有熟人。老大爷见我为难,领我走进路边一间灯光明亮却空无一人的屋子,一排大炕占据多半房间。他说,这是林场修路队的女生宿舍,一会儿她们就回来,今晚就在这将就一宿吧。老人拿来一件大衣,还端来一杯水。 坐在铺着炕席光秃秃的炕沿边,感觉十分陌生和不自在。修路的姑娘一个个回来了,她们都是本地人,对我这个知青流露出好奇的眼神 。 其实,我也是第一次近距离地和当地人接触。宝清县境内的公路是通往珍宝岛的战备公路,那时正和苏联对峙,保持着一级战备的状态,每天修路很紧张,征用的几乎都是当地农村的姑娘小伙。快半夜了,我的眼皮打起架。这时,朦朦胧胧地听到拖拉机的隆隆声,我急忙打开门看,天啊!是我们连队的拖拉机,司机就是我们班最帅的男同学! 我喊着同学的名字,冲出屋子,心里有种得救般的感觉,为终于摆脱孤身一人在陌生环境而高兴。看着同学熟练地驾驶着拖拉机,淌河过沟,没多会就到达连队,那份羡慕油然而生。心里暗自思量:如果我是拖拉机手该多好! 据文件传达,黑龙江兵团某团政委(现役军人)竟然调戏霸占了二十多女知青,没人敢说,直到无意中暴露。另外其它连队厕所里出现死婴的事件时有发生。当然我们连队绝没有这类事件,因为程连长管理严格而且慈爱有加。 数十年之后,已是我好友伴侣的老同学早忘记这件事,我却记忆犹新。那晚他是大救星,而宝清县某村庄的夜晚,那位关照过我的老人更让人难以忘怀。他让我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父母还没来得及教)明白,最可怕的是什么?懂得了要保护好自己。 ——我们 2009年6月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741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苦与乐 ——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三)
热度 9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28 12:15
苦与乐 ——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三)
苦与乐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十三) 四合院的闲人 “来啦!来啦!”进屋就上炕的漂亮娇小姑娘咪子手里端着一个长把铁锹,怪吓人的!可看到里面的东西,大家欢呼起来,原来她在外屋炕洞里,扒拉熟一铁锹的瓜子。个大籽满香脆爽口,吃得牙肿舌头破都不肯停,我们都馋疯了! 北大荒农活基本机械化,有康拜因、拖拉机、脱谷机、扬长机、除草机、播种机等等,但还是离不开人工劳动。 收麦。正常年景收麦子也是一场战斗,拖拉机挂着红色康拜因(也称联合收割机),在黄灿灿的千亩麦浪缓缓前进,日以继夜地轰隆隆前进着,后面跟着卡车,装入从康拜因扬长机里脱出的麦粒,哗啦啦、哗啦啦,卡车很快就满了,第二辆卡车又跟上。康拜因开过的地方一片矮麦茬,清凉凉的让人看着心里爽爽的。 如果你有机会站在康拜因上,听着咔嚓咔嚓的割麦声,看着滚滚麦浪顺服温柔地进入康拜因怀抱,闻着清香的麦浆味,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过,康拜因是“老爷”,我们是它老人家的“仆人”。它出行之前先由农工挥镰为它开道,千亩粮田顺着边割也要好多天。一字排开六个人一起割,足有十米宽,这时候考验我们的腰和手疾眼快,汗水、手上的大泡,麦芒刺伤和镰刀割伤及每晚磨刀霍霍成为必修课。好在这时连队改善伙食,一定程度堵住牢骚不断的那些嘴!心里只盼望着老天爷千万别下雨,好让康拜因“老爷”能下地。 遇到涝灾康拜因无法下地,进不去出不来(捂进泥里),几台拖拉机都拉不动,平原地带的连队遇到涝灾,划着小船载人用剪刀收麦子,更多的则是看着麦子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 收玉米。北大荒土地只长一茬,玉米八月末熟。因为玉米多用于喂牲口,收割不能机械化,收获时完全靠人工。一般出工时的打扮是这样的(请注意,上海姑娘发明的,很有创意):找一条麻袋,四角捆上背包带,然后把麻袋挂在胸前。手上戴胶皮线手套(那时我好羡慕这种手套,只有上海工人才有),因为棒子要剥皮再掰下,手很快就被干涩的玉米皮磨破。棒子放进胸前麻袋里,到规定的地方倒出,一人负责两垄,有定额。当然衣兜里顺几个棒子,回来烤在炕洞边,吃起来嘎巴嘎巴响,满屋子的香味,让人想起爆米花! 收大豆。一般年景由康拜因收割。但初秋的北大荒雪雨来得早,怕黄豆捂到地里,康拜因和人工一起上。地里经常泥泞不堪,大豆茬子坚硬如钉,一脚踩下去能把雨鞋或者胶鞋底穿透,于是每人都想方设法弄双鹿皮鞋(胶底人造防鹿皮面)专为割大豆用。另外要有一双手套,否则手在一小时内被豆荚割出无数口子,血淋淋的吓人。这活比割麦还费力,镰刀还要快。每晚磨刀声此起彼伏,加上炕上翻身的呻吟声,弄的连长好闹心。 最挡不住的是,黄豆在脸盆里,加酱油块和水煮熟,全屋人一起抢着吃,那颗颗豆子进到嘴里,赶上极品牛肉,一个字:香! 场院扛包。粮食收下来放到场院先扬长,然后晾晒,太阳好两、三天就起场,装车运走。扬长是把粮食装进麻袋,扛到用跳板搭起的约四、五米高的扬长机里,装车也要上跳板,往四吨解放牌大卡车垒放。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这时候就见身强力壮的男生把一百八十斤重的麻袋背在背上,或者扛在肩上一袋一袋往上扛!女生最多只能背半袋,还气喘吁吁的。场院翻场是轻活,偶尔可以打打牌消遣消遣。 脱粒。大豆割完后堆成一人高的垛,到十一月秋收忙完,开始用康拜因脱粒。一天三班倒,每班八小时。用木把铁叉挑起豆秸送入康拜因的脱粒机里,几个人挑散垛的,传豆秸的,轮流着往脱粒机“虎盆大口”送豆秸。不说豆秸里的灰尘和残渣冒出一股股烟尘让人喘不过气来,豆秸受潮之后,分量沉许多,女生往半人高的“虎口”送豆秸很吃力。不小心把铁叉送入,可能连胳膊都保不住!这样的事故每年在兵团都有发生。 不过,那样强度的劳动使人的意志受到磨练,真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感受。数十年后确实人才辈出,那是后话。 现在想来,很想很想写一首收获、劳作、汗水以及苦乐的诗篇,歌颂叙说劳动带给我们的喜悦与痛苦! ——同学和战友 2009年5月 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3123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迷失在大山里——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二)
热度 8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28 12:07
迷失在大山里——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二)
迷失在大山里 —— 北大荒 知青 故事(十二) 四合院的闲人 “坏了!人怎么都不见啦?”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柞树下,闷头拣着橡子的我,一抬头发现四周寂静无声。跟着连长的两个女生班一会儿的功夫,都销声匿迹了! 我急忙站起来,拎着装了小半袋橡子的麻袋,四处张望寻找着。忽的,一个念头闪了出来:“别把我一个人落在这吧?那可就惨了。手边没有指南针,绝对找不到家啊。” 我们连队建在完达山山脉名叫小毛营的地方,背依完达山,前临绕力河,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大荒中有座山,是太阳和月亮升起的地方。”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 后人把这座山誉名为完达山。“完达”为满语,意为“梯”,有攀登高峰之意。这座具有神话色彩的完达山脉把三江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北是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而成平原,即三江平原。山南是乌苏里江及其支流与兴凯湖共同形成的平原,称穆棱——兴凯平原。 完达山山脉有取之不尽的宝物,除了野生动物外,树种十分珍贵,有红松、云杉、黄菠萝、水曲柳、胡桃楸,以及椴树、杨树、柞树等,而柞树的果实就是橡子。 秋天来临,老连长召开动员会,告诉大家:橡子用来作橡油和饲料(后来才知道还可以制作橡酒、酒精和淀粉)。要赶在冬季来临前,多拣橡子上交团部,这是紧急任务。于是,我们两个班十几个女生跟着连长上山。学会认识柞树是第一课,然后在树林中寻找,不是所有的柞树都有橡子。 特别好奇,我们的程连长怎么懂那么多?什么事情都难不倒。 在我的印象里结橡子的柞树都是根深叶茂,粗壮威武的,远远看去像一座小山,密密实实地矗立在杂木之中。踩在多年腐朽的枝叶中,静静的没有声响。柞树下,抬头看不到天,蹲下扒开淡黄色的落叶,一颗颗像胡桃样的橡子露出小脸,一粒一粒捡起装入麻袋,那种感觉很奇特很美妙。如果遇到一棵硕大的柞树“妈妈”,可就丰收了。 一般情况是,如果没有找到合适 的 柞树,大家招呼着一起移动。 那天,我正是找到这样一棵“妈妈”树,高兴 得 忘乎所以,连大家的招呼 声 都没听到。 站在大树下,放眼望去,茂密的树林顺着山势向远处延伸,望不到边的山峦令人生畏,哪里分得清东南西北?我拉开嗓门喊:“有人吗?有人吗?”大山传来回声,四野更加静谧,我手足无措了。 正在这时,树枝摇动了,一个苗条轻盈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笑咪咪地脸颊上露出两樽小酒窝,原来是漂亮姑娘——依文,别名“咪子”。 上帝啊,我的大救星! 我俩一人拖着一个麻袋,手拉手边喊边向山下跑去。密密的丛林在午后的阳光下,变得斑驳迷离,满地的橡子咕噜噜地和我们一起滚动,树棵下的一只小兔子眨着眼睛,疑惑地看着这对姐妹……。 其实,连长他们离我们并不很远呢。 如果有一天再去完达山密林中拣一次橡子,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同学和战友 2009年5月写于 华盛顿 DC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3833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被雷击中的他——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一)
热度 9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1-27 14:44
被雷击中的他——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一)
被雷击中的他 —— 北大荒知青故事(十一) 四合院的闲人 小汪衣衫褴褛、摇摇晃晃地走进连队。浅色上衣袖子裂了一条长口子,后背衣服几乎成碎片,裤子有一条腿也破了,脸上有明显的伤痕。所有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怎么啦?指导员急忙上前问他。 显然小汪受到惊吓,半天说不出话来。有人端来一杯水,扶他坐在一个木凳子上。大家看到小汪的脸上黑黑的,像是烫伤。从他断断续续的话中,大家才明白,小汪被刚才阵雨中的雷击到了! 小汪是上海知青,连队的拖拉机手,这天从团部取回拖拉机的部件——一个马达。下了团部的交通汽车,要走12里密林中的山路才能到连队。小汪是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不愿麻烦别人,所以没告诉连部派人去接。 马达似乎不很重,小汪用绳子捆了,拎着走。到一片红松林附近时,天上轰隆隆轰隆隆雷声阵阵……,小汪就近钻入松树林。这片红松据说是50年代的知青种植,松树长得慢,十几年了也就一、二十公分粗。小汪站在一棵比较大的树下,把马达放在左脚边。雨刷刷地下起来,很快小汪的衣服就湿透了。 这时,一个炸雷轰的响在头顶。小汪觉得全身一麻且疼痛无比,失去知觉。等他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地上,衣服碎了,浑身疼得站不起来,特别是左腿麻木不堪。后来,他挣扎着走了一公里,总算回到连队。 大家分析,小汪被雷击,一是雨天在树下避雨;二是小汪浑身淋湿;三是上衣兜里有支钢笔加上脚下的马达,成为导电系统,雷电穿身而过。连长立即派人用拖拉机把小汪送到一百多里外的团部医院治疗。 三个月后他的左腿剧痛,转院到上海,诊断为骨癌。小汪被迫截了肢,但他很坚强,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连队继续工作。没有想到,一年多后小汪还是没有保住年仅二十四岁的生命。 团部根据他的表现,树立为青年标兵。 他的父母要求把孩子埋葬在北大荒,团里组织了一次骨灰安葬仪式,许多知青都赶来参加。 几年后,所有的知青都回城了,只有小汪——一位工人的孩子、淳朴的年轻人,永远地留下那块黑土地上。 ——连队全家福 第三排左一为小汪 ——2011年回北大荒时拍摄的小汪永久的地方 2009年4月写于华盛顿 2011年10月修改于北京
个人分类: 难忘岁月|13401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9-28 02:18 , Processed in 0.063053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